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规划原理_第1页
园林绿地规划原理_第2页
园林绿地规划原理_第3页
园林绿地规划原理_第4页
园林绿地规划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着,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一、园林的概念1、<学科>园林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处理了建筑、自然、人类、环境的复杂关系的边缘学科。2、定义:分狭义和广义狭义:是由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四个要素根据功能和艺术要求及各方面经济技术要求等组合的综合体。古代的“园”字:囿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作如下定义: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综上所述,可以把“园林”定义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块范围内,依据自然地形地貌,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主要素材,根据功能要求,遵循科学原理和艺术规律,创造出的可供人们居住、游憩、观赏的境域。•这个境域称为园林,创造这样一个境域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在内)称为造园,研究如何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学科称之为造园学。广义:•宅园、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单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大地景观建设。二、相关概念在中国,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称呼我们这个学科,而在美国,我们知道称之为“landscpearchitecture”,一般翻译成景观设计。【.Landscape(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烙印,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俞孔坚):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中央公园及Olmsted)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包含两个专业方向:Landscapeplan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III、Landscapearchitect(景观设计师):①职业定义: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其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②工作范畴:城市与区域规划,即区域的景观设计,即就是在几百、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尺度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等。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绿地、水系等。风景旅游地规划:包括风景旅游地的规划设计,自然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自然地、湿地等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规划和设计。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坟墓、墓地。".Landscapegardener(园艺师):农科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城市园林绿化不是单为一代人,而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不是一家一户的生活环境美,而是要改善整个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国土的生态环境。所以,它的效益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效益等特点。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所以它具有自然属性;它又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因此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社会再生产、取得产出效益的经济属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大综合效益。第一节生态效益城市是人口高密区,它对绿地的需求,不仅仅是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调节城市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一、维持碳氧平衡城市环境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在绿地与城市之间不断调整制氧与耗氧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氧是生命系统的必然物质,其平衡能力的大小,对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影响。通常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左右,氧气含量为21%。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集中,工业生产发展所放出的废水、废气、燃烧烟尘和噪音也越来越多,相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它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而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有足够的园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就会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不仅可以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而且会使环境得到多方面的改善。1个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同时释放出相应量的二氧化碳。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补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其呼吸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1个城市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事实上,加上城市生产建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城市每人必须有30—4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世界上60%的氧气是由森林供给的。每公顷园林绿地吸收二氧化碳900kg/d,产生氧气600kg/d。不同类型的绿地,功能不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草坪〉花竹类二、调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地表温度和小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大。夏季人们在公园或树林中会感到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被吸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从而使公园绿地上空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树冠遮挡了直射阳光,使树下的光照量只有树冠外的1/5,从而给休憩者创造了安闲的环境。草坪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摄氏度时,草地表面温度为22—24.5摄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到了冬季绿地里的树木能降低风速20%,使寒冷的气温不至降得过低,起到保温作用。园林绿地中有着很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表面积比其所占地面积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机能,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城市热岛(UrbanThermalIsland)是城市气候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成因在于人类对原有自然下垫面的认为改造。以砂石、混凝土、砖瓦、沥青为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工厂林立,人口拥挤,交通繁忙,人为热的释放量大大增加,加上通风条件较差,热量扩散较慢,造成城市内的温度比其周围郊区的温度高,且城市热岛强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加强。以上海、广州为例。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可以在高温的建筑群之间交错形成连续的低温地带,将集中型热岛缓解为多中心型热岛,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使人感到舒适。