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县xx镇总体规划(2010—2030)说明书PAGE57目录第一部分 规划总述 1第一章 概况 1一、 城镇概况 1二、 规划背景 1三、 上版规划要点及实施绩效评估 2第二章 规划总则 2一、 规划依据 2二、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三、 规划层次和范围 3四、 规划期限 3五、 规划技术路线 3六、 规划重点 3七、 xx县总规规划概要 4第二部分 镇域规划 5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5一、 SWOT分析 5二、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5三、 空间发展战略 6四、 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6第四章 镇域体系规划 7一、 镇域村镇体系现状 7二、 城镇化发展战略 7三、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7四、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8五、 职能结构规划 9六、 空间结构规划 9七、 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 9第五章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3一、 自然资源保护 13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3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一、 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14二、 水环境保护 14三、 大气环境保护 14四、 声环境保护 14五、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4六、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第七章 旅游发展规划 14一、 旅游发展目标 14二、 旅游发展布局 15三、 分景区旅游规划 15第八章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5一、 现状概况 15二、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5三、 镇域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点 16第九章 综合交通规划 17一、 现状 17二、 综合交通规划 17第十章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7一、 给水与能源工程 17二、 环境卫生治理 18第十一章 减灾防灾规划 18一、 防洪排涝 18二、 消防规划 18三、 地质灾害防治 18第三部分 镇区规划 19第十二章 城镇性质、规模 19一、 镇区发展目标 19二、 城镇性质 19三、 城镇规模 19第十三章 镇区空间布局 20一、 镇区空间利用与管制 20二、 布局构思 20三、 城镇形态与结构 20第十四章 规划建设用地布局 21一、 居住用地 21二、 公共设施用地 21三、 工业用地 22四、 绿地 22第十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 23一、 对外交通 23二、 城镇道路交通 23第十六章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 24一、 目标、定位及原则 24二、 城镇空间景观结构 24三、 景观风貌规划 24四、 建筑高度控制 25五、 建筑风格、色彩、材料控制 25六、 绿化景观规划 25第十七章 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25一、 给水工程规划 25二、 排水工程规划 26三、 电力工程规划 27四、 电信工程规划 27第十八章 减灾防灾规划 28一、 消防规划 28二、 防洪规划 28三、 人防规划 28四、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8五、 防风减灾规划 28六、 抗震防灾规划 28第十九章 环境规划 29一、 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29二、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29第二十章 四线控制导则 30一、 城市紫线 30二、 城市绿线 30三、 城市黄线 30四、 城市蓝线 30第四部分 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十一章 近期建设规划 30一、 规划原则 30二、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 30三、 建设规模 30四、 近期城镇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30第二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 31规划总述概况城镇概况地理位置xx乡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最南端,南与江西省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3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人口共5261人。区域总面积达42.6平方公里。耕地3324亩,其中水田面积3069亩,年产粮食1551.4吨;山场面积55005亩,其中竹林面积7338亩,年砍伐38000根;茶地面积4767亩,年产茶叶80.5吨;其他林地面积19137亩,森林覆盖率86%,是一个以粮、林、茶为主的农业山区乡镇。2.行政区划:行政建制与区划、乡辖区面积、村镇数量分布、毗邻地区等情况。3.自然条件与资源:气候气象、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质、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情况;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等情况。4.人口情况:总人口、总户数、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密度等情况;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劳动力就业构成、剩余劳动力流向等情况。5.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等情况;产业结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农田基本建设等情况;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社会公益、通讯邮电、商业服务、古迹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情况;生态环境状况,重要环境评估、监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村镇绿化、环境卫生建设等情况。6.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报告;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动态遥感监测资料与图件;地形图、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与图件;乡域内村庄用地现状、整治潜力等情况;涉及本乡的村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河湖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区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工矿、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和发展战略、考察报告等。二、规划基数转换1.转换原则(1)用途管制: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以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为出发点,开展了xx乡的规划基数转换。(2)依法核定:xx乡的规划基数转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核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3)衔接可行:规划基数转换时充分利用2008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有效的进行了衔接。(4)综合平衡:规划基数转换时遵循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不改变,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的土地总面积、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面积做到完全一致。2.转换方法在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规划分类体系、分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进行了调整,并利用遥感等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1)农用地转换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2)建设用地转换中,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按照附属性质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其他独立工矿用地从空间上作解译判断,按照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的含义进行区分。(3)水域、其他土地等其他地类参照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表2-1规划基数转换结构单位:公顷规划基数分类过渡期土地现状分类农用地合计5276.55农用地合计5276.55农用地耕地小计322.45/322.45耕地水田286.71灌溉水田148.37望天田138.34水浇地19.16水浇地0.22菜地18.94旱地16.59旱地16.59园地150.21园地150.21林地小计4669.55/4669.55林地有林地3859.53有林地3859.53灌木林地170.97灌木林地170.97其他林地639.05疏林地94.65未成林造林地465.02迹地75.87苗圃3.51牧草地小计0.00/0.00牧草地天然草地0.00天然草地0.00改良草地0.00改良草地0.00人工草地0.00人工草地0.00其他农用地小计134.34其他农用地小计134.34其他农用地设施农用地0.00畜禽饲养地0.00设施农业用地0.00晒谷场等用地0.00农村道路11.39农村道路11.39坑塘水面14.23坑塘水面14.23养殖水面0.00农田水利用地17.08农田水利用地17.08田坎91.51田坎91.51建设用地合计88.71建设用地合计88.71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小计55.04/55.04城乡建设用地城市0.00城市0.00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独立工矿用地0.00建制镇22.17建制镇22.17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独立工矿用地0.00农村居民点29.35农村居民点29.35采矿用地0.00独立工矿用地中的采矿用地0.00其他独立建设用地3.53城镇建设用地外,除采矿用地之外的独立工矿用地3.53交通水利用地小计33.55/33.55交通水利用地铁路用地0.00铁路用地0.00公路用地33.42公路用地33.42机场用地0.00民用机场0.00港口码头用地0.00港口码头用地0.00管道运输用地0.00管道运输用地0.00水库水面0.00水库水面0.00水工建筑用地0.13水工建筑用地0.13其他建设用地小计0.12/0.12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00特殊用地0.12特殊用地0.12盐田0.00盐田0.00其他土地合计194.60未利用地合计194.60其他土地水域小计91.59/91.59水域河流水面69.23河流水面69.23湖泊水面0.00湖泊水面0.00滩涂22.35滩涂22.35苇地0.00自然保留地小计103.01/103.01自然保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0.00冰川及永久积雪0.00沼泽地0.00沼泽地0.00荒草地101.62荒草地101.62盐碱地0.00盐碱地0.00沙地0.00沙地0.00裸地1.38裸土地0.96裸岩石砾地0.42其他未利用土地0.01其他未利用土地0.01总计5559.86总计5559.86三、上版规划要点及实施绩效评估《xx县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全乡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方面的基础和保证,是根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原则前提下编制的,在确立全乡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科学分配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应有作用。