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_第1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_第2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_第3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_第4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朱光潜的第一部作品是1928年出版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卷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简登美图》。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到《谈美书简》,从28岁的青年到83岁的老人,从青年“朋友”到青年“朋友们”,朱光潜一生为青年写信,一生与青年为友。当年,夏丏尊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序”中这样写道: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77“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这是真正的“知心者”之言,道出了朱光潜一生学问的出发点。美是青春的色彩,美学是青春的学问。从中学教师和青年的朋友,到大学教师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始于写信,终于书简;朱光潜的美学动机,始于青年,终于青年。朱光潜是一个终生愿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朱光潜的美学是青年的心灵美学。青年是朱光潜研究的对象,对话的对象,也是理想的读者对象。正确把握朱光潜的美学对象和美学动机,可以对朱光潜亲切的美学风格、独特的美学理想和始终一贯的美学情结,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从“青年研究”到“美学探索”朱光潜和宗白华被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双峰”。《悲剧心理学》(1927-1933)、《文艺心理学》(1931-1936)和《谈美》(1932),则是朱光潜前期的“美学三书”,也是奠定其美学地位、学术影响极为深广的“美学三书”。但是,在出版了“美学三书”、赢得了美学家的声誉后,朱光潜却说:“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200莫非“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小心成名家”?朱光潜究竟是如何走上美学之路的?此后为何又在美学的路上不倦探索、孜孜以求?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的“作者自白”中有一段为人熟悉的话: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喜欢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喜欢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么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200人类的一切事物都有研究价值。不过,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或动机不外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于他有直接的实用意义,如教育心理学之于教师;一种是它虽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它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好奇心,人们研究它以一探究竟。根据朱光潜的“自白”,他走上美学之路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学问兴趣和探索精神,纯粹是自己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必然结果,似乎别无其他目的。那么,朱光潜走上美学之路,果然纯粹出于学术好奇心,别无深层动机和文化目的吗?回顾此前朱光潜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思想,可以发现:朱光潜之所以走上美学之路,进而以美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与他当年深深体验到的“青年的烦闷”,从而为青年“消除烦闷”,倡导“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慰情”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换言之,他是从“青年研究”走向“美学探索”的。人生难以一帆风顺,一路锦绣,无不充满曲折坎坷,生发无数烦闷苦恼。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过去,反倒觉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总不免苦多乐少。”77青年更是免不掉烦闷苦恼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多的不期然而然的愁苦,那么多的隐藏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厌恶;对青年来说,更有那么多对世界的不满情绪,那么多的理想愿望和现实社会的冲突。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身处新旧交替,民族内忧外患,看不到个人前途,作为“弱国的子民”,烦闷苦恼和悲观绝望之情更是盘旋心胸,无以解脱。当时,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顺势出版,它像一把火顿时点燃了青年心中潜藏的烦闷苦恼,引起广泛的心灵共鸣。