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如何正确处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原则与倾向性的关系?2.隐性采访3.受众商品论4.传媒核心竞争力5.编者按6.新闻播音7.《鸭鸣报》8.三大报业中心9.《一个世界多种声音》、麦克布菜德报告10.采访作风11.全型导语(全要素导语)12.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3.小报14.议程设置理论1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16.“镜中我”、库利的“镜中我”理论17.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谁?试述他们的思想观点?18.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9.《中国学生导报》20.试述《大公报》的创办及其百余年来的重大变化。21.《中外纪闻》22.时务报23.解释性报道24.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25.威尼斯小报26.公共新闻27.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28.画面思维29.新闻评论写作。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连日受到重度雾霾的侵袭,让人们呼吸都失去了自由,引来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之前,雾霾天气多出现在北方,有专家说,是因为那里的地理位置问题造成的,而上海面向大海,不大会有重大雾霾,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靠谱,长三角同样受到雾霾之灾。雾霾的肆虐,虽然与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盲目发展,对自然过度开发、破坏所结的苦果。

请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根据以上话题写一篇报纸新闻评论。具体要求:自拟标题;篇幅在1200字左右。30.拉扎斯菲尔德31.《光明日报》32.新闻策划33.《上海报》34.“长短录”35.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36.旗报和牌报37.以如下标题写一篇短评:“限娱令”限什么?38.新闻自律39.《新生活报》40.法新社41.传播环境42.“三色报道”43.新闻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44.时新性45.梁效46.新媒体47.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特点是什么?48.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49.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50.人际传播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首先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正确的倾向性的流露,都是以真实性的获得和客观性原则的遵守为前提的,如果不顾事实,盲目地凭主观意志而造成的所谓倾向性,那只是强加于受众的意志,已不具有新闻的品质;其次新闻的倾向性是隐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通常表现在新闻传播者精心地选择事实,选择报道角度,选择报道形式,选择传播时机之中。2.参考答案: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其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隐性采访是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通常适用于:①潜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中进行的采访活动;②预计采访对象会拒绝与记者配合的采访项目;③不宜公开记者身份的相关场合。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要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3.参考答案:受众商品论是加拿大传播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的代表性理论。早在1951年,斯麦兹就提出,商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注意力。1977年他发表了《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标志着其受众商品理论的形成。根据斯麦兹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的研究,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也许是有趣的,更经常是有用的部分,但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使命其实是将受众集合并打包以便出售,这就揭示了商业广播电视的真正商品是受众群体。4.参考答案: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5.参考答案:编者按即编者按语,是指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编者按又称按语,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和最后均可出现,用以交待背景、表明看法,是一种非常灵便的评论形式。编者按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编者为受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新闻和理解新闻而写,也是编者借助于新闻或文稿传达自己的态度、意图和观点的发言方式。6.参考答案:新闻播音是经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把新闻稿件用有声语言传送出来的播音创作,特指消息的播音。语言必须具有庄重、朴实、清新、明快的特点。播音员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能迅速抓住各条消息的新鲜点,调动自己处于一种“先睹为快”之后“一吐为快”的状态。播音要做到叙事准确清楚,态度分寸得当,字正腔圆,富有朝气。语句力求紧凑规整,把握“感而不入,语尾不坠”的新闻播音样式。7.参考答案:《鸭鸣报》是法国重要的政治性杂志,同时也是最具法国特色的杂志。1916年由莫里斯·马雷夏尔创办。马雷夏尔信奉无政府主义,为此刊起的名字,意味着它是一份敢讲大实话的刊物。该刊以讽刺性著称,并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以独立经营的办报方针、辛辣的讽刺、诙谐调侃的语气、揭露丑闻的勇气、报道时事的严肃态度以及旗帜鲜明的立场,赢得了广泛读者的信赖,享有很高的政治声望。8.参考答案:首都马西利亚,圣保罗市,里约热内卢。9.参考答案:《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即《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10.参考答案: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采访作风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和不畏艰险的作风。11.参考答案:全型导语又称六要素导语,即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是第一代导语。它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短处在于: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型导语的采用越来越少了,代之而起的是部分要素导语,也称为微型导语。12.参考答案: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13.参考答案:“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14.参考答案: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黄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人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15.参考答案: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道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②早期的口头广告、音响广告和悬帜广告随集市贸易的出现而出现。

