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_第1页
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_第2页
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_第3页
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_第4页
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

三、教学打算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支配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接着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索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其次句话是,“哪儿须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白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白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其次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须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毅,不懦弱,不怕艰险和抵挡灾难的特点。)板书:坚毅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挡灾难。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须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大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毅,不懦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表明”是什么意思?

(“表明”就是向别人说明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明”,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知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探讨、探讨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老师巡察指导各小组的探讨,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看法。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探讨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探讨得很好,假如接着探讨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究竟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争论争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许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呼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干脆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说明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似乎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明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名贵品行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终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深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又深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

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强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深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忧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名贵品行。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

老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精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事实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奇,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毅建设边疆

教学设计方案篇2

活动目标:

1、熬炼学生听说读写实力,培育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建实力。

2、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和依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实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育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重点

1、培育口语交际的实力。

2、培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设计:

1、这次活动分二个阶段:(一)课外阶段→(二)课内阶段

活动

阶段学生活动老师活动课时

支配

(一)

课外阶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申报阶段:自由结合成小组,依据小组详细状况申报探讨学习项目布置活动任务,提出活动目标,划分探讨学习项目《黄河颂》其次课时后15分钟

收集阶段: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供应黄河相关资料

星期五、六

整理阶段:对有用材料加以整理,制成卡片或手抄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裁剪资料→指导学生把有用资料办成手抄报→指导小组依据申报项目整理成文字报告两个课外活动

(二)

课内阶段(作品展示、口头汇报)汇报阶段:小组长汇报探讨学习过程所做工作主持汇报会、评价小组探讨性学习工作课内一课时

展示阶段: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一个读报时间

竞赛阶段:选派代表组织竞赛:《黄河学问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番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终把分值累积起来。)课内30分钟

感悟阶段: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重过程,看实效课内10分钟

2、“黄河,母亲河”活动内容分解成五个探讨学习项目: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惊慌,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

宜把它分解成五个探讨学习项目。

主题项目项目内容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爱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闻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美丽的语句,说说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行分别的亲密关系,懂得应当爱护环境、爱惜家园。

课前打算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四周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神圣的。他们会骄傲地告知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学问。(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随机订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宝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休戚相关、不行分别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当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当用主子的身份去爱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宝贵和不行侵扰,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找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当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蜜味道。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终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干脆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你们肯定要照看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酷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气和情感来爱护大地。

重点理解“任何驾临 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驾临 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假如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刚好补救,那么对地球的损害都将演化成对人类自身的损害。假如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六、明“神圣”,凝合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须要献出──全部的力气和情感来爱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七、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八、巧拓展,提升相识

读课后“选做题”,依据课前了解的状况,写一写自己的发觉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篇4

《第一场雪》其次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美丽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打算: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育学生自读课文的实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雪大

21。第一场雪

下雪后(4、5)雪大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沟通: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先独立思索后小组探讨,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天气改变

21.第一场雪下雪时(3)看(静态)听(动态)雪大

下雪后(4、5)快乐雪大而美

联想(6、7)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会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间或断了。这说明白雪大。另外,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快乐。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建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依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篇5

课题探讨

创意说明:

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

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没有发问,就没有探讨,没有探讨就不行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激励学生擅长灵敏地发觉问题,主动地探究,敢于打破常规,创建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奇的形式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觉的全部问题排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排列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