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完整_第1页
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完整_第2页
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完整_第3页
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完整_第4页
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油气管道安全保护距离摘要2021年2月一、油气站场与建筑物、企业、交通线等安全距离1二、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2三、油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地下电缆敷设安全间距4四、油气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平行的安全间距7五、油气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8六、油气管道与铁路安全间距10七、油气管道与公路的安全间距11八、油气管道穿越与其他工程安全间距12九、油气管道跨越与其他工程安全间距14附录116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16附录219技术规范(供参考)19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一条: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和管道法第五十八条第一项所列管道附属设施周边修建下列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与管道线路和管道附属设施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一、油气站场与建筑物、企业、交通线等安全距离国内现状: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对石油天然气站场(管道附属设施)与周围居民居住区(建筑物、构筑物、相邻厂矿企业、交通线(铁路、公路、电力线路)等的防火间距,见表1.1(标准中表)所示。根据GB50183的规定,输油气管道站场均属于五级站场。放空管按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间距减少50%。表1.1石油天然气站场区域布置防火间距(m)月12345678910111213铁路公路架空电力线路架空通信线路名称100人以上的居住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100人以下的散居房屋相邻厂矿企业国家铁路线工业企业铁路线高速公路其他公路35kv及以上独立变电所35kV及以上35kV以下国家I、II级其他通信线路爆炸作业场地(如采石场)油品站场、天然气站场五级30303030202010301.5倍杆高1.5倍杆高1.5倍杆高1.5倍杆高300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1201201208080806012080808060300管道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在管道附属设施周边五百米地域范围内,进行爆破等作业需向县级以上管道保护主管部门申请,而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对爆炸作业场地(如采石场)的防火间距规定为300米,距离偏短。《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除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为车辆补充燃料的场所、设施外,在(1)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2)公路渡口和中型以上公路桥梁周围200米;(3)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禁止设立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和设施。虽没有明文规定不许禁止埋设油气管道,但油气站场(尤其是首末站)属于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应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GB50183与《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冲突之处,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油气站场与建筑物企业、交通线等安全距离执行55加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见上急。管道附属设施周边500米地域范围内不许爆破。俄罗斯标准:俄罗斯标准Pq153-39.4-056-00《干线输油管道的运营技术规程》:输油管道中心线距居民点、一些工农业企业和建构筑物的最低距离保持在10〜3000米范围内(取决于输油管道的直径)以及输油站距这些设施的最低距离保持在20〜200米范围内(取决于输油站的等级)的要求。二、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国内现状:针对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我国只有GB50253《输油管道设计规范》对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进行了规定,见表2.1所示。原油、成品油管道同军工厂、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小距离,应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敷设在地面上的输油管道同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距离增加一倍。对于输气管道,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没有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距离进行规定,仅规定了与其它埋地电缆和管道相交的间距,该标准参照了ASMEB31.8,是以“强度防护”为主要原则,用控制管道的强度来确保管线系统的安全;按照居民数和(或)建筑物的密度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并依据地区等级作出相应的管道设计。《山东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规定,埋地石油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15米,天然气、成品油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30米。注:距离,对于城镇居民点,由边缘建筑物的外墙算起;对于单独的工厂、机场、码头、港口、仓库等,应有划定的区域边界线算起。表2.1国家强制规范规定的管道线路同建(构)筑物、公路、铁路等的最小间距(m)序号12345678910相关规范城镇居民或独立的人群密集房屋飞机场、海(河)港码头、大中型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工厂公路铁路军工厂、军事设施、易燃易爆、文物架空电力线路地下电缆名称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级及以下干线支线GB50253152010(用地范围边界)53(距铁路用地边界)3(距铁路用地边界)协商解决执行电力标准原油、成品油管道GB50251天然气管道TB1006333Q/SYGD0008输油:10输气:20铁道:30电气化:200执行:GB50253原油、成品油管道距离城镇居民或独立的人群密集房屋为15米,距离飞机场、海(河)港码头、大中型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工厂为20米。山东省境内管道则执行《山东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美国标准(供参考):美国ASMEB31.4和加拿大CSAZ662《油气管道系统》都没有对管道同建(构)筑物间的距离做出规定。ASMEB31.8将天然气、凝析油、液化石油气管道的沿线地区按其特点进行分类,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设计系数,提高管道的设计强度,用控制管道的强度来确保管线系统的安全,从而对周围建构筑物提供安全保证。美国在《液体管道联邦最低安全标准》第195部分中210条中规定,管道和住宅、工业建筑及公共场所的最小间距为50ft(15.24m)。三、油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地下电缆敷设安全间距国内现状:管道同其他管道、通信光缆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应考虑施工、检修的需要及阴极保护相互干扰的影响。SY0007-1999相关主要内容:A、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管道与其他地下管道的敷设,应满足:1)联合保护的平行管道可同沟敷设。均压线间距和规格,应根据管道电压降,管道间距离、管道防腐层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非联合保护的平行管道,二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2)被保护管道与其他地下管道交叉时,二者间的净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m。B、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管道与埋地通信电缆相遇时,应满足:(1)管道与电缆平行敷设时,二者间距离不宜小于10m;(2)交叉时,相互间净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5m。GB/T21447-2021《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明确规定:联合保护的管道可同沟敷设;非联合保护的平行管道,应防止干扰腐蚀。规定埋地管道与直埋敷设电缆之间容许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1要求。表3.1埋地管道与直埋敷设电缆之间容许的最小距离(m)管道类别热力管沟油管或易燃气管道其他管道平行2a10.5交叉0.5b0.5b0.5ba特殊情况可酌情且最多减少一半值。b用隔板分隔或电缆穿管时可为0.25m。石油天然气标准GB/T21447《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电力标准GB/T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YD5102《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SY0007《钢制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进行了规定,各项标准参数比较统一,见表3.2所示。