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_第1页
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_第2页
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_第3页
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_第4页
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末江汉平原的民禛

c、h.是指湖北和湖南沿海地区围绕房屋和土地修建的防水水库。水库周围的区域被称为“c”,也被称为“g”或“庭院”,庭院的面积被称为“guuma”。作为江汉平原中一种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状貌,加之其在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垸得到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广泛关注。考镜源流,不难发现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为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所区分:一为偏重于垸田经济意义的讨论。自冀朝鼎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认为垸田开发(包括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围田”与中游的“垸田”)是长江流域基本经济区得以存在的微观基础以来,以此取向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得到系统性生发,由垸田的兴起、发展、膨胀及于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甚而环境影响。另一种传统多少受到卡尔?魏特夫关于东方“治水社会”论断的影响,着重于从水利的角度窥求垸区社会本身的结构与变迁。随着近年来水利社会史的勃兴,学界对两湖地区的堤垸水利也做出了重新思考。总体而言,可能囿于资料限制,对垸内基层社会本身的考察仍有推进余地。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有幸查阅到民国末期(1942—1949)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民堤修防处”的数百页原始档案(共3册),本文将结合其他资料尝试对该时期的“民垸”做一初步解剖,以期为江汉平原的防洪型水利社会研究提供一个历史案例。简陋之处,尚祈方家指正。一、开中国前的东南角长江出三峡后一路奔流,至今湖北枝江市境内,江面始阔,在江心岛——百里洲洲首(今林家垴村)处被一分为二,再至洲尾(今新闸村)合流。道光10年(1830年),一场大洪水改变了数千年来“外江内沱”的状况,洲北的河道成为长江主泓,洲南则变成沱江,沱江以南即为松滋县境。这一变化使得洲南河道的水流速度减缓,淤积加深,原有沙洲的体积日益增大,致使“南江秋后水退,仅容小舟,而夏涨一至,所受水患,反较往时为大。康、乾之交,南堤不溃者一百余载,斯时民物丰阜,人庆安澜,及江道北徙,而南堤溃口之事,几于防不胜防。”道光20年(1840年)成书的《楚北水利堤防纪要》记松滋县堤防云:“长江……自枝江县羊角洲入县境,历朱家铺、采穴至涴市,下达江陵,延长七十余里……堤自县东门龙头桥起,至涴市止。”这段70余里的堤防被松滋县当地人称为“大堤”,也叫“官堤”,由官府负责修筑,经费筹措以随粮代征的方式解决。由于关乎百姓身家性命,堤防的安危直接与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成挂钩。一般情况下,安全度汛还是有保证的。在官堤以内,为了抵御县境南部山丘下泄的几条河溪的洪水,民众私下筹措资金,修筑了很多小型“私垸”。同治9年(1870年),长江再次发生全流域的大洪水,经营日衰的官堤经不住猛烈的冲刷,于黄家埠处连溃两口,达一千多米。