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_第1页
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_第2页
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_第3页
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_第4页
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五胡十六国、东晋导论西晋统一政权瓦解后,出现了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在长达270年的时间里,先后形成十六国(304~439年)与东晋(317~420年)的对立。十六国大多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东晋是门阀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基本史料《晋书》,唐朝房玄龄等监修,令狐德棻等20人分撰,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代曹魏建晋(265年)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宋为止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是研究两晋十六国的基本史料。有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新设的《载纪》一项,专门记载“僭伪”的君主贺臣属,共26篇,按国别设78传,是现存有关十六国的重要史料来源。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十六国春秋》(辑补本),北魏崔鸿(?-?525年)。这部书为纪传体史书,书成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记载五胡十六国的史事,原书至北宋亡佚,今本大都为明、清人从《晋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史书辑入,共载544人,对研究十六国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齐鲁书社的点校本(系《二十五别史》之一);关于十六国历史的现代著作张维的《仇池国志》,杨伟立的《成汉史略》,李祖桓的《仇池国志》,周伟洲的《汉赵国史》和《南凉与西秦》(及《吐谷浑史》),蒋福亚的《前秦史》及齐陈骏、陆庆夫、郭锋的《五凉史略》,洪涛的《三秦史》和《五凉史略》,赵向群的《五凉史探》等。

除了上述专史专著外,十六国国别史专文也有不少,例如:内田吟风的《南匈奴国家(前赵)》、王俊杰的《西秦史钩沉》、芈一之的《南凉国史纲要》、晋民的《汉(前赵)国》、李森《南燕春秋》、冯克诚等的《西燕始末》、胡益民的《仇池国小考》、吴洪琳的《大夏国史》(博士论文)等等。第一节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政权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以383年东晋和前秦的肥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1)成汉、(2)汉和前赵、(3)后赵、(4)前燕、(5)前秦、(6)前凉。后期的政权有:(7)后秦、(8)后燕、(9)南燕、(10)北燕、(11)后凉、(12)前凉、(13)西凉、(14)北凉、(15)西秦、(16)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

建立政权的诸少数族原先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论诸族原先的发展阶段怎样有差异,由于他们置身于一个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政权,因此基本上都是封建政权。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共有二十国。五胡十六国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十六国简表

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

汉(前赵)刘渊

匈奴屠各种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氐(巴人氐人)

304~347

成都

东晋

前凉

张寔

317~376

姑臧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匈奴羌渠种)319~351

襄国、邺(河南安阳)冉魏

冉魏*

冉闵

350~352

前燕

前燕

慕容皝

鲜卑(慕容氏)

337~370

龙城、邺

前秦

前秦

苻洪

350~394

长安

后秦

后秦

姚苌

384~417

长安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慕容氏)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慕容氏)384~394

长子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鲜卑

(乞伏氏)385~431

苑川(甘肃榆中)

后凉

吕光

386~403

姑臧(甘肃武威)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秃发氏)397~414

西平、乐都(青海乐都)西秦

南燕

慕容德

鲜卑(慕容氏)398~410

广固(山东青州)东晋

西凉

李嵩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

赫连勃勃

匈奴屠各种赫连氏407~431

统万

(陕西横山)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鲜卑化的汉人)407~436

龙城(辽宁朝阳)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匈奴(卢水胡)397~439

张掖

北魏代*

拓跋猗卢

鲜卑

(拓拔氏)315~376

平城

前秦土谷浑*吐谷浑鲜卑(土谷浑氏)307-663伏俟城(青海湖西)吐蕃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终于439年。起始与西晋相叠,后期与北魏相叠。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建立的,但也有部分汉族政权。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北魏亦未计入。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一赵(后赵)一夏二汉(汉-前赵成汉)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北南)五凉(前后西北南)匈奴三:汉-前赵夏北凉鲜卑五: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羯一:后赵氐三(包括賨):前秦后凉成汉羌一:后秦汉三:前凉西凉北燕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的西燕不在十六国之列。第一节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政权“刘汉”统治(309~318年)建立者刘渊,祖父於抚罗任南匈奴单于,父在曹魏时期任五部匈奴的左部帅。309称帝,建号元熙,国号汉。统治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胡汉分治”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