表3.2各项标准参数对比表(m)标准名称相对位置净间距备注SY0007《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平行敷设10非联合保护平行管道交叉0.3与其他地下管道交叉平行敷设10与埋地通信电缆交叉0.5与埋地通信电缆交叉GB/T21447《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平行敷设1与直埋敷设电缆交叉0.5与直埋敷设电缆GB/T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平行敷设1与直埋敷设电缆交叉0.5与直埋敷设电缆YD5102《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平行敷设10与直埋通信光(电)缆交叉0.5与直埋通信光(电)缆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平行敷设10与其他管道、通信电缆交叉0.3与其他管道交叉0.5与电力、通信电缆交叉GB5025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平行敷设10与其他管道、通信电缆交叉0.5与其他管道同沟敷设,并联合保护交叉0.3与光缆同沟敷设Q/SYGD0008《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平行敷设10与埋地通信光(电)缆、埋地电力电缆交叉0.5与埋地通信光(电)缆、埋地电力电缆平行敷设50与水下电缆(光缆)GB50424《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交叉0.5与线缆规范》交叉0.3与其他管道GB50369《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交叉0.5与其他管道同沟敷设,并联合保护交叉0.3与其他管道同沟敷设0.3与光缆同沟敷设交叉0.5与线缆执行:联合保护的平行管道可同沟敷设非联合保护的平行管道,平行最小间距;加;交叉时,净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雁。管道与埋地通信光(电)缆、直埋电缆平行敷设时,最小间距为10m;交叉时,净垂直距离不应小无5m。美国、荷兰标准(供参考):美国联邦法规49CFR192章《管道安全法天然气部分》中第192.325条规定:安装于地下的所有管道的管子外侧与任何其他地下结构之间的间距必须至少达到12英寸(305mm)。排放瓦管除外,其与管外侧的最小间距可以小于12英寸(305mm),但不得小于2英寸(51mm)。在保持12英寸(305mm)间距系不现实的地方,如果采取适当的腐蚀控制措施,则该间距也可以进一步缩小。《输气和配气管道系统》(ASMEB31.8-2007)第841.143(a)条规定任何埋地管线与任何不用于同该管线相接的其他地下构筑物之间,若有可能,至少有6in(152mm)的间距。《油和气体管道系统》(CSAZ662-2007)规定:如附近铺设有地下电缆、导体、导管、其它管线或其它地下结构时,应安装的管线与埋地结构和设施(光缆、电缆和其他管道)最小间距为300毫米,与排水瓦管最小距离为50毫米。AS/NZS4853:2000《金属管道上的电危害》:如果没有经过允许的话,按照规定,管道线,电缆线,输送管和套管与其它管道、电力和通信电缆之间的水平距离应该至少有600mm,且他们之间应当没有别的干扰物。荷兰标准NEN3650-1-A1《管道系统需求》:在两条并行的地下管道之间必须保持至少0.4m的间距。、油气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平行的安全间距国内现状:规定埋地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安全间距的标准主要有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T21447《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SY/T5919《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管理规程》。对于35kV以上,规定基本一致,35kV以上均为最高杆(塔)高,但SY/T5919规定,35kV以下为15m,具体如表4.1和表4.2所示。Q/SYGD0008也规定了输电线路边导线与管道最小水平间距在开阔地区不宜小于1倍最高杆塔高度,路径受限地区考虑最大风偏情况下最小水平间距不宜小于8m;I、II级通信线路与管道最小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管道及阴极保护的辅助研究与杆塔接地极的距离应大于20m;架空电力线路、通信线路与管道交叉时,杆塔基础与管道允许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倍最高杆塔高度。GB/T21447还规定,在埋地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的距离不能满足上两表的要求时或在路径受限地区,在采取隔离、屏蔽、接地等防护措施后上表规定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最小水平距离必须大于0.5m。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如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DL/T5092《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规程》、Q/GDW179《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均未对与埋地管道的安全距离进行规定,仅规定了对特殊管道(指架设在地面上的易燃、易爆物的管道)的安全距离,即为最高塔(杆)高。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的安全间距为最高塔(杆)高缺少足够的技术论证,国标GB/T50698-2021《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规定,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宜保持尽可能大的间距。当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的间隔距离大于1000m时,不需要进行干扰调查测试。表4.1埋地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最小距离(m)(GB/T21447)<kV6〜10kV35〜66kV110〜220kV330kV500kV开阔地区最高7杆(塔)高路径受限地区1.52.04.05.06.07.5表4.2管道与高压电力架空线、通信线平行时边导线的允许间距(m)(SY/T5919)通信、架空电力线路等级I、II级通信线35kV以下电力线35kV以上电力线与管道的最小水平距离2515最高杆(塔)高执行:埋地管道与架空送电线路最小距离,执行TT5919相关规定,即表4.2o德国标准(供参考)德国DVGW/VDE工作组《关于在三相高压电力系统和单线铁道牵引系统附近的管道设备和运行标准》,其条规定,在线路平行的情况下:1)电压三110KV的输电线路边导线的垂直投影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至少为10m;2)电压<110KV的输电线路边导线的垂直投影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至少为4m;3)铁道架空牵引电力导线垂直投影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至少为6m;4)引入线的垂直投影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至少为4m。五、油气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国内现状:关于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石油天然气标准GB50251、GB50253、GB21447、SY/T5919和电力标准DL/T5092均对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进行了规定,见表5.1、表5.2和表5.3、表5.4所示。由标准分析发现,35kV电压等级管道与铁塔或电杆接地有差异,GB50251、GB50253、GB/T21447、DL/T5092规定是3m,而SY/T5919规定是5m,Q/SYGD0008规定为8m;110kV电压等级管道与铁塔或电杆接地有差异,GB50251、GB50253、GB21447、DL/T5092规定是5m,而SY/T5919和Q/SYGD0008规定是10m;220kV电压等级铁塔或电杆按地体与管道之间的最小距离有差异,GB21447和DL/T5092规定的最小距离为5m,GB50253和GB50251规定的最小距离为10m,SY/T5919和Q/SYGD0008规定为15m。表5.1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m)(GB50251、GB50253)电压等级(kV)10kV35kV110kV220kV临时接地点0.51.03.05.0铁塔或电杆接地1.035.010.0电站变电所接地51015.030.0表5.2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最小距离(m)(GB21447、DL/T5092)电压等级(kV)10kV35kV110kV220kV330kV500kV临时接地0.51.03.05.06.07.5铁塔或电杆接地1.03.05.05.06.07.5表5.3管道与电力系统接地体间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m)(SY/T5919)高压线电压等级,kV35kV及以下110kV220kV及以上最小安全距离铁塔或电杆附近51015电站或变电所附近101530表5.4管道与电力系统接地体间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m)(Q/SYGD0008)高压线电压等级,kV35kV及以下110kV220kV及以上最小安全距离铁塔或电杆附近81015电站或变电所附近101530执行:油气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执行袤(即Q/SYGDOO08标准)中规定。加拿大标准(供参考):加拿大标准CAN/CSA-C22.3NO.6-M91《管道与电力供应线之间协调性原则及作法》规定:除非管道与电力线双方协商一致,建议管道与杆塔接地体以及其他地下排流措施之间的间距应大于10m。六、油气管道与铁路安全间距国内现状:针对油气管道与铁路的安全间距,见表2所示,GB5025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原油、成品油管道应离铁路用地范围3m以外,TB10063《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输送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和可燃气体管道与铁路平行埋设或架设时,与邻近铁路线路的防火间距分别不应小于25m和50m,且距铁路用地界不小于3.0m。