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_第1页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_第2页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_第3页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_第4页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①国家政策保障②推进新课程改革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①发挥教师的作用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教学着眼点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②沉重的课业负担第二节学生观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4、“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5、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6、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1)身心发展: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2)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大方面的内容①在德育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民主与法律素质等②在智育方面,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在体育方面,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④在美育方面,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⑤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7、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8、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本质要求)①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②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社会功能(2)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3)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第三节教师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①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②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③具有专业自主性④有自己的专业标准⑤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3、现代教师角色转换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②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③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④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4、教师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专业基础①中学教师的通识素养,构成通识素养的知识是一般专业人员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知识②与中学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2)专业品质①教育思想(基本特征:自觉性、深刻性)②教育情感A、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对待学生:热爱学生C、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D、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①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②专业能力(核心因素):包括信息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6、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①专业教育(2)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①岗位专业的学习②团队活动的参加(3)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①终身教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②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不断更新专业知识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教育观念方面3.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提高教育能力4.在互动式教学中向学生学习①针对学生个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首要责任)②针对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向前发展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1、教育法律:(广义)泛指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狭义)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2、教育法规:由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同时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纳入教育法规范围内。3、教育关系:人们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如:教与学的关系,学校教师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①教育权利②教育义务5、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①受合法权利所需要的行为要求的约束,义务人不得拒绝或变更法定的义务②未履行义务受法律追究的约束,义务人不得推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③接受法律制裁的约束,义务人必须服从最终的法律制裁决定6、中学教师的法制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掌握教育法的基本知识;②整体把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①性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②地位:第一部教育大法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政策)(1)总体战略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②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③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发展任务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⑤加快发展继续教育⑥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3)体制改革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4)保障措施第三节教师的权力与义务(1)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2)职业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学术研究权③指导评价权④报酬待遇权⑤参与管理权⑥进(1)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2)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①遵纪守法②履行教育教学职责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④爱护尊重学生⑤保护学生合法权益⑥提高水平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④申诉起诉权⑤法定其他权4、学生权利的保护(1)人身权的保护①学生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的保护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身权受法律保护(2)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①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②受教育平等权(3)义务教育保障权(4)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对教师所要求的道德,是教育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也称为“教育道德”。