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44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44页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单选题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的权力 B.引入知识分子提高官员素养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唐肃宗时期,鉴于玄宗朝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操控朝政的情况,遂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据此可知(

)A.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剥夺 B.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C.权臣干政受到一定制约 D.朋党之争的局面终结3.唐朝时,崔瑶和伯父邠、父亲郾、叔父郸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都担任过吏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清河崔氏“五十年间,四主文柄,上下六载,辉煌一时,门生充于庭臣。”天下以为盛。这反映了当时(

)A.世家大族地位日益没落 B.官吏选拔程序渐趋完善C.科举已成主要选官方式 D.传统社会影响仍然存在4.唐朝实行两税法时,派出官员核查地方财政支出,以地方支出额来规定其两税收入定额,然核查项目中未包含如建造公共建筑或赈灾等基本支出,因而地方“任和雇诸色人役使”,皆通过无偿征调进行。这体现了两税法下唐朝(

)A.监察部门纠察力弱 B.中央限制地方行政权力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地方税制变革的必要性5.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6.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强化7.“隋唐以前,没有实行科举制。但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在实行科举制以后,官吏队伍的优秀比例要比实行科举制以前大。谁也无法肯定,唐宋元明清的优秀官吏就比战国秦汉的优秀官吏多。”这句话认为(

)A.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 B.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C.科举制的实行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D.科举制的实行是选拔人才的需要8.在唐代文人中,逐渐形成了一股考前隐居山林读书学习,数年学成后出山应举,应考千载京城干谒行卷,以求取声名的风气。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科举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C.文人社会地位渐超武将 D.门阀政治退出了政治舞台9.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调整 D.家庭观念的变化10.唐代中后期,皇帝在对藩镇长官所进表疏予以批答的同时,还就其中涉及当时政务的内容颁发敕书,出现了敕书与批答并行的情况。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用中书、门下两省印,也不加盖翰林院书诏印,具有皇帝自行发出的性质。这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11.《唐六典》记载:“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维(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维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A.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B.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C.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D.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12.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3.《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A.废除了人头税 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加剧土地兼并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4.隋唐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其中的“庸”是指纳绢或以布代役。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而唐代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体现出隋唐时期(

)A.赋役制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 B.政治清明且统治者励精图治C.政府鼓励农民从事多种经营 D.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比较合理15.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当时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通过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这反映了(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科举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C.世家大族社会影响逐渐下降 D.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16.唐朝后期,政府规定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由此可知,唐朝后期(

)A.租庸调制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标准 B.赋税对象已经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C.政府已经逐步取消对农民人身控制 D.赋税以财产为主旨在增加财政收入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时尚书、中书、门下是皇帝的侍从官;曹魏时尚书、中书发展成独立机构,门下省也在西晋时成立。南北朝,国家机器通过三省运转,尚书省成为国家政务的执行机关,中书、门下省则成为皇帝与大臣之间连接政务事宜的机构。宇文泰为了把持西魏朝政,模仿《周礼》建立六官制,造成了权臣专政的恶果。杨坚鉴于此,参照北齐制度,吸收南北朝三省制优点,加以整顿和精简,开皇元年(581年)二月,以新的三省六部制取代北周六官制,实现了宰相制度的重大变革,宰相由三省长官担任、不再是百官之首,而是中央最高部门的代表,废止秦汉以来的个人开府的宰相制,防止个人专权局面的发生;将决策与施政分离,使宰相成为一个决策群体,尚书省在决策中的作用降低。三省六部制,一个承前启后的制度,奠定了隋朝运转基础,也奠定了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但其确立的辅臣制度依旧没有摆脱杨坚确立的这个框架,影响极其深远。——(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综述隋文帝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背景。(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杨坚宰相制度改革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1.A2.C3.D4.D5.D6.B7.C8.B9.C10.B11.D12.C13.D14.A15.C16.D17.(1)秦汉以来宰相权重威胁皇权;内朝制在魏晋南北朝演变为三省制;西魏制度导致形成权臣专政;杨坚对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