三、调节湿度由于树木的叶片具有蒸腾水分的作用,能使周围空气湿度增高。一般情况下,树林内空气湿度较空旷地高7-14%。在潮湿的沼泽地,也可以种植树木,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能使沼泽地逐渐降低地下水位,调节空气湿度。在城市里种植大片树林,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通常大片绿地调节湿度的范围,可以达到绿地周边相当于树高的10-20倍的距离,甚至扩大到半径500m的邻近地区。人们感觉舒适的相对湿度为30-60%。公园的湿度比其他绿化少的地区高27%,行道树也能提高湿度10%-20%。冬季,因为绿地中的风速小,气流交换较弱,土壤和树木蒸发水分不易扩散,所以其相对湿度也高10-20%。空气湿度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使人们在生理上具有舒适感。四、净化空气绿色植物被称之为“生物过滤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铅的气体等。这些气体对人类危害很大,对植物也有害。测试证明,绿地上的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未绿化地区的有害气体浓度。【落叶松林吸收二氧化硫女贞、泡桐吸收氟构树、合欢、紫荆吸收氯】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埃、油烟、碳粒等。这些烟灰和粉尘降低了太阳的照明度和辐射强度,削弱了紫外线,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污染了的空气使人们的呼吸系统受到污染,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植物构成的绿色空间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很多树叶表面凸凹不平或长有茸毛,或能分泌粘性物质等,可大量吸附尘埃。一般树叶面积是其占地面积的60-70倍,草坪是20-30倍。国外的研究资料介绍,公园能过滤掉大气中80%的染污物,林荫道的树木能过滤掉70%的污染物,树木的叶面、枝干能拦截空中的微粒,即使在冬天落叶树也仍然保持60%的过滤效果。五、杀死病菌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时刻侵袭着人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物质,称为杀菌素。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例如,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在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桉树、梧桐、毛白杨、臭椿、核桃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六、净化水体、土壤城市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植物还可以减少水中的含菌量,水葱、凤眼莲、慈菇、鸭趾草等等。七、通风、防风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交换。由于林地和绿化地区能降低气温,而城市中建筑和铺装道路广场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表面增热,使绿地与无绿地区域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形成微风。因此合理的绿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风及环境卫生状况。城市中的道路、滨河等绿化带是城市的通风渠道。如绿带与该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可以将该城市郊区的气流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大大改善市区的通风条件。如果用常绿林带在垂直冬季的寒风方向种植防风林,可以大大的降低冬季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据测定,一个高9m的复层树林屏障,在其迎风面90m,背风面270m内,风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前苏联学者研究,由林边空地向林内深入30-50m处,风速可减至原速度的30-40%,深入120-200m处,则完全平静。风灾时能防风,无风时,由于绿地气温较无林地低,冷空气向空旷地流动而产生微风。这对于城市防风抗灾尤为重要。防风林的方向位置不同还可以加速和促进气流运动或使风向改变。八、减低噪音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其衰弱噪音的机理是噪音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树叶发生微振而使声音消耗。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dB(A);高6-7m的绿带平均能降低噪声10-13dB(A);—条宽10m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20-30%,因此,它又被称为“绿色消声器”。从树种来看,叶面愈大,树冠愈密,吸音能力越显著。就植物配置看,树丛的减噪能力达22%,自然式种植的树群,较行列式的树群减噪效果好,矮树冠较高树冠好,灌木的减噪能力最好。绿色植物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安全的功能是其他物资设施不可代替的。第二节社会效益随着城市绿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其必然成为影响城市风貌的决定性因素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引进人才、技术乃至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另外,城市园林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凝结着时代的、历史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可以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防灾避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一、创造城市景观绿地植物既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主体,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同样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体,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常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海滨城市青岛,城市中尖顶红瓦的建筑群,高低错落在山丘之中,加上林木掩映的绿化衬托,才显得生机盎然。如果没有城市绿地的存在,整个城市都不会有生气。广州市的街道绿化,大量采用开花乔木作行道树,许多沿街的公共建筑和私家庭院,建筑退后红线,使沿街均有前庭绿地,种植各类花草,春花秋实,不但美化了自己的环境,同时美化了街景,从而使广州获得“花城”的美称。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景观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休闲、保健场所人类一切建设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二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加迫切的需求更多能提供休闲、保健的户外活动场所。城市公园从其产生之初,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游憩、交往的活动空间,它是人们日常游憩活动的场所。这里自然条件好,又安排了各类游憩活动设施,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好去处。城市园林绿地为人们提供了闲暇时间的休闲、保健场所。观赏、游戏、散步都是不同年龄所喜爱的。同时园林绿地中还常设琴、棋、书、画、武术、划船、射击、攀缘、电子游艺等活动项目。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使紧张工作后的人们在此得到放松。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现代化城市要求形成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创造四季季相变化的城市景观,开辟广阔的休息娱乐场地,提高生产和生活的环境质量,有助于恢复市民的体力与健康,使市民精神愉快,从而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三、文化教育园地城市园林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宣传窗口,是向人们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人们在游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园林绿地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多种多样,历史文化事件、人文古迹等方面的展示使人们在游览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如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画展、花展、影展、工艺品展对人们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还有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可是游人增长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和热爱大自然;此外还有对古代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可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四、社会交往空间社会交往市园林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公共开放性园林绿地空间是游人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理想场所。