但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无相关规定,同时这两部规范均未对交流电气化铁道对管道的安全距离进行规定。中石油企业标准Q/SYGD0008《油气管道管理和维护规程》规定,铁路与输油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铁路用地界限外3m,铁路干线、支线与天然气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分别不应小于25m、10m,而电气化铁路与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200m。关于油气管道与交流电气化铁道的安全间距,TB2832《交流电气化铁道对油气管道油库的影响容许值及防护措施》对交流电气化铁道与油气管道平行敷设时的水平距离进行了规定,并规定了交流电气化铁道队油气管道危险影响的安全电压,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管道对地电压容许值为60V,故障状态下,管道对地容许值为430V,除满足这两条的同时,管道接近侧与铁道最外侧带点导体垂直投影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m。高速铁路与埋地油气管道的安全间距按电气化铁路标准执行。国标GB/T50698-2021《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规定,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宜保持尽可能大的间距。当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的间隔距离大于1000m时,不需要进行干扰调查测试。执行:TB10063《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输送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和可燃气体管道与铁路平行埋设或架设时邻近铁路线路的防火间距分别不应小于5雁和50m,且距铁路用地界不小于3.0m。电气化铁路与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0m。澳大利亚标准(供参考):AS4799-2000《铁路边界内地下公用设施和管道的安装》,规定同AS/NZS4853:2000,设施或者管道至少应当在3m范围内没有任何铁路结构,拦牛栅栏,管沟,标志桩,架空桥,电线杆,地下电缆,建筑物,穿越点,桥以及涵洞等。七、油气管道与公路的安全间距国内现状:关于管道与公路的安全间距,GB5025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原油、成品油管道与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平行敷设时,其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m,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m。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无相关规定。中石油企业标准Q/SYGD0008《油气管道管理和维护规程》,关于输油管道与公路的平行敷设最小距离与GB50253规定相同,没有输气管道的与公路的最小距离相关规定。1978年石油部与交通部出台的部委协议《关于处理石油管道与天然气管道与公路相互关系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石油管道与公路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0m,对于天然气管道,与公路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20m。在县、社公路或受地形限制地段,上述安全距离可适当减小;在地形困难的个别地段,最小不应小于1m。随着高速公路和油气管道的大规模建设,1978年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与GB50253中石油管道与公路的安全间距规定也存在冲突。执行:油管道执行珥5025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天然气管道则与公路安全距离不应小王而。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供参考):ISO13623《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将管道按其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设计系数。公路穿越:为了选用环向应力设计系数,宜将道路分为主要和次要道路。高速公路和干线道路宜归为主要道路,所有其它公共道路则为次要道路。私有道路和小路即使可通行重型车辆也归为次要道路。与道路并行敷设的管道,只要可行的话,宜敷设在道路路权边界线以外。铁路穿越:根据标准中给出的环向应力设计系数和埋深作为最低要求,适用于铁路路权边界以外5m处,如果该边界线还没有明确,则宜取距铁轨10m以外。与铁路平行敷设的管道,只要可行的话,宜敷设在铁路路权边界以外。对于开挖法穿越铁路的管道,其管顶距铁轨顶部垂直距离宜最小为1.4m,用钻孔法或隧道法穿越时,该距离宜最小为1.8m。八、油气管道穿越与其他工程安全间距国内现状:油气管道穿越相关技术规范主要有,GB50423《油气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SY/T0015.1-98《原油与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GB50424《油气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SY/T0325《钢质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推荐作法》、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表8.1为标准关于河流穿越油气管道与桥梁港口码头等的最小间距的统计表,GB50423《油气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规定,水域穿越管段与桥梁间的最小距离应根据穿越形式确定,对不同形式的穿越与桥梁的最小距离进行了规定,其中采用开挖管沟埋设时,管段距离特大、大、中型桥不应小于100m,小桥为50m,与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和企业标准Q/SYGD0008《油气管道管理和维护规程》规定一致,而SY/T0015.1《原油与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规定,大桥为100m,中小桥为80m,有差异。GB50423与SY/T0015.1规定水域穿越管段与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或引水建筑的最小距离均规定为200m。穿越管段如有备用线或复线时,其与备用线或复线的距离:河床部分不宜小于40m,河滩部分不宜小于30m。表8.1河流穿越油气管道与桥梁港口码头等的最小距离(m)名称特大、大、中型桥梁小桥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或引水建筑相关规范开挖穿越10050200GB50423定向钻穿越10(距离桥梁墩台冲刷坑边缘外)隧道穿越大桥2100中小桥280200SY/T0015.110050JTGD20表8.2为标准关于油气管道与铁路、公路、其他管道交叉时的最小间距的统计表。GB50423、GB50424对油气管道与铁路公路交叉的覆盖层厚度规定较为统一,铁路路肩1.7m,边沟1.0m;公路路面1.2m,边沟1.0m;SY/T0325(采标APIRP1102)关于管道穿越铁路覆盖层厚度的规定,有少许不同,轨枕下1.8m,铁路接线范围内其它表面或距排水沟沟底距离为0.9m,对输送易挥发性液体的管线则为1.2m;公路路面1.2m,边沟0.9m,存在差异。表8.2油气管道与铁路、公路、其他管道交叉时的间距(m)相关规范铁路公路交叉夹角(度)覆盖层(m)交叉夹角(度)覆盖层(m)GB50423夹角宜为90,特殊不小于30路肩:1.7边沟:1.0夹角宜为90度,特殊不小于30度路面:1.2边沟:1.0GB50424路肩:1.7边沟:1.0路面:1.2边沟:1.0边沟水渠:1.5GB50251/GB50253SY/T0325轨枕:1.8边沟:0.9路面:1.2边沟:0.9GB50369执行:穿越管段与桥梁的最小距离,穿越管段距离特大、大、中型桥不应小于100m(GB50423),小桥为80m(SET0015.1)。水域穿越管段与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或引水建筑的最小距离均规定为200m。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供参考):ISO13623《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对于开挖法穿越铁路的管道,其管顶距铁轨顶部垂直距离宜最小为1.4m,用钻孔法或隧道法穿越时,该距离宜最小为1.8m。九、油气管道跨越与其他工程安全间距国内现状:油气管道跨越技术标准主要有,GB50459《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SY/T0015.2《原油与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跨越》等。相关标准对于油气管道跨越工程与通航河流、无通航河流、人行道路、铁路、电气化铁路的净高以及与桥梁之间的安全间距规定较为统一,不存在矛盾,见表9.1与表9.2所示。穿越水域管顶埋深见表9.3。表9.1油气管道跨越工程净空高度(m)标准名称通航河流无通航河流人行道路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铁路电气化铁路GB50459符合GB50139规定大型:3中小型:23.55.511.0SY/T0015.2符合GB50139规定大型:3中小型:23.55.511.0注:对于通航、无通航河流,指设计洪水位。表9.2跨越管道与桥梁之间的最小距离(m)标准名称管道类型大桥中桥小桥铁路公路铁路公路铁路公路GB50459和输油10010080504010SY/T0015.2输气10010050505020表9.3穿越水域管顶埋深(m)类别大型中型小型备注有冲刷或疏浚水域,应在设计洪水冲刷或规划疏浚线下三1.0三0.8三0.5注意船锚或疏浚机具不得损伤防腐层无冲刷或疏浚水域,应在水床底面以下三1.5三1.3三1.0河床为基岩时,嵌入基岩深度(在设计洪水时不被冲刷)三0.8三0.6三0.5用混凝土覆盖封顶,防止淘刷执行:执行这两个标准相关规定即可。国外标准:俄罗斯标准《干线管道设计规范》:管道跨越障碍物(包括冲沟和山谷)时,其跨越高度应为:跨越冲沟和山谷时,管底或跨空结构至20年一遇水位的高度,不小于0.5m。跨越可能有浮冰的不通航、不漂运木材的河流和大冲沟时,管底或跨空结构至百年一遇水位和最高浮冰面的高度,不小于0.2m。跨越通航和漂运木材的河流时,上述高度不小于通航河流桥下净空设计标准和桥粱布置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值。在不通航和不漂运木材的河流上有木材和树根堵塞时,应视具体情况提高管底和跨空结构的高度,但距百年一遇的最高水位的高度不应小于1m。