——《晋书·刘聪载记》

匈奴左贤王刘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资治通鉴》卷八五

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前赵(318~329年)建立者:刘曜任相国、都督内外诸军事政策:任用汉官,设立学校,选聘名儒传习汉族封建文化。穷兵黩武:连年与后赵石勒交战,兵败被杀。刘曜,(?-328),匈奴族,字永明,善属文,工草隶。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后赵(319~351年)石勒(274-333)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后赵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319年称赵王。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晋书·石勒载记》(下)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之中,常令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而听之《十六国春秋别传》后赵疆域图西起关陇,东接辽西,大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统治政策1.保持羯族统治地位的同时,注意拉拢汉人。2.安抚流人,奖励农桑,检核户籍,制定租调制度,减轻赋役,规定每户交纳2匹帛、2斛谷。设立太学和小学,传播儒学。“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曾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农都尉陆光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3.废止羯族一些落后胡俗。石勒曾对胡人“重典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晋书·石勒载记下》)。石虎:“时年十七。性残忍,好驰猎,喧游无纪度,尤善弹,数弹人,军中每患之。”冉闵(约生于西元322年左右,卒于西元352年6月1日),汉族,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君主。他镇压了梁犊的起义军,因而声威大振。冉闵杀死石虎的儿子石鉴,杀石虎二十八孙,自立为皇帝,后赵亡。

“青、雍、幽、冀州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晋书·》冉闵传杀胡令: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屠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所在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前燕兴衰和前秦统一北方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嘎仙洞鲜卑族起源之地鲜卑迁徙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东、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前燕

慕容廆guī

,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人,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浑第一代首领慕容吐谷浑是其庶兄。五胡乱始时期,慕容廆遂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自称鲜卑大单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晋书·慕容皝载记》)时二京倾复,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晋书·慕容皝载记》)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297年—348年10月25日),字元真,小字万年,鲜卑族。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燕的开国君王,庙号太祖,谥号文明皇帝。其父为慕容廆,慕容部落的酋长。其庶兄建威将军慕容翰。慕容皝,南败后赵,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氏,十多年内拓地三千余里,掠徒人民十万余户。发展农业生产,把土地分给农民,并赐耕牛。复兴文化教育前秦(350~394年)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人,苻雄之子氐族文字大印符洪—符健—符生—符坚(338-385)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并有王佐之才,为其羽翼。

——《晋书》卷一一三《符坚载记上》〔王猛〕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前秦(351-394)之统一前秦(351-394)之统一370年,灭前燕,据黄河南北。373年,占益州。376年,灭前凉、代国,统一北方。“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统治政策:政治上:厉行法制,整顿吏制,加强集权。经济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卑宫室,薄赋敛,倡导节俭,严禁侈靡,招抚流民,开放山泽。推广区种法。民族关系:缓和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思想文化:广立学校,提倡儒学。“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苻坚载记》

前凉(301~376年)张轨“家世孝廉,以儒学显”。他在河西,“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令有司可推详立州已来清贞德素、嘉遁遗荣、高才硕学、著述经史..具状以闻。”(《晋书·张轨传》)《资治通鉴》卷一二三称:“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在十六国混乱时期,河西俨然成为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自张轨以后,经久不衰,在历史上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成汉成汉(也称成、后蜀;304年-3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难民反抗晋朝的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一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东晋的建立及其统治政策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永嘉南渡

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晋朝的官民纷纷避难外迁。或西投凉州,或北入辽西,最大量的是迁移到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大批官僚携带家族、部曲、宾客渡江南下,一般民户也分别跟随同乡大族结伴而行,从而形成一个个依籍贯聚集起来的流民群,多者可达千余家数万人,此所谓“永嘉南渡”。东晋建国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住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及帝登尊位,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

