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里欣然启航,欣赏一路的鸟语花香,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更绚丽多彩。现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过往却历历在目,让我们一起回忆曾经走过的路程吧!《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与和睦的民风。《回延安》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动人心弦。《安塞腰鼓》写陕北高原,写令人叹为观止的腰鼓,写kàng(

)奋、有力的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与民风。《灯笼》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回忆,表现旧时乡村民风与民俗。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长()

(2)kàng()2.以上两段文字,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二、填空题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大自然的语言》善于多方联系,将冗杂的“物候学”这一综合性学科介绍得清晰而完整。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各不相同,让我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文章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时间的脚印》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看似缥缈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1)冗杂:

(2)缥缈:三、选择题4.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选出来的句子,属于语病的一项是(

)江山如此多娇,游记单元展现无遗。几篇游记所写景物各有特点:《壶口瀑布》雄浑壮美,《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奇绝险远,《登勃朗峰》威严瑰奇,《一滴水经过丽江》纯净自然。它们的写法自由,风格各异,既能增长知识,又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A.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更绚丽多彩。B.《灯笼》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回忆,表现旧时乡村民风与民俗。C.《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文章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D.它们的写法自由,风格各异,既能增长知识,又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四、情景默写5.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内容。古诗文中的情趣和理趣分类题目作者或出处批注诗文情趣《子衿》《诗经》对恋人的思念让客观的时间变成了主观的感受,客观的短暂变成了主观的漫长。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深厚的友谊可以跨越空间的阻隔,身虽远离千里,心却近在咫尺。②,。《小石潭记》③被贬谪的孤寂凄凉之感融入山水之美,情景交融。寂寥无人,④,悄怆幽邃理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从政的心愿,得到举荐的希望却用隐喻委婉表达,大方得体,深婉有致。⑤,。《卖炭翁》白居易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通过人物看似反常的矛盾心理揭示。⑥,。《石壕吏》杜甫对战争的控诉隐含在“吏”的凶狠与“妇”的悲苦形成的鲜明对比中。⑦,!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③首先是纬度。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⑤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⑥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节选自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删减)【材料二】序号朝代诗人诗题诗句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②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③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④唐杜甫《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⑤南宋陆游《鸟啼》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材料三】图一

图二

图三6.下面选项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若能发现规律就可能避免损失。B.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分别是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C.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程度由小到大,由次要到主要,用逻辑顺序依次排列。D.选文的语言准确、严谨,如第①段提到的“左右”一词,表示范围的不确定性。7.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列数字)B.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举例子)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作比较)D.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资料)8.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首诗与【材料三】的图片相匹配,并参考【材料一】简要分析所选诗中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我选择古诗(填序号),对应图(填图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猖会鲁迅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③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大索城中……”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④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⑤终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⑥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⑦“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⑧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⑨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⑩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⑪“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⑫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⑬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⑭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⑮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⑯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⑰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⑱“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⑲四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⑳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般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㉑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㉒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节选自《朝花夕拾》,有删改)9.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回忆童年看赛会——(1)曾亲见过的较盛赛会——(2)——背书成功,得去看五猖会——至今不理解父亲10.根据提示,回答问题。(1)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结合上下文,揣摩作者心理。)(2)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我”为什么“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且觉得“都没有什么大意思”?)11.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2.以下两处选文,都含有难忘过去的意思,请简要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或写作意图是否一样。【甲】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选自《社戏》)【乙】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选自《五猖会》)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描述开篇,用写实手法,且句句押韵,给人一种急促的压迫感,有身临其境之妙。B.第②段写群童抱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呼不得”“自叹息”突出诗人的愤懑和无奈。C.第③段写“屋漏偏逢连夜雨”,情感转向悲凄愁苦,因为国家太平而诗人却遭遇坎坷不幸。D.第④段以“呜呼”引出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也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悲壮。14.这首诗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尤为精彩,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赏析。七、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③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⑤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辄:就。④嗣:继承。⑤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行其道 B.货恶其弃于工地