江水纵贯堤内腹地,在县境纵横七八十里地,一片汪洋,给当地及下游的公安、石首等地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溃口过大,民众财力难支,一时难以堵修,政府接受了当地士绅杨品金“留口待淤”的建议。于是“荆南四口”的“松滋口”(也称大口)和松滋河(又分为东支与西支)形成。随后20多年间,黄家埠处的溃口一直没有修复,一遇洪水,县境低处就处于漫流状态。伴随年年洪水的涨落,泥沙的淤积速度也很快。光绪26年、28年(1900,1901年)两年,长江未发洪水,俗称“歇江”。当地百姓抓住有利时机,兴起了一场热烈的筑垸运动。“明达之士,热心公益之人,出而倡议,度量地势,兴修堤垸,就地筹款,按亩征收,每亩出土数方,出费数百文。或数月而成,或数年而成;或一成而不溃,或成而复溃,溃而复修,或大或小,或分或并,遂成今日之形势矣。”这一过程中,大概有20多个较大的“私垸”陆续被修成。以前受官堤保护的良田经过溃堤——淤积的循环又以垸田的形式重新成为良田。三合垸就是其中最先修筑成功的垸子。1902年,当地绅民在唐协卿、庹祥亭等人的倡议下,沿着洪水冲出的长寿潮以西,将三个小垸:上垸、东垸、下垸合筑,“就地筹款,每亩出土数方,出费数百文,数月而成,与新江口对岸。”是为三合垸。由于无法找到三合垸成垸至1942年这一阶段的系统切实材料,本文拟主要采用收集到的民国晚期(1942—1949年)该垸的档案来进行相关探讨。有些内容也会尽量追溯到更早的时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从三合垸修成的次年开始,毗邻的长寿垸也逐渐由小变大最终成型。至1919年与三合垸合成一体,四周长六十八(华)里,面积十四万亩,有田十一万五千亩。但由于三合垸的修防一直是独立进行的,故本文仍把他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二、有之不在粮方主导官堤的管理明清时期就一直受到各方高度重视。乾隆53年,因为松滋境内的朱市孔明楼溃决,官修制度遂告终结。起而代之的是官督民修,民众自行在每年年终推举总局、总监、散监等职务的人选,报县府备案、下发任命状,县府不得干预推举人选。“每年按粮派土,各都有催夫给工单,即于单内点单首,催夫催单首,单首催散户,不出三月,即宜赴局完纳。其守堤者为圩老、圩甲,亦仿明赵贤法,圩甲为预备土曰土牛,以待防汛,不得妄动……书吏不与焉。”虽然修堤的费用仍然由官府统一随粮代征,但官府对修防的具体掌控减弱了。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民垸也主要是由垸民公举的垸首负责修防,并设专门办公的机构—土局。不同的是粮款筹集需各垸自行处理。至1931年,县设水利委员会,各民垸设民堤修防处,修防主任由垸民公举报县委任。1934年,滨江干堤兼大同垸(即原来的官堤)修防处也已成立。堤垸的“修防处”体制遂最终建立。(一)堤保、堤防等为后益物、一般工修防处是一个实体组织,有独立的办公地点、人员、财物。1944年9月24日,因为原来的办公地位于狭长垸体的西隅,不方便粮户缴纳土费,被迁往较为适中的邹家屋场邹云陔宅内。后又被换至垸内的王家闸等地。主要办公人员为修防主任1人,全面负责垸内水利事务。堤董2人,负责协助修防主任召开会议、征收粮款、验收土方、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等事项。堤保10人,一般与行政保并行,负责催收该保的土方、堤费以及在汛期组织人员上堤抗洪等。文牍2人,书记1人,事务员1人,堤警4人,勤务2人,炊士2人,共25名常设人员。除了主任、堤董、堤保的推举比较慎重外,其余人员的任用随意性比较大。他们按月领取固定的主副食费用和薪饷,这些费用最后都分摊到全垸粮户每年所交的土费中。修防主任按惯例是一年一选,连任的情况也很常见。在新旧主任交接的记录中,可以大致看到修防处所属的财物包括生活用品,防汛用品,各类账册、单据等征收用品三大类。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的账册、单据题名,如1935年1月20日的交接记录中有“今开……红册六本(三十一年二本三十三年二本三十四年二本)、土册九本、征收账九本、花户存土/费清册二本、粮户欠土/费清册二本、堤费收据二十本、文卷四本、红滚三本、总登二本。”这样的财务体系说明垸民围绕修防产生了频繁的经济来往。