——《晋书·王导传》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上国众事,所以胜江表者多,然亦有可否者。…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孔子云:丧亲者若婴儿之失母。其号岂常声之有?宁令哀有余而礼不足,哭以泄哀,妍拙何在。而乃治饰其音,非痛切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外篇·讥惑》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势单力薄,,初至时,“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当时,南渡的琅琊王氏王导、王敦见此,决定帮司马睿,于是利用一个节日聚会时,带领诸名流,骑马拥从着司马睿肩舆,惊动了江南士族顾荣,纪瞻等,他们渐改变了对司马氏的态度,归附了司马氏。司马睿对王氏十分感激,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力量强大,可以与皇权并行。侨姓士族地主是东晋政权的统治核心。后来有庾、桓、谢相继与马共天下。《世说新语·宠礼》载:“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丞相固辞,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王导王导东晋的统治政策(1)提出“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在大族内部加强团结合作,对人民实行修养生息,大力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2)给予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利益更多优遇的同时,也减轻流民的赋役负担。侨置与土断

侨置是东晋王朝安置移民的重要措施。即在江南地区建立侨置郡县。当时北方士族与普通百姓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有的籍贯。统治者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从而形成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这种情况在南朝时期也实过。土断是废除侨置郡县的措施。当时侨置州县无一定边界,不征租税徭役,大士族广占田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晋成帝时下令土断,把侨置郡县的户口编入原来的郡县。

侨州郡县土断土断是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东晋设侨置,本来是一种临时措施。侨置设立后,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一是版图混乱——侨置的设立,本来是以侨人的籍贯相同为原则;可是北人南来,都是流民性质,同一地区,往往聚有北方几个郡县的侨人。于是侨置郡县林立,“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宋书·诸志总序》)。又曰:“或昨属荆、豫,今隶司、兖;朝为零、桂之士,夕为庐、九之民。去来纷扰,无暂止息。版籍为之浑淆,职方所不能记。”只在今江苏南部一带,就有侨郡三十三,侨即使在侨置中,也并不全是侨人,如南徐州境内,全部人口为四十二万余人,其中侨人约为二十二万余人,其余二十万为土著。许多原有郡、县内也有或多或少的侨人散处。又由于侨人居处并不很固定,经常流动,致使侨置郡县了常改变。二是影响财政——侨置郡县或侨人县是不征租税徭役的。南来的士族地主们乘机广占田地,大量地隐瞒户口,时间已久,这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徭役的征调。晋成帝(326——342)时,已开始推行“土断”。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曾大规模地实行“土断”,称作“庚戌土断”。土断由桓温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这次“土断”的成果很大。“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东晋的社会矛盾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当时流行的“王与马,共天下”说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稳的司马氏政权,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不断的斗争。王导执政,以宽和著称,其目的除结好南人,巩固司马氏地位外,也为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陈郡谢氏 吕思勉著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既入石头,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王导: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敦: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东晋门阀氏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王氏兄弟之后,百余年中,东晋朝政则相继由王、庾、桓、谢等几大士族执掌。当时,士族有北方侨姓和土著吴姓之分,侨姓地位高于吴姓;官职有清浊之分,录尚书事、中书令、尚书令等清职要官几乎全被高门大族把持,寒门庶族只能充任低官浊职。经济上,门阀大族享有充分的特权。东晋实行“给客”制度,官吏依品级荫客的数量比西晋时有所增加,如一品官由荫客15户增加到40户。门阀士族不仅按官品占田,大肆兼并土地,建立田庄,而且霸占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为了维护士族门阀的政治经济特权,东晋政府制定了《十八州士族谱》,专门设置官吏管理,以防庶族假冒。士庶的界线比前更加严格,车服异制,互不通婚,不相交往。东晋前期的内乱