管道跨越公用铁路时,管底和跨空结构距轨道的距离,应根据「OCT9238-83净空“}'的要求确定。架空管道边缘支架距下列各点的平面距离应不小于:路堤边坡坡脚一5m;路堑边坡路肩一3m;铁路边轨一10m。附录1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1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6]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1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9]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3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3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6]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3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38]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3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4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4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4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4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4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5]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7]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4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行政法规[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⑵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3]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5]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6]风景名胜区条例[7]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8]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9]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10]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11]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13]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4]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1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1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18]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1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21]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4]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25]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28]电力设施保护条例[2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30]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3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3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3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34]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土地登记规则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37]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38]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39]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40]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4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43]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44]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45]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46]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47]土地复垦条例[4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49]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50]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5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52]退耕还林条例地方法规[1]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物价局关于收取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的通知⑵陕西省征用占用林地及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3]甘肃省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保护办法(试行)[4]辽宁省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保护条例[5]山东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6]陕西省实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办法[7]武汉市天然气高压管道设施保护办法[8]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9]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10]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11]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2]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13]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14]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15]徐州市征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附录2技术规范(供参考)[1]建标115-2021 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⑵SYT0429-2000 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3]SY5225-2005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SY/T0422-2021GB50460-2021SY/T0422-2021GB50460-2021GB50459-2021GB50424-2007GB50423-2007GB50369-2006GB50350-2005[11]SYT0015.1-1998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2-1998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跨越工程设计规范:跨越工程GB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SYT0048石油天然气年工程总图设计规范GB50251-2003GB50183-2004GB50251-2003GB50183-2004GB50074-2002GB50028-2006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CJJ49-1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DP-G-PC-CR-005-2021B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CDP-G-OGP-PL-CR-001-2021-1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23]GB/T50698-2021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SY/T0450-2004SY/T5919-2021SY/T0017-2006SY/T4108-2005输油(气SY/T0450-2004SY/T5919-2021SY/T0017-2006SY/T4108-2005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管理规程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输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光缆(硅芯管)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28]SY/T0325-2001钢质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推荐作法[28]SY/T0325-2001钢质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推荐作法SY4208-2021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SY0470-2000石油天然气管道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6186-2007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32]建标[2021]7号石油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GB50470-2021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抗震设计规范Q/SYGD0008-2021 