骈死于槽枥之间C.令既具

各具情态 D.秦人皆趋令

皆出酒食16.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提到“诚信”,【乙】文还通过具体的事件突出诚信的重要意义。B.【甲】文多处运用对偶和排比,连用铺排,强化了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C.【乙】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使叙事生动具体,增强了故事的效果。D.【甲】文重在叙事,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重在说理,强调律法的重要性。17.请用“/”给【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划两处)是故谋闭而不兴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八、名著阅读19.学习了《<诗经>二首》之后,你对《诗经》很感兴趣,为了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以下备选篇目中你将选择哪一篇来看,为什么?备选篇目:《诗第十二》《<战国策>第八》《<诗经>第四》我选,因为20.你的同桌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后,制作了一张“阅读记录卡”,请你帮他将内容补充完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记录卡摘抄目的摘抄内容感悟或心得学习写作技巧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老兄,你平时说什么要干出一番英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你有没有尝试过战胜这种生活!……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设法冲出这个铁环吗?”运用①(填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并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②修筑的路基一直往密林深处延伸。……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脚从泥里拔出来。他感到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烂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吃这双破靴子的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一直往里灌泥浆。保尔是一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的人。领悟生命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③21.语文老师请你以即兴演讲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概述本学期“名著导读”介绍的某一种高效方法的必要性或好处。要求字数80字以内。九、作文22.读散文,我们为其中的真情而感动;读小说,我们为其中的人物而悲喜;读诗歌,我们为其中的意象而陶醉……读书,我们会从中收获知识,收获别样感悟。请从初中语文课本中,任选一篇文章(包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作任意发挥;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zhǎng亢2.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历历在目、叹为观止、绚丽多彩、动人心弦【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草长莺飞,cǎozhǎngyīngfēi,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2)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出现在语段中的成语有如下几个: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鸟语花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动人心弦:形容事物或语言激动人心。3.(1)冗杂:繁杂。(2)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冗杂(rǒngzá):形容(事情)繁杂,缺乏统一协调。(2)缥缈(piāomiǎo):意思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格外难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并非指虚无,不存在于现实的东西。也可形容富有美感。也作飘渺。4.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道理”。故选C。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柳宗元凄神寒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或: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兮、知己、涯、舟楫、耻、羡、炭贱。6.C7.A8.示例一:①,二,反映了物候现象受高下差异的影响,(或与地势高低有关系),山下地势低,桃花开得早,山上地势高,桃花才刚刚开放。示例二:③,一,反映物候现象受纬度的影响,塞北因为纬度高,天气寒冷,即使是八月份也在下雪,而八月的南方则炎热无比。示例三:④,三,反映物候现象受经度的影响,西川有杜鹃鸟啼叫,东川没有杜鹃鸟。【解析】6.本题考查辨析信息。C.“程度由小到大,由次要到主要”有误,应为:程度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故选C。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A.年号不是列数字。应是举例子。故选A。8.本题考查拓展应用。①句意: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古寺位于高山,地势较高,所以春天来得较晚。这句古诗反映了物候现象受高下差异的影响。②句意: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无关。③句意: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这两句古诗反映了物候现象受纬度的影响。塞北因为纬度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就开始下雪。④句意:西川有杜鹃,而东川却无杜鹃。这两句古诗反映了物候现象受经度的影响。⑤句意:三月可听到黄鹂的鸣叫,幼儿和妇女怜悯蚕饥饿。与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无关。9.《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要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背书。10.(1)体现了作者由于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以至于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急切又兴奋、激动的心理。(2)(意对即可)因为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了。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11.示例一:抒情,不仅写明了作者还没来得及看神像,神像就被抬走的情况,还抒发了作者失望的心情。/示例二:抒情,抒发了作者因神像被抬走自己还没来得及看的失望之情。12.示例一:不一样,《社戏》表现了作者对平桥村优美环境的喜爱,和对淳朴民风的赞扬;《五猖会》则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对童心摧残的谴责。示例二:不一样,《社戏》中的“我”对平桥村社戏的念念不忘,对乡民朴实率真亲密和谐关系的难忘。《五猖会》则表现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厌烦和不满。【解析】9.本题考查情节梳理。结合第③段“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大索城中……’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概括内容为:《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结合第⑦段“‘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第⑪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概括内容为:要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背书。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第(1)题。结合第⑤段“终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可见作者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笑着”、“跳着”、“催”,动作描写,体现了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急切又兴奋、激动的心理。据此作答。第(2)题。结合第⑮段“在百静中,我似乎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第⑯段“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第㉑段“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表现出“背诵《鉴略》这一段”记忆深刻,因“背书”的事,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被冲得荡然无存了,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1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结合第①段“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可知,本段所写的内容是:作者还没来得及看神像,神像就被抬走的事情。“于是,完了”,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因神像被抬走自己还没来得及看的失望心情。12.本题考查表达的情感或写作意图。《社戏》中“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有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小伙伴们真挚的情义,有村民的热情淳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平桥村淳朴善良民风的赞美。《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13.C14.示例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示例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示例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用比喻修辞,写被子破烂冰冷,透出一个“寒”字,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令人悲悯;示例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雨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本段中“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故本项“国家太平”有误。故选C。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描写恶劣天气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意为: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三重茅”突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两句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描写生活环境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意为: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破烂冰冷。铁性寒冷,再加上“娇儿恶卧”,就更觉苦寒。15.A16.D17.是故/谋闭/而不兴18.(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只\独自;B.在\在;C.具备\具备;D.都\都;故选A。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甲】文重在叙事”有误,应为:【甲】文重在说理。“【乙】文重在说理”有误,应为:【乙】文重在叙事。故选D。17.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是故”是句首连词,其后断开。“谋闭”是主语,其后断开。故断句为:是故/谋闭/而不兴。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与,选拔。讲,讲求。修,培养。(2)募,招募。徙,搬。置,放置。者,……的人。予,给。【点睛】参考译文:【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乙】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19.《<诗经>第四》《<诗经>第四》向我们介绍了《诗经》的由来、诗经“六义”等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有关《诗经》的知识。【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题干中的“对《诗经》很感兴趣,为了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可知,应选择《<诗经>第四》来阅读。《<诗经>第四》介绍了《诗经》的由来,《诗经》所用手法:“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20.①心理描写②学习人物品质/分析人物形象③示例:人应当有崇高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①根据选段中的“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可知,这是保尔的心理活动,故可填:心理描写。②根据感悟与心得里的“保尔是一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的人”可知,此处摘抄是根据相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与形象。根据“学习写作技巧”的格式可拟写为:学习人物品质/分析人物形象。③根据选段中的“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可得:人应当有崇高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21.示例一:各位同学好!“选择性阅读”能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方向,能使阅读更理性、目的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更高效。示例二:各位同学好!“摘抄和做笔记”可以帮助你重温作品内容,积累语言和素材,有助于提升阅读质量,提高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八年级下册提到的两种读书方法是“选择性阅读”和“摘抄和做笔记”。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这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性、主观性很强,提倡个性化阅读,追求的是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运用这种方法阅读经典名著,可以使阅读更理性,更高效。摘抄和做笔记:摘抄和做笔记就是做摘录和写感想体会。这样做可以加深印象,记下阅读瞬间的思想火花,并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深刻,使读书的效果加倍;同时也是思想、素材的积累。22.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