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_第1页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_第2页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_第3页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_第4页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谈巫祝的合理扬弃

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形成是由几千年来的妊娠过程组成的。本文仅就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学相互影响作初步探讨和研究。1巫以“神”助“真”“则“则”,不可为“。”巫祝是古代从事通鬼神的迷信职业者,如《世本》“祝树树枯,祝乌乌坠”,而《国语楚语下》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殷墟时巫、卜、医三者同源。在远古由于医学尚未萌芽,为人治病基本上是依靠巫祝,如汉刘向《说苑》记载:“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内经》也记载:“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为何搀扶或乘车而来的病人能“平复如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往古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澹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这类只需用祝由移易改变其精气,病即可治愈。若非单纯心理疾患,或心身疾患,或生理疾患,就无法治愈了。如《左传》载:“晋侯有疾”,医和以为“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巫之所以有时能治病,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迷信活动的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民间的药物(“采访百药”)及治疗经验。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当时应为医巫混杂时期。古代、通用,充分反映了这种现象。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巫与医不断分化。如春秋时期即是医学与巫术激烈斗争的时期,因此不能把医学心理学思想萌芽时期巫祝中的合理成分全部抛弃;对于《内经》所载的祝由疗法应当合理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脑藏神的继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早在《内经》成书以前的诸子百家论述中就有关于心、脑、头、神等论述,并对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发生了巨大影响。从《周礼大宰》始有“头者精神之府”,《春秋纬元命苞》亦谓“头者神之居”、“人精在脑”等记载,可看出《内经》中有些论述受其影响:“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这种脑藏神的观点在道教及中医心理学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证实、继承和发扬。如《道藏谷神不死论》:“头……乃元神所住之官”;“脑者,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存守九宫太乙紫房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高年无记忆者,脑髓渐空”及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老子》云:“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言“心者,形之君,神旺之主”等等,至《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及《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有所忆谓之意,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易系辞传上》:“阴阳不测谓之神”,而《淮南子淑真例》:“神者,智也,渊也。”到《内经》关于神的记载中,神既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固有程序及其生机表现,又包括“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人的精神神志意识思维活动。3论“人”和“为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与自然搏斗形成的民族精神及有关修身、养性等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千百年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性,诸子百家,儒、释、道学说无不对医学心理学产生影响。孔、孟、荀、韩、列诸子,儒、道、墨、法等各家,有许多关于论“人”和“为人”的思想与中医论述渊源甚大。如春秋管仲“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再如《礼记》:“百病怒起”、“忧郁生疾”,朴素地道出了心理与疾病的关系。战国时荀况的“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臧焉”,阐明了形体与心理的关系。孔子《论语季氏》中“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三益、三损及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讲的都是维护心身健康之道。3.1道教是一种神经,是道教的基础中国古代道教人士大多懂中医,不少道士还行医,如葛洪、陶弘景、孙真人(思邈)、王冰等举不胜举。其中王冰的医学心理思想主要在调神养心以养生及对五志的阐发,可概括为“寡欲、守静、致柔”,可见老庄对他影响至深。《灵枢》原称《九卷》及《针经》,王冰更其名为《灵枢》,据考可能是根据《隋书经籍志》“九灵”之目,结合道家的“玉枢”、“神枢”诸经的名称而更名的。日人丹波元胤支持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枢》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其中羽,当指羽士也即道士的别称王冰本人即为道教徒在其所注《内经》中也揉进了许多道教思想。而《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实为道家语言。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刻意》说:“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嵇康《养生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内经》接受了道家节欲、清静的观点,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内经》:“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与《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有直接联系。故中医心理学倡导喜怒安神气,少思虑养神气,忘忧悲悦神气,防惊恐摄神气。《内经》以人为对象,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理,而道教以虚幻客体和自我为内容,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的心理。《内经》中许多理论很自然地被道教吸收。《内经》的形神论对道教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内经》生之来,谓之精”,“人始生,先成精”等“精气”学说被道家吸收,建立了形神统一观。《太平经》载:“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可以说,中医“精气学说,是道教教义的客观依据。如道士、名医葛洪说:“夫有因而无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官也;形者,神之宅也。”同时其医著即冠以《抱朴子》之名。3.2“平期”以使人观显示出文法的人格观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充满力求完美的人格修养(修身)和积极处世态度的论述,儒医不分,医学受儒家的影响甚大。有人甚至称中医学就是道儒思想在生命领域的体现。儒家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仁义道德,其中“中和”、“中庸”、“仁”等思想对中医心理学影响极大。