东晋政权在士族门阀专政的政治体制下,统治集团矛盾错综复杂。有皇权与士族、士族与庶族、南北大族、南渡士族门户之间的矛盾。东晋一代,内乱不止。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多次爆发内乱。重大的内乱包括:江南士族的反抗、王敦之乱(322-324);苏峻祖约之乱(325);桓温专权乱政;桓玄之乱(402)。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孙恩、卢循起义,历时11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江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种长期动乱的情况在前代是很罕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晋王朝的力量。

江南士族的反抗吴姓士族:如周记自以为有“三定江南”之功,仅得义兴太守之职,一直怀恨在心。早在司马睿称帝前,就密谋起兵,后因事泄,忧愤而死。临死前,归其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伦子。能复之,乃吾子也。”315年,周勰阴结吴兴徐馥,以讨伐王导、刁协为名,起兵反晋。孙皓族人孙明也响应。很快为司马氏政权镇压。以后,王敦拉拢南方另一大族吴兴沈氏,诬告周勰与其叔周札谋反,派沈充尽灭周氏。及王敦败,沈充亦被杀。吴姓士族中武装力量较强的两族同归于尽。王敦之乱东晋政权主要由司马氏和侨姓士族把持。这两股势力之间亦有矛盾。对于侨姓士族与皇权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局面,司马氏毕竟不满意;侨姓上族也不愿意皇权强大,进而限制门阀士族的利益。所以,先后控制朝政的王氏、庚氏、迈氏、谢氏与皇室多有矛盾冲突。东晋初年的王敦之乱便是突出一例。荆州扬州王敦之乱对东晋及以后南朝的历史有重要影响。首先是开启了荆、扬之争的序幕。东晋南朝的经济和军事重心主要是两处,即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其次,使江南士族的政治势力受到了较大打击。在王敦之乱中,侨姓士族对江南士族分化瓦解,令其互相残杀,致使江南势力最大的义兴周氏、吴兴沈氏两个家族均被诛灭。此后江南士族只能做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在政治上已无法与北方侨姓士族抗衡。祖约苏峻之乱咸和二年(327),苏峻遂以诛庾亮为名,与另一流民帅祖约举兵反,次年攻陷建康,焚掠财物一空。叛乱平定后,庾亮引咎出镇荆楚,王导仍居中辅政。庾、王二人争权,矛盾渐深,荆、扬之争几乎又一次爆发。适逢二人相继去世,冲突暂时消弭。桓氏之乱穆帝后期及哀帝(361一365年在位)、海西公(365—371在位)时、桓温发动了三次北伐,先后击败了氐族前秦、鲜卑族前燕的军队,一度进人关中,又曾收复洛阳。但他夙怀政治野心,企图借北伐提高并巩固个人声望,伺机代晋自立,太和六年(371),他强行废除当时的皇帝海西公司马奕,改立会稽王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在位,屡受桓温逼迫,以至手诏谓温“如其大运去矣,清避贤路”。然而朝中执政的高门士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联合起来对桓温进行抵制、阻挠,致使其功败垂成。桓温死后,陈郡谢氏的谢安主持朝政,他与坐镇荆州的桓温之弟桓冲协力合作,使东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而且在肥水之战中挫败了前秦的大举进攻东晋的四次北伐东晋的建立给反抗少数族统治的汉族人民带来希望。他们盼望大举北伐,光复中原。东晋建立之初,祖逖北伐曾取得成果。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平息后,东晋内部矛盾稍有绥和,执政的士族大臣屡兴北伐。直至淝水之战,与北方少数族政权的斗争构成东晋中期政治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是祖逖北伐(313-321)。第二次是庾亮、庾翼北伐(333、343,无果而止。)。第三次是殷浩北伐(353-353,以失败告终。因此被贬为庶人。)。第四次是桓温北伐(354-369)。祖逖北伐祖逖(266~321),范阳遁县(今河北涞水)人,士族出身。少轻财好侠,后折节读书。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永嘉之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干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堡壁首领)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毫州)。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不畜资产,劝督农桑,深得百姓爱戴。迫使石勒不敢南犯。正当他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衮、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北州旧姓,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他死后,所辖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离世那样悲伤闻鸡起舞桓温北伐

