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集和答案精心_第1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集和答案精心_第2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集和答案精心_第3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集和答案精心_第4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集和答案精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凝土结构设计习题 2平衡条件的解称为上称为下14、在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单向板的长跨方向应放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在长向实际存在的一些弯矩、抵抗由于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内力、将板上作用的集中荷载分布到较大面积上,使置。15、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一般铰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只能单向转动且转动能力有限、能承受一定弯矩、有一定区域(或长度)。塑性铰的转动限度,主要取决于钢筋种类、配筋率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当 分布是不充分的。17、为使钢筋混凝土板有足够的刚度,连续单向板的厚度与跨度之比宜大18、柱作为主梁的不动铰支座应满足梁柱线刚度比i/i5条件,当不满bc 23、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跨中弯矩计算公式m(v)=m+vm,m(v)=m+vm,式中的v称为泊桑比(泊松比),可取xxyyyx。24、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分析时,对于周边与梁整浇的板,其跨中截面 25、在单向板肋梁楼盖中,板的跨度一般以~m为宜,次梁的跨度以 4~6m为宜,主梁的跨度以5~8m为宜。单、置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主梁有沿横向和纵向 均视为铰支座 永久荷载是结构在使用期间内基。 或转动的影响,一般采用增大恒载和相应减小活荷载的办法来连续梁计算时,一般柱的刚度较小,柱对梁的约束作用小,故计算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可以消除内力按弹性理论料,获得一定的技术经济效果。多的是弯矩调幅法。即调整(一般降低)按弹性理论计算得到的某些截面的最大弯矩 ,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按弹性理论计算所得弯矩值的20%。 角就越小。AB后跨中弯矩MC之和,应不小于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即M+MAB+MM。2C01.在计算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连续次梁内力时,为考虑主梁对次梁的转动2.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的主次梁相交处,在主梁中设置附加横A承担剪力B发生受弯破坏C挠度D引起的局部破坏3.在计算框架梁截面惯性矩I时应考虑到楼板的影响,假定I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0=2IB.I=C.I=D.I=0AB.承受收缩和温度应力CD筋与砼的粘结B1,2,4C.2,4,5D.1,3,56.五跨等跨连续梁,现求最左端支座最大剪力,活荷载应布置在哪几跨(D)B.2,3,4C.1,2,3D.1,3,57、按单向板进行设计(A)。10、超静定结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必须满足(D)。求得的极限荷载(A)。计弯矩图的外面,这是为了保证梁的(A)。13、在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正确的叙述是(B)。A构的真实极限荷(A)。B过;A增加B.跨中弯矩增大,支座弯矩减小CD.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都减小A板的长跨方向能传递一部分荷载B.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C减少活荷载布置对跨中弯矩的不利影响D有利影响A.<B.=bb20、按弹性理论计算单向板肋梁楼盖时,板和次梁采用折算荷载来计算的原因是(C)。A.考虑到在板的长跨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B.考虑到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C.考虑到支座转动的弹性约束将减小活荷载隔跨布置时的不利影响22、整浇楼盖的次梁搁置在钢梁上时(B)A.板和次梁均可采用折算荷载B.仅板可以采用折算荷载C.仅次梁可以用折算荷载D.二者均不可用折算荷载23、雨篷梁支座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A)A.剪、扭相关B.剪、弯、扭相关C弯、剪相关D.弯、压、剪相关24、为了设计上的便利,对于四边均有支承的板,当(D)按单向板设计。llllA.22B.21C.23D.23llll11梁、板各跨跨度不等,但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相差<10%,仍作为等跨计算,这时,当计算支座截面弯矩时,则应按(C)计算。A.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最大值B.两邻两跨计算跨度的最小值C.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平均值D.无法确定26、两端搁置在墙上的单跨板,按塑性理论计算时,计算跨度l等于(A)hA.l+h(h为板厚)B.l+(为板厚)C.l=lD.l=1.05lnn2nn(B)A.l+hnB.l+hn2C.l=lhn228、对于多跨连续的板梁,对支座为整浇的梁或柱,按弹性进论计算时,计算跨度l一般可取(A)A.