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_第1页
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_第2页
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_第3页
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_第4页
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魏晋隋唐时期的币制史

银币作品,也被称为“货币谱”和“泉谱”。明方以智《通雅》曰“纪钱制者,泉谱”,意思即是钱币著述当述历代币制,实质上钱币著述成了币制史,这是当时钱币学尚未独立发展的缘故。一般认为,萧梁顾《钱谱》是中国钱币学的滥觞。魏晋隋唐钱币学萌芽时期,出现了几部钱币著述,虽然内容大多亡佚,水平不甚高,但对以后的钱币学发展,特别是宋人的钱币著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察钱币著述的全部意义在于深度认识中国钱币学发展的真实详尽过程,寻视钱币学演变的规模及其得失,更好地解决如何继承钱币学遗产问题。本文力图对魏普隋唐时期钱币著述的种类、源流、特征、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客观评价这一时期的钱币著述,探索前人著述对后世的影响。一、语言本身对币学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同货币理论是人们对货币流通经过相当长时期的不断认识后才产生的。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理论有了初步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史书上零星的记述。其内容表现为对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发行以及货币与物价、财富的关系等不同程度的认识,产生了著名的“子母相权”理论及管子的货币理论等。秦汉商品经济较以前有更大的发展,货币理论也更为丰富,引人注意的是“货币史”专题研究的出现,使得秦汉货币理论的研究较前人更进了一步。司马迁《史记·乎准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货币专门史。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继承了司马迁的宏业,对货币史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尽管有不少附会讹误,但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货币史料。这两部书从货币史和经济史角度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推述货币的起源。司马迁认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所兴焉”①1。货币产生于高辛氏(帝喾)以前,当时的货币“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刀或龟贝”②1;班固则认为货币产生在神农之世,货谓金、刀、龟贝、布等③2。这些显然都是附会传说,没有见到真正的实物。(2)对货币演变过程,尤是战国秦汉货币作了较清晰的描述,同时二人在述及钱币演变时也存在一些分歧。(3)这种纯理论的叙述,目的是认识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的数量及财富、货币的作用等问题,还不是就钱币实物本身进行研究。汉代货币理论也涉及铸币权之争及货币兴废之争,但还不可能对钱币实物进行形制、重量、文字、特征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可以说,汉代及汉以前有关货币的某些记述,只限于货币理论和货币史范围,尚未集中于钱币本身。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钱币著述顾烜《钱谱》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转变,即从货币史的研究向钱币学的转变。此时已出现了对钱币实物本身,包括形制、重量、文字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形成了拓印摹绘钱币的基本研究方法。顾氏钱谱中常引的刘氏钱志,可能就是《隋书·经籍志》中所列刘潜《泉图记》。这两种钱币著述标志着一种专门研究钱币实物的学问——钱币学在这一时期诞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货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晋鲁褒《钱神志》对“钱可通神”的时尚有所嘲讽,反映出人们的货币观念日益加深。另一个事实是,当时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甚乱,每个地区、每个王朝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官钱、私铸钱、大钱、小钱等名目繁多,质地不一。这种不统一的货币制度一方面引起人们对货币理论的纷争④3,另一方面,又吸引更多的人对繁杂的钱币实物发生兴趣,这一时期“货币史”一门所属的“食货志”在史书中不多见⑤4,而一些人却热衷于收藏、整理、玩赏古代及近世的钱币,这就形成了专以实物为重的钱币学的雏型。魏晋时期,汉代的重经学理义的学风为重史学的学风所取代。当时注重传纪史,重心是人物传记,臧否人物,注重史事史实的考证;由于门第观念的兴起,私家修谱,私家撰地志的风气盛行。