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综述_第1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综述_第2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综述_第3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综述_第4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统计,截止2008年底,银监会共批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56只,其中2005年7只、2006年7只、2007年16只、2008年26只,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量依次为71.94亿元、115.80亿元、178.08亿元、302.01亿元。[8]中国证监会监管柜架下的企业资产证券化都是通过证券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业务的平台来进行的,即由证券公司发起一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该计划募集所得资金投资于企业能产生未来现金收益的特定资产(即基础资产)。而且证监会将企业资产证券化完全消化在证券行业内部来运行和管理。由于证监会主导的企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近年来基本处于停止状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人们谈衍生工具而色变,资产证券化也停止了推进的脚步。3.1.1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我国的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ABS)和住房抵押证券化产品(MBS)。我国的第一批证券化产品当属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和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证券化产品。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41.77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ABS),其资产池主要由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优质企业贷款构成,资产的平均回收期较短。在资产支持债券的设计上,国开行采用了“分层”的方法,将证券按不同偿付顺序分为不同级别,作为信用增级的手段,这是中国第一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同一时期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30.17亿元的住房抵押证券化产品(MBS)。建行房抵押贷款(MBS)是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构成,资产平均回收期略长。在资产支持债券的设计上,建行也采用了“分层”的方法,将证券按不同偿付顺序分为不同级别,作为信用增级的手段。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规模和产品不断壮大。年9月,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均已成功发行了第二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007年11月27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第一期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规模达到60亿元。这是我国境内首批获准并办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业务。[9]年1月24日,以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人的“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该产品发行总规模为27.65亿元人民币,建行以其未偿本金余额为95.5亿元的公司类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池发起设立特定目的信托,并以该信托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支付证券的本金和收益。[10]此次建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开辟了商业银行批量化、市场化、标准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新渠道,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3.1.2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不像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那么顺利。2005年8月,中国联通作为发起人完成了首个企业资产管理计划交易,担任计划管理人的证券公司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了不同系列的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这是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一年当中,另外八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陆续诞生,这9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依次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发行规模为93.6亿元;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5.8亿元;中国网通应收款资产支持收益凭证,发行规模为103.15亿元;华能澜沧江水电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20亿元;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4.86亿元;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7.21;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4.25亿元;南通天电销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8亿元;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回购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为16.58亿元。这些转向资产管理计划的“基础资产”的范围扩大到与高速公路收费、设备租赁、电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和股权转让等相关的各种应收账款或未来现金流(对应收益权)。[11]由于目前国内企业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试点阶段,截止2006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先后推出了九只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融资规模达到了人民币263亿元,尚未进行大范围运作。这些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都被称之为“计划”而非ABS产品,而且2006年发行的九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2007年在沪深交易所几乎无人问津,也间接说明了现阶段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道路的艰辛。3.2“银信合作”理财业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商业银行开始从事经营人民币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本土化优势不断减弱,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己经远远不能适应竞争压力,理财业务是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中间业务,逐渐成为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就逐步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的表外业务。“银信合作”是指银行和信托公司通过签订协议,由银行向社会发售理财产品,再将募集资金用于购买信托计划并作为单一委托人指定资金用途的理财模式。“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大部分是以贷款形式存在,而且由于在表外,不需要计提拨备和资本金,也就成了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在监管范围之外的贷款。我国学者袁增霆也指出国内商业银行自2004年以来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具备国外影子银行体系和活动中的诸多典型特征。银信合作业务出现于2005年,起初一直不温不火,发展缓慢。由于银信合作业务充分利用了银行和信托的优势,收益率客观,而且银信理财产品可避开监管和贷款利率限制,所以从2007年开始快速升温,2007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额达到4035亿元,其中“打新股”产品的募集金额为2864亿元,占人民币理财产品总额的71%,“转让贷款”、“票据”和“信托贷款”类产品分别为705.43亿元、75.4亿元和390.04亿元。[12]2007年之后银信合作业务逐步发展,到2008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08年末银监会出台《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第1次正式地定义分类银信合作业务,并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规则。