(二)力役的货币化市场化人力与物力是水利运作的物质基础。修防处为了集中必要的资源,主要采取按田亩的数量和等则均摊力役和费用的方式。力役在名义上是以做“土方”的形式完成。每个土方按1丈×1丈×0.1丈的体积计算,不分距离远近。另外,缴纳的钱款称为“土费”,主要用于维持修防处的现金开支。民国后期货币贬值厉害,土费又多以征收实物如棉花、黄豆、麦子等形式支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在垸民间的差异:自耕农一般可以接受同时承担力役和缴纳土费;地主(粮户)则比较容易只接受交纳土费,尤其是居住在垸外的地主。变通的方法就是土方折价。一方面,佃户在帮助自己的主家完成其做土任务后,在交租的时候向地主找还或者直接扣除折价。另一方面,土方折价导致了土方交易的泛滥。这使土方任务的完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那些愿意上堤做土的垸民,就采取分段负责的方式来完成。反之,修防处则用收缴的土方折价钱雇人统一完成必要的水利任务,是为“签子土”。防汛或其他水利劳动造成的力役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土方补偿。力役的货币化市场化在某些情况下降低了修堤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垸绅熊芰舫在1948年3月16日该年第2次堤务会议中提出了解决办法:实土上堤又要杜绝弊端诚非易事谨具个人意见所及拟定改善办法三项如次提供大会参考故是否有当请公决之?1.工程计划应该由负责人函请经验丰富之花户会同勘测应做之处依次编列字号造具个别预算交某堤保督修依限完成具报以便依次对号收方但须约原勘测人员同办理工竣即造计算交大会会议派土方?2.施工收方不论任何方式每工不能超过一方为原则千千梭梭估各工做土最易成弊负责人须有隐秘方法杜绝之?3.土由种作人负担其价应按日需生活费抬高一倍为标准达到实土上堤不克夫价为目的。显然有人在做土方时偷工减料,并且全垸实际上完成的总土方数在日益减少。对前者只能采取技术性的措施加以避免,对后一种情况,则采取提高雇工做土报酬的方法。这次会议对此提议照案通过。仅从逻辑考虑,这些较为理想主义的方法作用应该不会太大。(三)事后借贷和产品的筹措水利运作的实践部分包括征收、岁修与防汛3个部分,频繁的修防会议则贯穿整个过程。我们试以1947年为例来讨论相关问题:上表中显示,经费的筹集和催缴是修防处的一大主要任务。在筹集方面,挪垫机制一直被沿用。每年冬春交接时的农闲是岁修时间,如果前任在上年年底征收到并遗留下来的费用充足的话,尚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否则,必须依靠向垸内富有绅士告贷,这种贷款有比较高的利息。在组织岁修的同时,也不断催缴以前粮户的欠款和欠土。6、7月间汛期即到,防汛费用的挪借又提上日程。其他临时有需要,修防处若没有存款,也必须时时告借。直到年末,开始决算本年度一切开支情况,继而确定征收土方和土费的标准。征收工作开始,年关前后,既是催缴时间,也是修防处还贷的时间。这种事先挪垫的机制据说比较切合一个周期之内修防的实际需要。岁修内容一般包括新修矶头、培修堤的低洼处、填埋獾洞之类。大多数情况下,都由经济条件较差的垸民来承担。防汛的时间取决于长江泛涨的时间,一般为6月到9月间。有的年份若碰到所谓“桃花汛”或阴雨连绵,也会提前至5月或推后至10月。防汛关乎全垸民众的身价性命,其既是对岁修工作质量也是对修防处组织能力的检验。同时还是在心理上凝聚全体垸民的社会行为。三合垸修防处为此制定了严密的防汛办法。以下是防汛分段表:防汛期间,行政乡保相关人员一般会采取协助态度,他们一般充当临时指挥的副职,修防处承担防汛主要责任。三、贵族和政府:2种权力结构和网络(一)永安乡“士绅”和“私家车绅”的活动按照田亩的多寡来均摊所需费用和土方(力役)的修防体制,必然使得垸内大族在水利事务中享有更多优势。位于庹家桥的百余户庹姓,拥有祠堂和四十亩祠产;谢家岗的谢姓则在永家岸拥有七十余亩祠产;刘姓,六十户,祠产二十余亩;李姓,在李家湖有祠堂;明代就迁入的唐姓,大概有二百户。仅以上五姓族人中就有李忠谋在1942年至1944年元月、庹理章在1946年、谢营之在1949年充当修防主任。其它大族在全垸的日常修防事务中也普遍拥有发言席位。