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课时强化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课时强化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课时强化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课时强化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课时强化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视野和核心素养聚焦下的课时高频考点同步整合(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一、课时主题内容概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有:经济之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变):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水利的兴修和工商业繁荣,社会经济发展。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与赋税制度变化有关),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③各国的变法客观上顺应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有力促使了社会的转型。政治之变: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文化之变:①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③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东周分为____春秋_____和___战国_____两个阶段。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出现的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被看作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它深刻反映了以分封制、宗法制为特征的贵族政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诸侯对天子权威有极大的挑战,卿大夫对诸侯权威也有极大的挑战,这就是后来以郡县制为标志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原因。①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夺取了政权,统一趋势加强。②实质: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间的斗争。3.BC256年秦国吞并周王室。 4.华夏认同: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主要原因是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民族交融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礼仪之大谓之夏,有华章之美谓之华)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族的观念得到发展,实质是华夏文化的扩大。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①时代特征:春秋时期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处在封建制确立时期②战争目的:春秋时期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侯,战国时期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③战争性质:春秋时期是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④战争影响(结果):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主要表现有: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了重大发展的表现有:农业: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各国的变法改革,重视农业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拓展: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阶级关系上: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上: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思想上: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国进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商鞅变法:(1)BC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主要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富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发展,国力增强。★★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兵】③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中央集权】(3)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封建性质的变法;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强调废除世卿世禄制。(4)商鞅变法的实质:变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变世卿世禄制为官僚政治,变土地国有制为地主土地私有制。(5)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①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②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孔子和老子:孔子(春秋儒家创始人):思想观点: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政治变革③克己复礼④有教无类老子(道家创始人):思想观点:①道:是万物本源②无为而治③顺其自然④物极必反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同: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的共同之处:二者都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二者的思想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异: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努力宣传自己的思想;老子主张消极避世,尊重规律,主张“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背景):经济上: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在争霸中获胜,竞相招贤纳士。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①战国时期儒、墨、法、道主要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是有联系和传承的。如:法家在强调”法“的同时,兼用了儒家的”礼“和”义“。孟子提倡的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受到道家的影响。②诸子百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互为借鉴,互为补充。如:老子主张天道无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的思想正好纠正了这一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轴心时代BC8世纪-BC3世纪的轴心时代:主要发生地区北纬30度左右,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世界不同区域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先秦文明(旧石器时代-BC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强化训练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A.天下共主,众星捧月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兴教化,圣贤治国D.分化事权,加强监督3.研究发现,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由此可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A.贫富分化开始出现B.发展到父系氏族阶段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4.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该遗址()A.呈现出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B.反映了良渚文化的基本状况C.应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代表D.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5.有研究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以下能够实证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A.河姆渡文化B.龙山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6.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7.荀子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其中,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晋等。据此可推知分封制()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C.贵族政治影响了边远民族D.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8.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9.“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禅让制10.甲骨文中有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11.《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规定()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12.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13.夏朝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使他们与夏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带,成为夏后氏家族的统治机器在全国各地的延伸。这说明()A.父子相传已成为王位继承的定制 B.“家天下“的局面已出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D.分封制已经比较成熟1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提到:(西周)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B.扩大了西周统治范围C.是一种分权管理体制D.有助于经济文化交流15.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奴隶主强迫平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A.造成分封制的最终瓦解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D.出现于铁农具广泛使用后16.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焦墩遗址发现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上述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B.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