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班级:交通C092班学号: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解读各类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有效挖掘有用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事件以及造成的影响,得到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措施,并有效地让城市化进程悄然为我们服务,同时以期对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打好背景基础和做好前提准备。并指出当前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人口流动;基础教育;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一、关于城市化1.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1)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2)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3)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1.2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其特点同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程一样,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4%的城市化率和1.91亿的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化率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了4.16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较差,所以中国城市化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低水平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一、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2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与人均GDP有着一定的正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60.1%。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40%,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第二、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的状态,2006年,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差距明显。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第四、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低,大城市人口集中度反映中心城市吸纳和集中城市人口的能力,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集中率(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十分落后,全国的工业化率仅为12.57%,城市化率仅为10.64%而且,工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畸重的格局,广阔的内地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工业生产能力都较小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城市化的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7年,是城市化的低徘徊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虽然,乡镇企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了非农产业空间分布的分散化,影响了我国城乡人口移动的特点,如大量的流动人口在非农产业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和非正式的服务业工作,流动性较大,不能享受城市户籍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不纳入传统的城市人口统计范围,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08年的45.68%此进程具体可续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四阶段,1978—1984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时期;第五阶段,1985-1991年,是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第六阶段,1992—2007年,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1949—1957年)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5765万,城市化率仅为10.64%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农村开放政策,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投身于城市经济建设当中,城市人口剧增至1957年末,中国的城市增至176个,城市化水平上升为15.39%此间的1953—1957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6.7%,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25%,表明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城市化不稳定发展时期(1958—1965年)在这一时期,大跃进的失败,加之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歉收,中国经济从急于求成的盲目过热陷入全面萎缩,城市发展也由扩大变为紧缩,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很大影响1957—1961年,全国的城市由176个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949万人猛增至12707万人,增长了近28%;城市化水平由15.39%上升至19.29%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城市的容量和负荷力,结果造成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也遭到了破坏1961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缩城市人口的政策,精简职工,停建缓建大批项目,动员部分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城市人口开始大幅减少1962年开始又陆续撤销了一批城市,到1965年底时,城市减缩为168个,城市化水平降至17.98%总体而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策略严重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了工业化率大于城市化率。(3)城市化低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长期徘徊不前,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学生以至城市居民,在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下,被动员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化进程则因此而受阻此间累计约有3000万人被强制性地迁往农村,而城镇企事业单位又从农村大量招收职工,使得很多农村人口转而成为城市人口,其总数累计亦达2000余万人,进出相抵后,城镇人口净迁出约500余万人。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化水平则在17.3%上下徘徊,1966年为17.86%,1977年为17.5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推动城市化时期(1978—1984年)1978—1985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的恢复发展期,具有明显的先进城后建城特征在此期间,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也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量城镇暂住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维护和建设筹集到了一定量的资金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促进了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也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结束了城市发展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5年的23.71%,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1985—1991年)1985—1991年间,城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以发展新城镇为主,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同步带动的则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时期,城市化率由1985年的23.71%提高到1991年的26.94%,7年间提高了3.23个百分点。