以下1947年6月6日第4次堤务会议记录中的出席名单:出席人:李忠谋牟武臣牟云牟德记邹云阶庞采五庞德庵唐静仙周启文庹子柏肖锡伯唐治平许举初许伯川庹理章熊惠龙廖章甫庞治珍李宗廉陈建章唐英臣谢志高王金甫佘金甫佘性庵刘树丹庞世发许佑武王国轩赵靖生何玉高方采轩陈子楹邹余斌方仲文熊志武张清泉唐采章王吉三缺席人:熊芰舫王述明王新伯谢营之刘性之周华春唐东谷(永昶)王晓林李子吉周伯丹胡子汉唐久初这些在各类垸务文书中被称为“士绅”或“垸绅”的出席者应该集中于几个拥有更多土地的家族。像这样的修防会议一年会召开6到10次。垸绅们通过讨价还价,基本掌控了垸内年度的修防运作。但令人惊奇地是,三合垸的行政架构乡—保—甲体系中,大多数情况下似乎仍然由这些士绅来操作。如李忠谋在1942年10月1日至1943年9月30日间竟然同时兼任三合垸修防主任和所属观禹乡的乡长。至于其他人,我们再来看看几乎是同一时间点上永安乡乡务会议记录中的出席名单:出席人:唐远煌唐治平高政久王晓林熊炽周唐采章谢营之龚子亮车晓三刘云良张麒春庞采五庹理章邹余斌牟云牟武臣许举初张振翼佘连三陈建章周伯丹廖章甫王仁甫王新伯王协卿萧子梁刘裕陵唐永昶邹云陔(阶)李德孚周华春王述明熊惠农刘性之缺席人:乔显亭熊伯才张华轩周焕卿肖锡伯列席人:孙士勋王元亨陈燕孙(注:后面3人姓名被抹掉)此次乡务会议主要解决的是乡政问题,并非水利,但应出席人员与同期修防会议的应出席人员多有重合,出人意外。这说明水利运作与基层行政其实都是一班子人在做。垸绅的一身二用是与基层行政架构和水利组织架构的叠合紧密相连的。(二)采取补差放免的方式上文中的两个出席名单还表明另外一个问题,即修防会议对于垸内民众来说代表性也许更大。除了垸绅出席人数更多之外,一些非水利性的公共事务逐渐在修防会议上被提出来讨论和裁决,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全乡的公产和教育两个方面。1945年9月17日召开的第四次堤务会议中,乡中心学校提出了数个临时动议:1.教职员工的津贴是否继续追加?2.中心学校教具不敷应设法添置。3.建校工人的工资、主副食开支。4.学额不足应帮助催促各乡保。5.为乡义警筹募给养的不足部分。6.议定乡公产提成时的验稞标准及负责人选。堤务会议都一一讨论并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决方案。修防会议的扩大化更体现在其对于乡财政的潜在影响力上。同年11月12日修防处会议记录中有如下一个临时动议:准乡公所财字第二号公函以本乡财政素无具体建树以致开支拮据负责棘手请设法补救等由特提请设法救济案。决议:由乡公所会同财保会拟具预算交由乡民代表会议决定实施。乡财政的拮据必须由垸务会议商定解决办法,说明后者在垸民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影响也取决于垸绅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很显然,关系每一个垸内人民身家利益的修防事业更能激起垸绅群体的认同,无怪乎代表国家行政权力的乡财政机构来到垸务会议寻找“化缘”机会。我们不否认行政体制在垸内的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也许有时更需要借重水利架构来实现。(三)土费管理与抗缴借助频繁的修防会议,垸内民众尤其是拥有较多田产的士绅之间在多数情况下会获得水利利益的平衡。一些小的矛盾也会随时化解,但如果士绅群体内部发生较大纠纷,来源于乡保一级的力量注定是无法帮助平息的。1945年12月20日,即将离任的修防主任王述明向县长朱英培递交了一个语气强硬的报告,矛头直指时年30岁、多次参加修防会议讨论的赵靖生:一、查本垸粮户赵靖生户名赵本厚赵清宣共有上田四十一亩二分三厘中田二十八亩六分九厘本年应缴土三十九方二寸费洋四千四百四十九元逐年积欠土二百二十九方七寸费洋一千三百四十九元共欠缴土二百六十八方二寸费洋五千七百九十八元迭经当管堤保刘河清催出来处清缴不惟不照数结算且百般骂辱以致负责催收者视为虎穴不敢质问因之影响本垸征收良非浅显查该抗户赵靖生在本垸为一等粮户曾身负本乡旧制联保主任之责其声望号召足以影响征收至该抗户之环境亦称优裕经常抹牌赌博动辄数十余万之输盈而对于应缴之土费一味抗缴视如儿戏。二、值兹年关迫近结束在尔加之述明又急于交卸而继办之冬工须把握时机即日开展而少数未结算粮户多以该垸抗户赵靖生为比较此种情形非特影响现日征收抑且妨害将来国赋民命至深且巨情不获己为此报告钧长鉴核恳准迅予派警传押勒令清缴以儆效尤而维堤政不胜待命之至!