《南史·徐广传》“时有高平郗绍亦作晋中兴书,数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图之,谓绍曰:‘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于时,如袁宏、干宝之徒,敕有著述流声于后,宜以为惠。’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中。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其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于是遂行何书”。借窃书而出名,反映出时人追求留名于世的风尚。当时的史学、地学、谱学、图经及目录学各方面的研究著述都超过了汉代。这些私人著述都是依靠个人力量,通过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的选择取舍,创立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成名立业。当时已较重视实物的研究,如图经一类就是在此时期发展起来的。晋初荀勖的目录学四部分类法就将图赞和汲冢书同列为丁部,说明这方面内容的重要性,这也影响了一些人对钱币实物的爱好。此时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的研究,而且对历代货币的沿革、历代钱币实物的收集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顾氏钱谱曾提到当时有台主衣库专门收藏旧钱⑥5。政府重视收藏古钱,民间更是盛行此风,于是时人研讨古钱,著书发表见解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此时对钱币的研究还仅停留在个人爱好玩赏揣摹的水平上,而对钱币学的内容、方法、目的尚不可能有较深的了解。钱币著述主要的是以文字叙述历代钱币的演变,并附以简单的钱币拓摹绘描图片,这便是最基本的钱币学研究方法。隋唐五代时期,钱币著述在前人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可惜这些钱币著述都已亡佚,仅存一些篇目。有些内容也散见于后世的钱币著述中,由此推知,隋唐五代钱币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是对魏晋南北朝钱币学传统的继承,而且与当时图志、地记的兴盛有密切关系。图谱以天文、地理、宫室、器用、车旗、衣裳、都邑、坛兆、城筑、田里、会计、法制、班爵、古今文物书籍等为研究内容,其方法类似于以后的金石学,讲求有文有图,以图明文,这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据前人统计,唐以前及唐代图谱就有数百种⑦6。不难看出,这种文字和图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隋唐五代钱币学和钱币著述的兴起有深刻的影响。二、顾氏钱谱的基本内容据《隋书·经籍志》载,南朝梁有两种钱币著述,顾烜《钱谱》和刘潜《泉图记》。顾烜钱谱常引用刘氏钱谱之语,可能刘氏钱志即是《隋书·经籍志》所收的刘潜《泉图记》。刘潜(484—550年),齐梁间人。顾氏钱谱引用其书四种钱,即两铢钱、星月钱、四五钱、八星钱,除两铢钱是正用品之外,其它三种由于不见实物,不敢妄断,但看得出,当时已初露根据钱币自身的特征命名的端倪了。顾烜钱谱,原书钱谱一卷,钱图一卷,有文有图⑧7。已佚内容部分散见于宋洪遵的《泉志》中,大概仅记录所见到的钱币,附以钱图,不加考证。顾谱常常为唐人、宋人钱币著述转引收抄,足见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南宋洪遵推重此书,视为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并屡次转引其说。洪遵评述道:“岁益久,类多湮没无传,梁顾烜始为之书,凡历代造立之原,大小轻重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⑨8。从洪遵的评论中可以看出顾氏钱谱的基本内容、论述范围及其价值,但由于原书湮没无传,真实面貌无考。洪氏《泉志》引用了顾氏钱谱三十六条,为我们研究失传的钱谱内容提供了基本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收录自战国货钱到萧梁钱币,现初步辑录如下(注文略):宝货<>半两汉兴钱半两(八铢)直百直百五铢孝建四铢景和天监五铢公式女钱五铢铁钱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大泉五铢两铢五铢对文五朱定平一百太平百钱台主衣库钱翅纹钱轩辕钱双十钱星月钱、四五钱、八星钱水波纹钱由辑录的内容看,钱谱所收以萧梁时期的钱币为最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对历代钱币进行收集、整理、甄别工作,将自己收集的钱币及所见所闻、心得体会表述成文字,汇集成著述。(2)根据钱币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作简要分类。如五铢钱就分直百五铢、传形五铢、天监五铢、铁五铢、大吉、大通、大富五铢等;同时注意到钱币的大小、直径、重量、文字等;注意版别之分,如所收太平百钱有七、八种版别之多;所附钱图也与实物相类。(3)有些钱币使用了一些专用名称。如称公式女钱、稚钱、小钱、对文龟背钱、水波纹钱等,都是根据钱币本身的特征命名的,也可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称谓,有些称谓为后世沿称。(4)收有大吉、大通、大富三种钱的泥范,不见实物,以泥范填补缺少实物的空白,说明已知道利用泥范钱模、钱范来研究钱币了。(5)钱币著述仅仅是将所收集、所知钱币逐条罗列,尚不知编例上的分类;只是将史书记述货币沿革的资料转抄沿用。总之,以钱谱内容推断当时的钱币学可以发现,无论在方法和内容上都尚简朴幼稚,当然也有不少错误。如以汉兴钱为班固所指荚钱,以传形五铢为刘备钱,这些错误一直沿用千年未能纠正,影响了后代的史学和钱币学;虽然已注意到钱币有版别区别,但没有进一步论述。