一、上轮规划指标落实情况1、耕地保有量目标上轮规划确定的xx乡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322.45公顷,到2005年末,全乡实有耕地面积322.459公顷,与规划目标一致。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上轮规划确定xx乡基本农田保护指标298.50公顷,到2005年末,全乡实有基本农田面积298.50公顷,与规划目标相吻合。3、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全乡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为1.50公顷。到2005末,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共1.00公顷。4、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期间,全乡补充耕地指标12.00公顷,到2005末,全乡完成补充耕地0公顷。二、存在的问题1、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体系规划战略的调整以及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引起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规划布局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势性,不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龙头作用。2、原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原规划在实施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3、土地利用分区尚未突出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分区不够明确。4、规划编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估计不足,导致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面积缺乏弹性,建设用地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未突出编制规划与实施规划并重的原则,尤其建设用地区和后备资源开发区定位、定量与经济发展用地实际需求出入较大,同时缺乏实施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上轮规划的现势性与可操作性已经滞后,为了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规划修编势在必行。1、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规划实施条件变化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国家加大生态退耕力度等又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一增一减,使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本来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案,目前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对规划目标的实施产生影响。2、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平均的建设用地布局已与目前建设用地要求集中的现实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定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3、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相关专项规划修编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相关规划的重要参考,它必须要与其他相关规划相适应、相衔接。相关规划的修编客观上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数量、用地布局等方面来综合协调、统筹安排。显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要求。4、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客观要求。行政区划调整后,涉及调整乡的管辖范围、数量和布局都进行了全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因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出现原有规划辖区与调整后不一致的情况,使规划无法正常实施,有必要对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四、其他资料为了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保证生态环境,保证城镇发展和建设用地需要,保证本规划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因此本规划有必要与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1.主要建设用地的协调与确定对于本规划村镇用地规模与布局,我们是与xx县总体规划以及xx乡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充分的协调,使本规划与其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方向、规模与布局基本一致。同时在交通用地指标以及水利设施用地指标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到xx县及xx乡交通部门以及水利部门,充分听取了意见,收集了相关规划资料,同时与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衔接,并且考虑到该乡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会加大,我们在原有规划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2.与重点建设项目的衔接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与布局的确定,我们是在《xx县xx乡的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的基础上,与xx乡“十二五”规划及县相关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协调,并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在与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xx乡人民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协商后最终筛选得以确定。规划总则规划依据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2.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3.《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4.《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5.《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专题成果》;6.《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7.其它相关规划。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区域统筹、城乡联动发展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综合xx镇的地位、发展优势和动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和重要的城镇设施建设。在镇域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协调和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立足长远,在基础资料完善的条件下,提出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村镇调整撤并方案,实现城乡联动发展。要素集聚,集约发展正确引导、促进镇域各项产业要素的合理集聚。积极引导“工业进(工业)园”,严格限制工业零星布点,提出集约建设工业区的规划措施;积极引导“住宅进(社)区”,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开展旧村土地整理,将弃置的土地统一安排使用或复垦。适度限制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提出村一级集约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积极引导“商业进(市)场”,引导商贸活动到镇区成行成市经营,鼓励成片集中建设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福利等公共设施。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即使各项城镇功能有效运转,又能节约土地资源。根据xx镇的现状建设状况,结合城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按照国家有关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规定,在坚持科学、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地尽其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予以适当支持;总体布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既要保证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又要为城镇发展留出空间。突出旅游服务,完善功能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向镇区适当集中,镇区公建配套既要考虑服务城镇居民,又要考虑服务乡村腹地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公建配套要根据中心镇人口构成对服务配套类型、项目、规模及辐射服务范围作适当调整,以满足城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要素改善城镇生活环境的作用,以建设具有典型徽文化地域风貌特色的城镇。