③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心理、传播技巧、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家开始出现。

(3)汉代以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开始多元化。

汉代以后,随着邮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传播载体逐渐以竹简、木简、绢帛和纸为主,传播距离扩大,时效性增强。

(4)三国两晋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发达。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童谣和谣言也是社会上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16.参考答案:“镜中我”理论(thelooking-glassself)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17.参考答案: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洪仁轩、王韬、梁启超、孙中山等人。

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洪仁轩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论述新闻问题的中国政治家。他在《资政新篇》里提出了设立新闻馆、出版报纸和新闻论著等一系列主张,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反对“伪造新闻”,强调发挥报纸沟通上下、监督政府、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最早在近代报刊上公开发表办报主张的中国人是王韬和郑观应。为实现君主立宪和宪法自治的政治思想,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等专论中和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日报》等论著中,阐明了他们的办报思想:要求政府放宽言禁,允许“日报宣言”,宣传变法自救;报纸的功能在于通民情、达民意、疏通上下;报纸要“通外情于内,达内情于外”,既向外国人及时介绍国际形势,又积极主张开展对外宣传;革新文风,提倡据实直书,浅近易懂。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开拓者。从1901年到1911年,他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隶属,而与这个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报纸是国民与舆论的代表,不仅反映舆论,而且可以影响舆论和制造舆论;承认报纸的党派行,主张办好机关报,强调报纸宣传革命政党的纲领和主张;要为革命办报,把鼓吹民族民权民生作为报纸宣传的首要任务;高度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18.参考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对新闻专业行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可以测量的。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要具备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知识储备,具备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操作技能。每一个传媒单位应该有一套专业的培训制度,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这三个方面都是衡量一个媒体、一个行业是不是一个专业的标准。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本身要专业、有一套制度保证自律的执行。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以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业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等。19.参考答案:《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年6月被迫停刊。20.参考答案:《大公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创办及其百余年来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

(1)清末民初时期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租界,时政性日报,由满族爱国人士英敛之主持。《大公报》自称其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以敢言、严肃、非牟利和“敢于替穷苦大众说话”为标榜。鼓吹社会改良,敢于揭露和抨击清政府的弊政,包括点名批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因此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当时京津和北方地区的著名报纸。

(2)大革命时期

《大公报》于1916年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后,亲日色彩浓厚,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停刊。这时,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吴鼎昌当时是“北四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的总经理,接办《大公报》后任社长;胡政之(胡霖)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经理;张季鸾曾在多家报纸任职,当时任北京政府陇海铁路会办,接办《大公报》后任总编辑。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3)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纸由张季鸾主持,继续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并呼吁团结抗战,但强调必须统一于蒋介石的意志下。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属于中间报纸,对国民党有时进行“小骂大帮忙”的宣传。“小骂”,就是对国民党的腐败进行过一定的揭批。“大帮忙”,就是曾跟着国民党进行过攻击共产党的宣传。《大公报》桂林版在胡政之的筹划下,于1941年3月15日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初期《大公报》桂林版由《大公报》重庆总管理处领导,王文彬兼发行人及副经理,蒋荫恩任编辑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大公报》人员撤至桂林,使桂林版编辑力量大为加强,原香港版《大公报》总编辑徐铸成任桂林版总编辑,金诚夫任经理。1942年4月1日,《大公晚报》发刊,4开一张,由杨历樵等负责。1944年6月桂林大疏散,《大公晚报》于6月27日停刊,《大公报》则延至9月12日停刊。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复刊;12月1日,天津版复刊。1946年1月,该报总管理处迁至上海,统辖上海、天津、重庆三馆,后又恢复香港版,设立台湾办事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重庆、上海、天津、香港四个分社的报团组织,同时在四地出版分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系。复刊初期,该报坚持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的方针,但也有强烈的反共色彩。随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报才改变立场,加入到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来。