从心理学角度看,交往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兴趣、情感、意向和观念等。交往需要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同时人们在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公共场合中,人们希望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这属于认得高一级精神需求。城市园林绿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不同类型开放空间。园林绿地中,大型空间为公共性交往提供了场所;小型空间是社会性交往(指相互关联人们的交往)的理想选择;私密性空间给最熟识的朋友、亲属、恋人等提供了良好氛围。五、保护、避难、减灾城市园林绿化具有避灾减难功能和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植物具有盘根错节的根系,一次它能够紧固土壤,固定沙土石砾,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山塌岸毁,保护自然景观。在地震区域的城市,为防止灾害,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引起大火灾,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的避难场所。1976年7月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有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多万人。树木绿地具有防火及阻挡火灾蔓延的作用。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耐火性要弱。阔叶树的树叶自然临界温度达到455摄氏度,有着较强的耐火能力。第三节经济效益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又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组成。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海1988年,由9个公园娱乐活动带来的效益188.2万;植物园服务社130.2万;动物园服务社461.4万。氧气产值11706.5万。间接经济效益是直接经济效益的20倍。第三章景观空间设计基础第一节空间造型基础现代景观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造型千变万化,这些形形色色的元素造型实际上可看成是简化的几何形体消减、添加的组合。也就是说,景观形象给人的感受,都是以微观造型要素的表情特征为基础的。点、线、面、体是景观空间的造型要素,掌握其语言特征是进行景观艺术设计的基础。一、点点是构成形态的最小单元,点排列成线,线堆积成面,面组合成题。点既无长度,也无宽度,但可以表示出空间的位置,当平面上只有一个点时,我们的视线会集中在这个点上。点在空间环境里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容易形成环境中的视觉焦点。例如,当点处于环境中心时,点是稳定、静止的,以其自身来组织围绕着它的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当点从中心偏移时,所处的范围就变得富有动势,形成一种视觉上有方向的牵引力。当空间中的点以多数出现时,不同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两个点大小相同时,会在它们之间暗示线的存在;同一层面上的三五个点,会让人产生面的联想;若干个大小相同的点组合时,如果相互严谨、规则地排列,会产生严肃、稳定、有序之美;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点组合时,人在视觉上会感到有透视变化,产生了空间层次,因而富有动态、活泼之美。点的形态在景观中处处可见,其特征是,相对于它所处的空间来说体积较小、相对集中。如一件雕塑、一把座椅、一个水池、一个亭子,甚至草坪中的一棵孤植树都可看成景观空间中的一个点。因此,空间里的某些实体形态被看成点,完全是取决于人们的观察位置、视野和这些实体的尺度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点的合理运用是景观设计师创造力的延伸,其手法有自由、阵列、旋转、放射、节奏、特异等。点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装饰元素,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线线是点的无限延伸,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真实的空间中是不存在线的,线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空间中的线性物体是具有宽窄粗细的,之所以被当成一条线,是因为其长度远远超过它的宽度。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除了反映面的轮廓合体的表面情况外,还给人视觉带来方向感、运动感和生长感。景观中形形色色的线可归纳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直线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线性,给人以刚硬、挺拔、明确之感,其中粗直线强力、稳重,细直线敏锐、脆弱。直线形态的设计有时是为了体现一种崇高、胜利的象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方尖碑等;有时是用来限定通透的空间,这种手法较常用,如公园中的花架、廊柱等。曲线具有柔美、流动、连贯的特征,它的丰富变化比直线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园林艺术就注重对曲线的应用,表现出造园的风格和品位,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特色。几何曲线如圆弧、椭圆弧给人以规则、圆浑、轻快之感,而螺旋曲线富有韵律和动感。自有曲线如波形线、弧线,与几何曲线不同的是,它们显得更自由、自然,更抒情、奔放。线在景观设计中无处不在,横向如蜿蜒的河流、交织的公路、道路的绿篱带等,纵向的如高层建筑、环境中的柱子、照明的灯柱等,都呈现出线状,只是线的粗细不一样。在绿化中,线的运用最具有特色,要把绿化图案化、工艺化,线的运用是基础,绿化中的线不仅具有装饰美,而且还充溢着一股生命活力的流动美。三、面面是指线移动的轨迹,和点、线相比,它有较大的面积,很小的厚度,因此具有宏大和轻盈的表情。面的基本类型有几何型、有机型和不规则型。几何型的面在景观空间中最常见,如方形面单纯、大方、安定,圆形面饱满、充实、柔和,三角形面稳定、庄重有利。几何型的斜面还具有方向性和动势。有机型的面是一种不能用几何方法求出的曲面,它更富于流动和变化,多以可塑性材料制成,如拉膜结构、充气结构、塑料房屋或帐篷等形成的有机型的面。不规则型的面虽然没有秩序,但比几何型的面更自然,更富有人情味,如中国园林中水池的不规则平面、自然发展形成的村落布置等等。在景观空间中,设计的诸要素如色彩、肌理、空间等都是通过面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的,面可以丰富空间的表现力,吸引人的注意力。面的运用反映在下述三个层面。顶面可以是蓝天白云,也可以是浓密树冠形成的覆盖面,或者是亭、廊的顶面,它们都属于景观空间中的遮蔽面。围合面从视觉、心理及使用方面限定或围合空间的面,它可虚可实,或虚实结合。围合面可以是垂直的墙面、护栏,也可以是密植较高的树木形成的树屏,或者是若干柱子呈直线排列所形成的虚拟面等,另外,地势的高低起伏也会形成围合面。基面景观中的基面可以是铺地、草地、水面,也可以是对景物提供有形支撑面等,基面支持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如走路、休息、划船等。四、体体是由面移动而成的,它不是靠外轮廓表现出来,而是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形貌的综合。体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体可以是实体(由体部分取代空间),也可以是虚体(由面状形所围合的空间)。体的首要特征是形,形体的种类有长方体、多面体、曲面体、不规则形体等。体具有尺度、量感和空间感,体的表情是围合它的各种面的综合表情。宏伟、巨大的形体如宫殿、巨石等,引人注目,并使人感到崇高敬畏;小巧、亲切的形体如洗手钵、园灯等,则惹人喜爱,富有人情味。如果将以上大小不同的形体各自随意缩小或放大,就会发现它们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表明体的尺度具有特殊作用。在景观环境中,大小不同的形体相辅相成,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是人们感到空间的宏伟壮丽,也具有亲切的美感。景观中的体可以是建筑物、构筑物,也可以是树木、石头、立体水景等,它们多种多样的组合丰富了景观空间。第二节空间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是一种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空间设计”,目的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而美好的外部休闲憩息的场所。景观艺术形式的表达,乃得力于园林空间的构成和组合,空间的限定为这一实现提供了可能。空间的限定是指使用各种空间造型手段在原空间中进行划分,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环境。景观空间是指在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树木花草(植物)、地形、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构图单体所组成的景观区域。