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的总体要求,制定以下具体原则: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为保护有限的耕地、节约使用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必须合理确定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村民宅基地控制标准,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倡导农村住宅以联立式为主,原则上尽量少建独立式住宅。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原则规划设计必须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着眼,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依托现状建成条件进行改建、扩建,解决村镇现状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切忌不顾实际的拆光重建。设施配套、共建共享原则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切实解决村镇设施配套,共享共建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规划设计务必要充分利用我市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防灾减灾、生态安全原则规划设计必须重视村镇建设中各种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力争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所。三、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切实落实《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控制指标,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协调区域和城乡用地关系,满足各类用地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如下(表3-1)表3-1主要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指标2005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指标(单位:公顷)耕地保有量(任务量)322.45318.42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298.50314.94约束性园地面积150.21148.20预期性林地面积4669.554850.98预期性牧草地面积0.000.00预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88.71108.36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5.0460.08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5.7032.56预期性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33.6748.29预期性增量指标(单位: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0.99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15.26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4.36约束性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量——4.36约束性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促进xx乡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在充分分析全乡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对各类用地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一、农用地规模和结构调整规划至2020年,全镇农用地面积为5382.1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96.80%,比基期年增加105.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18.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3%,比2005年减少-4.03公顷;园地面积14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7%,比2005年减少了2.01公顷;林地面积4850.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7.25%,比2005年增加181.43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64.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6%,比2005年减少69.83公顷。二、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为促进xx乡城镇化发展,在充分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调整一部分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规划至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8.36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5%。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60.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4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三、其他土地调整其他土地调整,即如荒地、滩涂等其他未利用地开发,为满足耕地、地等农用地需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将部分其他土地调整为林地及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占用的数量。规划期间,该镇新增交通水利占用4.65公顷,其他建设占用1.08公顷;荒地植树造林减少面积119.48公顷。到2020年,全镇其他土地面积为69.39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25%,比2005年减少125.21公顷。五、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一耕地保护情况的说明根据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复垦开发耕地挂钩,规划期间,实现耕地在控制指标内动态平衡。规划期间,xx乡农用地面积将增加98.56公顷,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42.36公顷。耕地和农用地保护情况良好。规划提出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管护措施,通过经济补偿、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和监控监督等具体措施,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耕地的意识,使保护耕地的工作合情合理与和法。保护农用地和耕地,实质上是保护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作用,因此规划期间特别注重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同时提高耕地的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切实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益。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说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本轮基本农田对新一轮规划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保护基本农田的严峻情势进行了充分考虑,无论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上都力求合理。从根本上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确保全乡耕地增产增收,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本轮基本农田的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xx乡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为284.9公顷,与新一轮规划目标相比,多预留基本农田机动指标16.42公顷。(1)调入基本农田的说明本轮调入基本农田的总面积为16.40公顷,以下为调整的情况:新划入的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均为耕地。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考虑划为基本农田。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地”、“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作为生态景观和绿色开敞空间的耕地尽可能地划为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调整后的总体情况调整后,80%的基本农田的质量等别为二等,其平均质量等别大部分与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持一致,小部分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别得到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六、建设用地调控与安排一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一、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划分依据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引导,实现各项规划目标,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结合区域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形成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三个区域。二、划分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方法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原则上以村界、路、桥、河流、山体等明显标志物为各区范围界线。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三个区面积总和应等于镇域总面积。1.允许建设区的划定允许建设区是新增集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规划期内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新增的建设用地应划入允许建设区。该区的划定应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应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2.有条件建设区的划定有条件建设区是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的前提下,用于允许建设区规划建设用地区布局调整的规划用地区。该区的划定应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严格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无原则性冲突时,有条件建设区边界可采用其他相关规划的同类边界。3.