240年前的德国,“《维特》出版了,‘维特热’的流行日渐猖獗了。‘生的苦闷’的怨男怨女,以手枪自杀者相随继”。90年前的中国,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了,“维特热”同样日渐流行起来了。因“生的苦闷”而自杀的青年,也绝非个别。1926年春夏之际,远在欧洲的朱光潜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消息:他去欧洲前在吴淞公学时的一位学生夏孟刚,于当年4月12日服氰化钾自杀了。这是一位朱光潜曾寄予厚望的学生:孟刚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品学最好,而我属望于他也最殷,他平时沉静寡言语,但偶有议论,语语都来自衷曲,而见解也非一般青年所能及。那时他很喜欢读托尔斯泰,他的思想,带有很深的托氏人生观的印痕。我有一个时期,也受过托尔斯泰的熏沐。我自惭根性浅薄,有些地方不能如孟刚之彻底深入。73然而就是这位“品学最好”、令朱光潜“自惭根性浅薄”的夏孟刚,因绝望而自杀了。(1)苦恼烦闷而竟至于自杀,那是一种怎样的苦闷啊!夏孟刚的自杀,正是当年“烦闷青年”的一个缩影和极端表现。夏孟刚的自杀有远因也有近因,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而在朱光潜看来,烦闷苦恼而无以解脱则是直接原因。生的自由倘若被环境剥夺了,死的自由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担负民族未来的青年普遍感到“生的苦闷”,甚至要以自杀的极端行为表达内心痛苦和绝望之情,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痛心和惋惜的,更令人对民族前途感到深深忧虑。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青年烦闷的解救”已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热议的话题。朱光潜是最初参与这一问题讨论的学者之一,从1923年的《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到1926年的《悼夏孟刚》,再到1928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出版,朱光潜思考和写作的中心,就是关于青年的心理病象,以及如何提高青年的精神修养、消除烦闷保持心灵健康,从而成为担负民族重任的理想青年的问题。如何消除“青年的烦闷”,化悲观为乐观,化消极为积极?不同的人士有不同的“解救之法”。1923年,王光祈在《学生杂志》的《学生生活号》上发表了《中国人之生活颠倒》一文,对青年烦闷的原因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提出了消除烦闷的方法。王光祈认为:人生的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欲望与嗜好,这种生命的欲望与嗜好应当有机会予以满足和得到自由发展,免得斫伤生机。因之,假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行乐”,不致有过失之感,人生便可以没有烦闷苦恼了。在王光祈看来,欧洲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及时行乐,所以他们的生活最为愉快而没有烦恼。简言之,王光祈试图用“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来解救或取代“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王光祈的“解救之法”显然是经不起追问的。朱光潜在随后发表的《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中作了三点分析。首先,若研究欧洲近代文学,就会发现欧洲人心窝里也还有许多忧愁愤懑,否则何以会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维特热”的猖獗流行?其次,欲望跟着理想走,是一件随时伸缩不可餍足的东西。欲望不餍足,就是失望的代名词;失望又可以说是烦闷的代名词。失望便烦闷,因此,“今天行乐便种下明天烦闷的种子”。再次,要想在现实界通过“及时行乐”以消除烦闷,既要“顾及当然”,也要“顾及可然”。事实上,“当然”不等于“可然”,主观理想的“当然”往往受到现实“可然”的制约。烦闷就产生于不能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换言之,烦闷的根源就是人们太执著于受环境的因果律支配的现实界,他们的精神不能超脱现实。据此,朱光潜提出了他的“解救之道”:要想“消除烦闷”,就应“超脱现实”,超越限制的“现实界”,进入自由的“精神界”。精神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有终极意义的,都是精神性的。朱光潜写道:一个人如果只能在现实界活动,现实如果顺遂,他自然可以快乐;但是现实如果使他的活动不成功,而他又没有别条路可以去求慰安,他自然要失望悲观。但是,倘若他的精神能够超脱现实,现实的困难当然不能屈服他的精神,那么,他自然可以坚持到底和环境奋斗了。91这是朱光潜“超脱人生观”的最初表述。他进而指出:实现“超脱现实”有三种方法,即“宗教信仰”、“艺术慰情”和“保存孩子气”;同时,一个人“超脱现实在精神界求慰安”至少具有双重意义,“就积极方面说,超脱现实,就是养精蓄锐,为征服环境的预备。就消极方面说,超脱现实,就是消愁遣闷,把乐观,热心,毅力都保持住,不让环境征服”。95换言之,“超脱现实”不是“逃离现实”,而是以超脱现实的精神去战胜现实的困难。如果说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中,朱光潜对“青年烦闷”的理解是普泛的、有距离的;那么在《悼夏孟刚》中,他对“青年烦闷”的体验则是深切的、刻骨铭心的。面对于悲观绝望竟至自杀的“烦闷青年”,朱光潜提出了“绝我而不绝世”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著名观点。一个人悲观至极,不外乎“绝世”和“绝我”两条路。在现实中可能有三种表现:一是“绝世而兼绝我”,这就是自杀;二是“绝世而不绝我”,这可能是玩世或逃世;三是“绝我而不绝世”,这就是“舍己为群”。