右报告松滋县县长朱主任王述明(私章)抗户赵靖生住观禹乡第二保三合垸虽没有在抗战中沦陷,但也受到严重影响。人心不稳,经济趋向凋敝。逐年的土方承担及土费征收经常寅吃卯粮,靠挪垫举债来维持。粮户出资,佃户出力,自耕农既出资又出力的体制受到侵蚀。垸绅赵靖生的抗缴,主要集中于力役的方面,即均摊土方的完成。当年的欠土为“三十九方二寸”,积年欠土“二百二十九方七寸”,共“二百六十八方二寸”。相当于约连续七年坚持拒绝承担力役。他可以选择让自己的佃户代替自己上堤做土方,但必须在收租时按土方的实价找还佃户。另一种途径,则直接将应担土方折价交给修防处,如当年垸务会议议定为每方150元,加之所欠土费,则赵靖生共欠修防处约46000多元,与2300斤的石灰等值(时价)。这样的负担水平其实不高,所以王述明借他赌博挥霍“动辄数十万之输赢”与此对比,凸显他欲挑战既定水利成规的心理。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赵靖生的身份有可能引发垸绅群体内部的效尤。这里我们无法知晓双方是否存在私人关系上的矛盾,但这种士绅内部围绕水利产生的冲突如何解决可能需要垸外力量的介入。赵靖生对于来自乡长马化龙说合性质的催函也置之不理,在回函中言辞激烈地对王述明进行了指责。乡座化龙兄赐鉴:违教念念辰经政躬造吉凡诸适意是□敬覆等项获手示透悉一是辱荷知系深劳关注吾人欠缴土费固属然是惟王述明□充以来贪得无厌企图一网打尽三合垸数千之户田亩数万之多豈无尾欠悬账之理况征收陈习以旧历年底为止王述明麻木不仁乳臭未干有意与愚为难愚决与之理诉大战方憩之秋该明囊刮若是大战工作可以想见也劳烦赐示不胜铭感□□只此敬公绥弟赵靖生手复古十一月二十三日回函中还隐隐透露出修防处可能存在的弊端,借此打击对手。修防主任的贪污案件在同时期松滋县另外的民垸中也偶有发生,但赵靖生在此处拿不出切实证据。垸内行政机构显然无力调解此事,最终县长委派警士到赵宅传唤本人,迫于潜在的武力惩罚,赵靖生选择缴清欠款来结束纷争。但在接下来一年内的修防会议中一直以缺席的方式来表示不满,直到1947年3月,新的主任邹余斌上任后他才重新回到发言席上。此案后的效仿者还有1946年5月发生的周义胄事件、1947年4月发生的黎义和胡仁甫等十人抗土事件。其当事人都是垸内的粮户,大多在修防会议的记录中上被称为“垸绅”,面对县政府基于武力的裁决,都很快选择了顺从。四、作为一个社区:内部社会的福祉(一)培兴哌的地位在洪水漫流时期,很多家族聚居在较高的台子上。随着淤积的加速,小型的围堤可能出现了。继而围堤之间继续组合,1902年前所谓的上垸、东垸、下垸浮出水面,三合垸在此基础上最后独立成型。这样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发生过程,也是各个家族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不断进行争斗和协调的过程。“清光绪时……滨江一带,新淤良田,彼此争竞,讼案如鳞。”为了在打官司中占据优势,当地人甚至以信奉基督的形式取得了传教士的帮助。相互协调的过程也许更普遍,因为面对长江的定期泛滥,任何个人或单独家族的力量都无法应对。家族的聚落因为共同的危险最后结成了联盟,岁修与防汛制度的确立、稳定使得共同体得以延续和不断被重述。即使后来的国家权力伸展至此,也必须入乡随俗。从现存该地的行政地图序列来看,三合垸在历次区划调整时其独立性一直得到承认。位于松滋河(西支)西岸,与三合垸隔岸相望的培兴垸在1946年重划乡界的过程中,就曾因为在独立性上得不到认可而极力反对政府的决议。以修防主任杨西伯为首的全垸绅民在该年3月4日呈交给县长的请愿书中声称:一、查低乡人民之生命关系垸堤修防之稳固,垸堤修防之稳固,系于指挥之便利,指挥便利,尤赖管辖之统一,假使堤堘管辖不一,即不能受一方面如意之指挥,将见溃淹无日,民众生命,无赖其保障者。此诚天经地义不可藉任何之事由而能反对之至理也,反之,负修防责任者,则不敢胜此任而保无恙也。二、复查我培兴垸上自庞家湾搭脑下至木马口搭脑形如悬胆势极险危上临黑石溪之疾流中下受滨江之洪泛在过去修防偕行政统一时无不共庆安全洎民国二十三年以后垸境受乡界之派分使协助修防之自治机关责任不专彼此推诿致有民国二十四年上下夹溃之惨灾迄今十年余兹民气尚未复原覆亡殷鉴糜不日夜兢兢每欲求修防行政完整因自治乡界无整个变更固无可如何去岁三十四年夏季江水泛涨修防处不能统一指挥辖于旧有朱市乡之区域土费既无法收集民夫亦无法调遣若非钧长派岳科长实地强为督导已复蹈二十四年之覆辙矣此为培兴垸妇孺父老共见共知之事实。