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九章 液体制剂_第1页
药剂学第九章 液体制剂_第2页
药剂学第九章 液体制剂_第3页
药剂学第九章 液体制剂_第4页
药剂学第九章 液体制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液体制剂学习要求掌握液体制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特点。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熟悉混悬剂处方、制法与稳定性。

乳剂的处方、制法与稳定性。了解溶液与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2第一节概述定义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不同的分散状态3一、液体药物制剂的特点A.优点1、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2、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3、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4、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如调整制剂浓度。5、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B.缺点1、易化学降解;2、体积大、携带、运输和贮存不便;3、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4、易产生物理稳定性问题。分散度大分散介质影响非均相:药物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比表面积5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非均相液体制剂分散相粒子应分散均匀,浓度准确;口服液体制剂应口感好;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携带和用药。61、按分散系统分类2、按给药途径分类三、液体制剂有几种71、按分散系统分类低分子溶液剂<1nm高分子溶液剂1-100nm溶胶剂1-100nm乳剂>100nm混悬剂

>500nm(>100nm)均相非均相重力不稳定性聚结不稳定性(1-100nm)8均相液体制剂: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如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92、按给药途径分类a、内服b、外用皮肤用洗剂、搽剂五官科洗耳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腔道灌肠剂、灌洗剂10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溶剂solvent分散介质dispersionmedium均相液体制剂非均相液体制剂11选择溶剂的条件1、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2、惰性3、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4、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臭味12常用溶剂极性:水、甘油、DMSO(万能溶剂)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PEG非极性:脂肪油、液体石蜡、乙酸乙酯按介电常数大小13水: 最常用、有些药物水中不稳定、易霉 变、不宜久储。甘油: 为粘稠性液体、30%以上防腐、含水10%的甘油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DMSO:万能溶剂,大蒜嗅味,促渗,有轻度刺激性。极性溶剂14半极性溶剂乙醇:常用溶剂,溶解范围广,20%以上有防腐作用;但有生理作用、易挥发、易燃。注射剂小于10%。丙二醇(PG):性质与甘油相似,粘度较甘油小,可作为内服和肌注溶剂,毒性小,无刺激性,水溶液延缓水解、促渗。PEG:<1000液体,1000~1500半固体,>1500固体。对水解药物具有一定稳定作用,外用能增加皮肤柔韧性,保湿。常用PEG300、400、600。15非极性溶剂脂肪油 多外用、易酸败、皂化液体石蜡 不分解不吸收、润肠通 便、口服或搽剂、能被氧化 (需加抗氧剂)乙酸乙酯 易氧化、常作为搽剂溶剂。 16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制成可溶性盐2、引入亲水基团3、加入增溶剂4、加入助溶剂5、使用潜溶剂17一、增溶剂二、助溶剂三、潜溶剂四、防腐剂五、矫味剂六、着色剂其他: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常用附加剂18一、增溶剂增溶(solubilization)在药物的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增大其溶解度的过程。加入的表面活性剂称之为增溶剂(solubilizer)。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为增溶量。19二、助溶剂助溶在药物溶解(配制)时,加入第三种物质,使其形成络合物、复盐、缔合物,以增加其在溶媒中的溶解度的过程。助溶剂低分子化合物20机理①络合:I2+KI→KI3(络合物),0.03%-5%②复盐(分子复合物):咖啡因+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1:50(水)-1:1.2(水)③分子缔合物:苯碱+乙二胺→氨苯碱,1:120(水)-1:5(水)21三、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大于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3g/ml5g/ml乙醇水90:109g/ml潜溶剂(cosolvent)22四、防腐剂尼泊金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0.01%-0.25%)苯甲酸及其盐0.05%~0.10%山梨酸及其盐0.05%~0.20%苯甲醇、苯乙醇苯扎溴铵0.02%-0.2%醋酸氯已定0.02%-0.05%用于偏碱性溶液1%~3%耐热,可用于滴眼液0.25%~0.50%pH超过4.4时效显著下降;中药液体制剂适用23五、矫味剂甜味剂 天然:蔗糖、单糖浆、甜菊苷 合成:糖精钠、阿司巴甜芳香剂 天然:柠檬、薄荷油 合成:苹果香精、香蕉香精胶浆剂 粘稠缓和,干扰味蕾泡腾剂 CO2麻痹味蕾24六、着色剂天然色素 植物性:姜黄,焦糖 矿物性:氧化铁合成色素 批准内服:柠檬黄、苋菜红等,<1/10000

