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了解与《孟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学习目标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未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作品介绍《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作品介绍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介绍《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语文教科书中。识背景
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解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忍:狠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不狠心对待别人,即怜爱别人。“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诵读课文,读懂文意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天下可大治人之所以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人都有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四端犹人有四体(是自然而然的)——扩而充“四端”,就像火之始然(终必不可扑灭),泉之始达(终必汇为江河)——足以安定天下——反之(让它消灭)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状语后置句译文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疏通文意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人们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状语后置句疏通文意……的原因突然惊骇,恐惧求取表因果,因为哀痛,怜悯同“纳”,结交厌恶这样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判断句疏通文意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谦逊,推让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判断句疏通文意萌芽,发端就像取独这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所有跟我一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刚燃烧(最终燎原),泉水刚刚流淌(最终汇入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用来侍奉父母都不够。疏通文意表转折名作动,伤害同“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使…安定侍奉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研读文本第一部分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明确:性善论。第二部分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研读文本问题探究: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研读文本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确: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研读文本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问题探究: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孟子为什么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而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还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子。因而,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关系重大,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长,于国可以为政治民,乃至于统御天下。反之,则连个人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础。研读文本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论证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论证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了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递进。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有力。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任务探究七比较《论语》《孟子》比较《论语》《孟子》语言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形式语录体,孔子语录或孔子和弟子谈话记录,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和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说理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善用比喻、寓言说理;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风格雍容和顺、迂徐含蓄气势浩然任务探究八《<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核心概念主要观点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拓展延伸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阅读与思考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阅读与思考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阅读与思考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文本探究阅读与思考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选自徐洪兴《孟子直解》)谈谈你对孟子“生不逢时”的理解,不少于300字。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服,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园区职业健康与环保防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品寄售合同(艺术品描述与寄售期限)3篇
- 二零二五年饭店服务员工作场所设施与维护协议3篇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4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培优】
- 23-24年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培优)
- 二零二五版导游人员服务质量保证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硅酮胶建筑密封剂采购合同2篇
- 《炸药专用再生生物复合油脂》编制说明
- 二零二五版国际原油合同条款中的合同签订与生效流程3篇
- DB1303T382-2024 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指南
-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含详解)
- 《道路车辆 48V供电电压的电气及电子部件 电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文本以及编制说明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2024年鄂尔多斯市国资产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船形乌头提取工艺优化
- 财务总监个人述职报告
- 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方案
-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 管理者的九大财务思维
- 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练习100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