(6)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8年)1992—2008年间,城市化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大中型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建设加速城市经济活跃,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此阶段,城市化率由27.46%提高到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精神对中国在21世纪加速城市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通过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诺瑟姆S型曲线他认为,世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初期,其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会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是城市化的中期,其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时,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才会逐渐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后期,其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剩余较少,人口增长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缓慢增长阶段,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还显不够而现代工业则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发展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因此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也还不够大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效应都比较低,从而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世界城市化过程从两河流域的城市出现开始,至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1925年的20.5%,共历时5400多年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尤其是服务经济的出现,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的就业岗位逐步增多,且城市就业岗位的工资相对较高,对农业人口形成的拉力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得到相应提高,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人口就业压力增大,农村的推力明显加大基于此,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20%-30%发展到7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大部分国家均处于这一阶段,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左右,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变缓在这一阶段,服务业经济占GDP的份额达70%80%左右,城市就业的70%-80%集中在服务业,城市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城市就业岗位和工资相对于农民来说已经趋同,城市对农民的拉力减小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经过上一阶段的转移,人口就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减小,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已经比较困难,农村的推力也会减小如此一来,城市化进程必将放慢除诺瑟姆S型曲线以外,英国学者范登堡提出的城市发展阶段说,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的城市周期发展规律说,加之产业结构变动说与人口转变说,以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等,也从不同角度探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发展规律,阐述了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并呈S型运动的特征。四、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因素4.1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一直非常庞大,但确实存在许多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制约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障碍。(1)制度因素农村迁移人口在正式成为城市人口之前,作为流动人口,形成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这部分人口难以融入城市,这些歧视性制度在妨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1>户籍制度。从本质上看,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符合当时工业化过程中人均资源匮乏的客观现实,避免了农村人口无节制地涌入城市,其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制约人口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将社会成员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并与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制度一起构筑了严重的城乡不平等,形成了城乡对立。这种制度在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及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导致城乡居民身份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长期定居,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巨大障碍。<2>农村土地制度。人口城市化意味着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但是,我国特有的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制却在无形中起到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作用。因为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包含着更多的经济内涵,它是农村居民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土地所独具的社会保障功能增强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一方面,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歧视性政策使进城农民无法享受到城里人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增加了进城农民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巨大保障作用又成为农民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3>社会保障制度。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现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也是导致当前流动人口缺乏相应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城市人口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没有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存状态受到威胁,不具有安全感。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要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以时日。(2)迁移人口的自身素质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教育水平偏低的国家,而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呈现出二元特征,优质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对城市教育的投入远大于农村,由此造成农村人口及迁移人口文化素质的低下。在2000年统计的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占61.1%,其中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为22.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38.8%,真正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口仅为14.1%[5]。劳动力素质低下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只能满足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要求,这些行业就业竞争激烈,工作稳定性差,每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岗位首先受到冲击,巨大的失业压力使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受到冲击;二是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些劳动力的收入也处于城市的最底层,在住房、就医、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均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甚至成为城市中的贫困阶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迁移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城市生活有着诸多的不适应,流动人口的“打工心态”和“过客心理”也成为限制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屏障。(3)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我国城市政府已经把对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上重要日程,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目的在于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现实的运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面对大规模流动人口,城市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政府管理错位。对于城市管理者,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规定对城市居民具有明显的保护性,往往过多地强调流动人口的负效应,趋向于简单地把流动人口视为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这种防范式管理忽略了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效果甚微。目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着重行政干预和强制手段,权限集中在市区两级,而街道社区层面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条块分割,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效率低下。此外,对劳动力市场管理不到位,对用工单位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用工单位拖欠工资、非法劳动中介组织违规经营等问题屡禁不止,城市政府没有为流动人口身份的转变创造必要条件,降低了管理效率,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再次,城乡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依赖地缘和亲缘网络选择流入地。