如孔子“执两用中”的矛盾和谐观,提倡克已容忍,谦和持中,用之适应社会与环境,虽多认为其有守旧之嫌,然对于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确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主张人要适应自然淡泊名利,避免无谓的人际纠葛,世事纷争,“恬淡虚无”,于心身健康则不无裨益。例如中医强调常人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通天》有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其尤推崇阴阳和平之人,恰类似于孔子的“不偏不倚”。就是治疗,其最终目的仍为“谨察阴阳所在而主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平即为平和、中和、平衡之义。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其书名无疑受朱熹通鉴纲目》影响,朱熹为宋代大儒,纲目体是中国史书编年体体裁的一种,为朱熹《通鉴纲目》所首创:“盖表岁以首年,因而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近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晓折如指诸掌。”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分注备言为目,每一历史事实纲目清楚,便于查检。李时珍将纲目运用于药物学的编纂,并将药物分16部为纲,按性质分62类为目,目随纲举,纲举目张,科学的药物分类法由此诞生。李时珍在该书中指出“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医者贵在格物也”。明王世贞、顾日岩在为其书作序时分别称:“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濒湖世儒,兼以医呜”。1612年日本“御儒者林道春为《本草纲目》写跋并附《多识篇》五篇作为国训,可见当年该书是作为儒学著作被日本引进并流传的。3.3儒释家思想影响佛虽来自印度,但1000多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认为心应该做到“无住”,即对世界万物都无系无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值得迷恋和追求的,它们都是空幻不实、变化无常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佛教气功的修炼调身、调息、欲界定、初禅等要求内敛,凝心意守,净虑禅悟,如禅定派气功的观息法、存想法、壁观法等。正如唐代和尚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达摩以壁教人以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后世有达摩面壁十年说。佛学主张从根(生理)、尘(环境)、识(精神)三缘和合的整体角度视察人的存在,认为心、身、境三者互不相离,互相作用。佛家养性讲外息诸缘(缘起说是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即尽量排除外来的干扰(“专务清静”,“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唐孙思邈则提出“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从四正”,五神为五脏之神,四正乃言行立坐四正,以及其所提出“十八莫”、“十二少”均是为了外息诸缘,可见释家思想对他影响之深。当然,孙氏医学心理学思想不单受释家影响,其他如儒、道之学均有所及。如儒家倡道德养生,孔子有“思无邪也”之说,孙氏则提出“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论语述而》记述孔子言行,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何以能“坦荡荡”,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仁者寿”,“仁者静”,即人如能心胸坦荡,不汲于名利,不企踵权豪,则有益于益寿延年孙氏论养生有五难首难便是名利不去”,即养生延年道德要淡泊名利,佛教提出的关于宇宙本体与心性相沟通的“理”,禅宗的“即心是佛”、“识心见性”的解脱论,又影响了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儒、释、道家思想对孙氏影响可窥一斑。同时值得一书的是名僧鉴真(本姓淳于),他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外还积极为民众治病,著有《鉴上人秘方》一书,日本《皇国名医传》等均有记载,日本医道曾把鉴真奉为医术始祖,直到德川时期,日本药袋上还都贴有鉴真像,否则就不成为灵药,可见鉴真对医药影响之深远了。3.4道教气功中的动功无论是庄子“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与气功的“调息”息息相通;还是佛家的参禅打坐,与气功的“调神”(意守入静)、“调身”(肌肉若一)如出一辙;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与医学心理学的气功养生术难分难割。气功在古代叫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等,至晋代始用“气功”一词。气功有许多流派,但均包括调心、调息、调身等几个方面,气功中的放松功,是舒弛身心、解除精神和肌肉紧张之法。道家倡导“致虚极,守静笃”,气功则强调“一念不生,寂然不动”,“精神内守”,超然若失,当然气功的传播和发展与佛教禅宗、印度瑜珈等也有联系。气功中动功还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其中包括了“形神相即”、“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思想。如华佗指出“一禽之戏”即可“怡而汗出”。中国的气功有几千种,大体上可分为五大派别,即道、佛、儒、医、武五大家气功。无论是道家气功强调的“修心养性,调神炼意”;佛家气功强调的“明心见性”;儒家气功强调的“存心养性”;武家气功强调的“内炼丹田,外练筋骨皮”;医家气功强调的“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都要求修炼者要有良好的功德。3.5音乐疗病,治人忧而痛者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乐言》记载“不同之音作,而民思忧……而民康乐”。而《史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灵枢邪客》则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因此《儒门事亲》以音乐疗病:“好乐者与之笙笛”,“忽笛喜应之,以治人忧而痛者”。宋欧阳修更是受益者:“吾尝有幽忧之疾……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在体也。”清吴尚先在《理瀹骈文》序中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3.6从《灵枢阴阳》中探讨相互关系阴阳五行为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而内经》从阴阳出发结合个性、体质和态度举止,分类描述如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及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古代医学家又用五行以归纳人的五脏、五官和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并按“五行生克”理论,阐明各种器官及五志的相互关系及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心理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如按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含量之多少分类个性,综合人的体型、禀性等物质,将人分为木、火、土、金、水形之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视其五态乃治之”直至对治疗五郁都有明确的记载:“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除上述以外,由于当时兵家也富有辩证观点,在百家争鸣下,也渗入了医学。如《灵枢》即有很多兵家论点,徐椿甫《用药如用兵论》等,不再赘述。4哲学对于土壤的影响—对中医心理学负面影响性钱穆在《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指出:“在中国,乃由人文发展出科学,在西方,则由科学演出为人文。”已如前述,中医心理学一直存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土壤上,除受其正面影响之外,其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哲学与科学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完备性和后者的确定性,中医心理学概念的完备性大于确定性。比如肝气郁结证,仅或见症就有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胁下徵块、脉弦、脉涩等,这些或见症又包含了若干不同的内涵,严重影响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