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_第1页
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_第2页
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_第3页
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_第4页
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虞舜时代刑事诉讼及相关问题

赔偿法自古以来就存在。据史料记载,从虞舜时代到明清时期,已有多次护法。对应否设赎的问题,自汉唐以来,论者颇众,或赞成设,或主张去,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一、刑之法仅指“夏案”这一语时本赎刑之名,最早见于《虞书·舜典》:“金作赎刑”。对这句经文,后世之人发表了许多议论。先是孔安国作传以为所谓之金,乃黄金;所赎之罪,乃误而入刑者,即后世所谓过失杀伤之类。孔颖达作疏义认为:“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又裴骃为《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马融注曰:“意善功恶,使出金赎罪,坐不戒慎者”。可见,对这条记载,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怀疑,似乎在大舜的时代,已有赎刑,而事实上,在虞舜的时代,是不可能出现赎刑的。因为,虞舜时代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国家尚未形成,作为国家专政工具的法律尚未产生,哪里便出书现赎罪之法呢?稍后的记载是《尚书·吕刑》:“吕命穆玉,训夏赎刑,作吕刑”。孔传说:“吕侯以穆王命,作书训畅夏禹赎刑之法,更从轻以布告天下”。另外,《尚书大传》也称:“夏后代不杀不刑,死罪罚二千馔”。从这两段引文看,似乎夏代也有赎刑,但仅这两条材料,并不能说明夏代已有赎罪之法,先就材料本身来看。《尚书大传》谈夏代赎法最具体,但据《四库提要》言,此书为汉伏胜所撰,郑玄作注。又据郑序云,该书并不是伏胜亲撰,而是他的遗说,由其门人欧阳生等集录而成。既然是汉代人写夏代事,恐亦多系传闻。且以“馔”为单位的金属货币,在夏代尚未出现。显然,“死罪罚二千馔”之说,是以后代之事,推论前代之制,实不足为信。《吕刑》这条材料,为后世说夏刑者之依据。但仔细考察,“训夏赎刑”一句,实为虚设之语,《周礼》已有五刑之法,为什么还要远训夏刑呢?孔传说是为了更从轻刑。《吕刑》之五刑总数,虽有所增加,但却是增加轻刑,减少重刑,的确比《周礼》五刑为轻。所谓更从轻典,仅仅是指此而言,并非真有什么夏禹赎刑,供其训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诒子产书,指责他“铸刑书”时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又说:“三群之兴,皆叔世也”。叔世,末世也。既言末世,则《禹刑》非禹所作明矣,又因乱世,出于镇压目的而制刑,则决非轻刑亦明矣。可见“训夏赎刑”,纯属虚设之语。《吕刑》序设此虚语,是有原因的。本来因时制法,刑罚世轻世重,是正常现象,法律本应适时修订。但因《周礼》是所谓圣人周公所制,如果直说是对《周礼》五刑的增损,则穆王将有擅改祖宗之法,以圣人之法为不善的嫌疑,故虚称“训夏赎刑”,远取夏法。这句虚设之语,既可避免了“吕侯才高于周公,法胜于前代”的嫌疑,又可得祖述尧舜之美名。众所周知,夏后氏时代,还处在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阶段,它最早的祖先夏禹,还是氏族公社时代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大酋长。史称他实力雄厚,武力强大,但却不见他制订法律的记载。《荀子·正名》曰:“刑名从商”。大概商朝已经产生了成文法,因为商代已有了文字,用文字将习惯法记录下来,形成早期的成文法典,已成为可能。所以,战国时代的人,才说刑名要祖述商朝。但没有成文法典流传下来,商法内容已无可考。仅从甲骨文中有“墨”、“劓”、“剕”、“辟”等字,以及《汉书·董仲舒传》:“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之语来看,商朝大概已有五刑之制。但古籍中未见商朝赎罪之法的记载。因此,探讨赎刑,还须从周朝说起。二、《刑书》等规定《吕刑》可以说是周代的成文法,当然,我们还不能用今天成文法的概念去理解它。就《吕刑》而言,它还只是总的原则或大纲,据此探讨周代赎刑,也仅仅是作些推测。