【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分析6600字(论文)】_第1页
【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分析6600字(论文)】_第2页
【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分析6600字(论文)】_第3页
【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分析6600字(论文)】_第4页
【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分析66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责任分析TOC\o"1-3"\h\u29839□□一、问题的提出 1152□□(一)由案件引发的思考 131393□□(二)无人驾驶汽车的界定 131625□□(三)现有基于人工驾驶的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 13954□□1.交通事故责任 29414□□2.产品责任 229391□□二、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的困境 26934□□(一)难以认定侵权行为责任主体 230154□□(二)认定产品责任主体存在困难 22824□□(三)存在赔偿责任主体无法认定的可能性 315215□□三、解决途径:构建多元化责任主体 331046□□(一)充分考虑交通事故中的“人为因素” 313386□□(二)明晰产品提供者的责任主体地位 416528□□(三)确认强制保险责任 421241□□(四)设立赔偿基金 426751□□(五)确立技术标准和严格审批制度 510839□□四、结论 510839□□参考文献 6□□无人驾驶汽车作为5G领军行业之一,备受瞩目。与传统的人工驾驶方式相比,无人驾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无人驾驶具有较高安全性,它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精密的设备驱动汽车,大大减少了传统人工驾驶因疲劳、疏忽大意、违规操作、醉酒等人为因素而酿成的各种交通事故。其次,它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传统的汽车对于驾驶员有较高的操作要求,并且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驾驶员的标准只会越提越高,致使有需求但难以达到标准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同时,无人驾驶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无人驾驶未来取代人工驾驶,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在承载着人们的期待和希冀的同时,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的频繁报道,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和热议。如国外无人驾驶汽车因未识别出横穿车道的行人而致其死亡。后成立专案小组介入调查,而暂时中止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与公交车发生碰撞到特斯拉致车主死亡,再到奔驰汽车定位巡航系统失灵狂奔120公里等。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绝对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如何理清案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如何认定赔偿责任主体,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复杂的案件中不失偏颇,保证公平、正义?这将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一大挑战。□□一、问题的提出□□(一)由案件引发的思考□□2018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由沃尔沃公司生产制造,由Uber公司提供智能技术支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路试过程中撞到了一名骑自行车的妇女,最终导致该妇女死亡。这是世界首起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死亡案件,检察官最后裁定涉事Uber公司没有刑事责任,对于谁应当承担责任也没有明确声明。该案引起了全球各界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在法学界更是引发了激烈的探讨。□□各国已经对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制,美国颁布了《联邦无人驾驶法案》、德国对《道路交通法》进行了修改、日韩等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以上各国对无人驾驶的规定重点主要集中在上路的监管,对于赔偿责任主主体的认定,各国法律都鲜有规定。然而责任主体的认定牵扯各方利益,应是无人驾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仅能依据传统侵权责任立法和责任主体认定规则进行传统分析,但显然不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因此讨论该问题显得更为必要。□□(二)无人驾驶汽车的界定□□无人驾驶汽车主要是通过运用智能驾驶仪分析数据并代替人类做出决策以达到无人驾驶的目的。它具有两大明显特征:首先,具有自主决策性,即通过智能驾驶仪自主监视周围环境、自主行驶、自主变速、自主刹车、自动变道和转向以实现无人驾驶。其次,具有数据依赖性,即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周围环境并作出决策,通过地图规划路线等。与传统人工驾驶模式相比,可以达到无需驾驶员参与,驾驭全部驾驶任务的程度。□□无人驾驶汽车属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子分类,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依据汽车的技术依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分为六个等级,无人驾驶汽车属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最高级形态——完全无人驾驶。本文所探讨的,也仅指完全无人驾驶模式下所涉及的问题。□□(三)现有基于人工驾驶的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机动车交通事故作为现实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侵权现象,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确定责任主体的模式。□□1.交通事故责任□□对于交通事故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由保险公司在强制保险责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赔偿不足的部分,根据过错情况由“机动车一方”承担,即车辆所有人和车辆驾驶人。车辆所有人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实际体现的是车辆所有人承担的物件责任。认定行为责任主体,需要同时符合实际支配和获取利益两个要求,因此行为责任主体通常是车辆驾驶人。车辆所有人与车辆驾驶人多数情况下为同一人,但由于某些原因如将车辆借与他人时,则出现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为同一人时,物件责任主体与行为责任主体相同;为不同人时,物件责任主体与行为责任主体则不同。