朱光潜对“舍己为群”的“绝我而不绝世”作了这样的阐释:所谓“绝我”,其精神类自杀,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所谓“不绝世”,其目的在改造,在革命,在把现在世界换过面孔,使罪恶苦痛,无自而生。……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我所以不惜粉身碎骨,努力打破这个奴隶制度,为他人争自由,这就是绝我而不绝世的态度。持这个态度最显明的要算释迦牟尼,他一身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从《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以超脱现实的精神去战胜现实的困难”,到《悼夏孟刚》“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也成为朱光潜终身信奉的人生理想的经典表述。这种“超脱人生观”,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超越性和非功利性。朱光潜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和《悼夏孟刚》中表述的超脱人生观,正是其最初的超脱审美观的思想基础;作为“超脱现实”三种方法的“宗教信仰”、“艺术慰情”和“保存孩子气”,正是其最初的超脱审美观的具体内涵;而倡导超脱人生观和超脱审美观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青年烦闷,培育超越精神,走向积极人生。从“消除烦闷”到“超脱人生观”再到“超脱审美观”,三者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显而易见;而从“超脱人生观”到“超脱审美观”,正是朱光潜走上美学之路的深层动因之所在。其实,把审美和艺术作为青年修养的途径,一方面是受到了席勒审美教育学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中国学者的普遍见解。早在1920年,宗白华在《青年烦闷的解救法》中就把“唯美的眼光”作为首要方法。宗白华指出,所谓“唯美的眼光”,就是“一种超小己的艺术人生观”,“这种艺术人生观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他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具有这种艺术人生观,“消极方面可以减少小己的烦闷和痛苦,而积极的方面,又可以替社会提倡艺术的教育和艺术的创造”。朱光潜的“超脱人生观”与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何其相似。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看,“青年问题”和“美学研究”从此成为他关注的两大重心,并构成学术体系互为映照的两翼。(2)因关注青年问题而走上美学之路,以审美情怀来培育理想青年,成为他美学研究的特色和终极目标;这也体现在朱光潜当时著作的命名和内容的构成上。1928年朱光潜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32年出版的第一本美学著作《谈美》则称为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而1943年出版的《谈修养》一书,始于“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终于“谈美感教育”,从“青年问题”到“美学研究”的意图体现得更为鲜明。关注现实人生、指向人生审美化,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3)然而,由关注“青年问题”而走上“美学研究”则是朱光潜美学动机的独特之处。(4)事实上,只有把握朱光潜“消除烦闷”的美学动机,其培育“理想青年”的美学理想和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学情结才能得到更深理解。二、“理想青年”是“超效率”的内涵朱光潜提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超脱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饱含双重意图和目的:始于“青年烦恼”的解脱,终于“理想青年”的培育;从消极方面说是解脱青年的烦恼,从积极方面说则是为了培育理想青年。而培养“理想青年”正是朱光潜的美学理想或审美人生理想之所在。从1928年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到1943年的《谈修养》,朱光潜讨论青年修养的专著和论文始终贯穿着这一中心,阐述着他的审美人生理想。夏丏尊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序”中,对朱光潜“十二封信”的“一贯出发点”作了这样的概括: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在《谈修养》的“自序”中,朱光潜对全书的意图和宗旨作了这样的概括:这些年来我在学校里教书任职,和青年接触机会多。关于修养的许多实际问题引起在这本小册子里所发表的一些感想。问题自身有些联络,我的感想也随之有些联络。万变不离其宗,谈来谈去,都归结到做人的道理。4总之,朱光潜以超脱人生观或审美人生观为基础的青年修养理论,“万变不离其宗”的“一贯的出发点”,就是阐述“做人的道理”,培育“理想的青年”。朱光潜与当时教育界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一样,经过沉痛的反思达成一个共识:“我们事事不如人,归根究竟,还是我们的人不如人……我个人深切地感觉到,中国社会所以腐浊,实由我们人的质料太差,学问、品格、才力,件件都经不起衡量。要把中国社会变好,第一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总之,要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首先必须改变人,改变人的质料,升华人的精神品质。