《吕刑》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据孔传云,所谓不简,即经检察不能核实,不应五刑者,就当正于五罚。郑玄《周礼·职金》注:“罚,赎也”。即使出金赎罪。不服,就是不应当罚赎,即正于五过,过失则从赦免。即所谓的“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所谓“疑”,孔颖达疏谓指:“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虽有证见,事非疑似”。也就是后世所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者,谓之疑罪,疑罪则许赎。其赎法规定,墨、劓、剕、宫、大辟等,五刑之罪疑者,皆得罚赎,赎则以铜,其斤两应与其罪相当,故有百锾、二百锾、五百锾、六百锾和千锾各等。什么人可得赎罪呢?孔颖达《吕刑》疏说:“《周礼》惟言士之金罚,人似不得赎”。这是否说士大夫以上犯罪,皆得罚赎呢?其实不然。《周礼·小司寇》有所谓“八辟”,即: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郑玄注曰:“辟,法也”。八辟就是八议之法。何谓八议之法呢?郑玄之《曲礼》“刑不上大夫”注云:“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孔颖达又疏曰:“与,犹许也,不许贤者犯法,若许之,则非进贤之道。大夫无刑科,而《周礼》有犯罪致杀放者,郑恐人疑,故出其事。虽不在刑书,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为什么要议,议什么呢?贾公彦《周礼》疏云:“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辟于刑罚也”。通过汉唐人的注疏,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所谓八议之法,就是对亲、故、贤、能等八种人犯罪的特别审议法。因为这八种人都是士大夫以上的所谓贤者,依进贤之理,既为贤者,就不应犯法,故刑书未列大夫犯法的科条。但《周礼》中有大夫以上犯罪,致被杀被放逐者,郑玄恐人不解,故突出其事,即是说,大夫以上一旦犯法,就须另议,议实其罪,再比附于国法,而处以相应的刑罚,并非士大夫以上犯罪皆得免罪或罚赎,故史书中未见赎例。周制凡实罪皆刑,唯疑罪得赎而已。春秋时期,谈赎刑的材料不多见。《左传·昭公六年》载,“郑人铸刑书”,是说郑国的子产最早公布了成文法典。但这部法典以及稍后的《竹刑》,均未流传下来,有无赎法,不得而知。《国语·齐语》载,齐桓公问政于管仲;“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仲对他说:“轻过而移诸甲兵”。又说:“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章昭注曰:“诸,之也。移之甲兵,谓轻其过,使以甲兵赎罪”。又曰:“重罪,死刑也;轻罪,劓刖之属也;小罪,不入五刑者;间罪,刑罚之疑者也”。从这条材料看,这大概是由于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军需不足,致不问轻罪重罪,皆可用甲兵赎罪,可见,实罪许赎,实自春秋时期开始。而其疑罪,则是予以宽宥的。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各国都制订和颁布了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如楚有《宪令》,齐有《七法》,特别是魏文侯相李悝编纂的《法经》,更是后世封建立法的基础,但可惜这些法典均未流传下来。所率李悝《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商鞅采《法经》而制《秦律》,这是历代学者论定了的。所以,要了解早期封建法典中赎罪之法,只能从《秦律》中作些考察。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刑书,则为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宝贵资料。这批竹简刑书,据考证,其写作时间约自商鞅立法至秦始皇时期。秦为七国之首,又是变法最彻底的国家,其立法大致可以反映战国时期各国立法情况。从睡虎地《秦律》来看,自耐罪至死罪,皆在可赎之例。如《秦律杂抄》第9条《傅律》规定:“匿敖童及占不审,典老赎耐”。《法律答问》第3条:“甲谋遣乙盗,一日,乙且往盗,未到,得皆赎黥”。《秦律十八种·司空律》第6条:“居赎刑到赎死,居于官府”。另还有一种赀刑,也是赎刑的一种,《说文》:“赀,小罚以财自赎也”。