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视角下《蝴蝶梦》中的我_第1页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蝴蝶梦》中的我_第2页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蝴蝶梦》中的我_第3页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蝴蝶梦》中的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分析学视角下《蝴蝶梦》中的我

一动机的受害者——多种配置的方式在小说《蝴蝶之梦》中,作者da夫妮杜穆里亚塑造了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吕碧卡和“我”。在外观、造型和性格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异形成了性格和人格的互补。“在18、19世纪的文学文本中,女性人物仍然按照天使与妖女的划分标准被分为两类:贞洁和淫荡的。淫荡的女人聪明、机智、美丽、诱人但邪恶,她们的邪恶主要表现在欺骗不忠、忘恩负义、残忍贪婪,反复无常,违背道德原则,她们永不满足的物欲代替了古典之邪恶女人的情欲,以色情为手段,获取财富和地位,导致男人的毁灭。”从小说中对吕蓓卡的描述来看她确实完全符合以上特征,因此在迈克西姆眼里她是十恶不赦的坏女人。他爱上“我”完全是因为“我”符合了天使型女人的种种条件。这种描写其实是按照男性固有的观念对女性进行的两极化界定。“我”的父亲母双双病故,无亲无故的“我”早早就背负起生计的重担,因为年轻于是被一个叫范·霍珀夫人的中年女子雇为“伴侣”,每年领九十英镑的报酬。她自卑、害羞、经常手足无措,和迈克西姆结婚后她的性格依然如故,这可谓是她的致命伤,她为此与迈克西姆发生过几次争执,从内心深处她渴望成为吕蓓卡式的人物:漂亮、自信、有教养和风度、善于交际,同时又是一个管家的好手。在每个人眼中,吕蓓卡是一个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美丽女人。在“我”身上包含了精神分析学中“动机”的问题。弗洛伊德所讲的“动机”事实上就是指主体的欲望,一方面,正是通过置换机制,动机或欲望所起的作用才得以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之所以会发生置换,原因在于,主体的欲望正是不能被主体的自我所接受、所承认的东西。自我所不知或拒绝承认的主体的欲望属于无意识领域。(“我”实际上是非常向往上层社会富贵人的生活,这也就是“我”对迈克西姆一见如钟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许她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动机,但小说中多次对“我”的情绪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尤其是当迈克西姆向“我”求婚后说要立刻带她回曼陀丽时,她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她开始设想自己成为曼陀丽女主人后的种种情景,她童年时买过一张曼陀丽的彩图明信片,在她自己看来这是一种预兆,但事实上曼陀丽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指引着她向茫茫然的未来跨出一步。当范·霍珀夫人突然决定离开,伤心欲绝的她不得不抛弃了女性应有的矜持向迈克西姆主动表白。“我”拒绝承认主体的欲望还表现在她对衣着打扮等方面,她渴望美味的食物,高档的服饰和成熟的外表,在很多场景下她会不自觉地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我将成为德温特夫人。我反复掂量着这个名字。在支票上、商人的账单和邀客赴宴的请来上,都将签上这个名字。我仿佛还听到自己在打电话:“这个周末请到曼陀丽来好吗?”客人,总是大群大群的客人。“啊,她实在迷人,你一定得结识她——”“我暗想,他还不知道我就要成为德温特夫人,我将居住在曼陀丽,曼陀丽将归我所有。”所有这些都是她真实感情的流露,但她总是隐藏并否认这些欲望,甚至举了拒绝裁缝小费的事以强调自己是一个不为小利出卖人格的人。“不管怎么说,我觉得那种以衣取人的人,自己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但她同时又说“但愿我是个三十六岁上下的贵妇人,披一身黑缎子,戴一串珍珠项链,”还经常对自己的难看的衣服和头发进行评论,当迈克西姆的姐姐指出她对服饰打扮压根儿不在乎时,她立刻说:“谁说的?我非常喜欢漂亮衣服。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一直没钱买就是了。”她渴望得到某物但却顽强地控制自己不要太在意不要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精神分析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矢口否认”,它集中表现了一个心理过程:当一个人想表达他被压抑的愿望或欲望时,往往以否认或不承认的方式来表达。借助于矢口否认符号的帮助,思维从压抑的束缚中脱身而出。二压力下的欲望“我”一直压抑着自己那点可怜的欲望,一方面是我所受的教育的影响,从她对家庭的描述可发现她出生于一个经济不太富有的家庭,在她看来父亲是一个既可爱又不同凡响的人,他有着朝气蓬勃的性格。他对她的性格、人品的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成人后她一直用正统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过分的想法。父母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不容忽视。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岁月,还没有独立的个性,完全反映着父母的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但父母会以各种方式继续主宰子女的精神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化受阻。而个性化是人格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各种人格系统,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富于个性。人格的各个方面应该得到均等的机会去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正在于,使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因为“我”生活在特殊家庭环境里,父母早逝使得她不能在温暖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生活,这种境遇使她个性化的过程受阻,因而人格的某一方面被忽略,造成了她一种偏狭的人格。这就是“我”对外部世界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的原因。从“我”的叙述来看,“我”不但无法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而且常常对自己的外貌、服装、举止感到自卑:“一头平直的短发,稚嫩而不敷脂粉的脸蛋,衣裙均不合身,还穿着我自己裁制的短褂,像个羞怯失措的小妞儿。”