限制建设区的划定限制建设区是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在其他三区划定后最后划定。三、城镇建设空间管制分区结果说明 空间管制制度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强有力的武器,是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有序的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保障,有利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轮规划中严格遵守空间管制的条例,根据xx乡的实际情况,对xx乡进行空间管制分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等属于建设用地,也就是允许建设区,总面积为60.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为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的灵活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设定了扩展边界,规划了有条件建设区,总面积为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8%,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为促进xx乡农业用地发展,保证基本农田建设,将一般农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设为限制建设区,面积为5489.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74%。此区将严格限制村镇建设,以保护为主,保证农业生产空间。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为构建完善的交通骨架,解决镇内各功能区的流量问题,提高产业聚集度,xx乡规划期内将大力实施交通水利项目,完善升级原有交通干道和水利项目,并根据流量程度,在中心集镇等处构筑新路网。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xx县总体规划,规划的xx县农村公路建设等。在项目建设中,xx乡将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的思路,实施“城镇推动、科教强镇、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全面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切实把xx乡打造成现代文明城镇。。规划重点确立科学的村镇定位WTO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将形成以中心城镇为龙头,依托村镇密集区所产生的范围经济优势,构成区域化竞争态势。xx镇的发展必须在深入分析各项要求基础上,结合区域关系、优势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前景研究,综合分析其在大区域的地位与作用,以准确把握城镇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空间政策。塑造有弹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构架对于xx镇而言,构筑什么样的空间构架,考虑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适应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发展弹性;二是要适应宏观调控要求,集约利用资源,促进村镇可持续发展。空间构架既要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要有利于村镇现状问题的解决。规划的重要任务是选择村镇发展用地和结构形态,重点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一是应构筑富有发展弹性的村镇空间构架,适应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用地要求;二是在农田、生态保护等发展适宜性因素基础上,综合考虑村镇用地需求;三是构筑适宜步行、非机动车优先的村镇形态与结构。强化镇域用地空间管制本次规划包含有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对以前村镇总体规划粗略涉及的广大镇域空间,特别是对非建设用地空间进行深入的规划引导。为此,规划综合分析镇域用地发展适宜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方案从空间上明确了主要的建设用地布局,而且在空间上明确了各类廊道(包括生态廊道及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农业保护用地、生态用地等的布局形态,并提出相应的管制政策与措施。xx县总规规划概要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中国休闲养生之都,中国状元文化之城。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职能: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黄山市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黄山、齐云山风景区旅游商品生产供应基地。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2030年城市人口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县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0%左右,城镇人口为14~16万人;2030年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为23~25万人。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按照“统筹区域、强化核心、突出轴线、带动纵深”的发展思路,立足黄山市南部城镇群及大黄山市,以发展轴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构建“一核两带、双轴联动、众星拱月、休屯同城”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一核”:中心城区(县城),为县域极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两带”:横江和率水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带。发源于五龙山脉的横江和率水为“三江”之源,是孕育徽州文化的母亲河,也是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两带在黄山市主城区(屯溪)溶汇而入新安江,沿岸荟萃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凤湖烟柳度假区(凤凰山文化墙)、古城岩风景区、六股尖自然保护区、黄山旅游度假区、月潭水库生态景观区、花山谜窟风景名胜区、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众星拱月”:围绕中心城区(县城),由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等小城镇形成众星拱月的空间结构特征。“休屯同城”:即与黄山新城区、黄山高铁站站前区在空间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建设等领域无缝对接,xx——黄山市一体化相向发展,远期向休屯盆地(由xx、屯溪、岩寺、歙县组成)城镇综合体转化。县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发展县城、优先发展重点镇、积极发展一般镇为原则,综合考虑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基础、发展条件和潜力,将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划分为三级。第一级:县城(中心城区);第二级:中心镇——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第三级:一般镇——流口、汪村、岭南、龙田、源芳。xx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城镇类别规模序列(万人)城镇个数城镇人口数(万人)城镇名称1>10116.0县城(中心城区)20.5~2.577.5万安、齐云山、溪口、东临溪、商山、五城、兰田30.3~0.551.5流口、汪村、岭南、龙田、源芳合计1325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中心城区:综合性城市。其主要职能有:中国休闲养生之都,黄山市域次中心;区域性旅游服务和商贸基地,新型工业集聚区,并加强文化、科技、信息、交通中心的作用;旅游型城镇:依托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职能较强,建成古村落旅游及生态旅游休闲型小城镇。主要有齐云山、万安、兰田、流口、商山等镇;工业型城镇:城镇企业较发达,工业职能较突出,建成工业化小城镇。主要有溪口、五城等镇;商贸型城镇:地缘环境优越,商贸业较繁荣,交通条件较好,建成农副产品集贸中心型小城镇。主要有东临溪、汪村、岭南、龙田、源芳等镇。xx镇区位特殊,紧邻黄山市主城区,具有主城区发展空间和产业延伸的承载职能。镇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SWOT分析优势(Strength)分析区位优势显著xx镇毗邻中心城区阳湖片,城区高速公路二号出口就设在镇区北部,205国道南北向穿境而过,距黄山机场仅7公里,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xx镇现有耕地面积20819亩,林地59180亩。山林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山林地资源为毛竹、松杉、茶叶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劣势(Weakness)分析经济结构不尽合理xx镇虽然属于xx县的经济强镇,但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效应较弱。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xx镇目前还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引,导致城镇建设发展不够快速,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城镇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镇村体系结构不完整,城乡统筹进度缓慢,影响了镇区的吸引力,滞后了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镇建设在道路、供水、功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方面较薄弱,镇区设施没有很好的与中心城区相衔接,资源共享度较低。土地资源利用粗犷现状居民点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高于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利用不集约。机遇(Opportunity)分析黄山市获批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一轮黄山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可以发挥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形成生态型农业高效持续,工业布局科学合理,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黄山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强力推进以旅游、文化、综合交通等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xx镇的发展应紧跟中心城区的步伐,主动迎接城区的辐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xx县提出休闲养生、休屯同城的战略思想xx县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副中心、自然生态的核心保护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区以及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区。