如《效律》第3条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赞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甬不正,二升以上,赀一甲,不盈二升到一升,赀一盾”。《秦律》中还有以官爵名分赎罪者,如《秦律十八种·军爵律》第2条规定,“欲归爵二级以上以免亲父母为臣妾者,一人;及隶臣斩首,为公士,竭归公士而免故妻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法律答问》第163条规定:“内公孙无爵者,当赎得比公士,赎耐不得比焉”。从《秦律》中以甲盾赎罪例最多来看,还是与管仲制法精神相一致,既表现秦国以奖励军功为尚的特点,也反映了春秋战国以来,兼并战争频繁剧烈的时代精神,似乎也可以说,它代表了战国时代各国赎法的共同特点。而其以官爵名份赎罪之法,更为后世官当法之先河。据汉、晋、隋各书《刑法志》言,自汉至隋,各朝皆制有法律,但诸律却均已失传。故探讨汉唐八百余年立法、赎罪等情况,只有依靠《唐律》。《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唐律》一脉相承于《秦律》、《九章律》、《魏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隋律》等诸律之精神,又凝聚着其本期高度发展的封建统治经验,在我国法律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所以,为节省篇幅,探讨自汉至清赎法之大概,就以《唐律》为准,再参照书志零星记载,挂一漏万,略作考察。(一)死罪三、罪,各依所疑,以赎论唐因隋制,以笤、权、徒、流、死备五刑。据《唐律疏议》第1至5条规定,自笞一十,赎铜一斤开始,笞数以十为差,铜数以一斤为差递加,至杖一百,赎铜十斤,共十等。徒刑,自徒一年,赎铜二十斤始,年以半年为差,铜以十斤为差递加,至徒三年,赎铜六十斤,共五等。赎流罪,分别为八十、九十、一百斤三等。死刑不分斩、绞,均赎铜一百二十斤。据律第502条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疑,以赎论”。《疏》议谓,自八品以下及庶人,凡属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的疑罪,均各依所疑之罪,用赎法收赎。既然提到庶人,则上列自笞杖至绞斩,一十九等用铜赎罪之法,一面仍是继承《吕刑》罪疑从罚的古制,一面似庶人亦得赎罪。然所谓庶人,据律第30条:“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则仍是《周礼》三赦之义。实罪则只有过失杀伤,在罚赎之例。所谓过失杀伤,即律第339条:“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依其状,以赎论”之注所说的,如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或共举重物,力所不胜,以及因击禽兽,而误致杀伤之类,即非故意杀伤者。又律第337条,关于部曲、奴婢过失杀伤旧主人,并同常人收赎,而铜付杀伤之家,则为后世追征烧埋银之始。(二)《唐律》八议之法《唐律疏议》第7条为八议,八议之人,与《周礼》八辟全同,故《疏》议称它是直接上承《周礼》八辟之制,秉“刑不上大夫”之义。但仔细考察,唐之八议与周之八辟,已有很大的不同。周代八辟已如前述,即并非大夫以上犯罪不加刑。而《唐律》则在议、请、减、赎诸章中,明确规定,凡八议之人,只要不是犯十恶大罪和五流者,均在议、请、减、赎、当、免之例。关于减赎当免的具体办法,规定得尤为详尽,如:一人若兼有议请减赎等诸种身份,则以一最高者从减;凡正当原因去任,无现职的官,减免赎罪与现任同;无官时犯罪,有官时事发,不以犯在无官时治罪,而以发在有官时赎免;非正途出身的官,也享有赎免之权。不但八议之人本身享有免罪特权,他们的亲属由于荫庇,亦得赎免,且还规定,受荫者亲死与存同。律第17条还规定了具体的官当办法。总之,为了贵族官吏及其亲属犯罪不受法律制裁,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比于《唐律》,其前《汉书·刑法志》有八议之条,但无细则,不知如何议法。据《北堂书钞》称,《晋律》有诸侯应八议以上犯罪者,请得减收留赎,勿髡钳的规定。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所制权典规定,凡在官身犯罪者,罚金。若犯鞭杖杖督之罪,则自台省令史至士卒,皆入赎停罚。《陈律》亦有官当之法,其髡鞭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若公坐过误,罚金。其二岁刑,有官赎论,一岁刑,无官亦赎论。()《魏书·刑法志》载,《北魏律》规定:“列爵及在官品,令从第五以阶当刑二岁。”