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B.板或梁的净跨lnnn(C)A.l+b+aB.l+b+hn22n22C.l+h和l+a两者中取小值D.1.025l+bn2n2n2 n30、对于多跨连续梁,按塑性理论计算时,当边支座为砖墙时,边跨的计算跨度l取(C)A.l+b+aB.l+b+0.025ln22n2n1C.取l+b和1.025l中较小值D.1.025ln2nn31、关于折算荷载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D)11B.对于板其折算荷载取:折算恒载g/=g+q,折算活载q/=q2244C)aaC.塑性较处弯矩不等于0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MuD.塑性较与理想铰基本相同(B)bb35、控制弯矩调幅值,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按弹性理论计算所得弯矩值的(C)%%D.15%36、用弯矩幅法计算,调整后每个跨度两端支座弯矩M、M与调整后跨中弯矩M,应满ABC足(C)3M+MMM+MMA.AB+M>oB.AB+M>02c22c2M+MM+MC.AB+M>MD.AB+MMc2c037、在单板肋梁楼盖设计中,一般楼面板的最小厚度h可取为(B)38、对于板内受力钢筋的间距,下面哪条是错误的(C)39、对于连续板受力钢筋,下面哪条是错误的(B)A续板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一般可不按弯矩包络图确定llB.连续板跨中承受正弯矩的钢筋可在距离支座n处切断,或在n处弯起6104n3nD.连续板中受力钢筋的配置,可采用弯起式或分离式40、在单向板中,要求分布钢筋(C)A.每米板宽内不少于4根C.单位长度上的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长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D.按承载力计算确定41、在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中,分布钢筋的面积和间距应满足(C)A.截面面积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5%B.截面面积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0%C.截面面积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5%D.截面面积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20%41、《规范》规定对嵌固在承重砖墙内的现浇板,在板的上部应配置构造钢筋,下面哪条是错误的(C)lA.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6mm的构造钢筋,其伸出墙边的长度不应小于17(l为单向板的跨度或双向板的短边跨度)1B.对两边均嵌固在墙内的板角部分,应双向配置上述构造钢筋,其伸出墙边的长度不l应于14C.沿受力方向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包括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跨中受力钢筋2截面面积的D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应沿梁肋方向配置板面附加钢筋,下面哪条是错误的(C)1C.单位长度的总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板中单位长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21D.伸入板中的长度从肋边缘算起每边不小于板计算跨度l的o443、在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中,对于次梁的计算和构造,下面叙述中哪一个不正确 (D)算D小,次梁的高跨比h=1~1,一般不必进行使用阶段的挠度和变形验l814算44、在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中,对于主梁的计算,下面叙述中哪一个不正确(D)A.截面设计时与次梁相同,跨中正弯矩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负弯矩则按矩形截面计算B.主梁内力计算,可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C.在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弯矩钢筋相互交叉,通常次梁负弯矩钢筋放在主梁负弯矩钢筋上面D.计算主梁支座负弯矩钢筋时,其截面有效高度取:单排钢筋时h=h-35;双排钢筋时oh=h-60o45、在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中,对于板的计算,下面叙述中哪一个不正确(D)A.支承在次梁或砖墙上的连续板,一般可按内力塑性重分布的方法计算B.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设计时可不进行受剪验算D.对于四周与梁整体连续的单向板,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计算所得的弯矩46、单向板肋梁楼盖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板、梁时,下面叙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D)A.对于均布荷载和承受间距相同、大小相等的集中荷载的多跨等跨连续梁,其内力可分别按M=a(g+q)l2,M=na(G+Q)l计算momn0n1、关于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D)。0xxA能要求,在结构上应力求简单、整C较差,而且限D.梁格布置尽可能是等跨的,且边跨最好比中间跨稍小(约在10%以内)。是梁,均视为铰支座,由此引起的误差可在计算时所取的(ABD)加以调整。AB载C.剪力值D.弯矩值确的(AB)。i1B.对于两边支座为砖墙,中间支座为钢筋混凝土柱的主梁,若柱<时,可将梁视作i5梁D度不等时,计算各跨跨中截面弯矩时,应按各自跨度计算;当计算支性理论计算时,连续梁、板的跨数应按(ABD)确定。