2、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3、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①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②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③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④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配备与选聘①对班主任自身: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②对待学生及他人: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③对班主任工作: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能力(2)职责与任务(3)待遇与权利(4)培养与培训(5)考核与奖惩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①教师思想行为规范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②焚书坑儒③教师人际行为规范④教师仪表行为规范⑤教师语言行为规范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①热爱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②尊重学生——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③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④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树立正确师生关的核心问题⑤严格要求学生(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①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②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③尊重家长的人格④教育学生尊重家长(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①尊重②理解③协作(4)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①尊重②支持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一节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1、原始社会(1)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2)氏族公社时期①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②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西周)夏朝:①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①盘庚迁都②甲骨文出现③武王伐纣西周:分邦建国(2)中国封建时代的考试(东周——秦)春秋战国: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②“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③商鞅变法④“百家争鸣”秦:①秦统一六国③陈胜、吴广起义(3)封建制度的巩固到灭亡时期(汉——清)汉:①楚汉之争②文景之治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张骞通西域⑤汉匈和亲⑥王莽改制(托古改制必然失败)⑦官渡之战⑧赤壁之战三国:三国鼎立西晋:八王之乱东晋:淝水之战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隋:①科举制②开凿大运河唐:①贞观之治②玄奘西行③武则天改唐为周④文成公主入藏⑥开元盛世⑦安史之乱⑧黄巢起义五代十国:陈桥兵变宋:①杯酒释兵权③王安石变法④靖康之变元:①元统一中国③红巾军起义明:①明成祖迁都②郑和下西洋③戚继光抗倭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①康乾盛世②文字狱③册封达赖喇嘛④林则徐虎门销烟⑤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⑥太平天国运动⑦英法火烧圆明园入入3、工业文明①辛亥革命(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新青年》揭开序幕)③"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⑦红军长征(1934.10—1936.10)⑨“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4、现代文明(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年一1956年)②抗美援朝⑦"文化大革命"十六大:"三个代表"理论④智人阶段2、古代史(1)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3)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种姓”制度)(31)北约(5)特洛伊战争(6)梭伦改革(7)大流士改革(8)马拉松之战(9)古希腊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0)伯罗奔尼撒战争(11)奥林匹亚赛会(12)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奔溃(13)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14)日耳曼民族大迁徙(15)玛雅文明(16)拜占庭帝国的奔溃(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3)圈地运动(4)启蒙运动(5)彼得一世改革(6)第一次工业革命(7)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8)纽约股票交易所(“梧桐树协定”)(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拿破仑帝国的兴亡(11)滑铁卢之战(12)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13)1848年欧洲革命(14)欧洲神圣同盟的瓦解(君主互助同盟)(16)沙俄争夺世界霸权(17)日本“明治维新”(18)第一国际(19)巴黎公社(20)美西战争(21)苏伊士运河(2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23)俄国十月革命(24)巴黎和会(25)国际联盟(26)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7)罗斯福新政(2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29)联合国(联合国日:1945.10.24;总部:纽约)(30)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33)欧盟(34)人类登月(35)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36)两次阿富汗战争(1979.12;2001)(37)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38)第二次海湾战争(40)伊拉克战争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5、干支8、传统思想文化秦汉魏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①宋明理学②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程朱学派、陆九渊、王守仁9、古代地理①中国②中华③九州④海内⑤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⑥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⑦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①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①书法②"书圣"——王羲之,东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③“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④“岁寒三友”:松、竹、梅⑤“四君子”:梅、兰、竹、菊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⑦昆曲⑧京剧⑨武术⑩少数民族传统艺术①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②科举③及第⑥八股文⑦金榜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⑨乡试⑩连中三元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②十二生肖①十朝古都:西安②九朝古都:洛阳③六朝古都:南京④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第二节教师的科学素养(2)祖冲之,数学家、科学家,圆周率π(8)梁思成,建筑学家(9)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10)华罗庚,数学家,解析数学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11)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2)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勾股定理、黄金分割(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5)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力学之父"(7)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9)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1)布鲁诺,意大利天文学家(12)牛顿,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创建了微积分、(13)瓦特,英国著名发明家,蒸汽机(15)爱迪生,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16)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7)爱因斯坦,德裔美国(拥有瑞士国籍)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相对(1)塔尔塔利亚,意大利数学家,发现三次方程解法(19)威廉·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X射线(25)邓稼先,中国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27)盖尔曼,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新粒子(28)丁肇中,中国物理学家,发现J粒子病菌说"第三节教师的文学素养(一)古典文学(2)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2、中世纪文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1)意大利(2)英国文学(3)西班牙文学(4)启蒙文学①法国启蒙文学A.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讽刺小说B.