《北齐律》规定,凡犯十恶重罪,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律》规定,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例减一等。九品以上犯者,听赎。()这些对官僚贵族减赎免罪之法,实为《唐律》八议及减、赎、当、免法之张本。上述可以看出,自秦开官爵抵罪之例,八议之法经魏晋南北朝,其与《周礼》八辟,已相去甚远,至唐实为变化之顶点。周之八辟,是对八议之人,议其罪状,以定刑罚;议其身份,以定就刑之处。并非大夫以上犯法不加刑。而唐之八议,却是议其身份,以定减赎免罪。可见唐之八议,实是只袭周代八辟之名,而对“刑不上大夫”之义,却作了实用主义的纂改,阉割了古人“不与贤者犯法”之古义。五刑赎法,《汉书·刑法志》不载,散见于书者,如《汉书·惠帝纪》载,元年,“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武帝纪》有天汉四年,“令死罪入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平帝纪》有元始元年,令“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雇山钱月三百”。又《司马迁传》称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而受腐刑。可见西汉赎法,徒刑、宫罚、死罪,皆得收赎,赎则以钱。东汉建武初,殊死以下及徒,减而不赎。但女徒亦许雇山,不躬役坐。明帝以后,赎罪以缣,死罪有二十五匹、三十匹、四十匹儿等;斩右趾至髡钳城旦舂,有七匹、十匹之分;完城旦舂至司寇,有三匹、五匹者。《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载,太和四年冬,令“罪非殊死,听赎各有差”。《晋书·刑法志》称魏赎刑十一,罚金六,但不知赎罪是否亦用金。《晋书·刑法志》载,晋赎死,金二斤,赎髡钳以年为计,五岁刑,金一斤十二两,四岁、三岁、二岁刑,各以四两为差递减。又因金价昂贵,故以绢代金,应赎者月入中绢一匹,老小减半。可见晋赎罪是金绢并用。《魏书·刑法志》载,北魏以役赎为主,当赎的人富者烧炭于山,贫者役于圊溷,女子入舂藁。据《隋书·刑法志》载,南朝《梁律》与《北齐律》,均制五刑之赎十五等,皆本于《晋律》。以上诸律之赎,实开《唐律》五刑赎法之端。唯以上三律赎罪皆以绢,不以铜,故细则稍异。隋赎罪以铜代锡,则与《唐律》相同。《唐律》之后,据《宋刑统》载,宋赎法悉与唐同,故不赘。八议之法。唐以后各代,除金以外皆设。据《金史·刑法志》载,大定二十五年,后族有犯罪者,尚书省引八议奏。上曰:“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若亲者犯而减,是使人持此而横恣也。昔汉文诛薄昭,有足取者”。又曰:“夫有功于国,议勲可也。至若议贤,既曰贤者,肯犯法乎?”金世宗之论,颇为持平之论。唐后八议、官当之法,均似稍异于前代,即公罪听赎,私罪不得赎。五刑之赎,以《明律》为最详。沈家本《刑法分考》言,太祖洪武初,赎罪以罚役为主,并须亲自赴役,原无纳赎之例。其后,因淤恤及佐国家之缓急,始有纳赎。其法有二,即“律得收赎”与“例得纳赎”二者。律赎是赎按解决杖外之余罪,故律赎无敢损益。纳赎是赎决杖,《明会典》“在京纳赎诸例图”载,纳赎有做工、纳米、运砖、运灰、运石、运炭、运水等八层。以做工为例,笞一十,做工一月,每等加半月,至笞五十,做工三月。若纳米,笞一十,纳米五斗,每等加五斗,至笞五十,纳米二石五斗。因纳赎是因时权宜,所以代有变异,先后不同,所纳物事也很复杂,有纳铜、纳钱、纳钞、纳米,甚至纳马、纳草料等。至清代,满汉异制,《大清律》规定,满人犯罪,不由一般司法机关审理。宗室贵族及其亲属犯罪,均享有“八议”特权,依例“减等”、“换刑”。如:以罚养赡银换笞杖,以圈禁代徒流,以枷号代充军等。一般官吏犯罪,也有以官当罪,以钱赎罪之法,却不见汉人赎罪之例。光绪二十八年,由沈家本、伍廷芳等参照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改旧律而纂成之《大清现行刑律》,始废除奴婢科条及满汉异制之法,则已颇具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意味了。三、应除充罪之法最早对赎刑提出异议的,是汉宣帝时人肖望之。据《汉书·肖望之传》载,神爵元年,西羌用兵,兵食不济,京兆尹张敞上疏建议:“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事下有司,少府肖望之等皆以此议不可行。望之曰:“令民量粟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他认为人之常情,父兄被囚,闻可入财赎罪,就会不顾一切去求取钱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