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_第1页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_第2页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_第3页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_第4页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绿色生态生态。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分会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民主党余杭支部于2021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或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获致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任研究所保护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暗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塘概述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北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养蚕龟山。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农业机械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恶劣。目前,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些则产品销售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俗民间工艺等各五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但同时我们在进行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上村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棉布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困难,极大地苎麻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的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两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二、 劝告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目前在杭州地区,岙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能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佛教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拉艾工作已经保护。当前勒代洛热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结合塘栖的运河濮院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佛教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古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间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较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在此之后开发的双赢。三、 在塘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具有众多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高等级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佛渡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甚为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翻修,打造一个原汁原味产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蚕桑生产优势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的,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手法,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超过一半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蚕桑。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民俗文化优势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各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不可否认的蚕神信仰毋庸置疑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非常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农牧文化特色。非遗项目优势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就自行莲塘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一辆车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龙井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以,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所,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镰叶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祭坛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焚香,其中茧圆是非常重要的。茧圆是用米粉打碎,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沿海地带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濒危动物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并申报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风靡一时都在流行,^口:“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第二批余杭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四、对建设“农业机械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间艺术旅游区的生产能力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无数的利用自身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农村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有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食用菌,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只要要出台一些相应一般性的措施,让村长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缫丝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三个月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暂存参与养蚕,品味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需求量的桑叶,做成产品,有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确实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博物馆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档案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演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绝大部分民俗。这个国家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蚕桑供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农科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除此之外,还可在档案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畜牧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重建“马鸣殿”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内在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施加影响佛教文化与蚕桑艾涅勒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美德,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泛舟观光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钓樟,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沟通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开发民俗活动房地产项目蚕桑蚕业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建立以后,我们借由还可以利用这个民俗文化的旅游区,大打民间艺术的品牌,在这个旅游区内开发一些诸如“打茶会”、“水乡婚礼”等极具余杭特色民俗的民俗庆典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再者参与性又有观光性,将会引起游客极大的天份。塘栖非物质世界遗产极为丰富,内陆地区卫家班皮影戏清末明初时红遍整个塘栖地区,我们可以在这个旅游区内加以恢复,让其在游客面前开幕。其他如小锣书、马灯舞,都可以考虑。“墨鸭捕鱼”旧时是塘栖一道迷人的风景,我们甚至还可在那条小河道里开发“墨鸭捕鱼”项目 开发旅游产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