然而“社会所属望最殷的青年”,当时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当时展现在国人面前的是一个“很可伤心的现象”,一部无以摆脱的“悲惨的三部曲”:时光向前疾驶,毫不留情去等待人,一转眼青年变成中年老年,一不留意便陷到许多中年和老年人的厄运。这厄运是一部悲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悬一个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现理想与事实的冲突,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被社会腐化。给它们一个简题,这是“追求”、“彷徨”和“堕落”。“青年们,这是一条死路!”朱光潜沉痛地说,“在你们天真烂漫的头脑里,它的危险性也许还没有得到深切的了解,你们或许以为自己决不会走上这条路。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功夫,不作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9天真烂漫的青年若想打破“悲惨的三部曲”,就必须“觉悟”、“立志”,成为“理想青年”,这可以说是朱光潜提出的“光明的三部曲”。什么样的青年才是“理想青年”?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到《谈修养》,从《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到《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朱光潜关于“理想青年”或审美人生的观念经过较长一个时期的思考,有一个不断自觉、逐渐明确的过程。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认为,一个有为的青年,应当超越“十字街头”,具有“超效率”观念,确立“多元宇宙”。首先,应当超越“十字街头”。自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传入中国,“走向十字街头”成为一个时髦口号。从文化传播看,“走向十字街头”有其积极意义。如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让文学艺术走向民众。但是,朱光潜清醒地看到了“十字街头”的“另一副面孔”,并指出其存在的两大问题:其一,“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其二,“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处处引诱青年自我沉沦。据此,朱光潜告诫青年:“我们要能于叫嚣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之,有为的青年要清醒地坚守自我,不要沉沦在十字街头的叫嚣之中。当年切中时弊,今日发人深省!其次,应当具有“超效率”的观念。“超效率”就是超功利,超越急功近利。这是朱光潜“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1927年夏天,朱光潜在卢浮宫观摩《蒙娜·丽莎》肖像。突然一个法国导游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女的美国人蜂拥而来,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朱光潜由此想到,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浮宫好比十字街头,任人来任人去了。这似乎是科学进步、交通发达、“高效率”的成就。然而在文化建设上,在人生观念上,这种急功近利的“高效率”未必就是好事。朱光潜坚信,如果在美国人所谓“效率”以外,还有其他标准可估定人生价值,现代文化就会少含有若干危机。于是针对“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青年的毛病,朱光潜大声疾呼:“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引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56对朱光潜倡导的“超效率”观念,夏丏尊在“序”中作了特别的发挥和强调。再次,应当确立“多元宇宙”。什么叫做“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所谓“多元宇宙”,就是指多元的价值标准或价值体系。现代青年应当在心灵中确立健全多元的价值体系,以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多元宇宙”基本有三方面构成:一是“道德的宇宙”,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二是“科学的宇宙”,真伪便是“科学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三是“美术的宇宙”,美丑便是“美术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在三个宇宙中,如果能登峰造极,就能实现伟大的自我,创造科学的奇迹,进入纯美的境界。朱光潜是为“辩护恋爱”而提出“多元宇宙”的,在他看来恋爱也可自成一个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恋爱至上”;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然而在现实中,“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的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人不多见。因此,确立“多元宇宙”,追求高远境界,对于青年来说多么迫切和重要。从超越“十字街头”,到“超效率”观念,再到确立“多元宇宙”,对于青年来说,这是精神境界不断攀登、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朱光潜来说,这是其理想青年观不断构建、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就以真善美为内容的“多元宇宙”观来说,虽然理论上颇为完备却实属老生常谈,确实“很有些青年人的稚气”。