空间的限定手法常见的有围合、覆盖、高差变化、地面材质变化等。一、围合围合是空间形成的基础,也是最常见的空间限定手法。室内空间是由墙面、地面、顶面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则是更大尺度上的围合体,它的构成元素和组织方式更加复杂。景观空间常见的围合元素有建筑物、构筑物、植物等,而且,由于围合元素构成方式的不同,被围起的空间形态也有很大不同。人们对空间的围合感是评价空间特征的重要依据,空间围合感受下述几方面影响。围合实体的封闭程度单面围合或四面围合对空间的封闭程度明显不同,研究表明,实体围合面达到50%以上时可建立有效的围合感;单面围合所表现的领域感很弱,仅有边沿的感觉,更多的只是一种空间划分的暗示。当然,在设计中这要看具体的环境要求,选择相宜的围合度。围合实体的高度空间的围合感还与围合实体的高度有关,当然这是以人体的尺度作为参照的。(图)以在空地的四周砌砖墙为例:当墙体高度在0.4m时,围合的空间没有封闭性,仅仅作为区域的限制与暗示,而且人极易穿越这个高度,在实际运用中,这种高度的墙体常常结合休息座椅来设计。当墙体高度为0.8m时,空间的限定程度较前者稍高一些,但对于儿童的身高尺度来说,封闭感已相当强了,因此儿童活动场地周边的绿篱高度多半以这个标准为准。当墙体达到1.3m高度时,成年人的身体大部分都被遮住了,有了一种安全感,如果坐在墙下的椅子上,整个人还能被遮住,私密性较强,因此在室外环境中,常用这个高度的绿篱来划分空间或作为独立区域的围合体。当墙体达到1.9m以上时,人的视线完全被挡住,空间的封闭性急剧加强,区域的划分完全确定下来,当采用此种高度的绿篱带时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实体高度和实体开口宽度的比值实体高度(H)和实体开口宽度(D)的比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空间的围合感。当D/H<1时,空间犹如狭长的过道,围合感很强;当D/H=1时,空间围合感较前者弱;当D/H>1时,空间围合感更弱,尤其是随着D/H的比值增大,空间的封闭性也越来越差。(图)二、覆盖覆盖是指空间的四周是开敞的,而顶部用构件限定。这如同我们下雨天撑的伞一样,伞下就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外界的限定空间。覆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覆盖层由上面悬吊,另一种是覆盖层的下面有支撑。例如,广阔的草地上有一棵大树,其茂盛繁密的大树冠像撑开的一把大伞覆盖着树下的空间,人们聚在树下聊天、下棋等。再如,轻盈通透的单排柱花架,或单柱式花架,它们的顶部攀援着观花蔓木,顶棚下限定出了一个清静、宜人的休息环境。三、高差变化利用地面高差变化来限定空间也是较常用的手法。地面高差变化可创造出上升或下沉空间,上升空间在较大空间中,将水平基面局部抬高,被抬高空间的边缘可限定出局部小空间,从视觉上加强了该范围与周围地面空间的分离性;下沉空间与前者相反,是将基面的一部分下沉,明确出空间范围,这个范围的界限可以用下沉的垂直表面来限定。上升空间具有突出、醒目的特点,容易成为视觉焦点,如舞台等。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视觉联系程度,受抬高尺度的影响:当基面抬高较低时,上升空间与原空间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当抬高高度稍低于视线高度时,可维持视觉的连续性,但空间的连续性中断;当抬高高度超过视线高度时,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中断,整体空间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空间。下沉空间具有内向性和保护性,如常见的下沉广场,它能形成一个和街道的喧闹相互隔离的独立空间。下沉空间就视线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而言,随着下降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当下降高度超过人的视线高度时,视线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感完全被破坏,使小空间从大空间中完全独立出来。下沉空间同时可借助色彩、质感和形体要素的对比处理,来表现更具目的和个性的个体空间。四、地面材质变化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来限定空间,其程度相对于前面几种来说要弱些,它形成的是虚拟空间,但这种方式运用较为广泛。地面材质有硬质和软质之分,硬质地面指铺装硬地,软质地面是指草坪。如果庭院中既有硬地也有草坪,因使用的地面材质不同,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一个可供人行走,另一个却不一定,因此在人的视觉上形成两个空间。硬质地面可使用的铺装材料有水泥、砖、石材、卵石等,这些材料的图案、色彩、质地丰富,又为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来限定空间提供了条件。5)设立在空旷的空间中设置一棵大树、一根柱子、一尊小品等,都会占领一定的空间,对空间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会产生很强的中心意识。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四周产生磁场般聚焦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公园中的大树,广场中心的喷泉以及供休憩的小桌、椅子等周围都会形成设立的空间(图6-16、17)。这种空间的特征是中心明确,边缘模糊,但也不是没有边界(边界决定于人的心理)。对空间进行限定,通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对空间的多元多层次的限定,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将会充分体现出来。这将满足空间的不同使用性质,审美特点以及地域特色等千变万化的空间需要,使景观空间更加舒适、丰富、和谐。第三节空间的尺度景观空间设计尺度和建筑设计的尺度一样,都基于对人体的参照,即景观空间是为人所用,必须以人为尺度单位,要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景观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室外交往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并因此影响到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尺度。人类学家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密切距离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相互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是一种比较亲昵的距离,但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感到严重不安。个人距离0.45~1.2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处于该距离范围内,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反馈,谈话声音适中,言语交往多于触觉,适于亲属、密友或熟人之间的交谈。因为公共场所的交流活动多发生在不相识的人们之间,空间环境的设计既要保证交流的进行,又不要过多侵害个体领域的需求,以免因拥挤而产生焦虑感。因此,在室外环境中涉及休息区域的设计时,保证人们可以占有60cm半径以上的空间范围是很重要的。社会距离1.2~3.6m,指邻居、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性谈话的距离。在这一距离中,相互接触已不可能,由视觉提供的信息没有个人距离时详细,彼此保持正常的声音水平。观察发现,若熟人在这一距离出现,坐着工作的人不打招呼继续工作也不为失礼;反之,若小于这一距离,工作的人不得不打招呼。公共距离3.6~8m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这一距离无视觉细部可见,为了正确表达意思,需提高声音,甚至采用动作辅助言语表达。当距离在20~25m时,人们可以识别对面人的脸,这个距离同样也是人们对这个范围内环境变化进行有效观察的基本尺度。研究表明,如果每隔20~25m,景观空间内又重复的变化,或是材料,或是地面高差,那么,即是空间的整体尺度很大,也不会产生单调感。这个尺度也常被看成外部空间设计的标准,空间区域的划分和各种景观小品入水池、雕塑的设置都可以此为单位进行组织。当距离超出110m的范围时,肉眼只能辨别出大致的人形和动作,这一尺度可作为广场尺度,能形成宽广、开阔的感觉。6.1.3空间形态的构成方式景观空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多数情况下,景观空间都是通过水平要素和垂直要素的相互组合、作用而形成的。根据构成方式的不同,可将景观空间划分为口型、U型、L型、平行线型、模糊型、焦点型等不同的类型。1)“口型”空间为四面围合的景观空间,能界定出明确而完整的空间范围。这样的空间具有内向的品质,是封闭性最强的景观空间类型(图6-18。要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动的外部空间,必须有明确的围合。人们对围合空间的喜爱,出于人类非常原始的本能,出于围合所产生的安全感。古代埃及的园林完全封闭的空间结构,就是要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城市中的绿地,经常采用封闭的栽植结构,躲避喧闹的城市环境。景观中不同的使用区域,如儿童游乐区、露天剧场等,均需要通过完全封闭的围合形式,来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图6-18“口型”空间2)“U型”空间为三面封闭的景观空间,能限定出明确的空间范围。形成了一个内向的焦点,同时又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相邻的空间产生相互延伸的关系(图6-19)。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完全围合的空间,常使人感觉过于封闭。英国景观设计师克莱尔•库铂,对公园植物空间研究合发现,人们寻求的是部分围合和部分开放的空间,“别太开放、也别太封闭”。在景观中,草坪空间的形成经常采用“U型”的空间形式。