“我一定显得年幼无知,而自己当时也深深感觉到这一点。”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同自己保持和谐的时候,他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另外一个压抑她欲望的原因是来自外围的力量,而迈克西姆恰恰是这种无形的力量,他是一个大男人主义者,带着男权主义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用男性的标准去要求女人,他当初娶吕蓓卡完全是因为她的教养和出身与曼陀丽相匹配,吕蓓卡的开放淫荡让他愤怒至极,最终将她枪杀。一次失败的婚姻使他明白什么样的女人才是他所需要的,他对吕蓓卡式的女人充满了厌恶和仇恨。“我”的纯朴、幼稚、羞涩吸引了他,他一本正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邀请你是因为你不穿黑缎子衣服,没戴珍珠项琏;另外,你也不是三十六岁。”迈克西姆作为一种压制的力量把吕蓓卡枪杀于无形,而“我”面对这一无形的力量也不得不循规蹈矩,小心谨慎,为了满足迈克西姆的要求,“我”必须隐藏自己真正的情感与欲望,但这种压制确实令她感到身心疲惫,在第十三章中有一些心理描写:迈克西姆有事去伦敦,“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大有无牵无挂一身轻的味道,来曼陀丽后我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必是迈克西姆到伦敦而不在身边的缘故吧。我竟产生这种大不敬的念头,为此我颇为吃惊。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不希望他离开身边。而现在却如此轻松愉快,步履轻盈,……。”虽然“我”对这种不敬的邪念感到吃惊,但这种身心的自由是她结婚以来从未享受到的,她甚至希望今后还有这种独处的机会。潜意识中积累着被压抑的欲望,这些欲望之所以被压抑,是因为社会标准不容许它得到满足。但被压抑的欲望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到,却并非已经自动消灭,相反,它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追求满足。因为这些欲望不断在人的潜意识中浮现,使得他经常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这就导致了他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小说中的“我”一直压制住自己对吕蓓卡的好奇心,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敢轻易说出口,但在迈克西姆不在家的日子里,“我”竟然大胆地跑到了吕蓓卡生前的房间里大饱眼福。当她看见吕蓓卡那些贵重的日用品服饰,她不由得感慨到:所有这一切如果是属于我的,我一定会奉若至宝,爱不释手。可这些东西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另一个人。我伸手摸摸那一对发刷。同时她还不忘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多苍白,多消瘦,一头平直难看的长发就这么拖着。难道我一直就是这副鬼样子?往日里,脸色总比现在红润些吧?镜子里的那个人,满面菜色,姿色平平,直愣愣地朝我干瞪着眼。”她曾经一再表明对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对她的评论不在乎,事实上她对现在的自我非常不满意,她希望改变自己平庸的形象,变成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所做的这一切都受到了潜意识的鼓动。“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妇女们对自己的理解往往脱不出‘天使/恶魔’的框框。她们唯恐自己不是人人称颂的纯洁无暇的天使。只是天使的高度实在难以维持。于是她们不能不疑惑自己心中也有个作乱的恶魔。换句话说,所有的女人都患‘精神分裂症。’她们既是白雪公主,也是‘邪恶’王后,既想遵从父权社会提出的理想和标准,又试图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感悟和经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同时又对内心的邪念感到无能为力,她唯一一次想取代或化身为吕蓓卡的尝试失败了,在她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化装舞会上,她穿了吕蓓卡曾经穿过的装束,那一刻在场的人都吓得目瞪口呆,以为吕蓓卡复活了,她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那晚迈克西姆一夜未回房,让她丢尽脸面,而且第二天吕蓓卡的沉船和尸体被意外地发现了。虽说服装的事是丹弗斯太太的恶作剧,但本来心存戒心的“我”如此轻易地落入丹弗斯太太布下的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贪慕虚荣和心中那个“邪恶”的我在作怪。“我”失败的尝试最终让冰封一年的事情真相大白。三本我与女性间的冲突笔者认为吕蓓卡是另一个分裂的“我”是因为她们其实是同素异形体,“我”的本份、拘谨、依赖性强和吕蓓卡的外向、开放、个性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后者身上有“我”追求向往的东西。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叙述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事物,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但她获得并不自由、快乐,甚至常常感到压抑、痛苦。为了认同于男权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她不得不压抑本我,做一个心地善良,待人诚挚,谦逊端庄的女人,以期达到男人心目中“贤妻良母”的标准。吕蓓卡则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盲目追求满足。她花大量的资金修整庄园使它从一个荒芜的处所变成人人向往的、在英国首屈一指的大庄园,她买高档的服饰打扮自己,和不同形形色色的男人交往,过着放荡奢侈的生活。她一味我行我素从不忌讳别人的看法,她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乐此不疲,对她来说和男人交往无非是逢场作戏。作为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物,“我”和吕蓓卡通过迈克西姆而相识,并在曼陀丽庄园得以了解,通过对吕蓓卡的了解,“我”对自己也有了全面彻底的了解。“自我”和“本我”的相遇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曼陀丽的一切都刻上了吕蓓卡的印记,她的阴影也伴随着“我”度过每一天,“我”希望能摧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