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Q/SY1357-2021油气管道地面标识设置规范Q/SYGD0190-2021管道地面标识管理规范SY/T6654-2006液体石油管道设施标识推荐作法Q/SY1180.1-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总则Q/SY1180.2-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Q/SY1180.3-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管道风险评价导则Q/SY1180.4-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完整性评价导则Q/SY1180.5-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建设期间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Q/SY1180.6-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数据库表结构Q/SY1180.7-2021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建设期间管道完整性书籍收集导则GB50060-2021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53-19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61-202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216-2005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5352-2006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QGDW179-202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QCSG10701-202120kV输配电设计标准

[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JTGD60-2004JTGD20-2006JTGD30-2004JTGD60-2004JTGD20-2006JTGD30-2004JTGD70-2004YD5102-2021YD5121-2021GYT239-202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网运行维护规程JTJ211-19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GB13851-2021 内河交通安全标志GB50139-2004 内河通航标准JTJ212-2006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4-2000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JTJ287-2005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JTJ300-2000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DGTJ08-236-2006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56-19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B50045-1995GB50057-2021GB50140-2005GB50067-1997GB50096-1999GB50045-1995GB50057-2021GB50140-2005GB50067-1997GB50096-1999GB50180-1993GB50180-1993GB50226-2007GB50352-2005GB50016-2006GB50037-1996GB50156-200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地面设计规范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J99-86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60-99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9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39-1987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48-198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62-1990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SHQ1-1999加油站建设规定GB50223-202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11-20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B10621-2021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2832-97交流电气化铁道对油(气)管道(含油库)的影响容许值及防护措施

TB10001-200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5〕140号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GBJ12-87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DB11T594.1-2021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水平定向钻TB10063-1999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21447-2021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请问高速铁路两边安全距离?第十条铁路线路两侧应当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一)城市市区,不少于8米;(二)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0米;(三)村镇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2米;(四)其他地区,不少于15米.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铁路管理机构提出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划定.铁路用地能满足前款要求的,由铁路管理机构在铁路用地范围内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与公路建筑控制区、河道管理范围或者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重叠的,由铁路管理机构和公路管理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后,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边界设立标桩,并根据需要设置围墙、栅栏等防护设施.企业或者单位内部的专用铁路需要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参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划定.第十一条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除必要的铁路施工、作业、抢险活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二)取土、挖砂、挖沟;(三)采空作业;(四)堆放、悬挂物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种植影响铁路线路安全和行车了望的树木等植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排污、排水,倾倒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铁路征地拆迁红线是21米,箱梁宽度是13米,桥梁左右两边还是4米.另外城市地段还有左右各10的控制线要拆迁.所以铁路中心线左右各有近20米的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9号《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7月24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总理李克强2021年8月17日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铁路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铁路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第三条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铁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和铁路监督管理机构统称铁路监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铁路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第四条铁路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保障铁路安全的教育,落实护路联防责任制,防范和制止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协调和处理保障铁路安全的有关事项,做好保障铁路安全的有关工作。