钱谱的贡献就在于为我们提供和保存了一些钱币学和货币史的资料,这些简朴的钱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直接为后世继承,故而可以说,顾烜钱谱对后世的钱币学及钱币著述的昌盛起了奠基作用。三、《钱录》类目名称溯源钱币学步入唐、五代时期是否又有了新的内容呢?如前所论,唐五代时期有一个重视图经、图谱研究的学术氛围,这种以文字和图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直接地运用在钱币学的研究领域中。根据相关的资料得知,唐、五代时期确有一批钱币著述,表明当时的钱币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常为后人转抄沿用的著述约有六种,可惜亦均失传无存,只能从后世的各种资料中辑录出来,窥见当时钱币著述的基本状况和内容。张说(667—730年),著《钱本草》二卷⑩9,内容不详,后人引用多推测之语。《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封演《续钱谱》一卷,据说是续顾氏钱谱之作。洪氏《泉志》引有封氏书五条。另外,罗泌《路史》注中关于所谓高阳货曾引封演语,说面有科斗书,对先秦布币、先秦货币文字缺少深度认识,并有较大的误解。通过只言片语的零碎记载,可以看出封氏研讨古钱,已比较注意钱币的版别及其特殊的差异变化,说明当时钱币学研究已趋向细致入微。尤其是论重三铢之半两穿下三竖划之语,纠正了时人的误论,为后人沿用。洪氏《泉志》中常引述徐氏钱谱,敦素钱谱,石氏钱谱等的论钱之语,所引钱币都是唐代或唐代以前的钱币,故徐氏、敦素、石氏似均为唐人,但详情均不可考。洪氏《泉志》引述徐氏钱谱十条辑录如下(注文略):太货六铢永光钱五金何国钱康国钱拔汗国钱屋驮国钱疏勒国钱,龟兹国钱(五铢)吐蕃国钱碎叶国铁钱明月钱可以看出,除明月钱、太货六铢、永光钱和五金外,很大部分是异域钱。有唐一代,随着唐中央与西域各地及中东各国联系的频繁、密切,外域商人也纷纷涌至长安及内地,将各国的货币携至中国,民间散见不少数量的异域钱币,它们在质地、形状上均与内地货币不同,因此唐代已有一些钱币收藏家注意收集异域钱币,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研究。徐氏钱谱在收集、整理异域钱币上作出了较大努力,在钱币学史上,开创了异域货币一门类,但未见实物,不能推知徐氏之论是否妥当。从钱币学研究方法来看,徐氏比较注意钱币的文字、形制、质地、直径大小、厚薄及版别等;从所引资料看,可能徐氏钱谱有图以辅助文字论述。敦素也是唐代较有名的钱币学家,他的钱谱在《泉志》中也有十条被转引,其内容有这样一些特征:1.收录钱币自先秦垣字圓钱到唐代吐蕃钱,跨越时间较长。2.记述钱币的大小、重量、形制、字体等版别特征。如记秦半两,“径寸三分,重八铢”;记大泉五十,“所见模状不同,字体各异”;记垣字钱,“径寸五分,重七铢,中穿正圆,内外并无轮廓,有如半两之状,一面有字,划甚纤利”。3.对钱币文字进行尝试性考证,解释,当然不一定准确。两钱,“其文篆书,右曰两,左曰,形质大抵似半两,制作古异,源流莫如。按《礼记》郑玄注云,八两为铅,据其轻重,非如其文,然左边之字不当为,但未识耳”。当时已有人将两(甾)钱的“”释为“”,敦素不以为然。4.根据钱币的字体来区分钱币的时代特征,这是一大进步。如指出了王莽和后周的布泉文字各不相同,后周文字为玉筋篆。5.记异域钱,如屋驮国、疏勒国、吐蕃等地钱均收入谱,并附有简要考证。张台《钱录》一卷,《泉志》引其论述多达三十条,足见《钱录》对洪氏《泉志》的影响。旧史谓张台系唐人,但他的《钱录》中提及湖南马楚的钱,应定五代人1110。张台是五代时期较有影响的钱币收藏家,自先秦的布币至楚马殷的天策府宝,都亲眼目睹,而且绝大部分是正品。接触的实物较多,论证钱币的水平也较高。他努力于解释钱文,有些钱文虽不识,但也作了忠实的记述,如异布,“面文如曰下安父子,又划长短不齐,背文如了,傍加竖斜划。”“面文四字,有如二字者,金边安不者,山下安中者,两口相重者,背文一字,与面文右边面上者同形,质朴厚,不曾磨”1211。记述布币的重量、大小采用了较细致科学的方法,如“长寸六分,肩广八分,首广五分,足间广三分,重三铢”。“长二寸一分,肩广寸三分,首广九分,足长六分,间广四分半,重二十八铢。”在论及直百五铢时说“今自巴蜀至于蜀汉,此钱甚多,皆是昭烈旧地,断在不疑。”1312对直百五铢的产地,流通地区,能够被据出土实物的地点加以推论,值得肯定,而且这一正确结论为后世直接采纳。他对五铢钱也有较精细的分析,虽未必准确可信,但根据五铢的版别特征加以断限可以说是一种贡献,反映出当时钱币学的不断深入。张台《钱录》可能附有图样,因为他在金错刀条下说,“应有此钱,如此图样。”1411张台的《钱录》基本上反映了五代时期钱币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四、钱谱学的早期研究我们认为,钱币学家研究古钱币过程中形成的钱币著述是钱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直接反映出各个时期钱币学的发展状况及其规模,同时,钱币著述的出现,使得钱币学发展呈现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势态,促使整个钱币学向精细、严密、慎审、科学的高层次发展。我们对魏晋隋唐五代时期钱币著述的研究,目的亦在于考虑这一时期钱币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规模。由上所论,我们对此时期钱币学发展作出以下的基本估价:(一)从梁到唐五代,出现了一批钱币著述,数量尚属可观。除以上所论述钱谱外,尚有许多钱币著述由于时代久远,湮没无传,我们今天已不能目睹。单洪氏《泉志》转引的旧谱论币条目就有六十六种之多,这是指除上述可知篇名之外的钱币著述。可以断定,这一时期有一定数量的钱币收藏家和研究家。顾氏《钱谱》开始了钱币学发展的滥觞,自此之后,钱币著述在顾氏钱谱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时的钱币学已初具规模。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