1934年培兴垸所在区域被朱市乡与上明乡派分,这使得该垸在岁修尤其是防汛的时候不能统一指挥。声称者认为1935年垸堤的溃决与此直接相关,并进一步举出1945年防洪期间需要县府派人“督导”才能指挥的例子来反证。适逢县政府重新“整个”划分乡界,全垸要求“修防行政”完整的呼声便日益高涨起来。该案的结果却是县府裁定仍然维持派分状态。仔细推敲这场争论,声称者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行政区划上的独立,因为派分时期他们实际上接受了既定事实并维持了水利的正常运作,所以“无可如何”。1935年和1945年的正反两个例子实为借口。是年“百年罕见大灾,七月四日,狂雨倾盆,四日未已,外江内河,同时泛涨……”受灾的并非培兴垸一隅。与三合垸的“幸运”相比,培兴垸代表了另一种类型:即当行政无法满足垸区因水利原因而生的“完整”要求时,基于地理形势的不可更改,垸在组织修防事务的过程中,虽然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协调各种关系,但最终仍然能保持其完整的水利功能。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类型都说明地理形势对水利共同体拥有基础性影响。(二)利益引导下的东南角式修防在这个堤长32华里,人口约有数千户,拥有28335亩在册田地的垸子里,随着四季的周替,人们有节律地辛勤劳作、生活。地处低乡的垸田,经过长年的淤积,肥力很大。上年的冬季,人们主要撒种小麦、大麦和栽种油菜。农闲的年末和初春,约有两个月的时间,人们进行简单的娱乐和修整。公共性的岁修也主要选择这段时间进行,其略带强迫的性质来源于洪水加在垸民头上的潜在压力。那些试图逃离这种集体劳动的垸民,一般会得到提醒甚至惩罚,修防处在1944年2月18日给县政府的一则报告就提到,“惟垸内人民尚多扭于积习,在此农隙期间,挑肩营商奔走利末,合并呈请布告,并令当地行政机关设法制止以维堤政”。岁修过后的3月,农民开始植种垸子里最富经济价值的棉花,间或撒种豆子、芝麻、玉米之类的作物。从3月到6月,是侍弄棉花的最关键时期,风调雨顺的话,到7月就可以采摘,卖给花贩,以换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采摘棉花和收获豆类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到11月。倘若该年气候恶劣,洪水泛涨,垸民就得把很大的经历投入到防汛事务中去。抢修堤防、抢堵溃口往往会与抢收棉花同时进行。碰上洪水漫堤,一片汪洋的年景,垸民的悲惨就无以言表了。他们有时会在水退后撒下荞麦之类的种子,但收获十分微少。防汛时的紧张和溃堤时的无助使得垸民对洪水的恐惧刻骨铭心,以致很长时间内,大家都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每年都可能被打乱的生活周期仍然运转,到了冬季,垸民盘点一年的开支,等待修防处验收土方、催缴土费的锣声,为来年的循环做准备。共同的水利压力及由此引发的较为规律的集体行为已深深楔入到垸民日常生活的节律中。就算有时需要暂时离开垸子,乘坐的属于修防处公产的渡船也会在无意识中提醒垸民,他们之间相互的认同实则来自一种共同的记忆。(三)修防处的寺院周期性的修防行为给垸民带来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想象,相关的仪式则让这种想象愈发生动。每年岁修动工前,修防处都会派人“祭江”。他们沿堤查看一番,在认为要整修的或新修矶头的地方丢下金箍子和其他装饰品,以表决心和真意。然后命令保丁沿村鸣锣告示:首士有令,各花户准备上堤岁修,限期交齐土费等等。进入汛期之前,则有相应的“降水”仪式。仪式结束后,修防处作为主家,还会摆席面宴请垸绅和水利技术人员。整个过程与当地红白喜事的人生仪礼多有相似。作为固定信仰空间的寺庙也是垸民缓解洪水恐惧、激发凝聚力的重要场所。道光25年(1845年)松滋官堤在采穴故道附近的黄木岭溃成巨口,在县令陆锡璞的指挥下,堤内的低乡人民奋勇堵口修堤,“从事运土之夫舟,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