2008年证监会发布规定禁止银信理财产品打新股,涉及打新股的产品发行量骤减。随后2009年、2010年上半年,在指引的基础上,银监会对银信合作可能涉及到的业务、潜在风险发文进行规范。但由于此时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也受限,良好的外部环境下,银信合作产品作为单一资金信托最主要的力量得到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在银信合作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绕开监管、变相放贷的通道。这也说明银监会的那些文件并未对银信合作业务的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2010年全年银信合作产品累计规模约3.5万亿,银信合作产品余额1.66万亿,占单一资金信托余额的73.13%,占信托资产总额的54.61%,,7月底存量竟突破2.08万亿,其中以信托贷款、信贷资产和票据类为主的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无论从产品数量,还是产品规模上,占银信合作产品的比重在2010年几乎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一度曾超过70%,这无疑对银行的稳定性带来一定隐患,而且这些监管之外的灰色贷款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于是,从2010年7月开始,银信合作业务成为重点监管对象,其中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则是重中之重。2010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1年1月,下发《银监会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通知》,这两个通知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对银信合作业务产生了较大冲击,到2011年第二季度,银信合作产品规模下降为1.61万亿,但至今银信合作产品的规模仍然维持在数万亿元的状态,且其中约有一半以上是贷款类信托产品,主要包括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附加回购或回购选择权的投资等业务。因而,至今“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理财产品的主要运作平台。[13]“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主要分为“打新股”和“融资”两大类。“打新股”是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新股申购信托计划,该产品在2008年被证监会宣布禁止。融资类信托产品主要是指银行以单一委托人的身份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协议,信托公司利用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给特定客户进行融资。融资类信托产品主要有“转让贷款”、“信托贷款”和“购买票据”三类。转让贷款是商业银行将原有信贷资产通过协议转让给信托公司,但仍负责对该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以及收回。根据协议,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会对该信贷资产提供担保,或以授信、后续贷款支持的方式以确保信贷客户到期还贷。信贷资产的收益由理财投资客户、理财产品发行方、信贷资产担保方、信托公司等分享。信托贷款是银行将募集资金通过信托公司贷给指定客户。购买票据类信托计划则是银行将募集资金购买信托计划,信托计划再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资产,这种理财模式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了流动性。三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这场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更加以事实证实了影子银行体系具有重大的内生脆弱性和潜在的风险,其风险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子银行杠杆率高杠杆比率即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率,也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资产常常被用作贷款的抵押品,而贷款又用作买入资产的资金,当资产价格上升时,作为抵押品的资产价格会增大,这会进一步促成更多的贷款,进而会造成更多的资产被买入,这种循环会产生更多的贷款,影子银行体系通过这样的杠杆化的循环过程,不断的追逐利润,扩大规模,提高其杠杆率。传统商业银行的杠杆比率一般在10倍左右,而影子银行的杠杆比率则高达20倍至30倍。可见,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率明显高于传统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的杠杆率。首先,影子银行体系也是由大大小小的企业构成,本质上是金融资本的一种形式,这就促成了影子银行为了追逐高利润,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提高杠杆率,甘愿承受高风险的行为。其次,传统银行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由于受银行业监管部门的严格制约和监管,需要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而且以零售为主导。比如说,商业银行必须维持存款准备,保留资本充足率为8%,即杠杆率就不能超过12.5,并向存款保险体系缴纳保险费等。但是,影子银行却不像传统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往往自有资金非常少,业务规模却非常大。这也使得影子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采取高杠杆运作的机制畅通无阻。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放大收益和放大风险的双重属性,其既能使得收益加倍同时也可能使得损失加倍。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杠杆率的高峰点总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相联系,金融危机爆发前,杠杆率总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有学者认为金融的过度杠杆化是欧美金融机构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承受巨大风险、遭受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使影子银行体系不堪重击,易宪容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1](二)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在不影响日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有效满足其预期和未预期的、现在和将来的现金流以及担保需求。自古以来,由于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传统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而影子银行却是依靠短期商业票据在短期货币市场融资,并且需要投资于长期资产才可赚取收益,这种期限的错配、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影子银行内在的脆弱性使得影子银行体系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风险。首先,期限错搭使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高。由于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于传统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大量采取产品创新及批发的模式,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通过短期商业票据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由于影子银行必须提供利息并获得利润,影子银行必须投资期限更长(从而收益较高)的资产,比如资产抵押债券、股权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这样,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并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FSA,2009)。这样一来,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影子银行体系就会出现类似传统银行的“挤兑”,但长期资产又不能变现,使影子银行身陷流动性风险当中。其次,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殊性使影子银行流动风险高。影子银行体系在证券化过程中,出现的证券化产品,属于结构性的产品,即对资产、信用、风险等进行结构性重组,然后分配给不同的投资者,其中信用增级是手段。这些信用衍生品起到了一定的分散银行系统风险的作用,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信用衍生品把次级贷款产生的潜在风险分散转移给金融市场上广泛的投资机构和个人。但它是一个开放的、有层次、关联度极高的结构,加上金融机构的杠杆效应,在分散风险的同时还会使风险不断的积累、扩散和传递,而且这个结构本身及其脆弱,向外辐射力强。