A各跨荷载相同,其跨数超过五跨的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板将所有中间跨均以第5、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C)。C布贯穿于裂缝产生到结构破坏的整个过程。D个塑性铰出现这个阶段的内力重分布幅度较大。6、塑性铰的转动限度主要取决于(ABD)。A.钢筋种类B.配筋率C压缩变形D.截面尺寸7、对弯矩进行调整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B)。C大,即=hb0DMM整后的跨中弯距M之和,ABC应不小于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的一半。E需的箍筋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其内力(ABD)。AB.直接承受动荷载作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2.现浇框架结构在计算框架梁截面惯性矩I时应考虑到楼板的影响,对边框0(×)块板只能有一种破坏机构。(×)4.弯矩包络图就是抵抗弯矩图。(×)(√)(√)的荷载主要沿一个方向传递,所以仅需在板中该方向配置钢筋即可。 (×)21(×)布的。(×)络(√)矩时,板上活荷载应按满布考虑。(12、求多跨连续双向板某区格的板支座最大负弯矩时,板上荷载应按棋盘式布置。(13、按塑性理论计算连续梁、板内力时,需满足采用热处理钢筋的限制。(×)(×)(×)凝土收缩引起的应力;承受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应力;承受(×)(×)(×)(√)(√)(√)(×)(×)(×)(×)(×)递。 ((√)(×)(√)现象。(√)(×) (×)(×)”。(√)(√)(×)(√)。(√)(×)载布置情况下,任一截面的内力均不会超过该截面处内力包络(√)(×)(√)(×)(×)梁组成,荷载的传递途径为荷载作用到板上,由板主梁,由主梁传递到柱或墙,再由柱或墙传递到基础,最后方法得到的内力(弹性理论得到的内力)不同。这种构中的内力重新分布称为钢筋混凝土超静定钢筋;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考虑。,板内应配置有哪几种钢筋HPB5,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150mm时,不宜中间跨l=lc次梁或砖墙作为板的不动饺支座。因此,多跨板可视邻两支座中心间的距离。对于边跨,当边支座板的计算跨度l为:中间跨l=lc边跨(边支座为砖墙)l=l++l+n22n22cn承在主梁及砖墙上,主梁或砖墙作为次梁的不动铰支梁左右两侧各半跨板的自重及板上的活荷载,荷载中间跨l=lcabb边跨(边支座为砖墙)l=l++1.025l+n22n2cn主梁的计算简图根据梁与柱的线刚度比确定,一般结构中柱的线刚度较小,对主梁的转动约束不大,可将柱作为主梁的不动铰支座,这时主梁仍可按支承在柱或砖墙上的连主梁上作用的荷载为主梁的自重和次梁传来的荷载,次梁传来的荷载为集中荷载,主主梁自重作为集中荷载考虑,其作用点位置及个数与次梁传来集中荷载的相同。边跨(边支座为砖墙)l=l++1.025l+n22n2cn,板的计算跨度是如何确定的况板的计算跨度两端与梁(柱)整体连接净跨长ln砖墙上整体连接,另一端支承力时,次梁的计算跨度是如何确定的况梁的计算跨度n两端与梁(柱)整体连接净跨长ln砖墙上整体连接,另一端支承答:弯矩调幅法就是在弹性理论计算的弯矩包络图基础上,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弯矩值进行调其他截面内力M为按弹性方法计算所得的M为按弹性方法计算所得的20、设计中为什么要控制弯矩调幅值性铰形成前只能承受较小的荷载,而在塑性铰形成性铰出现较早,塑性铰产生很大转动,即使在正常计规范》0加箍筋,支座负弯矩钢筋在跨中截断时应bb23、设计计算连续梁时为什么要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确定截面内力最不利活荷载布的原则是什么变。因此,在设计连续梁时为了确定某一截面的最不利内力的影响,即如何通过对活荷24、确定截面内力最不利活荷载布置的原则是什么。。。25、什么是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图绘制在同一个图上,形成内力叠合图,其外包络就是梁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无论活荷载如超过内力包络图上的内力值。由此种内力确定的梁的、轻质混凝土结构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受侵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二次受力的叠合结构不宜采用塑答: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塑性铰:由于受拉钢筋屈服,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产一定的“塑性铰”。铰转动能力的因素有那些用量多或受压纵筋较多时,都能增加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性铰是一个截面;理想铰不能传递弯矩,塑性铰能承受弯炬,为简化考虑,认为塑性铰所承受的弯矩为定值,为截面的屈服弯炬,即考虑为理想方向不能转动,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有限,其转动能力与钢筋种类、受拉纵筋配筋率及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等因素有关。30、简述用机动法计算钢筋混凝土四边固定矩形双向板极限荷载的要奌及步骤。31、按弹性理论计算肋梁楼盖中与次梁的内力时,为什么要采用折算荷载答:在确定板、次梁的计算简图时,分别将次梁和主梁视为板和次梁的铰支座,在这2、按弹性理论计算肋梁楼盖中与次梁的内力时,折算荷载如何计算12121434布置方式及矩,在本区格以及在其左右前后每隔一个区格布置后跨中最大正弯矩。查表计算时,第一种荷载情况下的中;边区格和角区格,其内部支承视为固定,外边支承情况承情况查表;第二种荷载情况下的中间区格板,四周支承表;边区格和角区格,其内部支承视为简支,外边支承情面形状、边界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