3)“L型”空间为两面封闭的景观空间,在转角处限定出一定的空间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围合感。从转角处向外运动时,空间的范围感逐步减弱,在开敞处全部消失。空间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图6-20)。利用这种空间围合模式,可以形成局部安静、稳定的景观空间,又可将人的视线引导到其它区域,形成良好的对景关系。图6-20“L型”空间4)“平行线型”空间为一组相互平行的垂直界面,如景观建筑、墙体、绿篱、绿墙、林带等,所围合形成的景观空间。空间的两端开敞,形成向两端延伸的趋势,使空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图6-21)。图6-图6-21“平行线型”空间5)“模糊型”空间是指在景观环境中景观组成元素散置,如树丛、散植树等,所形成的景观空间环境。一些边缘性空间、亦此亦彼的中介性的空间领域,也属此类。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和东方的园林中,经常存在着模糊型植物空间的形态,植物空间在边角处流动,暗示着空间的无限延伸(图6-22)。

6)“焦点型”空间是指景观中的雕塑、建筑、孤植树等所标志的空间。焦点型空间集中、无方向性,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空间中景观组成元素数量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义差别也很大。一个景观元素位于空间的中心时,将围绕它的空间明确化(图6-23)。景观元素位于空间非中心位置时,能增强局部的空间感,但减弱了空间的整体感(图6-24)。图6-24不对称式的焦点结构图图6-24不对称式的焦点结构6.5空间的组合方式前面论述了景观空间的基本类型和单一空间的形式,然而在实际的景观环境中,单一的空间构成是很少有的,一般都是由许多不同的景观空间共同构成的整体。因此,探讨景观空间之间构成的结构关系就极为重要了。景观空间的结构方式主要有:线式组合、集中式组合、放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包容式组合和网格式组合六种方式。6.5.1线式组合线式组合,指一系列的空间单元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连接,形成一种串联式的空间结构。可以由尺寸、形式和功能都相同的空间重复而构成,也可以用一个独立的线式空间将尺度、形式和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起来。线式组合的空间结构,包含着一个空间系列,表达着方向性和运动感。它的起点空间和终止空间多半较为突出。可采用直线、折线等几何曲线,也可采用自然的曲线形式。就线与景观空间的关系,可化分为串联的空间结构和并联的空间结构类型两种(图6-29、30)。

6.5.2集中式组合集中式组合,是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它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的空间构图形式(图6-31)。中心空间一般要有占统治性地位的尺度或突出的形式。次要空间形式和尺度可以变化,以满足不同的功能与景观要求。集中式组合没有方向性。植物设计中,草坪空间的设计,可以遵循这种结构形式。看一看花港观鱼公园的草坪空间(图6-32)。草坪中心,空间的形成主要依靠空间尺度的对比,以120米左右的尺度形成了统治性的主体空间。其它树丛之间,以不太确定的限定形式,形成小尺度的空间变化。集中式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空间向心性,将人的视线向丛植的雪松树丛集中。英国密尔顿住宅区公园(MiltonResidentialPark),圆形空间形态与林带间自然形的空间形成差别,圆形空间的尺度也占统治性地位,空间的结构形式十分明确(图6-33)。础me础me图6-33密尔顿住宅区公园平面6.5.3放射式组合综合了线式与集中式两种组合要素,具有主导性的集中空间和由此放射外延的多个线性空间。放射组合的中心空间,也要有一定的尺度和特殊的形式,来体现其主导和中心地位。集中式组合是内向的、趋向于向中间聚焦。辐射式组合向外延伸,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辐射式中央空间一般是规则的形式,而向外延伸的线式空间功能、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变化,突出个性。在昴德雷•勒•瑙托(AndreleNotre)设计的杜勒丽花园(TheTuileriesGarden)中,采用了放射式空间组合的结构形式(图6-34)。>1'■1JV>1'■1JV'.1---r.*11.图6-34杜勒丽花园平面图6.5.4组团式组合组团式组合,是指形式、大小、方位等因素,有着共同视觉特征的各空间单元,组合成相对集中的空间整体。其组合结构类似细胞状的形式,具有共同的朝向和近似的空间形式的多个空间,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图6-35、图6-36)。组团式组合,可在它的构图空间中采用尺寸、形式、功能等各不相同的空间,但这些要通过紧密连接和诸如对称轴线等视觉上的一些规则手段来建立联系。与集中式不同的是,没有占统治地位的中心空间。因而,缺乏空间的向心性、紧密性和规则性。各组团的空间形式多样,没有明确的几何秩序,空间形态灵活多变。组团式组合中缺乏中心,必须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空间的形式、朝向、尺度等组合,来反映出一定的结构秩序和各自所具有的空间意义(图6-37)。有时在对称或有轴线的情况下,可用于加强和统一组团式空间组合的各个局部,有助于表达某一空间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组团式空间组合形式的整体效果。

6.5.5包容式组合包容式组合,是指在一个大空间中包含了一个或多个小空间后,所形成的视觉及空间关系(图6-38)。空间尺度的差异性越大,这种包容的关系越明确。被包容的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差异性很大时,小空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或成为了大空间中的景观节点。当小空间尺度增大时,相互包容的关系减弱(图6-39)。空间穿插,是指来自两个空间领域的相互重叠,出现一个共享的区域。这种结构形式产生出三种空间关系的变化:共享部分为两个空间共有,被其中一个合并和作为连接两个空间的独立性元素(图6-40)。

两个空间相邻,是最常见的空间结合形式。在保证两个空间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相邻两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间接联系、视觉联系、贯通联系三种方式(图6-41)。景观设计中,相邻两个空间之间,也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手法强调或减弱两者的关系(图6-42)。6.5.6网格式组合网格式组合,是指空间构成的形式和结构关系,受控于一个网格系统,是一种重复的、模数化的空间结构形式。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容易形成统一的构图秩序。网格的组合力量,来自于图形的规则性和连续性,它们渗透在所有的组合要素之中。网格图形在空间中确定了一个由参考线所连成的固定场位。即使网格组合的空间尺寸、形式和功能各不相同,仍能合成一体,具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单元空间被削减、增加或重叠时,由于网格体系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产生变化时不会丧失构图的整体结构。为了满足功能和形式变化的要求,网格结构可以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产生等级差异,网格的形式也可以中断,而产生出构图中心。也可以局部位移或旋转网格而形成变化(图6-43)。

网格式组合的设计方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女口,丹•凯利(图6-44)。他的作品中,很多都采用网格的结构来形成秩序与变化统一的空间。玛莎•施瓦茨,1991年设计的加州科莫斯城堡方案中,也采用了网格结构设计方法。在方形网格的控制下,栽植250株椰枣树,形成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图6--45)。a亨利摩尔雕塑公园平面b米勒庄园a亨利摩尔雕塑公园平面b米勒庄园平面图6-44丹•凯利的作品6.6.1空间顺序安排空间顺序的方法是,根据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织起来。景观空间的安排顺序,大致应遵循以下几种路线:室内f半室内f半室外f室外

