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身状态医学初探_第1页
中医心身状态医学初探_第2页
中医心身状态医学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心身状态医学初探

《健康报》(1998年8月19日)的心理指南发表了70%的中国人患有心理疾病。虽然这个比率大小与心身疾病概念的界定有关,严峻的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这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以及临床重视躯体治疗而忽略心身共调的挑战。“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要求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的影响,要求以全新的角度、思路来审视心身健康问题。本文试从状态的角度对心身关系、心身疾病进行初步探讨。1状态与医学、临床问题的关系《辞海》中“状态”一词的解释是“在科学技术中,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在外界作用下,物质系统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这说明了两点:一是状态是某一时间物质系统的状况,会随时变化;二是状态可由一定的量的指标来表征。状态包括已知因素与未知因素之和,从已知因素来判断包含未知因素的当前状态。这里已知因素是具体的、明确的,而未知因素是不确定的、抽象的,人类认识世界正是如此。已知因素了解的多则对状态判断的准确度高,反之,则准确度较低。状态具有包容性,客观与主观,事实与理论,现象与本质,哲学与医学,表象与思辨可同时存在。整体状态中包含着局部,局部中包含着整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有阴阳,五行中有五行,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脏腑功能互相包容。状态包括精神和物质,身与心的统一,也包含着二者的互相影响。确定或描述状态的指标与数目是研究的起点,须包含时相。状态医学是从人体这一复杂的物质乃至精神系统随时间变化所处状况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人体某一时间的心身机能状况,即是人体的“状态”。人体正常状态,是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包括心身两方面)互相协调和统一的综合表现。基于状态思维,从身心的相互关系,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从结构机能代谢的变化,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与天地日月的关系来探讨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从而决定保健方案和治疗方案。状态医学是建立在生物学、中医学、西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基础之上的医学体系。它无意于改变现有的医学理论和事实,但有意从多种状态所构成的整体状态来审视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因而和其他现有的医学体系有所不同。它是整体的、辨证的、综合的、动态的、大系统和子系统统一的、宏观与微观协调的、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医学。2从“神”到“心”中医学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与病理反应状态,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和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见解,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中医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而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本质上抓的是状态(但其思维原点的不确定性,使人难以捉摸)。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观点不仅没有落漠,反而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中医所讲求“阴平阳秘”的状态,即是动态发展过程中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医学可以说是状态医学的雏形。中医学的证候也随时间变化,并在一定时段相对稳定(即时相性),如何理解证候与状态的区别?证候是同一时间内多种因素的概括,它与一组症状、体征相适应,是对整体状态的描述。它可以描述状态,但不能代表或完全概括状态。状态的涵义较证候广泛,一者证候仅能用于表征人体病态特征,不能解释人体正常态的状况,而状态的涵义可解释人体不同的状况;二者运用中医的诊查方法无明显症状、体征可循,即“无证可辨”的疾病状态,可用状态医学的观点解释。但我们可借鉴同样具有时相性的证候术语来描述人体状态。3神之于身,为人之神自从古希腊哲学问世以来,哲学界及生命科学界关于心身关系的研究异常活跃,产生了一元论(即心身同一论)和二元论(有心身平行论和同型论等代表性主张);与之平行的科学哲学领域中,尚有还原论、整体论、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论。虽然每种观点都不乏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试从状态角度审视心身关系。心身合一态心身是一个有机整体,非但如此,同时人体所处的外环境(自然、社会)亦是一个大的宏观有机状态。抛却外环境研究心身是不完整的,不确切的,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心身关系已超出医学范畴了。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观点,给予状态思考启示。古人的东西并非不科学,没有生命力。中国古人尤其是历代中医学家对于生命现象本源层次上的辨识值得现代人深思。南北朝范缜说:“神之于质,犹利于刃;形之用,犹刃之于利”,“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可知心神与躯体融于一体,无法割裂。心与身是融合在人体母状态之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子状态,都有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但从物质本源角度,二者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气者,人之神。”隋·杨上善释之曰:“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这揭示出神本于形,形神合一,并共同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心身处于有机融合的整体状态中,它要求对于心身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在心身合一,不可分割的状态下进行。因为有机整体不等各部分之和,尤其是复杂的生命现象更不可能简单分割,一个被隔离部分的状态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状态,而整体亦会显现出其各子部分所不具有的属性。心身互动态心身融合于一种复杂、互动的状态之中,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所动。心本于身,心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机体正常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中“化五气”即指脏腑的生理机能。《灵枢·决气篇》曰:“平人……胃满肠虚,肠满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杨上善释之曰:“水谷精气资成五神,水谷竭神乃亡也。”意指人体精气充盛,神气才充沛,而精气之充盛必以脏腑生理机能正常为前提,所在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动于内,情现于外,若五脏精气不足,心神亦会失常。《灵枢·本神》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天年》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说明躯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心神的状态;心神不仅是机体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会反作用于身,“心”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状态的盛衰。积极的心神状态有益于整个人体状态的谐和,甚至是祛病防变的“良药”;而消极的心神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各种病理变化,成为致病因素。《素问·移精变气论》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疏五过论》曰:“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灵枢·口问》说:“悲哀悉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刘子·清神》(北齐·刘昼)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作为第一性的“身”决定着“心”的产生与存在,而“心”又对“身”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心身二者即处于这样一种互动的状态之中,即对立又统一,相依相存,互为影响。4中医心身状态观的内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都与心身关系密切,心身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心身疾病的研究近年来也愈发活跃,已经成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学是状态医学的雏形,其状态医学思想对于心身关系有独道认识,早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心身医学大会上,权威人士就已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国的中医学寻找智慧”。中医心身状态观点并不把心与身分割开来看,而是始终将二者作为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来看,是将心理现象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