这些结构性产品的出售层层依赖,一旦链条上的某一证券化产品出现销售问题,就会爆发流动性危机,接着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整个影子银行体系,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三)影子银行体系放大了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即指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系统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是孕育在金融体系中的,可能导致金融体停顿或崩溃并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的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断采取的金融创新,导致了复杂的证券化技术和产品以及发起人和最终投资人之间无法控制的“中间链”,以及形成的高杠杆率,而且由于传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量下降,不得不通过表外业务与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相联系来提高利润,同时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投资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银行体系和非银行体系,本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也越来越强,这都使当今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首先,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在资本运作方面的高杠杆率,不仅对自身的收益和风险有放大镜作用,而且也直接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扩大了整个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其次,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风险交叉传染渠道的打通,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做为金融市场上与传统银行的对应机构,与传统银行体系的业务界限日益模糊,两者即竞争又合作,影子银行通过传统银行的表外业务与其紧密相连。传统的商业银行参与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投资,但资产和运作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然而表外资产的这些风险与影子体系的风险并未有完善的防火墙机制,一旦危机爆发,规模巨大的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就会从影子银行向传统银行转移分散,从而打通了风险交叉传染的渠道,使风险向整个金融市场蔓延,从而放大了整体金融体系的风险。[14]再次,影子银行风险的跨境传递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在信息化的全球时代,影子银行业务的高杠杆性依赖于众多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金融机构大量拥有和参与影子银行的证券化产品,极大地推进了金融全球化进程,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度。在流动性重组、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上,影子银行资本的跨境投资和跨境活动有效提高了全球金融市场效率,促进了资本的全球配置。随着资本的跨境配置和高度的市场关联,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一旦影子银行体系发生波动,就会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渠道将风险传递给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带来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从而使风险跨境传递变得容易,放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15]四、影子银行体系崩塌对我国金融监管和改革的启示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作为金融发展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事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监管改革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但它对于先有的货币和金融监管体制构成了巨大挑战。何海峰就建议,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目标而言,最重要的是将影子银行表外或证券化性质的业务纳入统计口径,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基于充分信息的决策。他认为,既然是“影子”,就一定有“真身”。目前,世界经济大国和国际金融组织所倡导的宏观审慎监管就是投向影子银行的“法镜”。基于宏观审慎原则的金融监管框架要求,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类表外与场外交易必须向监管当局汇报,就像监管者在路口和房间内安装了监控探头一样,一旦出现可疑以及不当行为,监管当局就可觉察并随时采取行动。此外,提高资本对资产的保障、更充分估算风险暴露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冲击等,都是对包括真正银行和影子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加强监管的有效措施。[16]郑阳建议,一是开展金融创新及逐步推动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出;二是建立合理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征信体系;三是逐渐减少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限制,消除体制和制度上的障碍;四是适度控制地方政府的信用扩张行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信用体系。[17]杜亚斌等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教训给我国金融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我国金融业应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我国应加快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与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18]张茉楠指出,面对不断活跃的金融创新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的冲动,央行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不足。因此,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控制业务风险,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⑼五、小结影子银行体系是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出现的,它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它曾给美国和国际市场带来了高度的繁荣,但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操作以及内生的脆弱性,使其存着这巨大的风险,而这正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虽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还不像欧美等发达的经济市场那么大,但是国内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随着金融部门的深化发展和全球化进程而茁壮成长起来,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也在不断涌现,随之而可能产生的风险更应受到重视。那么,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当充分汲取美欧等国在影子银行体系问题上的前车之鉴,按照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影子银行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主要参考文献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葛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0,(7)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82-87.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财政与金融,2010,(11)闫超,赵毓芙.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改革[J].衡水学院学报,2010,(5):16-18.龚明华等•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⑺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信托发行说明书[R].北京:中国建设银行,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8.潘秀丽.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分析及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刘薇•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J].世界经济情况,2007.谢晓娜•中国首批车贷证券化产品探析[J].知识经济,2008.曾梓梁•“银信合作”理财模式的发展及建议[J].城市金融.陈珊.银信合作业务规范研究[J].财政金融.中金公司研究部•强化金融监管,影子银行受限[R].中金公司宏观研究报告,2009-07-13.李兵.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一一新金融论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3-62.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11).秦岭.美国“影子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