图6-46空间顺序示意图封闭性f半封闭性一半开敞性f开敞性私密性f半私密性f半公开性f公开性安静的f较安静的f较嘈杂的f嘈杂的静态的f较静态的f较动态的f图6-46空间顺序示意图通过空间的开敞程度及材质的界定,从下到上依次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6.6.2空间的层次空间的层次,与其整体效果关系极大。一般来说,空间设计要有近景、中景、远景之分和层次变化。否则,所设计的空间就会缺乏生气和意义。景观空间比较大,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很大时,如大片的水面、大片的草地、大面积的广场,由于缺乏层次,在感觉上缺乏深度感。空间的层次感,一般是通过合理的设计,运用隔断、绿化、水体、高差等造成的心理感受来实现。中国古典造园中所追求的“步移景换”的效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通常,我们可在中景的位置安置主景,用远景或背景来衬托主景,用前景来装点画面。有时因不同的设计要求,前景、中景、背景也不一定全都具备。如,在纪念性园林中,主景气势宏伟,空间广阔豪放,通常只用简洁的画面如蓝天、白云或高山、丛林做背景,而不设前景。在一些大型建筑物的前面,为了突出建筑物,使视线不被遮挡,只作一些低于视平线的水池、花坛、草地作为前景。还有许多主景建筑,不但不强调前景,背景也没有作太多的考虑,只是借助于蓝天白云。第四章景观设计中人的行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行为多样性造就环境的多样性“寻常街道上的平凡日子里,游人在人行道上徜徉;孩子们在门前嬉戏;石凳和石阶上有人小憩;迎面相遇的路人在打招呼;邮递员在匆匆地递送邮件;两位技师在修理汽车;三五成群的人在聊天。”这就是街头景象。现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繁荣带来了人们行为的多样性。杨•盖尔把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等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出差等,它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相对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自发性活动是指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等,它们特别有赖于外部环境的质量;社会性活动是指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如游戏、交谈、打招呼等,它们产生于各种各样场合。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这三类性质不同的活动不仅相互之间有差别,其自身内容也具有多样性。根据人的行为的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及说明:(1)增加共有空间数量人的行为活动的多样性要求有与之适应的室外空间面积,要有更多的场所容纳公共活动。从大的方面讲,在城市详细规划中,应注意使建筑适当集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建筑物的层数,留出完整的城市共有空间。在就是尽量将与建筑相关的地面解放出来,人的活动绝大部分实在地平面上进行的,而高差则阻碍行为的发生,因此地面是城市室外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不考虑经济因素,地面空间的解放要通过建筑的向上发展与向下发展实现。向上就是建筑物底层架空,可以是全部,更合理的是部分架空。向下就是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这方面日本做得比较好。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可以像一般商场、冷库、车库一样使用,其顶面可视作城市环境位置用作休憩、游乐等。(2)扩大室外空间的宽容性人在室外空间的活动具有多样性,然而很多情况下他不可能根据活动的性质来选择不同距离的空间,例如他想散散步,就未必会专门跑到远处某个适合散步的地方去,而很有可能就在周围并不适合散步的环境中走动。但是他也可能因为没有适合的地方可去而取消散步的打算。无论是必要性活动,还是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理想的情况是都有相适应的室外空间。解决方法之一是室外空间的多用途、多目的使用。注意其日间与夜间使用的区别,将交通、观赏、游憩与庇护功能结合起来,多设置一些诸如树木、花草、小品、街头家具等,做到“一物多用”。方法之二是室外空间层次化,这需要较大的室外面积。以各种各样的分隔手段设定空间的层次,造成内与外,闹与静的人为划分,可以使用绿篱、矮墙、花坛、台阶、小品等作为限定手段。空间层次的丰富也带来多趣味性,人们在不能一览无余的空间中可以唤起丰富想象,形成多样、多趣的空间。尊重个人空间人类学家艾德华・T•荷尔(EdwardTHall)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遇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所谓“气泡”是随人而动的个人空间,如同人理所当然的领地。空间“气泡”遭受到侵犯时,人会作出各种无言的反应:如烦躁不安、斜扭身子、屈起腿或者摆弄着茶几上的小玩意儿、翻阅杂志、拈裤子上的线头,或者“装模作样地审视着指甲,仿佛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指甲似的。”此时人的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起来。空间“气泡”在人静止时作用最明显,而人一旦行动起来它的作用似乎就不那么强烈了。基于此,在室外家具设计中,特别是休息设施中要避免空间的浪费,例如座椅,过长的座椅显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仍以坐一二个人的长度为宜。另外,由于“气泡”效应的存在,休息设施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一种设施的多种利用,就是所谓的“辅助座位”。将花坛边缘、大台阶、小品基座设计得高度适合、整洁、美观,提示其可坐性。有些时候空间“气泡”的被侵犯是难以避免的,当然这种情况有时是有地点性的,如公交车候车亭处,可以在这些环境中设置一些“值得观看”的小尺度东西,如带花纹的铺地、有趣的小品,或者将栏杆与柱子做得富有变化,便于人将手或腿置于其上,这样能够让人随意变换姿势从而使焦虑不安的心情得到缓解。尊重地域性空间空间“气泡”是个人移动的领地,地域性空间是个人或群体的不动领地,在城市公园中,某些地点会反复地被一定的人群所占有,那么它很可能会被人们默认为地域性空间。当外人侵入时,人们会产生防御反应,就像陌生人进入某条小街巷,这时街巷中坐着聊天的人或散步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盯住陌生人看,作为对入侵的反应。地域性的形成有助于促成活动人群的群体性,因此不妨加以利用,关键在于明确边界和地域差别,空间的界线能够提醒使用者,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占领域的范围,以保证该区域内进行性质相同的活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个人私密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有境界,当处于这种心情时,人们对于自己与外界在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联系,都能够随心所欲的自由开敞或关闭。”当外部势力阻碍了某人驾驭自己私密行为时,那么就侵犯了他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贬低了某个人的价值。公共空间尽管是公共的,但它还经常容纳私密性的活动。例如夜幕降临时,20世纪80年代上海黄浦江畔的“情人墙”,就是私密性的活动变为公共活动的典型地点。公共空间用作休息的部分,往往在适宜的情况下被用作密切交谈。从人的这种需要出发,在公共空间中的某些部分应当提供保证私密性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人可以集中精力,不受干扰。分隔的手段却未必采用封闭式,也可采取半封闭式和开敞式。半封闭式的优点是与外界有视线交流,而空间形式仍较封闭,既不致有人贸然闯入的尴尬,又有较强的限定感。开敞式是指视线通透,限定感不强的处理手法,比如可以利用高差甚至地面材料划分的不同来限定空间,但应当至少有一面(最好是背后)作封闭处理,以使人不致过分分散精力。“人看人,其乐无穷”人看人,使人与人之间主动地或间接的接触,它的作用对象没有范围限制,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它是一种无约束的广泛交流。当你看别人时,有相当部分的被看者也在看你。同时,人也有被他人观看的兴趣。这是个人自尊心外化的表现,通过在别人面前的“表演”获得对自我价值认可的满足。人的这种心理表现在行动上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合性,不只是人本身的集合,也是行为的集合与视线的集合。无论是作为观看者,还是作为被观看者,都会获得各自的满足。波特曼设计的一系列的共享空间就是“人看人”的最佳体现。斯堪的纳维亚有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简单而精辟地道出了人的集合性。具体到外部空间设计,就是设计一套“舞台”与“观众席”。“舞台”之相对闹而动的部分,可以是条形的交通空间,也可以是非条形的公共活动空间,既然是舞台,就要具有表演性,表演性要来自人与物的自由移动。舞台可以是在公共活动空间之外,如主题广场等。“观众席”则是相对安静的部分,可供游人静坐或慢速行走,同时又不会与“舞台”部分失去平衡。在有足够数量的人群时,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关系在街头上也随处可见。环境设施,特别是休息设施应将方向朝向“舞台”,这样才能诱发和促使“人看人”现象的发生。液态人流与边界效应在公共空间中,从整体上看,行人具有流动性,同一方向的行人组成一股液态人流,通顺的路径上流动迅速,不通顺的路径上或是相反方向的人流力量强大时流动缓慢。曲折的边界线也是滞流之处。边界越是曲折变化多,滞流作用也就越明显。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DeJonge)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人在边界的滞流作用中体会到支持作用,边界呈封闭状时,人的后背受到保护,行人只能从他面前走过,观察与反应很容易;边界呈开放状时,人自然而然地会向另一领域窥视,以获得视觉信息。在通行空间与休憩空间没有明显区分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应当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应用。利用边界的凸出凹进造成对人流中“不坚定者”的吸引和滞流,为需要逗留者提供适合的小空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说得好:“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不会富有生气。”允许抄近路城市公共空间是以人的心理、行为为出发点,那么对那些人所共有的、尽管不值得提倡却又没什么害处的行为心理,应当提供其自由发挥的余地。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执著的。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如果没有足够的障碍的话,行人就极有可能抄近路。这在城市空间中往往是不允许的。例如某些马路两侧的护栏就经常会有人跨越,这种横越马路行为既危险又妨碍交通,应当制止。可以考虑一下长长的护栏开口处是否正是人们需要穿越马路的地方,如果不是,就要将开口位置调整。再就是护栏本身,许多是简单的两道横杠,极易攀越,因此也要增大攀援护栏的难度,比如以密集竖线条为主,或在两道衡杠之间加设护板等等。