东晋荆州刺史(后为扬州牧)桓温谋复中原之三次战役:(1)永和十年(354)帅步骑四万发江陵伐关中,破前秦太子苻苌所率五万大军于蓝田,进军灞上,三辅郡县皆归降,民争持牛酒迎劳,温临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遂失人心。寻为秦将苻雄败于白鹿原(今陕西蓝田西),死者万余人。晋军粮尽,退襄阳。(2)永和十二年,桓温破姚襄于伊水,遂克洛阳,请迁都,不许,留兵戍守而归。兴宁三年(365)前燕克洛阳,据有河南。(3)太和四年(369)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今安徽当涂)伐前燕,遣将凿渠通漕运,自引舟师从清水入黄河;或谏天旱水浅,此为危道,不从。初捷于黄墟、林渚,屡战皆胜,进屯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果以粮运不断退军,为燕将慕容垂追袭,败于襄邑(今河南睢县),丧师三万,又为燕秦联军邀击于谯(今安徽亳州),遂大败而归,淮北复失。温本欲立功河朔,以行废立;东晋君臣则多不愿北返,且惧温得志,致北伐无成。(附图)恒温北伐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出身士族﹐十八岁手刃杀父仇人名声大振,步入仕途。长期控制荆州地区,曾经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三次出兵北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桓温书法温…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乃废帝(海西公)而立简文帝。