解读县总体规划所提炼出的休闲养生、休屯同城的概念,xx镇要作为xx县乡镇发展的先行镇、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务是xx镇目前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机遇。挑战(Threat)分析区域竞争激烈目前周边的城镇产业与xx镇存在很大的类同性,规模实力也十分接近,各个城镇或地区都在致力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先进要素积聚难尽管东临溪经济实力较强,但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功能不完善,不利于对人才资源、高科技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门户形象塑造作为xx县东南部的窗口城镇,其城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应具有良好的形象,作为xx县乃至黄山市的门户,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格外加强形象的塑造。土地资源紧张xx镇地处山区,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未来城镇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战略目标通过对xx镇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面向城镇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促进xx镇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做强经济,建设实力城镇;彰显特色,建设魅力城镇;经营品牌,建设著名城镇;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城镇。经济发展目标在稳固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挥旅游业优势,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亿元,xx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为:近期2015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达到6.4亿元。远期2030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达到20.3亿元。产业结构发展目标xx镇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一、二、三结构,在2009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60:30:10,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xx镇未来20年的发展应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做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壮大总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以旅游服务业、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规划至203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5:30:45。空间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为:以生态为根基,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工业为支撑,以城镇为载体。具体的发展路径为:把东临溪打造成xx县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山区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以生态为根基xx镇属于皖南山区,有着丰富的未受破坏的山体绿地资源。率水、汊水河从镇区蜿蜒而过,汊水河河道两侧基本未被开发建设,为城镇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留有较为开敞空间。规划必须在空间上予以优先保护,在全镇范围内对生态敏感地带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应制定严格的空间管制政策,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在中心镇区及旅游景区产业的选择上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进一步稳固、确立东临溪作为旅游休闲胜地的优势地位。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优越的地理区位对东临溪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引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旅游服务产业布局作为镇域的核心发展战略,在镇区内划定重点旅游服务区,并建立与周边各城镇之间快捷的交通网络,补充、完善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观光、度假、休闲、参与等较为全面的旅游体验。以工业为支撑发展旅游、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放弃工业。产业与城镇是相互契合、缺一不可的。城镇的发展不能脱离了产业。在中国当今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区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东临溪必须寻找出生态追求与财富追求二者兼得的工业化最佳路径。由于产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发展阶段,难以在短期内逾越,因此,东临溪不必一味寻找外来的高端产业转移,而必须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向纵深发展,同时还应积极发展与现有产业相关联的各类环保型工业。对于一产,应保证其核心产品——蔬菜基地、茶业、箬叶、养殖业等的优质产地不被破坏。对于二产,应在现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上向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利润。对于三产,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在优势节点发展餐饮、宾馆、商业等,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并利用“乘数效应”逐步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导向: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化发展是地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模式。经济学理论指出,规模化集聚生产可以通过更多地协作而降低成本,从而使产业(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小区域或地域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启动期和成长期阶段,专业化发展容易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产业经济快速成长;而综合化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的复合以提高地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规模较大的区域而言,推进经济产业的综合化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东临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生产发展导向上,比较适合于采取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培养专业化产业。坚持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优良服务环境。以旅游服务为重点,突出生态休闲主题,推进旅游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机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以城镇为载体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的发展必须以城镇为空间载体进行组织,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对镇域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xx镇中心镇区规模偏小,农村地域较广,其城镇化战略选择既要考虑到壮大中心镇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带动广大农村地域发展。在镇域范围内,中心镇区和中心村是发展重点,加强旅游接待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逐步把镇区做大做强。综合各方面因素,在本次规划中强调中心镇区和中心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战略,原因如下:从经济发展阶段角度判断,“强中心”政策有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加速人口、产业的集聚,从而产生乘数效应,有利于经济、城镇的快速发展,“特色镇”有助于外围各乡镇形成各自优势,使各乡镇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分工协作,并成为支撑中心城镇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经济组成部分。从产业结构特征角度判断,有助于将东临溪三大产业有机串连,并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中心镇区作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配套基地、三产集聚区。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判断,有助于控制污染,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均易于集中处理,符合“生态立镇”的根本策略。从发展旅游产业角度判断,有助于在中心镇区提供完善良好的三产服务(餐饮、宾馆、娱乐等)。从城乡统筹发展角度判断,有助于城乡均衡发展,只有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才能产生的更大的效益反哺农村(通村公路硬化、示范村建设、垃圾进城),兼顾效率与公平。产业空间发展布局第一产业布局主要包括优质粮食、茶叶、箬叶、大棚蔬菜、蛋禽养殖、油茶等农产品的布局。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在芳口、汊口等粮食主产区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建设优质油菜高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双低油菜种植。茶叶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汊口、三村、巧坑、和坑等村,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开展“品牌之村”建设试点,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产业优势村。箬叶种植重点推进汊口、璜源种植基地的建设,积极打造当地箬叶产业的品牌。