但是在公园中像穿越草地、广场等行为却不应当一味制止,也可以允许其发生。这要求增加通道数量,在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允许行人抄近路。如果是广场硬地,可以以绿化作为划分,引导人行线路。而对于草地,若不想让人踩坏,可以有意铺筑几条构图优美,又切合实际需求的小路。满足自我表现人有炫耀自我的天性。炫耀自我作为一种精神调解,它并无害处。然而,人往往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在有意炫耀,因此它可能以某种行为加以掩饰。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提到,在自家住宅庭院里,“无休止地冲洗汽车并非勤杂工的穷忙(汽车也没有脏到需要这么让人费神照顾的地步),事实上,它只不过是汽车的主人向显示自己汽车的一个借口罢了。”“为了炫耀其车,就得需要观众,但是你不可能仅仅是呆头呆脑地矗立在车边数小时,你还得设法表现自然一点:冲洗一番,擦拭一番,或在车盖下敲敲打打,然后,从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声中享受一番乐趣。”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这种表现自我的活动更容易发生,因为它不像繁华吵闹的市中心那样有许多有趣的景象,空间也不那么拥挤。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者应当提供人们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活动空间,仍然要提供各种“逞强”的场所供人表演,要让“表演者”有充足的实践消磨在公众可见视阈内(如放风筝等室外娱乐)。生活就是他人表演与自我表演的交替。设置安全点人既会在某些时候表现自我,也会在另一些时候保护自我,特别是那些孤僻内向的人,保护自我的意识更强。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远离活动人群,独自坐在一边。这与私密性有所不同,私密性是维护尊严,保护自我则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室外环境中有一些“安全点”就是适合自我保护的空间。在“安全点”中,人既能观看他人的活动,有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观看者没有心理上的紧张感。“安全点”的创造依靠空间的多层次性,在某个开放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手段,形成一个个便于人们隐藏自己、有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破坏性活动的抑制与诱导破坏性活动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失衡,也可能是由于精力过多,它是逃脱社会公德约束的活动,活动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其他方面的不满足。制止破坏行活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环境本身的改良。首先应当更加周密地在某些地点提供种种使人感到满足的选择机会。如果人们在这些地点能够得到满足的话,就不会再去发泄心中的不平衡,从而消除破坏性活动产生的动机。然而这样做仍然没有直接面对行为本身。对付这类行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诱导”。关键在于场所转换和目标转换。例如在北方的学校中,大雪之后经常会看到小学生们在投掷雪球,有时还会将玻璃打碎,既然小学生们有投掷雪球的偏好,不妨在无关紧要的实墙面上画几个靶子,将乱投乱掷转化为有方向性的比赛活动,使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免遭破坏。再就是某些环境中常会看到乱涂乱画现象,多半是在表面平坦,便于书写的墙面、小品上,当然可以采取抑制的方法,将这些物体表面做的粗糙些,如用水刷石、混凝土拉毛等。但不是所有场合下都能这样做,这时可以在附近提供一些可供乱涂乱画的平整面,并把它做得像专供写画的平面。人们在乱涂乱画时还不知道是上当了。人的破坏性行为虽然也是人的“本性”,但它是妨碍别人的行为,只有将其消解于无形之中才能保证大家共同的愉悦。第五章园林形式构图原则(形式美法则)园林形式构图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遵循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即变化统一规律。一•整体与局部二•主景与配景三•对比与协调四•分隔与联系五•层次与序列六.节奏与韵律七.比例与尺度八.均衡与稳定整体与局部这是形式美的变化统一规律在园林整体布局中的具体应用。整体是由不同的局部组成的,每个组成整体的局部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在功能和艺术构图上。但它们又要有整体的共性,体现在功能连续性、分工关系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协调方面。园林中每个局部的功能发挥和艺术效果的战线都受到整体布局的制约,而每个局部又都影响整体效果的发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主景与配景主景是园林风景空间构图的主体,是园林艺术意境处理的主题,是全园视线的控制焦点。具有压倒群芳的气势,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景是对园林主景起烘托、渲染作用的景物,起陪衬主题的作用,通过配景的存在而明显地突出主景的艺术效果。二者相得益彰又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然而,主配景的关系有时又是相对的,一个主区的配景又是某个分区的主景。但是,在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主题。在园林造景中既强调主景的突出,有重视配景的烘托。既不能喧宾夺主,有不能不考虑配景。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主景升高可使背景简化。由于背景简洁,不受其他环境因子的干扰,而使主题的造型和轮廓更为清晰。如:南京中山陵的中山纪念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等都是主景升高而更加突出的处理。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有较强的表现力。故常把主景布置在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上。风景视线的焦点,则是视线集中的地方。动势向心在自然式园林中,往往没有一个明显的轴线或交点,但在四周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其四周的景物往往具有向心的动势,这些动势线可集中到水面、广场、庭院中的焦点上。主景布置在动势集中的焦点上则能得到突出。空间构图的重心在规则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几何中心上,在自然式园林中将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也能将主景突出.园林主景或主体如果体形高大,很自然容易获得主景的效果。但体量小的主景只要位置布置得当,也可以达到主景突出的效果以小衬大、以低衬高,可以突出主景。同样以高衬低、以大衬小也可以成为主景。如园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面对园林小筑,小筑低矮,反成主景。亭内置碑,碑成主景。对比与协调在造型艺术中,把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做比较,叫做对比。对比是艺术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法。在园林绿地中采用对比处理,可使景色生动、活泼、突出主题。对比的手法很多,在园林绿地中,有形象的对比、体量的对比、方向的对比、开合的对比、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材料质感的对等。形状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园林景物的面、体形状比较。如方形广场中央设置圆形的花坛,形状各具个性,形成对比关系,个性得到强调,环境感到活跃。园林中树木的自然线条形状与建筑的几何形直线外形常常相互对比衬托。2•体量对比:体量是指景物的实际大小而言,实际还有粗细与高低的对比关系。体量相同的景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同一盆景放在空旷的广场上,会感到很小。而放在室内,则显得比较大。把体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这就是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道理。3•方向对比:园林中实体或空间具有线的方向性时,便有了线与线、线与面的方向上的对比。在个体景物的立面造型的处理上,有横向、竖向、纵横交错的处理。在园林植物配置上,由挺拔高直的银桦、水杉形成的竖向线条,与低矮丛生的灌木绿篱形成的水平线条,对比鲜明。广场中高耸的纪念塔与地面形成了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对比。山与水也有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对比。开合对比。在园林空间处理上,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可行成对比。明暗对比:明给人以开朗活跃的感觉,暗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明暗对比可加强空间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变化。明暗对比强的景观使人振奋,对比弱的景观使人宁静。虚实对比。虚给人以人轻松,实给人以厚重。园林造景中的虚实对比,使景物坚实有力度,空凌而又生动。水面架桥,水是虚,桥是实。山上建亭,山是实,亭是虚。墙上开窗,墙是实,窗是虚。色彩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红绿色彩的对比,突出了一点红的主题。园林植物色彩对比,既色彩鲜明,又产生层次。