(晋书桓温传)北伐失败的原因东晋多次北伐,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伐的目标在于收复中原,恢复晋室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各个统帅意愿不尽相同。既有执政者利用北伐相互制约,又有大族人物借北伐立威专权,致使本应当集中的力量在内争中分散耗损,屡次出兵而无成。正如前燕谋臣申胤所言“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与此同时,北方南迁的大族在江南立足已久,不愿“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因而对北伐不予支持。再从历次北伐的指挥者看、除祖逖、桓温等少数人较有才干外,多系平庸之辈。他们崇尚虚玄,自视清高,华而不实,尤不谙将略。在作校战指挥中,不是用人不当,轻敌麻痹,就是贻误战机,判断错误。但北伐对于阻止北方割据势力南下,保护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东晋末期,大将刘裕也曾经北伐,并取得较好成绩。刘裕是侨寓京口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家世虽属士族,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陷于贫寒。因在北府兵中累积战功,地位逐渐上升。平桓玄后,于义熙五年(4D9)率军北伐,攻灭慕容鲜卑建立的南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威望大增。后又平卢循起义。义熙九年,又消灭割据巴蜀的谯纵。十二年,再度北伐,灭掉割据关中的羌人政权后秦。虽长安既得复失,而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尽入东晋版图,为祖逖、桓温诸人所未及。裕声望日隆,异己势力亦已诛锄殆尽。义熙十四年(418),进位相国,封宋公,加九锡。随后他杀死安帝,立恭帝,进爵宋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是为末武帝。东晋共传11君,立国104年。淝水之战淝水即今东淝河,在安徽寿县境内。这次战役由于东晋的胜利,决定此后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382年,前秦完成北伐的统一。《晋书·苻坚载记》:“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383年,苻坚组织90万大军进攻东晋,自称“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其中秦军25万人由先锋苻融率领,很快攻占寿阳(今寿县)。东晋丞相谢安以谢石为都督,谢玄、刘牢之为前锋,抵达淝水东岸,与西岸秦军对垒。前奏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前秦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淝水之战示意图当时秦强晋弱,苻坚派原东晋襄阳太守朱序前往劝降。《晋书·朱序传》: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谢石接受建议,遣使至秦军约定,秦军后退,晋军渡过淝水以后会战。苻融企图在晋军渡河时进攻,便下令后退。结果一退不可收拾,朱序趁机高呼“秦军败了”。结果秦军四散逃往,苻融马倒被杀。苻坚本人中箭受伤,率残部向北逃亡,到达洛阳时只剩下十万人。淝水之战是南北分裂以来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东晋:政治上稳定,桓温死后,桓氏首领桓冲担任荆州刺史,顾全大局,“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宋书·诸志总序》)谢安执政,“镇之以和靖”。经济也有发展,孝武帝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军事上,有北府兵,主要由徐州、兖州流民组成,指挥得当。桓温曾称,“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史称谢安“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前秦:内部矛盾重重,鲜卑慕容垂、羌人姚苌等都希望前秦失败。《晋书·苻坚载记》记载,丞相王猛看到鲜卑、羌人威胁,临终劝苻坚不要进攻东晋:“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士气低落,士兵不愿作战;指挥失误,苻坚骄傲轻敌,出发时连东晋皇帝和宰相的封爵都作了安排;《晋书苻坚载记》,“下书期克捷之日,以帝(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同时缺乏周密的计划。淝水之战对形势的影响。(1)前期秦失去控制北方力量,黄河流域再次陷入大分裂。(2)南方经济免遭战乱破坏。(3)东晋乘胜收复失地。收复徐、兖、青、司、豫、梁、益州,进一步稳定汉族在南方的统治。谢安兄弟子侄手握兵权,谢安本人为宰相,受到朝廷猜忌,被迫离开朝廷,前往广陵。加上用兵迟缓,坐失良机,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这样,南北对峙的形势继续保持下来。苻坚返回后,受到鲜卑慕容冲的围攻,后来被羌人姚苌俘获,被绞死在寺庙中。后来苻丕、苻登相继继位。394年,被后期姚兴所灭。对于秦王苻坚,历来评价较高。王安石评论:“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王)猛知其不能除(慕容)垂,故劝以勿伐晋耳。不然,以(苻)坚之强,而欲取晋,夫又何难之有!”历史学家陈登原《国史旧闻》:苻坚有四大善事,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台湾作家柏杨认为苻坚、唐太宗、康熙为最杰出三大帝王。谢安侄儿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立大功。但孝武帝与其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斥谢氏。政权转入司马道子之手。安帝隆安元年(397)兖青二州刺史、皇舅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司马道子。第二年,广州刺史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与东晋朝廷对立。这时,长江下游江北地区刘牢之也脱离东晋朝廷的控制。朝廷所能控制的地区,不过是东南八郡而已。东晋后期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安帝桓玄孙恩、卢循起义起义原因:内战刚刚结束,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掌大权。元显为了建立自己的军队,以与上游的桓玄、江北的北府兵相对抗,就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强制征调东南八郡的“免奴为客”的农民至建康当兵。司马元显征调“乐属”之举,成为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五斗米道教主孙恩聚众起事,众至数十万,以海岛为根据地,多次登陆攻破州县,杀戮官吏。坐镇荆州的桓玄乘机起兵攻入建康,篡晋称帝。孙恩死,其妹夫卢循统余部浮海南下,占领了广州。义熙六年,卢循大举北上,屡破晋军,击斩何无忌,大败刘毅,分水、陆直逼建康。刘裕迅速从北伐前线赶回,扭转了局势,次年卢循兵败自杀。起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99-402年,领导人为孙恩,有20多万人,活动在江浙沿海。杀会稽内史王凝之、吴郡太守袁山松、会稽太守谢琰。孙恩失败后,投水自杀。第二阶段,402-411年,领导人卢循,活动在岭南地区,后为刘裕镇压。这是农民首次利用水军作战。东南八郡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孙恩起义孙恩卢循起义的历史意义一是基本上摧毁了东晋王朝的反动统治,基本上摧毁了这个王朝赖以存在的基础,使东晋王朝从此名存实亡。二是沉重打击了反动的士族地主。经过这次打击,以王、谢为首的士族势力一蹶不振,在政治上逐渐失去了垄断的地位;在军事上,北府兵落入寒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刘牢之和刘裕等手中。三是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起义在东南八郡给士族地主以沉重打击,不仅有于改变这一地区的政治状况,也使这一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阶级关系有所调整。这对于当时长期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淝水之战后,北方胡族趁乱建国。