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写景分析,多个角度写景。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语言美,欣赏景物的描写,激发学生对旁边的一景一物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二.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人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及相关的修辞手法,并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诗文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先生是这样描写荷花的:“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看来周敦颐先生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杨万里先生是这样描写荷花的,他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可见,荷花是我们古今文人墨客最喜欢的花卉之一。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怎样的,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对朱自清作者的简介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小结,给予补充)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他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名族的英雄气概。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匆匆》、《背影》等,问:朱自清散文有什么特点?明确:清新隽永,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3.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呢?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4.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播放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听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请同学们朗读ppt展示的字词。蓊蓊郁郁(wěng)踱步(duó)袅娜(niǎonuó)霎时(shà)弥望(mí)倩影(qiàn)琐屑(xiè)脉脉(mò)独处(chú)参差(cēncī)煤屑(xiè)敛裾(liǎnjū)chǔ处理hé荷花qū曲折处荷曲chù处所hè负荷qǔ歌曲mài脉络xiān纤细chàn颤动脉纤颤mò脉脉含情qiàn纤夫zhàn颤栗②小组讨论,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段想起采莲的事情。第8段叹息无福消受这光景了。第9段记起《西洲曲》的句子。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再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篇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并归纳大意。明确: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第二部分(第2—6段)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第7—10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理清作者的行踪线索。家→煤屑路(荷塘四周)→(月下)荷塘→(荷塘上)月色→荷塘四周→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理清了作者的行踪线索。所以你们鉴赏散文的时候,要懂得去分析散文的线索,这有助于大家鉴赏散文。那我们回归课本再看看朱自清在欣赏荷塘月色美景时,作者的情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理清文章的情感变化。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2.一篇文中通常都会有文眼,那这篇文中的文眼是哪一句呢?请同学们找出来。——文眼的含义及作用(用一篇简单的散文,举例说明什么是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作用: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可见作者内心郁闷由来已久,且难以释怀。这一句直抒胸臆,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忧伤3.提问:为什么“我”这几天心里会颇不平静呢?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回答。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因此“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4.心里不宁静之后,作者怎么办呢?明确:忽然想起荷塘,所以夜游荷塘。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句子或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小组讨论,明确: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月光淡淡的(淡淡的哀愁)今晚却很好我且受用这无边的和香月色好了(喜悦)(月下)荷塘(喜悦)(荷塘)月色(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江南)采莲—热闹有趣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回)家(更加寂寞苦闷)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明确:“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词,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景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关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请同学们观看一幅采莲图,师在一旁进行描绘:同学们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丽日,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了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那是一幅多么自由、多么快乐的生活。明确:刚刚的画面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当作者欣赏看到如此美的荷塘月色美景时,可以想象作者也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4)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小组讨论)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三.教师小结:1、文章线索:内外圆形结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家中的心情是不宁静的,于是踱小路去观荷塘,追求宁静,在观荷塘的过程中得宁静,当作者再返回家中时,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和痛苦中,看出作者失宁静。所以这篇散文的线索是这样变化的:表达的基调:淡淡的喜悦中带有淡淡的哀愁。2、情景交融文中的大部分文字是写景,但其描写本身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意在借物写心境,融情于景,表达出内心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还有挥之不去的现实苦闷。第三节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荷》的行踪线索及情感线索,也就是领悟到散文中的“神”。知道文章里所描绘的荷塘月色是那样唯美,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这位大师是如何多角度写景的,并揣摩文中的语言美。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美景的。明确:荷叶—荷花—荷香—何波_—荷韵三.对于第四自然段所描写的句子,老师比较喜欢这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因为这里运用了叠词、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自然舒展的状态美写出来。那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句呢?可以按照老师这样的模板((格式:运用……手法,写出了……),将喜欢的理由讲出来。(小组讨论,待会派代表回答)(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博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是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征。(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归纳总结:写景方法技巧层次分明: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角度变换:形态美色彩光华美气味幽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有实写,又有贴切的比喻、拟人、通感③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同学分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提问回答)重点提及到“通感”修辞手法,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分析运用了通感手法的语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举其它的例子:例1: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例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例3:红杏枝头春意闹。④让同学们有感情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领悟作者笔下的美景。描写特点修辞手法月色下的荷塘荷叶:曲曲折折田田多、茂盛叠词月色下的荷塘像舞女的裙自然舒展的状态美比喻荷花:白花色如明珠、星星、美人光比喻袅娜盛开、羞涩含苞态拟人荷香:似渺茫的歌声(嗅觉—听觉)清雅宜人、沁人心脾通感若有若无、轻淡飘渺荷波:颤动、闪电快捷比喻凝碧动静结合荷韵:脉脉的流水沉默而有深情拟人四.欣赏电视散文《荷》的地五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明确:运用了许多动词1.提问:结合语境谈谈运用这些动词有哪些妙处?(小组讨论)明确:明确:作者选用这些动词,将荷塘下的月色写得形象生动,把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描绘出来。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③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最后一句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跃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泻—增强动感,月辉照耀,一览无余浮—月光朦胧,淡雅淡淡的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洗—月光洁白柔和温馨幽雅的氛围笼—月光的朦胧、柔和画—月影至真、之美2.作者怎样写荷塘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正面写月光薄薄的,似牛乳,似轻纱的青雾淡淡的云反衬月光的清冷——光影和谐如名曲: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书模板-《借款保证担保合同》
- 2024年二手房贷款业务协作协议样本
- 化普通商品购买:2024协议格式
- 2024年非公开股权转让协议范本
- 2024住宅小区物业经理聘任协议
- 2024公司销售代表协议要览
- 2024年工业烟囱建设施工协议示例
- 2024年度公厕新建工程施工协议样本
- 文书模板-《砖购销合同》
- 文书模板-用现金支付的租房合同
-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 《会计平衡公式》教案
- 八年级黄金矩形(数学活动)ppt课件
- 销售技巧个顶尖电梯销售技巧
- 《幼儿园卫生保健后勤材料资料》幼儿园保健医生每日检查工作记录表
- 葡萄糖生产教程
- 需求价格弹性案例分析
- 企业内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论文
- 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表.doc
-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完整版)
- 复古风同学聚会邀请函.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