秋季艳红的枫林、柠檬黄的银杏,用深绿色的油松林衬托。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都是良好的植物配置。质感对比。造园材料有粗糙与光洁、厚实与透明等的不同,利用材料质感的对比差异,可造成雄厚、轻巧、庄严、活泼或以人工取胜或以自然取胜的艺术效果。调和是一种类似的变化,各要素之间类比,共同的因子占主导地位。以调和为主可表现出沉静、优雅的特定情调和气氛。园林中,调和手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岩石、水体、建筑、植物等的风格和色彩获得的。尤其是园林中的绿色植物,尽管与其它造园材料在形态、色彩、线条上有千差万别,但都可将他们统一在绿色的基调上。分隔与联系分隔是依功能要求与景观艺术需要而划分的空间所属;联系也是从功能需要和景观效果出发进行的空间过渡、渗透与呼应手段。(一)分景分景是将园林划分若干视景空间,极力避免“一览无余”的景象,使景中有景、园中有景、有藏有露、有虚有实,构成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空间组合体。园林分景主要有两种手法。1、障景在园林中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换方向的屏障景物。障景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屏障景物、改变空间、引导方向。二是作为前进方向的对景,所以障景本身的景观效果也很重要。障景可以达到“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提高主景的艺术效果。障景依据所用材料不同有山石障、影壁障、树丛障、建筑障。如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孤赏石、影壁墙、小竹林等常用做障景。障景所设于路口并高与视线,景前留有余地,供游人逗留、穿越。障景的布置宜自然,多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构图宜有动势,以便引导游人前进。隔景将园林绿地分成若干个空间的景物,以获得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以丰富园林景观。隔景与障景不同。障景是出其不意,本身就是景,在许多时候,它起到障丑扬美的作用。隔景旨在分割空间景观,并不强调自身的景观效果。在园林隔景,随处可见并运用得当、自然流畅。如圆明园大小景区40多个,均是采用各具特色的隔景分割而成。隔景有实隔、虚隔、虚实隔。实隔指两个相临的园林空间互不通透的分隔。如建筑、围墙、山石等。虚隔指两个相临的空间相互透漏为虚隔如水面、山谷、草地、道路等。虚实隔指两个空间既隔又连,隔而不断,景观能够互相渗透。如水上设堤桥,墙上开漏窗,长廊,栅栏,疏林,花架等。(二)夹景为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而在景物的前方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利用树丛、树列、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形成狭长空间,把人的视线集中到夹景上。(三)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一种若隐若现的景物表现。利用疏林、柳丝、花枝、竹影、漏窗、花墙等依稀可见的景。造成一种朦胧美。“犹抱琵琶半遮面”景物若隐若现,使人感到含蓄雅致,富有情趣。例如: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欣赏西湖的美景,晴天、雨天、雾天、月光下各具特点。(四)对景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部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沿导游线广布于园林中,以满足游人视觉观赏的要求。对景有正对和互对之分,正对指在风景视线或轴线的端部设景。在规则式园林中应用较多,这样的布置能获得庄严雄伟的效果,成为特定的主景。在纪念性园林中、园路的尽头端部常布置景观以形成对景的画面效果。互对指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在自然式园林中弯环曲折的道路、长廊、河流和溪涧的转折点,宜设对景,增加景点,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层次与序列景色的空间层次模式可分为三层,即前景、中景与背景,也可分成近景、中景和远景。当园林空间比较大,景观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很大时,如大片的水面,大片的草地,大面积的广场,由于缺乏层次,在感觉上缺乏深度感。可在中景的位置安置主景,用远景或背景来衬托主景,用前景来装点画面。有时因不同的造景要求,前景、中景、背景不一定全都具备。在纪念性园林中,主景气势宏伟,空间广阔豪放,通常只用简洁的画面如蓝天、白云或高山、丛林做背景,而不设前景。在一些大型建筑物的前面,为了突出建筑物,使视线不被遮挡,只作一些低于视平线的水池、花坛、草地作为前景。还有许多主景建筑,不但不强调前景,背景也没有作太多的考虑,只是借助于蓝天白云。(一)借景手法(二)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有意识的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内景色的一部分。借景是一种扩大园林空间、丰富景观的好方法。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于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到“窗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的景观效果。借景依视点、视角、视距的不同分为:1、远借登高望远将远处的景物尽收眼底。“于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视点越高,视野越大,所见景物越多,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苏州园林多筑高台,造假山,为借景创造良好的条件。2、邻借通过组织手法将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体。“园巧因于借”。邻借通常通过门、窗、廊等将临园或园外的景色组织进来。如围墙上的漏窗——园林窗景,以及园林框景均是由此发展而来。3、仰借将园外高大的景物组织到园林中来。古塔、高楼、山峰、参天大树,蓝天白云,明月繁星、天上飞鸟均可以组织到园林中来。4、俯借是园林中最现实的手法,水中倒影,既加深了景观的垂直深度有扩大了空间。5、因时而借、因地而借将四季景观,气象因子等各种与园林相关的因素均组织到园林景观中来。朝借晨露,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荷塘。日出、晨露(雾)、朝霞、落日、晚霞、夏雨、冬雪、山泉流水、鸟鸣松涛等等。例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三潭映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是最典型的借景应用。(二)框景利用门窗、亭、廊、山洞、树枝干等组成的框,有选择的摄取另一个空间的景色。框景的作用在于将园林绿地的自美、绘画美、建筑美高度统一在一副立体的风景画面中。因为有简洁的景框作为前景,使视线高度统一在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另外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通,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诗情画意。框景应在景物高度的两倍距离以上设框—最佳观赏视距,视角在26°—28°之间。框景若先有景而后有框,则框的位置应朝向美丽的景物;若先有框而后有景,则应布置景物在与框相对应的位置上,要使景物恰好落在26的视域内,成为最佳的画面。(三)添景在园林中有时为求的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在缺乏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下,在景物前面增加建筑小品或补种几株乔木和在景物后面增加背景,使空间层次丰富起来的手法。节奏与韵律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节奏是一种强烈复杂的变化。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常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有节奏的重复变化。例如海边的浪潮,一浪接一浪的向岸上扑来,均匀而有节奏。又如园林绿地的行道树,是一种简单韵律的表现。韵律节奏在园林风景构图中,就是某些组成要素做有规律的重复,再在重复中组织变化。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但是,只有简单的重复易感到单调。所以韵律节奏是园林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法之一。简单韵律:由同一组成因素反复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如等距种植的行道树。等高、等宽建成的阶梯登山道等。交替韵律:由两种以上的组成因素交替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如两种树的间种,高速公路上常见到的一株柏树一株黄杨的,一段阶梯一段平台的布置。起伏曲折韵律: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折变化。如连续布置的花坛、水池、道路、林带、建筑等。拟态韵律:某一组成规律做有规律的纵横穿插,交错布置。如园林道路、广场的铺装中,以卵石、片石等纵横交错布置的各种花纹,组成连续图案,设计巧妙、得宜,能引人入胜。在园林中韵律节奏的处理方式,可单独采用某种方式,也可结合几种方式用于同一布置。如园林建筑的外挑楼梯,既有重复阶梯的简单韵律,又有阶梯与平台组合的交替韵律,还有整个楼梯造型的曲折韵律。比例与尺度比例是一个数学关系。但也是一个美学概念。什么是美?“美就是和谐”“美是恰如其分的协调和适中”“优美的比例是纯理性的,而不是直接的产物,每一个对象都有潜在于本身之中的比例。如果说和谐便是美,那么比例是美观的基础”,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