第五条从事铁路建设、运输、设备制造维修的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执行保障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铁路建设、运输、设备制造维修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保证铁路安全。第六条铁路监管部门、铁路运输企业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第七条禁止扰乱铁路建设、运输秩序。禁止损坏或者非法占用铁路设施设备、铁路标志和铁路用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损坏或者非法占用铁路设施设备、铁路标志、铁路用地以及其他影响铁路安全的行为,有权报告铁路运输企业,或者向铁路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报告的铁路运输企业、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处理。对维护铁路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第八条铁路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设物资、设备的采购,应当依法进行招标。第九条从事铁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铁路工程建设活动。第十条铁路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并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制作检查记录留存备查。第十一条铁路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规定,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铁路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依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的质量负责,监理单位依法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高速铁路和地质构造复杂的铁路建设工程实行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制度。第十二条铁路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第十三条铁路建设工程使用的材料、构件、设备等产品,应当符合有关产品质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十四条铁路建设工程的建设工期,应当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确定、调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前款规定要求铁路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压缩建设工期。第十五条铁路建设工程竣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并由铁路运输企业进行运营安全评估。经验收、评估合格,符合运营安全要求的,方可投入运营。第十六条在铁路线路及其邻近区域进行铁路建设工程施工,应当执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铁路建设单位应当会同相关铁路运输企业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应当及时清理现场,不得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第十七条新建、改建设计开行时速120公里以上列车的铁路或者设计运输量达到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较大运输量标准的铁路,需要与道路交叉的,应当设置立体交叉设施。新建、改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需要与铁路交叉的,应当设置立体交叉设施,并优先选择下穿铁路的方案。已建成的属于前两款规定情形的铁路、道路为平面交叉的,应当逐步改造为立体交叉。新建、改建高速铁路需要与普通铁路、道路、渡槽、管线等设施交叉的,应当优先选择高速铁路上跨方案。第十八条设置铁路与道路立体交叉设施及其附属安全设施所需费用的承担,按照下列原则确定:(一)新建、改建铁路与既有道路交叉的,由铁路方承担建设费用;道路方要求超过既有道路建设标准建设所增加的费用,由道路方承担;(二)新建、改建道路与既有铁路交叉的,由道路方承担建设费用;铁路方要求超过既有铁路线路建设标准建设所增加的费用,由铁路方承担;(三)同步建设的铁路和道路需要设置立体交叉设施以及既有铁路道口改造为立体交叉的,由铁路方和道路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分担建设费用。第十九条铁路与道路立体交叉设施及其附属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有关单位管理、维护。第二十条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需要与公用铁路网接轨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铁路建设、运输的安全管理规定。第三章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第二十一条设计、制造、维修或者进口新型铁路机车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分别向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型号合格证、制造许可证、维修许可证或者进口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铁路机车车辆的制造、维修、使用单位应当遵守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保投入使用的机车车辆符合安全运营要求。第二十二条生产铁路道岔及其转辙设备、铁路信号控制软件和控制设备、铁路通信设备、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的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审查 (一)有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检验合格的专业生产设备;(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有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二十三条铁路机车车辆以外的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铁路专用设备,依法应当进行产品认证的,经认证合格方可出厂、销售、进口、使用。第二十四条用于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的铁路罐车、专用车辆以及其他容器的生产和检测、检验,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用于铁路运输的安全检测、监控、防护设施设备,集装箱和集装化用具等运输器具,专用装卸机械、索具、篷布、装载加固材料或者装置,以及运输包装、货物装载加固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二十六条铁路机车车辆以及其他铁路专用设备存在缺陷,即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铁路专用设备普遍存在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设备制造者应当召回缺陷产品,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第四章铁路线路安全第二十七条铁路线路两侧应当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含铁路、道路两用桥,下同)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分别为:(一)城市市区高速铁路为10米,其他铁路为8米;(二)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高速铁路为12米,其他铁路为10米;(三)村镇居民居住区高速铁路为15米,其他铁路为12米;(四)其他地区高速铁路为20米,其他铁路为15米。前款规定距离不能满足铁路运输安全保护需要的,由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提出方案,铁路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第三款规定程序划定。在铁路用地范围内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由铁路监督管理机构组织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划定并公告。在铁路用地范围外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组织有关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等部门划定并公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与公路建筑控制区、河道管理范围、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航道保护范围或者石油、电力以及其他重要设施保护区重叠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协商划定并公告。新建、改建铁路的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应当自铁路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划定并公告。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工程竣工资料进行勘界,绘制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平面图,并根据平面图设立标桩。第二十八条设计开行时速120公里以上列车的铁路应当实行全封闭管理。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在铁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封闭设施和警示标志。第二十九条禁止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种植影响铁路线路安全和行车瞭望的树木等植物。