朱光潜关于“理想青年”的成熟思想,在15年后的《谈修养》和《谈理想的青年》中作了完整表述。1941年,《谈修养》的开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中,朱光潜对“现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四点要求:“现在要抬高国家民族的地位,我们每个人必须培养健全的身体、优良的品格、高深的学术和熟练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12要求颇为明确,看法依然泛泛。“语重心长”的开篇之作,对“现代青年”关切有余,对“理想青年”尚思虑不足。1943年发表的《谈理想的青年》一文,朱光潜依然认为“理想青年”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但具体内容与上述四点有很大区别。在回答“一个青年应该悬什么样一个标准”时,他以四类人物为喻,提出并阐述了“理想青年”的四大条件,要义如下:第一是运动选手的体格。一个身体羸弱的人不能是一个快活的人,也不能是一个心地慈祥的人。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身体不健全而希望精神健全,那是奇迹。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会尊重事实,会搜集事实,会见出事实中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家的本领。要社会一切合理化,要人生合理化,必须人人都明理,都能以科学家的头脑去应付人生的困难。第三是宗教家的热忱。宗教家大半盛于社会紊乱的时代,他们看到人类罪孽痛苦,心中起极大的悲悯,于是发下志愿,要把人类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虽然牺牲了自己,也在所不惜。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业者虽不必都是宗教家,却大半有宗教家的热忱。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艺术是欣赏,在人生世相中抓住新鲜有趣的一面而流连玩索;艺术也是创造,根据而又超出现实世界,刻绘许多可能的意象世界出来,以供流连玩索。有艺术家的胸襟,才能彻底认识人生的价值,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随处可以吸收深厚的生命力。健美的体格、健全的理性、宗教的热忱和艺术的情怀,“理想青年”的这四个条件,代表了朱光潜关于“理想青年”最成熟的思考,也体现了朱光潜自己的审美人生追求和超脱人生理想。首先,这是朱光潜数十年关于“理想青年”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中,他曾提出“宗教信仰”、“美术慰情”和“保存孩子气”三种超脱方法;其实手段与结果、途径与目标是有内在联系的。此后,关于宗教家的热忱、艺术家的胸襟和科学家的头脑的等话语,反复出现在谈论青年修养的论文著作中。1949年1月发表的《我要向青年说的》是目前所知朱光潜在共和国之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刻,朱光潜再次语重心长地对青年说:“人类如果不向毁灭路上走,就要抛弃毁灭之神的两大工具:人类劣根性中所潜伏的自私和愚昧所造成的偏见。因此,我以为青年们如果想尽他们的时代的使命,第一要有宗教家的悲悯心肠,其次要养成科学家的冷静的客观的缜密的头脑。”在四个条件中,朱光潜特别强调了“宗教家的悲悯心肠”和“科学家的缜密头脑”。而“宗教家的悲悯心肠”和“科学家的缜密头脑”,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前提。其次,这也是朱光潜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精神的体现。在《谈修养》的“自序”中,朱光潜阐述全书的“中心思想”,有一段未被重视而极为重要的“自白”:我的先天的资禀与后天的陶冶所组成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我的每篇文章都是这有机体所放射的花花絮絮。我个性就是这些文章的中心。如果向旁人检讨自己不是一桩罪过,我可以说:我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我的思想就抱着这个中心旋转,我不另找玄学或形而上学的基础。我信赖我的四十余年的积蓄,不向主义铸造者举债。这段文字是朱光潜极为重要的“学术自白”,有助于认识朱光潜的学术原则、学术理想和学术个性。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先哲所谓“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是太阳就会放射光芒,是月亮就会给人以荫凉。“我的每篇文章都是这有机体所放射的花花絮絮。我个性就是这些文章的中心”,亦即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文品出于人品;而“以我手,写我心”,正是朱光潜始终的学术原则。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代跋”中他就说过:“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后想到(think)的。换句话说,我的理都是由我的情产生出来的,我的思想是从心出发而后再经过脑加以整理的。”81朱光潜曾明确指出:“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99因此,道德与文章的统一是前贤的追求,学问与人生的统一则是朱光潜的目标。其二,“我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这一段对自我人格的自我概括,与朱光潜所期待的“理想青年”的人格精神完全一致。1980年,朱光潜在《纪念弘一法师》一文中再次重申:“我自己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525因此可以说,朱光潜关于“理想青年”的标准,正是其人格精神和人生理想的写照。其三,“平易亲切”是朱光潜学术风格最鲜明的特点。读其文章,文字通俗易懂,语气亲切诚恳,议论切理餍心,随处现身说法。而“我不另找玄学或形而上学的基础。