外用:苏丹黄食品或内服25其他抗氧剂水溶性抗氧剂: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油溶性抗氧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生育酚等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26第三节低分子溶液剂一、概述含义:药物以<1nm的分子或离子状态,溶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药剂。27(二)特点1、吸收速度,显效速度快。2、均匀、澄明。3、属动力稳定体系。28名称含义溶剂溶质制备方法溶液剂药物、均相澄明水不挥发溶解法、稀释法糖浆剂高浓度蔗糖水溶液、药物、芳香剂水蔗糖、药物芳香剂溶解法、混合法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近)饱和水溶液水挥发油溶解法、稀释法、蒸馏法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水、乙醇挥发性药物溶解法、蒸馏法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甘油抑菌药物溶解法涂剂用纱布棉花蘸取涂搽的液体制剂甘油、乙醇、植物油酊剂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溶解,100ml20g,剧毒100ml10g乙醇溶解、浸渍、渗漉法29制备方法

药物称量溶解灌装质量检查滤过

溶解法制备溶液剂工艺流程图溶解法、稀释法口服液瓶洗烘灌轧联动机30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31++++++++++----阿拉伯胶-----

H2O-H2O-H2O-H2O-H2O-H2O-H2O-一、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1、带电性(electrification,结构中的某些基团解离而带电,具双电层结构。)带负电荷: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淀粉、磷脂、酸性染料(伊红、靛蓝等)、鞣酸等带正电荷:琼脂、血红蛋白、明胶、碱性染料(亚甲蓝、甲紫等)、血浆蛋白等。注:相反电荷不能同时使用32++++++++++----阿拉伯胶-----

H2O-H2O-H2O-H2O-H2O-H2O-H2O-2、稳定性水化膜加入脱水剂加入大量电解质(盐析,saltingout)向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此过程称为盐析。乙醇、丙酮333、渗透压(osmoticpressure)4、胶凝化(Gelatination)如:软胶囊的囊皮比较高,与溶胶不同34++++++++++---阿拉伯胶-----

H2O-H2O-H2O-H2O-H2O-H2O-H2O-二、高分子溶液剂制备溶胀有限溶胀无限溶胀水分子与高分子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水分子。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常需搅拌或加热。35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剂

(sodiumcarboxymethylcellulosemicilage)【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0.5g,琼脂0.5g,糖精钠

0.05g,

蒸馏水

适量

,共制成

100ml。【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次加入热蒸馏水(约40ml)中,轻轻搅拌使其溶解;另取剪碎的琼脂加蒸馏水(约40ml)浸泡使其溶胀,加热煮沸数分钟,使琼脂溶解;两液合并,趁热过滤,再加入糖精钠、热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3637第五节溶胶剂一、定义:溶胶剂(疏水胶体)系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亦称疏水性胶体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质点大小1~100nm。38二、溶胶的结构和性质

吸附层扩散层溶胶的双电层结构由吸附的带电离子和反离子构成。由少数扩散到溶液中的反离子构成。双电层电位差:ξ-电位++++++++++----阿拉伯胶-----

H2O-H2O-H2O-H2O-H2O-H2O-H2O-39(二)溶胶的性质1、胶体溶液的分散相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通过半透膜。2、动力学性质:胶粒有布朗运动(Brownmovement)。3、光学性质:胶粒能散射光,使胶体溶液有明显的“丁铎尔”效应(Tyndalleffect)。4、电学性质:胶粒带电荷,电泳现象(eletrophoresis)。5、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表现为聚结不稳定性。加保护胶体(protectivecolloid)可增加稳定性。40三、溶胶剂的制备一、分散法二、凝聚法粗大粒子溶胶粒子溶液溶胶粒子物理凝聚化学凝聚41第六节混悬剂定义:混悬剂(suspension)难溶性固体药物微粒状态分散介质非均匀的液体制剂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介质水油42制成混悬剂的条件溶解度药物剂量缓释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1.2.43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1)微粒的沉降(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3)絮凝与反絮凝(4)结晶增长与转型44(1)微粒的沉降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V=2r2(