多数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劳动力需求信息获得渠道窄,时效性差,加之政府部门对这部分人群所进行的引导和组织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必需的劳动力用工信息网络系统,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本较高,合法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安置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大城市的压力,防止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以及“城市病”的蔓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确立了小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城市功能,实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系统的有效利用。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平均人口为4518.6人,其中镇区人口在4000人以下的镇,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镇区人口在4000〜10000人的镇,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10000人以上的,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6],我国小城镇规模总体上偏小。此外,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等诸多问题,使小城镇的发展尚无法满足农村人口迁移的需要,它在制约城乡人口合理流转的同时,也削减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urbaninfrastructure)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等方面,是城市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综合衡量城市或地区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求随之发展,可以说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率已达到45.7%。基础教育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过程,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即城市文明,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其他物质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意识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尽其所能,缩短这个过程,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外来人群与原住人群思想观念不同造成的冲突。由于远道而来,有作客甚至是寄人篱下的思想,想迅速融入本土人群又怕被拒绝,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和稳固的外来人群。外来人群思想比较开放,敢作敢为、敢闯敢干。而农村原住民对外来人有一种抵抗情绪,认为外来人口占领了自己的祖居地,抢夺各种生活资源。而且外来人口往往比原住民富得快,这种不接受外来人口的思想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必须很好地协调好外来人口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的关系,要选择统筹兼顾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不断调适二者,使之共同发展。.原住人群思想观念与城市化所要求的思想观念的冲突。原住民大多数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中老年人喜欢闲散的生活,容易满足,不求上进,对城市文明那种紧张有序、不断更新的生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年轻人虽然心有所往,但只追求一些皮毛的东西,比如标新立异的服饰、喝酒唱歌的夜生活、泡网吧玩电子游戏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如何去更新原住民的思想观念,使之适应城市化的需要。.农村传统教育理念与城市先进教育理念的冲突。农村人口对知识的渴求使得应试教育具有广阔而持久的市场,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对应试教育的追求依然故我。首先是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唯分数论迫使教师不得不把知识的传授摆在第一位,从而漠视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感体验、个性追求、能力培养等重要素质。与北海市的一县三区及市直辖学校比,铁山港区的中考成绩多年排在第一,而铁山港区的教育影响力却没有相应的地位。改变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说明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约为58%。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去年汽车保有量达到近2800万辆。这也使得“机动车污染”和“空气质量差”、“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说,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陆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4.1城市化中主要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1)水污染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城市中的水域再也难以看见鱼虾嬉戏于清澈河水的和谐画面。(2)大气污染问题我们每天出门在外,张口呼吸的空气不再清新可人,当一辆汽车呼啸而过的时候是不是每人都会掩面而逃?城市化带来的饿大气质量恶化问题,深深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许多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的工厂集中于城市,不断向环境中排放烟尘、有毒气体;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煤含硫和灰份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所有这些,导致城市的天空经常性灰霾,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3)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家住市区的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噪音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渴望宁静定是众多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事情。4.2城市化中的资源短缺问题(1)水资源短缺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缺乏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剧增,资源的过度消耗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从城市来看,发展盲目扩张,地下水开采无度,供水设施长期不足。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水是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水资源短缺将会是多严重的问题。(2)土地资源短缺其次,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城市化中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谈到交通拥堵,就拿一个月前的十一长假来说,想必许多人都有一段想起都怒火的堵车经历。交通拥堵问题已经不只是令交通部门着急的问题了,它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日常出行。交通问题也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城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政府机关、法院以及大量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娱乐场所,并有大量就业岗位,每天在高峰时段,庞大人流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八万,相应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之多。4.4社会治安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外来人口逐年增长,外来人口的流入也使得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就业岗位有限形成矛盾;新增人口对城市的归属和认同尚待磨合,因文化冲突导致违法犯罪;城市失业人员增多,贫富悬殊扩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城市化进程对整个城市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对各地都意味着巨大的诱惑,但倘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无视“化”之内在的系统性平衡,城市的一些角落则可能成为危及市民生命财产的直接杀手和隐形杀手。因此,城市生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许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突然爆发,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令人防不胜防。譬如,2010年11月7日,在上海一家企业违规操作致高压反应釜爆炸,2吨重的釜顶飞向百米之外的轨交9号线,致9号线停运2个多小时。五.结论与建议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前同经济建设一样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单合作合同协议书
- 违反保证书与个人品行
- 茁壮成长担保书
- 代理销售合同示范文本
- 水电工程进度保证合同模板
- 油烟机零售购销合同
- 公正招标声明
- 终止项目合同的权益处理
- 进度协议书合同协议
- 幼儿园转让合同应包括哪些内容
- 会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 二次根式的乘法计算题100道简单
- 【课件】归纳提炼的象征符号-标志设计 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4
- 架桥机安装验收表
- 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
- GA/T 1198-2014法庭科学尸体检验照相规范
- 体育旅游课件
- 拼音复习-拼音转盘课件
- 脑卒中医学影像学诊断课件
- 医院合同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