我信赖我的四十余年的积蓄,不向主义铸造者举债”,正是其学术个性和学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朱光潜是一位一生与青年为友的美学家,“青年问题”和“美学研究”是其学术研究不可分割的两翼。《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美学史研究者大多依据《文艺心理学》来评论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得失。如有学者就认为,《文艺心理学》“美感经验———美———艺术”的理论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局限于艺术,缺乏美育部分,即缺乏一种效应落实”。我以为,单就《文艺心理学》“全文”看,这一判断似有一定道理;若就朱光潜“全人”看,这一判断就不免片面了。且不说作为《文艺心理学》“缩写本”的《谈美》最后“落实”到“人生的艺术化”,从朱光潜“走上美学之路”的全过程看,美育或“理想青年”的培育,既是其美学的起点,也是其美学的目标。三、“美的功能论”是其理论目何谓“美学情结”?一位严肃的美学家形成他的美学问题,提出他的美学主张,都不是轻易之举,无不调动他的全部学养,经历艰苦的求索,包含热烈的追求和冷静的深思,难解的烦恼与成功的欢欣,一旦豁然开朗,便成精神信仰。这包含着观念、情感和意志的学说和主张,成为一种精神情结,盘旋心胸而终生相守。“美感经验”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朱光潜盘旋心胸的美学情结。从《文艺心理学》对“美感经验”的精细分析,(5)到1950年自我辩护性的《关于美感问题》,再到首次发表于1962年再次发表于1983年具有学术总结性的《美感问题》,(6)可以说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始于美感经验,终于美感问题”。在《美感问题》的结尾,朱光潜写道:“美感问题要牵涉到美学领域里所有的基本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都是有长久历史的老问题,大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足见它们是复杂的,困难的。它们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364朱光潜之于“美感问题”,真可谓情有独钟而终身相守。为什么“美感经验”或“美感问题”成为朱光潜盘旋心胸而终生相守的美学情结?《文艺心理学》开宗明义:“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205据此,人们大都从西方近代美学研究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学术转向、朱光潜从心理学走向美学的学术背景来解释。在我看来,除了西方的美学潮流和个人的学术背景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在原因,那就是在朱光潜看来,“美感经验”与“理想青年”和“完美人格”的培育有密切关系,也是“人心净化,人生美化”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谈美》的“开场白”,便是朱光潜的“美感功能论”,深入阐明了“美感经验”研究的理论目的。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人心之坏,在于‘未能免俗’,‘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因此,完美人格的培育,不是依靠道德家的“道德教训”,必须从“怡情养性”做起:“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6其次,因为现实世界是个密密无缝的利害世界,美感的世界才是一个超利害的理想世界。“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朱光潜进而“现身说法”:“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最后,《文艺心理学》是“美感经验”的学理研究,《谈美》则以培育青年的“美感修养”为最终目的。朱光潜解释说:“在写这封信之前,我曾经费过一年的光阴写了一部《文艺心理学》……在那部书里我向专门研究美学的人说话,免不了引经据典,带有几分掉书囊的气味”;而“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谈美》最后一章“‘慢慢走,欣赏啊!’——人生艺术化”,便是对“开场白”的回应和重申。关于《文艺心理学》与《谈美》的关系,以及《谈美》最后一章在朱光潜美学体系中的地位,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有一段重要论述:“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100朱自清指出“人生艺术化”一章“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可谓慧眼独具,也可以启发我们对朱光潜美学体系和美学动机更全面深入的认识。首先,加上“人生艺术化”这一“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美感经验——美——艺术”的理论模式就得到了“效应落实”,由“三段论”变成“美感经验——美——艺术——人生艺术化”的“四段论”;这也是现代“美学原理”普遍采用的理论模式。其次,从《文艺心理学》开篇的“美感经验”的分析,到《谈美》卒章的“人生艺术化”,既有逻辑的必然性又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那就是“美感经验”的学理分析是为倡导“美感修养”提供理论依据。没有理论依据,难以令人信服;这也是“美感经验”成为朱光潜“美学情结”的根源之所在。那么,为什么要求“人心净化”,先得要求“人生美化”;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这个主张源于朱光潜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这是朱光潜特有的“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和提出,与青年朱光潜的心理学背景密切相关,并从此成为其终生信守的学术理念。