□□2.产品责任□□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造,用于销售的商品,机动车当然属于产品的范围。对于由产品质量导致的交通事故,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责任后,有权向产品缺陷过错方追偿。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从源头降低风险。同样也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符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理念。追究产品责任的核心在于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核心在于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二、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的困境□□在传统人工驾驶侵权模式下,无论是交通事故责任还是产品质量责任,其责任主体都是围绕自然人或者法人展开的。然而一辆仅由智能驾驶仪操作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由于没有驾驶员的操作,导致与传统人工驾驶责任认定具有很大差别,所有相关人员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如智能技术研发者、汽车生产商、汽车销售商、车辆所有人以及车辆使用人等,并且存在如产品责任、交通事故责任、合同瑕疵担保责任等多种责任。□□(一)难以认定侵权行为责任主体□□认定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难点主要在于车辆驾驶人。传统确认车辆驾驶人责任的主要依据是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行为,也即对自己不当驾驶行为负责。但由于无人驾驶具有自主决策性,不存在驾驶员操作,意味着原来的驾驶员成为现在传统意义上的乘客,不会出现人工驾驶中的违规行为,对自己的不当驾驶行为负责的规则将无法适用。并且传统人工驾驶认定行为责任主体,需要同时符合实际支配和获取利益两个要求,在无人驾驶模式下,车辆使用人虽符合直接获取利益的条件,但并不满足实际支配的要求,因此适用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难以认定行为责任主体即车辆使用人的责任。□□无人驾驶汽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驾驶员”,但由于我国民事行为主体目前只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无人驾驶汽车不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也无法要求其对“驾驶”行为承担责任。□□(二)认定产品责任主体存在困难□□无人驾驶汽车本质上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下的一类产品,讨论产品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在自动运行情形下,没有不当人为干预、车内非智能部件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剩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存在缺陷。然而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范围,那么,因原材料、零部件的提供者导致的产品缺陷,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学界对此并无统一定论。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多数情况下汽车生产者与智能技术研发者不属于同一公司。众所周知,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就是智能驾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商显然应当列入责任主体的范围。将其作为责任承担主体,有利于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因素,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现行立法难以找到确认智能系统研发者责任的法律依据,因此亟须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追究产品责任时,证明产品存在缺陷是首要前提。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需要极高技术支持,在国家尚未确立市场准入技术标准之前,何为产品缺陷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准确的界限。同时,由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自主决策性,即智能系统开发者为其输入初始算法,在其后的行驶过程中,无人驾驶汽车根据接受到的数据,按照初始算法做出决策,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为不可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若该系统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再要求智能系统开发商承担责任,将会挫伤其研发技术的积极性。□□(三)存在赔偿责任主体无法认定的可能性□□前文已经分析,在无人驾驶交通事故中,由于车辆使用人不参与驾驶操作与决策,其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产品责任或将成为主要责任主体,然而交通事故的发生未必全是因为生产者、销售者或者智能技术研发者导致的产品缺陷,以致产品责任主体承担责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既不能向车辆使用人主张赔偿责任,也难以向产品提供者主张赔偿责任,那么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受害人的权益又如何得到保障?在赔偿责任主体存在无法认定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无人驾驶汽车想要取代传统人工驾驶模式,占领汽车行业将遥遥无期。□□三、解决途径:构建多元化责任主体□□无人驾驶汽车对传统侵权责任主体认定发出的挑战,暴露出法律的滞后性以及技术创新与立法空白不可避免的碰撞。这要求立法者重点关注创新领域,对新兴事物持续采取鼓励、支持和监督、管理的态度,及时作出立法回应。鉴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牵涉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变革,对于该领域的立法需要慎之又慎,科学合理。过于严格的法律会挫伤技术发展的积极性,阻碍行业的发展,但对责任主体认定规定不够合理,也会引发一系列不利的社会后果。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构建多元化责任主体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一)充分考虑交通事故中的“人为因素”□□无人驾驶汽车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自主决策,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因此根据现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规则,难以认定车辆使用人的责任。