大棚蔬菜种植主要依托芳口、汊口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设,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蛋禽养殖主要依托现有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镇养殖规模。油茶种植主要结合大阜、璜源等优质自然地理条件,发展建设万亩油茶林基地及油茶籽精深加工等相关产业。第二产业布局xx镇将控制发展厨卫、仪表、建材、纸制品等工业,限制水泥、钢铁、商品硂等传统三类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林产加工以及旅游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传统三类工业企业逐步从中心镇区搬迁至周边工业园进行统一管理,部分农产品初深加工等一、二类工业规划布置在汊口组团,纵向辐射镇域相关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第三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地产、餐饮、老年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结合紧邻徽杭高速公路下站口的区位优势以及规划区域道路网框架的构建,建设东临溪物流集散基地和汊口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发展以仓储、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现代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咨询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抓住黄山市作为国家服务性产业改革示范区的契机,紧跟xx县提出建设休闲养生之都和休屯同城的步伐,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休闲服务区。重点建设一心生态宜居居住区、东云崖旅游服务区。整合汊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小阜飞泉谷、小梅山十八间房等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镇域体系规划镇域村镇体系现状村庄分布与规模全镇现辖一心、三村、芳口、临溪、和坑、巧坑、汊口、源口、大阜、小阜、璜源1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15.8平方公里。存在问题村镇体系不够完善,现状村镇布局体系和经济社会空间结构不尽吻合;由于该地区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致使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偏低;自然村规模小、布局分散,经济实力差别明显。xx镇现状村庄(行政村)情况一览表(2010年)编号行政村名户数总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一心村365139167142三村村391149065023巧坑村365150858774芳口村649237656725临溪村1118389166666汊口村1026377249447和坑村19263053018源口村290105656689大阜村280923588710小阜村160608322311璜源村45019583254合计528619603城镇化发展战略要走以现有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城镇化道路。目前东临溪中心镇区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左右。在规划期内,城镇化发展要以现有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导方式,重点建设中心镇区。以中心镇区为主导,走有重点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城镇建设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多方向投资。在目前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集中力量,建设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区,改善居住条件和设施水平,切实起到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地作用。在空间模式上,要走以集聚发展为主的城镇化道路。xx镇应当加强规划管理,在未来发展中,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为未来xx镇发展留足空间。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镇域人口规模预测根据对xx镇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分析,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人的观念、生活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取0.2%。随着xx镇经济的发展,新安药博园等服务业项目的落地,必将促成周边乡镇和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以及建设宜居的居住环境吸引部分城市人口和旅游人口进郊区,xx镇人口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壮大期,其人口的增长将主要是机械增长,规划近期机械增长率按2.5%预测;xx镇作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配套基地的建设将给人口转移注入新的动力,规划远期机械增长率按0.7%预测。采用计算模式:Q=Q0(1+K)n+P,其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Q0——总人口现状数(人)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n——规划期限(年)P2015=19603(1+0.2%)5+19603(1+2.5%)5=22396人P2030=22396(1+0.2%)15+22396(1+0.7%)15=25617人考虑xx镇域总人口近期2.2万人,远期2.5万人。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19603人,城镇化水平为39.09%。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用20年的时间解决“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根据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预测2015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0%,2030年城市化率为70%,结合xx镇的区域区位,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现状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预测xx镇城镇化水平为:近期2015年不低于43%,全镇城镇人口将达到约0.96万人;远期2030年不低于68 %,全镇城镇人口将达到约1.80万人。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现状特征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基本按照行政等级分为镇区、行政村、自然村三级。从镇域范围看,xx镇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按人口可分为0.2万人以上(3个),0.1~0.2万(5个),0.1万以下(3个)共3个等级。xx镇村镇体系现状规模结构(2010年)规模等级规模结构城镇数量Ⅰ0.2万以上临溪村、汊口村、芳口村3Ⅱ0.1~0.2万一心、三村、源口、巧坑、璜源5Ⅲ0.1万以下大阜、小阜、和坑3规划指导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为指导,依据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城镇化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现状城镇发展特点,村镇规划指导思想是:规划从xx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xx镇城镇发展的要求,强化xx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职能和城镇各项设施的建设。强化自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以建设具有典型徽文化地域风貌特色为城镇目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城镇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城镇的经济活力,特别注重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保证和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提高城镇生活环境质量。村镇体系发展方式xx镇村镇体系应走多种发展方式相结合的路子,包括有:集聚发展鉴于xx镇镇域村庄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村镇体系规划时,采用集中发展的战略,即加快中部汊口产业片区的发展,扩大现有中心镇区的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集中发展可以迅速提高镇区和各片区中心的建设速度,扩大其吸引力和辐射力,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梯度发展镇区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发挥着积极的“发展极”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其辐射影响下,因不同的区位经济条件和特点将分化出不同层次的片区,应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村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内涵发展城乡统筹不仅表现在外延的扩大上,更应重视其内涵质量的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城镇化的实质意义所在。因此,对于整个镇域范围特别是对于条件不够成熟而外延扩展受到限制的片区应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的整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等级规模结构xx镇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成中心镇区、镇域次中心、中心村、基层村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中心镇区——发展为1.5万人口的城镇(芳口、一心并入中心镇区);第二级镇域次中心——汊口村(和坑村并入汊口村,规划人口3000人);第三级为中心村——三村、源口、璜源3个中心村(其中巧坑村并入三村村,大阜、小阜并入源口村,规划人口规模达到800~2000人);第四级为基层村,规划人口规模为200—500人。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镇村等级数量名称人口规模(人)一级:中心镇区1临溪村15000二级:镇域次中心1汊口村3000三级:中心村3三村、源口、璜源800-2000四级:基层村12200-500职能结构规划根据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合理调整各村的基本职能,做到综合协调发展。规划根据产业职能,规划将东临溪的城镇体系分为三种职能类型:第一种:综合型——中心镇区、汊口——中心镇区是全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主导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汊口依托蔬菜基地、箬叶、白茶等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及产业延伸作为镇域次中心。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第二种:农业型璜源、三村2个行政村,以发展箬叶、油茶等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突出特色。