385年,苻坚被羌族首领姚苌杀害,北方陷入分裂,先后有13个政权。关东地区四燕:后燕(鲜卑慕容垂)、西燕(鲜卑慕容冲)、南燕(鲜卑慕容德)、北燕(汉人冯跋);河西地区四凉:后凉(氐人吕光)、西凉(汉人李暠)、南凉(鲜卑秃发乌孤)、北凉(匈奴沮渠蒙逊);秦陇地区四国:前秦、后秦(羌族姚苌)、西秦(鲜卑乞伏国仁)、大夏(匈奴赫赫勃勃)。代北还有北魏(鲜卑拓跋珪)。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诸国的兴亡后燕和后秦是这一时期两个强国。后秦(384-417)是羌族首领姚苌建立的,都长安,被东晋大将刘裕消灭。后燕(384-407)是鲜卑慕容垂建立的,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死后,其子慕容宝继位。407年汉人冯跋等杀慕容宝之子慕容熙,拥立宝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本姓高氏)为主。409年,慕容云被部下杀死,后燕亡。到439年,北魏消灭北凉,又一次实现北方的统一。北方再分裂中各族建立的政权后燕(384~407)慕容垂(326—396.6.2),字道明(明屠乔孙刊百卷本《十六国春秋》载一字叔仁),原名霸,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晋书·慕容垂载记》)北燕(409~436)冯跋(?~公元430年),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409~430年在位,后燕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今辽宁朝阳)。鲜卑化汉人,与慕容宝养子高云友善。宝弟慕容熙嗣位后,为政暴虐,冯跋斩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正始三年(409)高云为麕臣所杀,他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局面达22年。西燕(384~394)慕容泓(—卒于384年),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建立者,鲜卑人。前燕帝慕容俊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南燕(398~410)中国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创建者。后增一字名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皝少子。慕容皝去世时,慕容德才十二岁,无封。慕容俊称帝后,封其同母兄慕容纳为东海王,封慕容德为梁公。至慕容暐在位时,才封为范阳王,征南将军。后秦(384~417)秦武昭帝姚苌(330年-393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姚苌是姚弋仲之子,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姚苌是其第二十四子。姚苌“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诸兄皆奇之”(《晋书·姚苌载记》)。姚苌随其兄姚襄(姚弋仲第五子)征战,多次参与决策。357年与前秦战于三原,兄襄死,兵败率众投降,后为苻坚部将,累建战功,累迁龙骧将军。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大败,姚苌趁机据岭北之境,384年率羌人独立,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年号白雀。385年缢杀苻坚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南静光寺),386年称帝于长安,国号大秦,改年号建初。姚兴(366——416)十六国时期后秦统治者。字子略,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苌长子,继姚苌为后秦国君。公元394—416年在位。姚兴在前秦时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国后被立为皇太子。姚苌每次出征都留姚兴守长安。公元393年姚苌死时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兴密不发丧,待至次年击败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1、后秦的建立(姚苌)后秦,十六国之一。羌族姚苌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控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历三主,共三十四年。西晋永嘉(307~312)年间,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领从今甘肃陇西迁徙到今陕西千阳一带居住。后赵时石虎徙关中豪杰及氐、羌于关东,333年,姚弋仲率羌众数万迁于今河北枣强。石虎死后,弋仲遣使降晋,受东晋官爵。352年弋仲病死,子姚襄继领部众,与东晋关系破裂。姚襄欲率众还关中,351年与前秦军战于三原,兵败被杀。襄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为苻坚将领,累建战功。肥水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等的支持,也起兵反秦。384年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史称后秦。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晨很快,385年擒杀苻坚。姚苌于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2、姚兴的统治393年姚苌病死,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灭前秦,据有关陇。并乘西燕败亡,取得河东。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继位,东晋刘裕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后秦宗室骨肉相残,自相削弱。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八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亡。在十六国后期的帝王中,姚兴是较有作为者。他为了巩固统治,初期注意选才纳谏,又相继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如:百姓因荒乱自卖为奴婢者,下令一律放免为良人;简省法令,慎断刑狱,奖励清廉,惩治贪污;设置律学,调集郡县散吏学习法律,郡县疑狱可上送廷尉审理。提倡儒学,允许收徒讲授,长安儒生达一万数千人。此外,又大兴佛教,奉名僧鸠摩罗什为国师,译出经论三百余卷,境内佛教大行。姚兴晚年,因国用不足,增收关市之税,盐竹山木,无不有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接下页][接上页]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后住逍遥圆(今陕西户县县城东南20公里)内,和姚兴及沙门三干余人,校译梵文经典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七卷。这是用中国文字字第一次大量翻译外国书籍。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题寺诗中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之句。译后,姚兴又令鸠摩罗什在寺内讲解,当时远道而来听讲的沙门约五千人。鸠摩罗什又在这里给中国佛教创立了三论宗和成实宗两个新宗派。这种大规模的译经和传教活动,使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遭到极大的浪费,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两国人民相互往来日益频繁,使长安成为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与外国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鸠摩罗什也与玄奘、不空一起并称为三大佛教翻译家。逍遥圆后更名为草堂寺。寺周自然景色绮丽壮观。南有圭峰,好似古代的圭玉。夕阳西下,烟雾弥漫,人称“草堂烟雾”,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附图]