禁止向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排污、倾倒垃圾以及其他危害铁路安全的物质。第三十条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取土、挖砂、挖沟、采空作业或者堆放、悬挂物品,应当征得铁路运输企业同意并签订安全协议,遵守保证铁路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施工安全规范,采取措施防止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派员对施工现场实行安全监督。第三十一条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既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仍不能保证安全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拆除。拆除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清理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的植物,或者对他人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已依法取得的采矿权等合法权利予以限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或者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但是,拆除非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除外。第三十二条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及其邻近区域建造或者设置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不得进入国家规定的铁路建筑限界。第三十三条在铁路线路两侧建造、设立生产、加工、储存或者销售易燃、易爆或者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场所、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防护距离。第三十四条在铁路线路两侧从事采矿、采石或者爆破作业,应当遵守有关采矿和民用爆破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铁路安全保护要求。在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各1000米范围内,以及在铁路隧道上方中心线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确需从事露天采矿、采石或者爆破作业的,应当与铁路运输企业协商一致,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行。第三十五条高速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各200米范围内禁止抽取地下水。在前款规定范围外,高速铁路线路经过的区域属于地面沉降区域,抽取地下水危及高速铁路安全的,应当设置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具体范围由铁路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第三十六条在电气化铁路附近从事排放粉尘、烟尘及腐蚀性气体的生产活动,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责令整改,消除安全隐患。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铁路桥梁跨越处河道上下游各1000米范围内围垦造田、拦河筑坝、架设浮桥或者修建其他影响铁路桥梁安全的设施。因特殊原因确需在前款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围垦造田、拦河筑坝、架设浮桥等活动的,应当进行安全论证,负责审批的机关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铁路运输企业的意见。第三十八条禁止在铁路桥梁跨越处河道上下游的下列范围内采砂、淘金:(一)跨河桥长500米以上的铁路桥梁,河道上游500米,下游3000米;(二)跨河桥长100米以上不足500米的铁路桥梁,河道上游500米,下游2000米;(三)跨河桥长不足100米的铁路桥梁,河道上游500米,下游1000米。有关部门依法在铁路桥梁跨越处河道上下游划定的禁采范围大于前款规定的禁采范围的,按照划定的禁采范围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划定禁采区域、设置禁采标志,制止非法采砂、淘金行为。第三十九条在铁路桥梁跨越处河道上下游各500米范围内进行疏浚作业,应当进行安全技术评价,有关河道、航道管理部门应当征求铁路运输企业的意见,确认安全或者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后,方可批准进行疏浚作业。但是,依法进行河道、航道日常养护、疏浚作业的除外。第四十条铁路、道路两用桥由所在地铁路运输企业和道路管理部门或者道路经营企业定期检查、共同维护,保证桥梁处于安全的技术状态。铁路、道路两用桥的墩、梁等共用部分的检测、维修由铁路运输企业和道路管理部门或者道路经营企业共同负责,所需费用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分担。第四十一条铁路的重要桥梁和隧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负责守卫。第四十二条船舶通过铁路桥梁应当符合桥梁的通航净空高度并遵守航行规则。桥区航标中的桥梁航标、桥柱标、桥梁水尺标由铁路运输企业负责设置、维护,水面航标由铁路运输企业负责设置,航道管理部门负责维护。第四十三条下穿铁路桥梁、涵洞的道路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车辆通过限高、限宽标志和限高防护架。城市道路的限高、限宽标志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设置并维护,公路的限高、限宽标志由公路管理部门设置并维护。限高防护架在铁路桥梁、涵洞、道路建设时设置,由铁路运输企业负责维护。机动车通过下穿铁路桥梁、涵洞的道路,应当遵守限高、限宽规定。下穿铁路涵洞的管理单位负责涵洞的日常管理、维护,防止淤塞、积水。第四十四条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的道路和铁路线路路堑上的道路、跨越铁路线路的道路桥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防止车辆以及其他物体进入、坠入铁路线路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并由道路管理部门或者道路经营企业维护、管理。第四十五条架设、铺设铁路信号和通信线路、杆塔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铁路安全防护要求。铁路运输企业、为铁路运输提供服务的电信企业应当加强对铁路信号和通信线路、杆塔的维护和管理。第四十六条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铁路人行过道,应当征得铁路运输企业的同意。第四十七条铁路与道路交叉的无人看守道口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警示标志;有人看守道口应当设置移动栏杆、列车接近报警装置、警示灯、警示标志、铁路道口路段标线等安全防护设施。道口移动栏杆、列车接近报警装置、警示灯等安全防护设施由铁路运输企业设置、维护;警示标志、铁路道口路段标线由铁路道口所在地的道路管理部门设置、维护。第四十八条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在铁路道口内发生故障或者装载物掉落的,应当立即将故障车辆或者掉落的装载物移至铁路道口停止线以外或者铁路线路最外侧钢轨5米以外的安全地点。无法立即移至安全地点的,应当立即报告铁路道口看守人员;在无人看守道口,应当立即在道口两端采取措施拦停列车,并就近通知铁路车站或者公安机关。第四十九条履带车辆等可能损坏铁路设施设备的车辆、物体通过铁路道口,应当提前通知铁路道口管理单位,在其协助、指导下通过,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第五十条在下列地点,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置易于识别的警示、保护标志:(一)铁路桥梁、隧道的两端;(二)铁路信号、通信光(电)缆的埋设、铺设地点;(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自动闭塞供电线路和电力贯通线路等电力设施附近易发生危险的地点。第五十一条禁止毁坏铁路线路、站台等设施设备和铁路路基、护坡、排水沟、防护林木、护坡草坪、铁路线路封闭网及其他铁路防护设施。第五十二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及铁路通信、信号设施安全的行为:(一)在埋有地下光(电)缆设施的地面上方进行钻探,堆放重物、垃圾,焚烧物品,倾倒腐蚀性物质;(二)在地下光(电)缆两侧各1米的范围内建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三)在地下光(电)缆两侧各1米的范围内挖砂、取土;(四)在过河光(电)缆两侧各100米的范围内挖砂、抛锚或者进行其他危及光(电)缆安全的作业。第五十三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电气化铁路设施的行为:(一)向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抛掷物品;(二)在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内升放风筝、气球等低空飘浮物体;(三)攀登铁路电力线路杆塔或者在杆塔上架设、安装其他设施设备;(四)在铁路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20米范围内取土、打桩、钻探或者倾倒有害化学物品;(五)触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理等工作。第五十五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铁路线路、铁路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进行经常性巡查和维护;对巡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立即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巡查和处理情况应当记录留存。第五章铁路运营安全第五十六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制定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关作业程序,保障铁路旅客和货物运输安全。