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针灸大成》配件法探析_第1页
杨继洲《针灸大成》配件法探析_第2页
杨继洲《针灸大成》配件法探析_第3页
杨继洲《针灸大成》配件法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继洲《针灸大成》配件法探析

今年是明朝著名的针灸师杨继洲去世的403年。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院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之后,杨向赵出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书稿,赵文炳始悉杨氏精于针灸之渊源,并表示愿资助他将所著付梓刊行。但杨氏认为自己书稿内容尚不完备,还需从更多医籍中广泛吸取针灸之精要。因此,在靳贤的协助下,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以前最完备的一部针灸专著,不但在国内流行甚广,而且已被译成德、日、法等文字,流传海外。它自公元1601年问世以来,至今有47种版本。其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隆,都是罕见的,可谓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对后世针灸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针灸大成》首次刊行为十卷,其后经历过多次刻印,其版本有十卷及十二卷者。较流行者为万历辛丑(1601年)版,全书十卷。卷一在概述针道源流、简记《针灸大成》引用医籍名称与特点之后,节录了《内经》、《难经》等重要古医籍部分针灸原文,附以杨继洲的注解;卷二与卷三摘引《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等20余种医籍中的部分针灸歌赋,也附有杨继洲所加注解。在古代针灸专书中,《针灸大成》辑录的针灸歌赋数量最多。卷四、卷五主要内容为刺法、针法,其中卷四选集有关针具及针刺补泻文献,卷五主要为“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八穴八法”等时间针法内容;卷六与卷七记述脏腑、经络、十二经穴位及主治;卷八为临床各科病证的针灸治法;卷九包括治症总要、名医治法、取穴法、灸治及杨继洲针灸治疗医案等;卷十主要介绍小儿针灸按摩治法,特别是转载了《陈氏小儿按摩经》,是很宝贵的古代小儿按摩专著。《针灸大成》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为:1中医专立断声中医治疗手段方法很多,各自均有其特点而不可偏废。然而到了明代,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倾向,所以赵文炳在序言里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以取得最好的疗效,在卷三“诸家得失策”里对此作了反复阐述。杨氏指出“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进而指出,由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应有所选择:“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在卷六的十二经中列有药物方剂之歌诀(不知是杨氏还是引前人),卷九中列有众多艾灸的方法。书中还批驳有的医家只着眼于药物治疗而忽视针灸的偏向,“诸家得失策”说:“夫何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于针灸则并而弃之,欺何以保其元气,以收圣人寿民之仁心哉?”在杨氏31则病案中,针灸并施的有11例,针药结合2例,灸药结合1例,针灸药结合的1例,其中综合治疗共16例,单用针、灸、药的有13例(其中针8、药4、灸1)。正如“穴有奇正策”中说:“故善业医者,苟能旁通其数法之原,冥会其奇正之奥,时可以针而针,时可以灸而灸,时可以补而补,时可以泻而泻,或针灸可并举,则并举之,或补泻可并行,则并行之”。杨氏对按摩疗法也十分重视,这从《针灸大成》专立按摩一卷可见一斑。其医案中还有用手指按穴治病的记载,表明了他在临床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疗法的特长。2丰富的针灸操作2.1“十二法”的运用由于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常冠以复杂名称,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难》以及高武等有关学说,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抓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并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上述“十二法”,除“口温”法需改进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完全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2.2“嘴唇补泻十八法”杨氏十分重视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他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归纳为“揣、爪、搓、弹、摇、扪、循、捻”,立为“下手八法”,这些手法相沿至清,为近代所习用。2.3盛气乃衰,两气皆衰对于施行针刺补泻的刺强度,杨氏根据补泻的不同程度,分为“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两种治法。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刺有大小”一节里写道:“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杨氏提示,任何补泻手法,其操作都应根据刺激量的轻重而区别其大小,使针刺手法的理论发展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3丰富的选择和配置方法3.1合临床经验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里说:“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杨氏结合临床经验,在注解《玉龙歌》时扩充至十四法,即(1)印堂透攒竹;(2)风池透风府;(3)合谷透劳宫;(4)地仓透颊车;(5)颊车透地仓;(6)头维透额角;(7)鱼尾透鱼腰;(8)膝关透膝眼;(9)阳陵泉透阴陵泉;(10)昆仑透太溪;(11)间使透支沟;(12)液门透阳池;(13)列缺透太渊;(14)复溜透太溪。这十四法,都是十分切合实际,现代临床上也在常用。3.2经外奇穴,精心疗效杨继洲重视经验效穴与奇穴,他在“穴有奇正策”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而惟通于奇正之外者,斯足以神济世之术”。《针灸大成》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了35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主治。杨氏医案也印证了他重视经验效穴与奇穴。如治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刺二市而“病不再发”;箕川公长爱的惊风,灸印堂等穴“方作声”;“张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热骨痛”,病减后“元气难复,后灸膏肓、三里而愈”。3.3井穴的功能和井穴运用《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该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井穴的名称、位置,而且还论及了井穴生理作用和主治功能,后经《针灸甲乙经》补充,使井穴的内容更加完善。杨继洲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在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中,绘有十二幅井穴图,记载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证,扩大了《素问·缪刺论》中井穴的适用症。另外杨氏还丰富了井穴的配穴方法和刺灸特点。4痰而维其真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杨继洲也强调临证时要“探络脉,索营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或通其气血而维其真元。”如治滕柯山母,诸医俱作虚冷治之,而杨氏诊其脉沉滑,认为这是痰在经络,针肺俞、曲池、三里,当日即见效,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而愈。治吕小山患结核在臂,杨氏认为这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针和灸并用,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愈。辨证准确是治疗取效的前提,杨氏或依据脏腑经络,或依据脉理,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证,灵活多变。5科学收集并共享了以前的针灸著作,并将其作为内容的理论资料纳入了前药凡明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直接或间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