1-

2)g/9

沉降速度微粒半径微粒密度介质的密度分散介质粘度重力加速度45(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离解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微粒-----

H2O-H2O-H2O-H2O-H2O-H2O-H2O-亲水性药物水化作用强,受电解质影响小,疏水性药物对电解质敏感。46絮凝反絮凝特点(3)絮凝与反絮凝

当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时,可使电位稍加降低,混悬剂中的微粒呈疏松聚集体,经振摇仍可恢复成混悬剂,此现象称为絮凝,所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倘若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后可使微粒在电位开高,阻碍微粒发生絮凝,这种作用称为反絮凝这种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既可是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价数增加1,絮凝效果增加10倍。47絮凝与反絮凝混悬剂的沉降性质性质絮凝混悬剂反絮凝混悬剂沉降速度快慢上清液清浊沉降物容积大小沉降物的性质

微粒保留完整的结构,多孔,容易再分散

沉降物结块,微粒间无孔隙,不易再分散48粒子间粒子间距斥力引力静电斥力范德华引力斥力最大-非絮凝状态最佳-絮凝状态强烈吸引-结饼状态49絮凝剂分类1、无机絮凝剂水处理剂502、有机絮凝剂易化学改性513、生物絮凝剂DNA、蛋白质、糖蛋白、多糖、纤维素等反絮凝剂----稳定剂、分散剂当混悬液中有大量固体微粒时,常易凝集成稠厚的糊状物而不易倾倒,加入适量电解质即反絮凝剂可增加其流动性。固液分离无毒高效52(4)结晶增长与转型

a.微粒大小的增长b.晶体的转型当药物微粒大小<100nm时,药物小粒子的溶解度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饱和溶液,小微粒在不断的溶解,大微粒在不断的增长变大。亚稳定型稳定型53三、混悬剂常用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suspendingagents)(二)润湿剂(wettingagent)(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54(一)助悬剂(suspendingagents)增加分散媒的粘度,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V=2r2(

1-

2)g/9

或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维持微粒均匀分散被吸附在微粒表面,形成保护膜,阻碍微粒合并和絮凝55助悬剂种类:(1)低分子助悬剂:(2)高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①天然助悬剂: 树胶类;

植物多糖类;2%淀粉浆、0.35~0.5%琼脂、50~70%海藻酸钠②合成助悬剂:纤维类,其它5~15%阿拉伯胶、0.5~1%西黄芪胶MC、CMC-Na、HEC、HPCPVP;PVA、卡波普、葡聚糖56如2%单硬脂酸铝植物性油凝胶经振摇成溶胶,静置成凝胶。有些塑性流动和假性流动的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液常具有触变性,可以选择使用。③硅酸类天然的含水硅酸铝缺点:遇酸或酸式盐能降低其水化性能④触变胶凝胶与溶液的等温互变系统57(二)润湿剂(wettingagent)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HLB值7~11,或阴离子型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硫磺阿司匹林吐温,泊洛沙姆SLS58(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AlCl3等59四、混悬液的制备方法步骤:固体→粉碎→分散。1、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的方法。60疏水药物混悬剂加液研磨润湿剂混悬剂亲水药物粉碎加液研磨612、凝聚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溶性的药物而制成的混悬剂。如胃肠透视用的硫酸钡。(1)化学凝集法(2)物理凝集法(微粒结晶法)药物+适当溶剂→热饱和溶液→另一种冷溶剂→析晶沉降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62醋酸可的松滴眼剂醋酸可的松氯仿汽油析晶沉降物+滤过,真空干燥混悬于水中晶体粉末63主要观察其物理稳定性:五、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①微粒大小的测定②沉降容积比的测定③絮凝度的测定④重新分散试验⑤流变学测定64①微粒大小的测定混悬液微粒大小,直接关系到混悬液的稳定性,测定微粒大小及分布情况,可粗略地预测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测定微粒,在日光下可以分辨0.5-100

m,也可采用沉降管法、沉降分析天平法、库尔特计数法、浊度法、光散射法、漫反射法等。65测定方法:②沉降容积比的测定可以比较两种混悬剂的稳定性,评价助悬剂及絮凝剂的效果。将一定量混悬剂置于刻度量筒内,摇匀,混悬剂在沉降前原始度为H0,静置一定时间观察沉降容积比F=(H/H0)×100%,F值在0~100之间,F愈大混悬剂就愈稳定。66③絮凝度的测定