第三种:旅游型源口村,以小阜飞泉谷旅游为重点,同时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职能类型数量名称主要产业综合型2中心镇区、汊口现代服务业及农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农业型2璜源、三村现代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旅游型1源口村旅游业及相关农产品初加工空间结构规划规划基本思路加强中心镇区和镇域次中心建设,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选择一些条件较好和潜力较大的行政村重点发展,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增长核”;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形成镇域发展重点地带。空间结构规划在规划期内,镇域体系空间布局将采用“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一条轴线”的发展模式,形成以中心镇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为轴线发展的空间结构。“一个中心”:中心镇区;“一个重点”:汊口村(镇域次中心);“一条轴线”:沿205国道城镇南北发展主轴线。镇域规划布局保护生态空间一是维护生态环境,二是保护资源依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产中的茶叶,二产中的竹木加工,三产中的旅游服务业。保护生态空间与经济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强化主次中心主中心:xx镇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全镇旅游经济主平台。是全镇参与县域竞争、协作的核心主体,它的作用在于“内引外联”。“内引”指作为全镇块状经济集聚地。“外联”指吸引外来资金发展旅游、第三产业,以镇区旅游接待服务区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旅游服务。次中心:汊口村;镇域经济次中心、全镇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发展重心。扶持特色中心村道路沿线以外的村庄空间形态均为山谷的点状形态,交通条件及用地条件限制较多,因此这些乡村的发展策略应围绕各乡村的旅游、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形成生态旅游空间,重点突出休闲旅游、生态保护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功能。另外应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形成合理的服务半径,促进城镇—农村设施和服务的共建共享。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规划原则空间管制规划是指为保证城乡空间协调发展,依据特定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空间分布特点,对其提出合理的发展导向及对策。空间管制规划遵循各空间协调一致的原则、保护与整治并重的原则、引导与管制相结合的原则等。空间管制规划按照地域空间的不同特征、功能将镇域空间发展区域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城镇建设区等其他适宜建设的区域,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限制建设区包括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生态绿地、水土流失中度敏感区、文保单位建控地带以及工程地质条件不适宜的建设地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规划期内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保单位保护区、镇区主要河道、公路两侧区域防护绿地通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分区空间管治措施与要求适建区管治措施=1\*GB3①各类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必须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安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以依法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及其确定的工业区和居住区规划为依据,一切建设用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应依法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乱占乱建。②城镇建设发展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随意拆建。③不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尤其应提高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远期(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m²以内。鼓励本区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限制建设区管治措施应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严格用地审批,对已经开发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有计划的修复、治理已破坏的山体,禁止污染物排放、弃耕;保护农田水利工程。禁建区管治措施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山体、水体、植被、土壤、大气等必须严格加以保护。新的城镇用地和中心村布点应避免选在本区内,本区内现有村庄居民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安全需要等适时进行搬迁。镇域内禁止开发的区域建设引导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乡环境景观,在xx镇域内划定需进行永久性保护和开发控制的具有重大生态和人文价值并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完善管理法规,加强管理力度;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地及其保护区;严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建设地下建筑和大型建筑,以防止水源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和生态遭到破坏;鼓励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净化环境;加大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属关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据《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乱占滥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对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要履行严格的审查、审批手续,并实行占一亩、补一亩的补偿措施,努力保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规划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协调一致,稳步开展村庄撤并后用地的复垦工作,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全镇基本农田做到定面积、定位置、定质量、定指标、定规划。以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在保证全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绿地=1\*GB3①主干河流泄洪通道:完善河道、河口管理法规;统一规划,加强整治,稳定泄洪断面,保证水流自然畅通;以防洪堤定内侧为起点,两侧各20~50米为禁止建设区;严禁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得向河流及两岸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固体废物。②防洪大堤:统筹规划,分级设防和建设,保证堤围的稳固、安全。风景绿地完善管理法规,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其它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保证其地域不被侵占,加强环境保护和风景绿地保护。城镇建设发展区引导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城镇发展区的基本管制要求与措施是:积极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开发活动向此区域集中,使城镇第二、三产业建设集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按照城镇发展战略精心设计各城镇空间布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具有合法地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规划,各项建设应依法办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乱占乱建。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并根据国家及有关规定对工业、居住、道路和绿化用地布局进行引导与控制。优化人工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对于高度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产业引导和环境监管;在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工业项目。建立并严格实施“四线”管制。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发展区的连绵无序延伸,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城镇建设发展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坚持保护第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破坏。乡村地区及农业地区发展引导控制乡村建设用地总量充分利用原有村庄建设用地,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农房,以提高乡村建设用地利用率。提倡建楼房,节约用地。根据各地情况适当迁村并点,增加农业生产用地。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引导村民住宅区的集中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积标准:农村集镇每户不得超过100㎡。乡村及农业发展区引导指以相对独立乡村居民点和以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林业等)为主的用地区域,包括村庄、农田、园地、林地、水域、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等用地区,是除城镇发展区和区域绿地以外的其它地区。乡村及农业发展区的基本管制要求是:发挥城镇的集聚作用,鼓励山上居住条件差的农村居民向山下地区迁移和向镇区集中,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扶贫。严格控制乡村居民点和乡村非农建设用地总量,乡村居民点要合理布局,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发展农村沼气和庭院经济、绿色农业,创建文明生态村。