第五十七条铁路机车车辆的驾驶人员应当参加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第五十八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第五十九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使用的运输工具、装载加固设备以及其他专用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安全要求。第六十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铁路设施设备的检查防护制度,加强对铁路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确保铁路设施设备性能完好和安全运行。铁路运输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管理铁路设施设备。第六十一条在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等铁路运输高峰期或者恶劣气象条件下,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铁路运输安全检查,确保运输安全。第六十二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在列车、车站等场所公告旅客、列车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进站人员遵守的安全管理规定。第六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维护车站、列车等铁路场所和铁路沿线的治安秩序。第六十四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实施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实施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的,旅客应当凭有效身份证件购票乘车;对车票所记载身份信息与所持身份证件或者真实身份不符的持票人,铁路运输企业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旅客实名购票、乘车提供便利,并加强对旅客身份信息的保护。铁路运输企业工作人员不得窃取、泄露旅客身份信息。第六十五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旅客及其随身携带、托运的行李物品进行安全检查。从事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应当佩戴安全检查标志,依法履行安全检查职责,并有权拒绝不接受安全检查的旅客进站乘车和托运行李物品。第六十六条旅客应当接受并配合铁路运输企业在车站、列车实施的安全检查,不得违法携带、夹带管制器具,不得违法携带、托运烟花爆竹、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或者其他违禁物品。禁止或者限制携带的物品种类及其数量由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规定,并在车站、列车等场所公布。第六十七条铁路运输托运人托运货物、行李、包裹,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匿报、谎报货物品名、性质、重量;(二)在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货物,或者在危险货物中夹带禁止配装的货物;(三)装车、装箱超过规定重量。第六十八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承运的货物进行安全检查,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在非危险货物办理站办理危险货物承运手续;(二)承运未接受安全检查的货物;(三)承运不符合安全规定、可能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货物。第六十九条运输危险货物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使用专用的设施设备,托运人应当配备必要的押运人员和应急处理器材、设备以及防护用品,并使危险货物始终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危险货物发生被盗、丢失、泄漏等情况,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第七十条办理危险货物运输业务的工作人员和装卸人员、押运人员,应当掌握危险货物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的应急措施。第七十一条铁路运输企业和托运人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包装、装卸、运输危险货物,防止危险货物泄漏、爆炸。第七十二条铁路运输企业和托运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包装、装载、押运特殊药品,防止特殊药品在运输过程中被盗、被劫或者发生丢失。第七十三条铁路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安全技术要求。 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七十四条禁止使用无线电台(站)以及其他仪器、装置干扰铁路运营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正常使用。铁路运营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受到干扰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排查措施并报告无线电管理机构、铁路监管部门;无线电管理机构、铁路监管部门应当依法排除干扰。第七十五条电力企业应当依法保障铁路运输所需电力的持续供应,并保证供电质量。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合理配置供电电源和应急自备电源。遇有特殊情况影响铁路电力供应的,电力企业和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及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正常供电。第七十六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遵守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保证食品安全。第七十七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一)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二)扰乱铁路运输指挥调度机构以及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三)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遗弃障碍物;(四)击打列车;(五)擅自移动铁路线路上的机车车辆,或者擅自开启列车车门、违规操纵列车紧急制动设备;(六)拆盗、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标桩、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七)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或者在未设道口、人行过道的铁路线路上通过;(八)擅自进入铁路线路封闭区域或者在未设置行人通道的铁路桥梁、隧道通行;(九)擅自开启、关闭列车的货车阀、盖或者破坏施封状态;(十)擅自开启列车中的集装箱箱门,破坏箱体、阀、盖或者施封状态;(十一)擅自松动、拆解、移动列车中的货物装载加固材料、装置和设备;(十二)钻车、扒车、跳车;(十三)从列车上抛扔杂物;(十四)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十五)强行登乘或者以拒绝下车等方式强占列车;(十六)冲击、堵塞、占用进出站通道或者候车区、站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十八条铁路监管部门应当对从事铁路建设、运输、设备制造维修的企业执行本条例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依法组织或者参与铁路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铁路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企业违法行为记录和公告制度,对违反本条例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从事铁路建设、运输、设备制造维修的企业予以公布。第七十九条铁路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铁路运输高峰期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铁路运输的关键环节、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状况以及铁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八十条铁路监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运输安全生产协调机制。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铁路运输企业难以自行排除的,应当及时向铁路监管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地方人民政府获悉铁路沿线有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情况,应当及时通报有关的铁路运输企业和铁路监管部门。第八十一条铁路监管部门发现安全隐患,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排除。重大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设备,停止作业;重大安全隐患排除后方可恢复作业。第八十二条实施铁路安全监督检查的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佩戴标志或者出示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扰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安全检查职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十三条铁路建设单位和铁路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违反本条例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的,由铁路监管部门依照有关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