=F/F∞=(VU/V0)/(V∞/V0)=VU/V∞

F为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F∞为去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

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

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混悬液的稳定性愈高。67④重新分散试验优良的混悬剂在贮存后再经过振摇,沉降物能很快分散。方法:将混悬剂放在100ml刻度量筒内,放置沉降,然后以20转/分的速度转动,经过一定时间,量筒底物的沉降物应重新均匀分散。68⑤流变学测定

主要是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混悬液的流动曲线,由流动曲线的形状,确定混悬液的流动类型。若为: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假塑性触变流动,能有效的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某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及微粒分散体系处于絮凝状态的液体浓度较高的乳剂和混悬剂A-牛顿流体;B-塑性流体;C-假塑性流体;D-胀性流体;E-触变性流体.69第七节乳剂70一、概述乳剂(emulsions):系指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分散相、内相、非连续相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71基本组成水相(W)waterphase 水或水溶液油相(O)oilphase乳化剂其他组成:防腐剂、调味剂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防止油水分层的稳定剂水相油相乳化剂72分类基本型复合型O/WW/O内相外相内相外相水包油油包水水油W/O/W水包油包水油包水包油O/W/O73基本型74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的区别

O/W型乳剂W/O型乳剂外观乳白色近似油的颜色稀释可用水稀释可用油稀释导电性导电不导电或几乎不导电水溶性颜料外相染色内相染色油溶性颜料内相染色外相染色75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1.乳化剂的种类2.相体积比(φ)相体积比(φ)=分散相体积乳剂总体积×100%76根据乳滴大小分类普通乳 1~100µm 乳白色不透明亚微乳 0.1~0.5µm静脉注射乳剂纳米乳 <0.1µm 胶体分散范围,透明 纳米乳、微乳77乳剂的作用特点①液滴的分散度高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用度高;②油性药物的乳剂ー计量准确,服用方便;③O/W型乳剂—可掩盖不良味道;④外用乳剂ー改善皮肤、粘膜的透过性,减少刺激;⑤静脉注射乳剂ー体内分布快、有靶向性。78二、乳化剂emulsifier乳化剂的基本要求:①有较强的乳化能力: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④稳定性好油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并能形成牢固的乳化膜;无毒,无刺激性,(口服、外用、注射给药);酸、碱、辅助乳化剂等79(一)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类2、天然乳化剂3、固体微粒乳化剂4、辅助乳化剂80表面活性剂类⑴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极性亲水非极性疏水Na+-活性部位(-)O/W型: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油 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等。W/O型:硬脂酸钙常用于外用乳剂81⑵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山梨坦——(W/O型)

span类,如20,40,60,80等;聚山梨酯——(O/W型)

tween类,如20,40,60,80等,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Myrij)——(O/W型)

Myrij45,49,52等,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Brij)——(O/W型)

Brij30,3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O/W型)

(Poloxamer188)8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

内服:无毒性

静脉:毒性(溶血)使用受限Poloxamer188 可用于静脉注射83天然乳化剂⑴阿拉伯胶(acacia)⑵西黄蓍胶(tragacanth)⑶明胶(gelatin)⑷磷脂(lecithin)⑸杏树胶(almond)⑹胆固醇(cholesterol)

84固体微粒乳化剂微细不溶性固体粉末,可聚集在油-水界面形成固体微粒膜。固体粉末与水相的接触角决定乳剂类型θ<90°时形成O/W型乳剂;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白陶土等;θ>90°则形成W/O型乳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炭黑等。85辅助乳化剂防止液滴的合并,提高稳定性。⑴增加水相粘度的:HPC、MC、CMC-Na、海藻酸钠、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等⑵增加油相粘度的:

鲸蜡醇、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硬脂醇等86(二)乳化剂的选择(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2)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3)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①口服乳剂②外用乳剂③注射用乳剂O/WW/O油相对HLB值的要求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使用——反应!。87混合乳化剂中HLB值的调节

HLBー亲水亲油平衡值(Hdrophile-Lipiophile-Balance)亲油性

亲水性

0

20PEG石蜡88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油相O/W型W/O型油相O/W型W/O型月桂酸16-凡士林94蜂蜡124无水羊毛脂108鲸蜡醇15-硬脂酸15~18-硬脂醇14

棉子油105液体石蜡(轻)10.54蓖麻油14-液体石蜡(重)10~124亚油酸16-油酸17-

89(三)、乳剂的形成理论1、降低表面自由能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分散系统。形成乳剂的水相与油相之间存在界面张力。

分散

---表面积

---表面自由能

乳化剂---表面张力

---表面自由能

---稳定适宜的乳化剂,是形成稳定乳剂的必要条件。

90乳剂的形成理论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乳化剂能被吸附于液滴的周围,在降低油、水两相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同时,有规律地排列在液滴表面形成乳化剂膜,阻止液滴合并。91乳化膜有三种类型①单分子乳化膜②多分子乳化膜③固体粉末乳化膜92乳化膜示意图93①单分子乳化膜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表面,有规律地定向排列,形成单分子乳化膜,明显地降低了表面张力,并可防止液滴相遇时合并,增加了乳剂的稳定性。94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形成的单分子乳化膜是离子化的,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阻止乳滴合并,而使乳剂更加稳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所形成的单分子乳化膜,由于从溶液中吸附离子,也可以带电。单分子乳化膜95②多分子乳化膜高分子化合物作乳化剂可以在分散的乳滴周围形成多分子乳化膜。但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的多分子乳化膜象在乳滴周围包了一层衣,能有效地阻碍乳滴的合并。另外,高分子化合物还可增加连续相的粘度,有利于提高乳剂的稳定性,如明胶、阿拉伯胶等。96③固体微粒乳化膜

固体微粒作乳化剂时,由于它对水相和油相有不同的亲和力,因此对油水两相表面张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乳化过程中固体微粒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固体微粒乳化膜,阻止乳滴合并,增加乳剂的稳定性。如二氧化硅、硅皂土、氢氧化镁等。97三、乳剂的稳定性分层絮凝转相合并、破坏酸败flocculationPhaseinversionacidificationemulsion98(一)分层

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叫乳析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

(界面膜、乳滴大小没有变)-可逆过程容易引起絮凝和破坏。分层特点99(二)絮凝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现象。——乳剂合并的前奏。絮凝的主要原因: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乳滴间的相互作用力)轻微振摇能恢复乳剂原来状态;液滴大小保持不变,但表示着合并的危险性。加速分层速度,暗示着稳定性降低。絮凝特点100(三)转相O/W型乳剂

W/O型乳剂W/OO/W乳化剂的性质:

O/W型乳剂中加入氯化钙

W/O型;相体积比的变化:

W/O型乳剂——ф50%~60%时易转相;

O/W型乳剂——ф90%时易转相。转相的原因:101(四)合并和破坏

合并(coalescence)——

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剂的破裂(breakingorcreaking)——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的现象。

不可逆过程!合并和破裂是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102合并与破裂降低乳滴合并速度的方法:(1)保持乳滴的均一性;(2)增加分散介质的浓度。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防止乳滴的和合并和破裂。103(五)酸败光、热、空气等变质乳剂有效措施:抗氧剂、防腐剂微生物104四、乳剂的制备1、干胶法(emulsifierinoilmethod):先将胶粉(乳化剂)与油相混合均匀,加入水相制成初乳,再逐渐加水稀释至全量。乳化剂油相初乳部分水全量乳剂105初乳中油、水、乳化剂有一定比例,植物油的比例为4:2:1;挥发油的比例为2:2:1,液体石蜡的比例为3:2:1。本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位伯胶与西黄蓍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制备乳剂。1062、湿胶法emulsifierinwatermethod将胶粉(乳化剂)先溶于水相中,制成胶浆作为水相,再将油相分次加于水相中,研磨成初乳,再加水至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