[完]西秦(385~431)乞伏国仁(?—388年),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建立者,385年-388年在位,陇西鲜卑人。其父乞伏司繁受前秦天王苻坚封为南单于,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司繁死,国仁继位。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淝水之战时,苻坚原命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后国仁叔父乞伏步颓叛于陇西,苻坚派国仁回师讨伐,步颓反而迎接国仁,及前秦淝水之战失利,国仁即趁机吞并其他部族。前秦太安元年(385年),苻坚为姚苌所杀後,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建都勇士城(今甘肃榆中)。西秦建义四年,国仁死,谥宣烈王,庙号烈祖,弟乞伏乾归继位。大夏(407~431)赫连勃勃(?—公元425年),字屈孑,匈奴族铁弗部,十六国时期夏国创建者。公元407年—425年在位。赫连勃勃骁勇剽悍,善骑射,多智谋,称雄漠北,早年归附后秦姚兴,深得姚兴信任。历任骁骑将军,奉车都尉,持节、安北将军,并封为五原公。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出镇朔方。是年杀害岳父没亦干。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反叛后秦,起兵自立。称大单于,大夏天王,年号龙升,并改姓赫连氏。公元413年改元凤翔,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名曰统万(今靖边县北白城子),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夏后秦394年后秦灭前秦余部。407年赫连勃勃脱离后秦建立夏国。417年东晋灭后秦。418年夏击败晋军,夺取关中。426~427年北魏攻占长安、统万,夏退往陇西。431年夏灭西秦,复为吐谷浑所灭。北魏后凉(386~403)吕光,字世明,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是吕婆楼之子。晋朝时期十六国中后凉建立者。吕光本为前秦将领。淝水之战前夕,受天王苻坚之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因此远方诸国皆来归附。384年十二月,吕光从西域东归占据凉州称酒泉公,收到苻坚死讯,改元太安,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复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在位末期内政不修,各族叛离,埋下亡国因子。南凉(397~414)秃发乌孤(?—399年),河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建立者,397年-399年在位。后凉龙飞元年(396年)后凉王吕光遣使署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乌孤不受。龙飞五年(397年)正月叛后凉,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改年号太初,即出兵代凉,攻克金城,在街亭打败后凉将军窦荀。明年(398年)改称武威王。太初三年(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