但无人驾驶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在行为人不当干预智能系统操作,或者出现紧急情况系统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驾驶而驾驶员没有及时合理的作出反应时,对于其应否承担交通事故责任,就有了值得商榷的余地。同时,由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特殊性,对车辆所有人也提出了较高的注意义务要求,车辆所有人应当及时检查、更新、维修车辆和智能驾驶仪,若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基于车辆所有人明知汽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未进行维修,那么车辆所有人此时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基于此,应当充分考虑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若交通事故中并未涉及人为因素,车辆所有人应否承担一定责任?德国《道路交通法》认为车主承担责任并不是基于过失,而是基于对车辆的所有权。笔者认为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在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内进行赔偿,实际已经体现了车辆所有人的物件责任,因此,无需再进行赔偿。□□(二)明晰产品提供者的责任主体地位□□产品提供者责任应当由能实际避免产品缺陷方承担。目前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发展现状是,智能技术开发公司负责智能系统的研发,汽车生产商负责技术与汽车的组装与整合,二者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如在前文所述的Uber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死亡案中,肇事的汽车是沃尔沃的一辆越野车,而Uber公司仅仅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提供者。现实生活中,实际避免缺陷方既有可能是智能技术研发商,也有可能是汽车生产商。如果将产品责任的主体只限定于汽车生产商即沃尔沃公司,然而沃尔沃公司却难以控制智能系统研发风险,从而难以有效避免产品缺陷,这无疑对汽车生产商过于严苛、有违情理。□□确立智能系统研发者的责任主体地位。美国《自动驾驶系统2.0:安全愿景》提出将侵权责任主体扩大到生产商、技术开发者等主体。这不仅有利于受害者获得生产链条中最具赔偿能力主体的赔偿,最大程度的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同时也能避免由于分工的不同,致使在诉讼过程中汽车生产者与智能系统研发者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应注意,如果产品缺陷是由汽车生产商在整合过程中所导致的,则智能系统研发者不应承担责任。□□明晰智能系统提供者和汽车生产者的责任主体地位,合理依据二者的注意义务确定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能系统研发者与汽车生产者二者之间,可以仿效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归责原则,即二者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确保各方的权益。□□(三)确认强制保险责任□□对车辆所有人或是汽车生产商、系统开发商任何一方规定过于严苛的责任,都不利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设立强制责任保险,通过保险公司赔付降低生产者、研发者的成本与压力,并及时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建议智能技术研发商、汽车生产商与车辆所有人分别对汽车进行投保,即建立“双轨制”责任保险制度。虽然我国很早就确立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但鉴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特殊性,应当创制更适应该领域的险种。□□对于汽车生产商与智能技术研发商而言,由于交通事故很大原因是智能系统研发或车辆本身质量问题导致,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针对智能系统研发与车辆质量的险种,系统开发商与汽车生产商在推行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前必须强制其购买该险种。□□对于车辆所有人而言,保险公司可以推出低保费、高保险的商业险种。低保费使得无人驾驶汽车所有人不必支付较高价格的保险费,而高保险可以提高车辆所有人的赔付能力,从而有利于投保者的积极投保,更好的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客观而言,无人驾驶汽车确实很大程度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该险种对保险公司而言也不会形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四)设立赔偿基金□□无人驾驶汽车的风险很大程度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其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因此社会整体承担一部分责任也有其合理性,这有利于促进该行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因此,设立赔偿基金也是一种有效措施。赔偿基金可以来源于多方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投资者以及公益基金会等。赔偿基金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对于因各种不可预测的非人为原因导致的无法认定责任主体的复杂疑难案件,受害者可以向赔偿基金管理机构申请赔偿,以此最大限度的保证受害方的权益。□□(五)确立技术标准和严格审批制度□□产品缺陷是判断应否承担产品责任的主要依据,建立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标准是判断其是否存在产品缺陷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美国《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提出无人驾驶汽车取得上路资格必须满足15项有关技术安全的标准。技术安全标准应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决策预警、性能要求等方面的测试,确保汽车安全稳定运行。一旦交通事故发生,应对比肇事汽车技术标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以此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决定智能技术研发者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传统人工驾驶汽车而言,为了保证其安全性,我国规定无论是国产汽车还是进口汽车都必须符合CCC认证,通过认证才可生产销售。无人驾驶汽车发展迅速,因此应当建立国家专门监管审批机构,对其投入市场进行强制认证和严格高效审批。任何一辆上路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应当经过国家专门检查审批机关的审批并获得上路资格证,同时定期到指定部门接受智能系统检测。□□四、结论□□认定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可以依循下列步骤:首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