青年朱光潜学术起步便是“文学和心理学问的‘跨党’分子”193。他是我国介绍弗洛伊德学说的第一人;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弗洛伊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在1921年发表的这篇论文中,他从弗洛伊德隐意识宣泄和文艺的功能出发,指出了审美和文艺对隐意识的“陶淑作用”:“我国美育本太欠缺。一般人视饮食男女外,别无较高尚的生活目的,实在是社会上卑鄙龌龊一个主因。文艺是陶淑隐意识的无上至宝;宗教也可使普通人有较高尚的生活目的。我愿教育家稍稍注意此点。”8这是朱光潜重视情感陶冶观念的最初萌芽。1923年发表的《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中,朱光潜首次明确提出了情感胜于理智,教育以陶冶情感为本的主张。他在分析人类行为的心理根源时写道:人类行为大部分都受感情支配。事前并不很揣摩为什么要这样做。事后追维,才找出一些理由来解释庇护自己的以往举动。……在理论上,吾人生活当然受理性支配,但在实际上,吾人生活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因为无意识和感情在那儿默化潜移,意识的防范实在鞭长不及马腹。所以想养成道德的习惯,与其锻炼理智,不如陶冶情感。这可以说是朱光潜“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念的最初明确表述,此后,这一基于近代心理学的情本体”观念不断向美学、伦理学和教育学延展。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谈情与理”专章中,朱光潜对“情感比理智更重要”的观点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述,并进而提出了“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7)的重要命题: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moralityaccordingtoprinciple)而不是问心的道德(moralityaccordingtoheart)。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在1936年发表的《论大学教育方式的机械化》中,朱光潜针对当时大学师生之间“没有一点人性的温热的接触”的弊端,指出成功的教育必须以“情谊”作基础,必须建立在师生“情谊的基础”之上: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接触,没有情谊做基础,无论制度如何完密,设备如何周到,决难收完美的效果。现在学校制度最大的毛病就在缺乏情谊的基础与人格的熏陶,而这个毛病的原因则大半在授课方式的机械化。471在1943年发表的《音乐与教育》中,朱光潜在分析了音乐的“感化”功能后,更明确提出了“德育须从美育上做起”的主张: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久远的。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他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pattern),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谈到究竟,德育须从美育上做起。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美育怡情养性,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是从根本上做起。惟有这种修养的结果,善与美才能一致。144从“情感胜于理智”到“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从“情谊的基础与人格的熏陶”再到“德育须从美育上做起”,朱光潜的“情本体”观念从心理学扩展到美学、伦理学和教育学诸领域,对情感陶冶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弗洛伊德墓碑上有句名言:“理性的力量是微弱的。”这是这位心理学大师以毕生心血凝聚成的留给人类的赠言;它既有心理学依据,也为人类行为所证明。理性的力量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的;如果人人都能按照道德家的箴言行事,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事实上,人的情感的冲动远胜过理智的审慎。因此在人性的培育中,怡情养性优先于道德教训,道德升华始于情感陶冶,纯正的情趣是理想人格的基础。什么是“美”?朱光潜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据此,有学者认为应当把朱光潜的美学观概括为“美在意象”。(8)其实,从“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的短语看,重心在“情趣”而不在“形象”;再者,“意象”未必有“情趣”,而“情趣”则必然依托于“意象”;最后,联系朱光潜一贯的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念,与其说“美在意象”不如说“美在情趣”。细读朱光潜的文艺美学著作,从《谈美》到《文艺心理学》、从《诗论》到《谈文学》,“情趣”始终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教育是“自然向人生成”,美育是“自然情感”向“审美情感”的生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朱光潜的“美感论”以“美育论”为指归,“美感经验”的研究旨在“怡情养性”和“纯正趣味”的形成。那么,怎样“怡情养性”?怎样“化性为情”?怎样把粗鄙的“自然本性”转化为纯正的“审美情趣”?这是朱光潜更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反复阐述的问题。朱光潜的“美育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