伏尔泰,“波兰西思想之王”,开创了哲理小说(二)近代文学《悲惨世界》⑥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有:梅里美、福楼拜、司汤达等(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为代表(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有: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托尔斯泰等人(4)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马克·吐温、亨利·斯陀夫人等(三)现代文学(1)苏联文学(2)英法文学(3)德语国家文学(4)美国文学(一)诗歌5、唐诗(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6、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7、元曲(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二)戏曲(三)中国古代散文2、史转散文史)(四)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奇书”2、明代的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以冯梦龙的“三言”,凌漾初的“二拍”(一)中国现代诗歌(二)中国现代小说举要(三)中国现代散文举要(四)中国现代戏曲举要第四节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⑤美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①审美知觉②审美体验③审美升华(1)绘画A.中国①顾恺之,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④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頫《秋郊饮马图》;黄公望《富⑥郑燮,号板桥,为“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解、金农、黄慎、郑燮、(2)文字和书法①商朝:甲骨文④东汉:隶书(“草书之祖”张芝)⑤曹魏:楷书⑥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⑦唐代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晟碑》;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⑧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瘦金体"⑨元代:赵孟頫与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3)雕塑①商周:太阳神树、青铜大人立像、凸木人面像②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上"第八大奇迹"③汉:两汉瑰宝(汉景帝墓仕女俑、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④魏晋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⑤隋唐:敦煌莫高窟四大石窟⑥北宋:重庆大足石刻(4)手工艺①青铜器②陶瓷器A.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南青”指越窑的青瓷,“北白”指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B.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C.景德镇瓷器:发达于元代,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四大传统名窑(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玲珑瓷)③玉器④纺织品: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5)建筑A.中国古建筑的特点①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②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兵马俑、乾陵③明清皇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④宗教建筑: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⑤防御工事:长城、藏羌碉楼⑥最为古老的木建筑:唐代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和南禅寺;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古老的砖石建筑: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开封铁塔B.西方建筑的主要风格①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高耸的塔尖,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②巴洛克建筑风格特点: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③洛可可建筑风格(路易十五式)特点: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④木条式建筑风格特点: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⑤概念式风格(6)园林艺术①法国凡尔赛宫②新加坡植物园③美国加州德斯康索花园④英属哥伦比亚宝翠花园⑤意大利埃斯特庄园⑥美国华盛顿巴顿橡树园⑧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⑨中国苏州网师园⑩德国波茨坦无忧宫(7)音乐A.中国音乐《扬子江暴风雨》B.外国音乐罗米修斯》(8)中国戏曲①京剧②昆曲③越剧④豫剧⑤粤剧⑥黄梅戏⑦评剧(9)中国电影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渔光曲》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主演梅兰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宽荧幕故事片《老兵新传》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青春》第一部译制片《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风筝》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一、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核心“对信息有效地检索分析和使用2、中学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①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②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③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二、信息检索能力(一)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又叫文献检索。包括:①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工具书检索能力;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检索能力)(二)工具书信息检索能力1、工具书的种类(4)字典、词典(辞典):《教育大辞典》《中学化学教师实用辞典》等(6)图录: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录、科技图谱》等(8)其他类书、政书2、工具书的结构:序(前言)、凡例、目录、正文、附录和索引3、工具书排检的方法①中文工具书排检方法:字顺排检,包括部首法、笔画笔形法、音序法、号码法、(三)网络检索信息能力(1)网上搜索引擎(2)网络百科全书(3)网上数据库⑥超星图书馆(1)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①专题检索②关键词检索③地区检索(2)数据库的检索步骤②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④构造恰当的检索表达式②主动与被动、单向与多向交流的统一①电子邮件②BBS③腾讯QQ、MSN、ICQ④Blog⑤微博②确保网络信息交流的规范性①类别数据(称名量表)②顺序数据(顺序量表)③等距数据(等距量表)④比率数据(比率量表)(1)制作统计表(2)制作统计图(3)计算统计量①集中量(算术平均值)②差异量(标准差)③相关量(相关系数)④试用课件,修改完善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一)概念3、概念间的关系(1)概念的相容关系②真包含(于)关系(2)概念的不相容关系②对立关系最常用的逻辑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被定义项=属概念+种差③用被定义概念与它们一一加以比较,从而找出其间本质的差别即②概括:通过减少内涵,扩大外延,从种概念得(二)命题(1)模态命题(2)非模态命题①联言命题②选言命题③假言命题①逻辑变项②逻辑常项(三)推理①认识作用②论证作用①已知命题(根据、前提)②推导出的命题(结论)(1)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原理出发,引申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②复合命题推理(2)归纳推理: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判断出发,引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a.完全归纳推理:根据某一类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从而作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3)类比推理: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出发,从而引申出它们在另②类比推理的种类(四)论证(1)论证的结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2)论证结构的鉴别:①识别论点②识别论据(1)按照推理方式的不同:演绎证明、归纳证明、归纳演绎并用(2)根据证明方法的不同:直接证明、间接证明3、反驳(1)反驳论题①直接反驳(2)反驳论据(3)反驳论证(1)概念的有效性(2)论据的有效性分析(真实性、充足性、唯一性)(3)论证方法的有效性分析(4)结论的有效性分析(1)把我逻辑论证的方法(2)遵循论证的规则(一)同一律与中学教师思维①概念自身同一②论题自身同一(二)矛盾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斥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形式逻辑中所说的"自相矛盾"的(三)排中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有一真(四)充足理由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一、阅读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3)反应具体语境的概念(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引导性的语句(4)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三)技巧点拨1、作答流程(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2)确定区域,圈点勾画(3)尊重原文,摘取信息(4)先拟草稿,再写全写顺(1)语境分析法②联想文段背景③把握标点提示(2)修辞提示法(3)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