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隋末战争爆发B.开凿大运河C.隋灭陈,统一全国D.建立隋朝3.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根本原因是()A.隋炀帝的暴政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D.隋屡次发动战争耗费国力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C.玄奘西行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学校:姓名:_班级:_考号:一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2.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5.学习5.学习“盛唐气象”这•课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走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6.“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7.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8.文物为大食人俑和东罗马金币,出土于唐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出()A.唐朝手工业百花齐放B.唐朝诗歌艺术的繁荣C.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D.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9.盛世的创造需几代人的努力,盛极而衰却在转瞬之间,下列哪•事件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宦官专权10.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A.重武轻文B.重文轻武C.从军为耻D.民贵君轻11.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下列政权并立示意图正确的是()12,某校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整理了某位历史人物的部分事迹:立志收复失地--投奔宗泽麾下--收复建康--即城大捷--死于“莫须有”罪名。他们研究的人物是(口A.A.岳飞B,秦桧C.文天祥D.郑成功13.下列搭配正确的是()一一契丹族夏一一元昊骨打一一党项族宋----赵构A.①®®B.®@®C.①®®D.®@®14.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诗人不满的原因是()A.南宋偏安B.岳飞抗金C.联金灭辽D,金国迁都15.《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兴盛C.文化的昌盛D.商业贸易的繁荣16.《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这样描述道:“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互相攻打”。结束这一局面的人物是()A.完颜阿骨打B.成吉思汗C.忽必烈D.耶律阿保机1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理藩院18.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①忽必烈继承汗位夏灭亡古灭金宋灭亡朝建立®®®@®19.下列属于元朝时期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是()A.文字狱B.行省制度C.《资治通鉴》D,宣政院20.《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21.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柱甫《忆昔》(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什么?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2)材料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当时的皇帝是谁?材料三: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3)结合材料三,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况空前”的例子。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4)请写出被誉为“诗仙”“诗圣”的两位唐朝诗人。(5)唐朝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今天,我们的国家正走向伟大的复兴,我们中学生应当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2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受之如一。(I)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旋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而成B.按年月日顺序写成的纪传体通史巨著C.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书名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第II卷(非选择题)(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约?北宋还与哪一政权订立过相似和约?(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约?北宋还与哪一政权订立过相似和约?这数合约对各民族之间关系有什么积极影响?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能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儿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图-图二(I)唐朝经济繁荣,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它们运用于哪一行业?材料二: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我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所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摘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D【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D。本题考查了大运河的作用.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隋朝大运河的作用.答案和解析C【解析】据所学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隋灭陈,统一全国。故选:Co本题以历史时间轴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注意掌握隋朝建立的与统一的时间和意义。【解析】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由于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A项正确;隋朝政策不得人心、屡次发动战争是隋朝暴政的表现,排除BD项;人民起义不断是结果,排除C项。故选:Ao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知道隋朝的灭亡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7.【答案】C本题考查隋朝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据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ACD三项都是历史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有关鉴真东渡意义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异同。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C【解析】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繁荣开放。故C符合题意;文明初露曙光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分裂走向统一是从战国到秦朝,排除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是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Co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唐太宗称魏征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史实,同时注意识记唐太宗时期的贤臣。【解析】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解析】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与题干内容不符,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代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排除A。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代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排除B。C.根据题干信息“唐代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因此这些材料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C符合题意。D.题干体现不出文学艺术多姿多彩,排除D。故选:Co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帝国的专称,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大食人俑和东罗马金币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故D符合题意;大食人俑和东罗马金币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不能反映唐朝手工业百花齐放、唐朝诗歌艺术的繁荣、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排除ABCo故选:Do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大食人俑和东罗马金币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C【解析】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C。南宋朝廷偏安南方,北有女真族建立的金,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所以,C为正确答案。AB两项政权的位置不对;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南宋建立,南宋没有与辽同时并存,排除D。故选:Co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南宋建立,偏安江南。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A【解析】依据所学,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邸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军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回朝,解除他们B【解析】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柱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o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据的局面,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排除C项;东汉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促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的事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故立志收复失地--投奔宗泽麾下--收复建康--廓城大捷--死于“莫须有”罪名与岳飞有关。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岳飞抗金的有关内容。B【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①搭配正确;1038年,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②搭配正确;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③搭配错误;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④搭配正确,B是正确的选项;ACD分析错误。故选:Bo本题考查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南宋偏安,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项正确。B.岳飞抗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C.联金灭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D.金国迁都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南宋偏安江南,识记岳飞抗金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运用所学只是准确解读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15.【答案】DB【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选:Bo本题考查了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政府设立市船司管理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解析】①忽必烈继承汗位是1260年;②西夏灭亡是1227年;③蒙古灭金是1234年;④南宋灭亡是1276年;⑤元朝建立是1271年。故②③①⑤④符合题意,D正确;排除ABC。故选:Do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灭南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根据“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商业活动规模巨大,说明商业贸易的繁荣,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开封商业贸易繁荣,不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文化的昌盛,排除ABC。故选:Do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B【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他经过多年的征战,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故结束这一局面的人物是成吉思汗。B符合题意。故选:Bo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历史贡献是统一蒙古并建立蒙古政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灭南宋。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曲、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文字狱主要盛行于清朝,排除A项;《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影响。【解析】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按年月日顺序写成的纪传体通史巨著,选项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资治通鉴》的体例及记述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