限制乡村工业的分散发展,引导非农产业相对集中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产业的集聚效益。切实保护优质农田,保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若遇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确实需要征用基本农田的,应经过法定程序修改土地利用规划,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加强乡村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禁止烧山垦植,对超过25度以上的坡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加强周边山区以及镇域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防治,保护林地生态多元化、审慎选择外来物种。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镇域城乡统筹xx镇的城乡协调发展应强调城镇与乡村在空间上发挥各自优势,空间要素(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和组织,以开发建设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拓展必须保证相应的自然生态空间的存在,使得整个区域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统一。=1\*GB3①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②镇域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是指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xx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贯彻“以人为本、以空间为重点、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原则”。xx镇城乡协调发展规划采用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培育城镇增长极和增长中心,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构筑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格局。xx镇域空间可分为城镇发展区、生态敏感区、农田开敞区、生态林区四种空间。四种空间分区的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和发展策略如下:Ⅰ城镇发展区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发展策略以城镇建设为先导、城镇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包括部分农村建设、生产用地等中心镇区、中心村的城镇建设区·二、三产业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城镇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城镇地域景观明显。·通常沿交通干线延伸,与经济走廊相吻合。·发展第三产业,整合第二产业,完善相应城镇功能。·控制城镇沿交通干线的盲目蔓延。·确保农田保护区不被侵占。Ⅱ生态敏感区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发展策略对镇域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好坏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全镇范围的山体、水体生态保护区,景观旅游区及其他需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对较大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是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支撑,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引发明显负效应。·镇域优质环境和优美景观的背景。·生态敏感区是镇域环境质量的重点保证,需重点保护。·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止城镇建设对此区土地的蚕食。·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进入。Ⅲ农田开敞区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发展策略以乡村生产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地域,包括部分独立村庄建设用地。全镇除河流水面、交通干线、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农业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和自然村落为主。·低密度开发区。·村办工业规模较小。·基本农田保护区是镇域主要的农业基地,适当控制第二产业的集聚规模,限制村办工业。·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零星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承担城镇居民户外游憩活动的功能。Ⅳ生态林区内涵范围界定基本特征发展策略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空间地域,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造林地、迹地等分布在镇域的低山残丘地区,主要集中南部各村。·林业生产、保护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为主。·实行新建与低产改造相结合,走多样化、立体化、集约化经营之路。·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乡村确保农业的现代化,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街道一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协调,形成一种城镇和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城乡交融发展,使城乡系统的整体功能日益提高。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GB3①城乡经济融合,城镇发挥中间纽带作用,使产业在城乡之间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城乡经济局面。②城乡空间融合,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镇空间与乡村空间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各具特点,相互融合。③城乡社会融合,减小城乡差别,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受教育程度、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水平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同;努力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使整个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现代精神文明。村庄建设规划指引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东临溪共有行政村11个,131个村民组。村庄建设仍存在生活污水处理滞后、生活垃圾处理不完善、农村信息化相对缓慢、基础设施配套还较差、公共事业延伸还不够、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村庄建设规划在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庄发展规模较小,对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以农民集中居住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村庄的规划编制应引起相关规划部门的重视。农房沿路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景观风貌的破坏;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重复建设,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在农村住区环境中,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失控,农村环境的化学污染逐年加重。部分村庄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建设管理严重缺位,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村庄建设标准=1\*GB3①中心村建设标准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在800-2000人,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人口规模可定在1000人以下,但不应小于500人。中心村主要承担村民聚居功能,并为村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中心村根据xx镇实际情况。应设置村委会、小学、幼儿园、文化站、卫生所、便民商店等服务设施;应建有3.5米以上宽的主要道路、二类以上标准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②基层村建设标准基层村为规划期内保留的,除中心村外的村庄。基层村人口规模一般在200—500人,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应作撤并处理,不再保留,基层村配套简单的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基层村严格限制发展工业用地。村庄迁建标准对于不再保留的村庄,应实施整体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安置用房应按新农村住宅区建设,有效提高土利用率和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雷设计方案
-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 2023年临沧市永德县医共体总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3年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系统毕业生招聘教师笔试真题
- 人员绩效分配方案
- 深基坑应急预案
- 第三章 溶液的基本性质课件
- 八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 市场调查方案
-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课件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新版培训课件
- 2023年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S/T 1022-2015偏钒酸铵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9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GB/T 1740-2007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 校园突发事件及危机应对
- 《必修上第六单元》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医疗器械辐照灭菌分析课件
- 信托与租赁讲稿课件
- 2023年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效的时间管理高效的时间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