(5)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旧中国的著名民营报纸,1950年7月,该报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这一时期以商业、财经和国际方面的新闻为主。1953年上海版和天津版合并,在天津出版。1956年迁至北京,王芸生任社长。重庆版1952年停刊。

(6)香港《大公报》

《大公报》香港版于1938年8月13日创刊,属于新记公司,由胡政之主持,积极宣传抗日,抨击日本和汪伪政权。11月增出《大公晚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1948年复刊。建国前,香港《大公报》公开表明拥护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随后《大公报》不断发展,成为香港爱国阵线的主要喉舌,出版至今,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21.参考答案:《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22.参考答案: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23.参考答案:解释性报道,是指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可分为一段时间的解释性报道,一个时期的解释性报道,一个时代的解释性报道。其特点为重在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具体的过程与状况。写作要求为:①将“为什么”作为写作的高潮和重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出新闻的来龙去脉。②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实的意义与特征。③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以预测和展望吸引读者。④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的事实联系起来,从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确认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趋向。24.参考答案: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新闻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包括公众借助新闻媒介就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建议和意见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非批评性的。但从狭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25.参考答案:威尼斯小报是指发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这种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当时的铜币被称为“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Caz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zet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26.参考答案: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新闻业的改革运动。公共新闻理念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活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它实际上是媒体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在变革,它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报道中展现各方面意见特别是普通公众意见等方式来实现加强与社会和公众联系的日的。有学者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27.参考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的特点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递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这指的是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环境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无论是哪一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中得到证实。

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有一定影响。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和“创新——扩散”等方面。

a.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会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形成两级传播的格局,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意见领袖将他获得的信息告诉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际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人际传播对新事物的创新与普及也有重要影响。

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一书中指出:在新事物创新与普及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在信息流、尤其在影响流生效的过程中,人际传播的口耳相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8.参考答案:画面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指人脑运用意象进行思考的一种过程。它是以表象为材料,通过画面、情境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概括反映的一种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具有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整体性、跳跃性、直觉性、非语言性、情绪性等诸多特点。而且画面思维是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画面意识转化为画面思维的工具主要是具象的非语言符号。画面思维以“画面”为依托而展开,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综合性、现场性、概括性和跳跃性。加强画面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29.参考答案:示例一:

雾霾下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

这几天,多个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似乎已成常态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很焦心。恶劣的空气质量不再只是一个警告,而是已成切实的危害?一些患者在雾霾的侵袭下,走进了医院。

空气污染不停地亮“红灯”,这是中国社会在2013年甫一开年即遇到的棘手命题。中国的环境污染,从个案、从局部,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少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首当其冲。雾霾之下,有叹息、有恐惧。

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让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转型不可的阶段。事实上,雾霾的影响,也不仅仅伤害人的健康。看看媒体上那些占据主要版面的报道吧: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些污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紧急指示下停工……这是一幅多么乱哄哄的图景。

这样的图景,伦敦曾出现,洛杉矶也出现过。雾霾下的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曾有过的情景并无二致。程度越来越深的工业化,加上汽车驶入千家万户,这是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成因。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升级滞后的油品、城市建设中的大量扬尘,以及汽车尾气等,都是空气污染的“罪魁”。

没有一个人喜欢雾霾天。菜场的大妈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喜欢,进入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不喜欢,各级政府官员也不喜欢。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并谋求逐渐解决,成为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接下来必有艰难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所有人都必须有所作为。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那是一条死路。环保部门须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力求不打折扣地执行。前者涉及的是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后者则跟环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联系在一起。

就在昨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述评,称“雾霾天气敲响中国经济转型警钟”。这还算是一种温和的告诫。环境的破坏,对这片土地及居住其上的人的伤害在不断增大,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也在急剧上升。这样的现实,在倒逼诸多地方主政者要以大局为重,勿为眼前利益而失长远利益。

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是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是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提醒的是,为一己之政绩而不顾环境者,仍会存在;为一企业之利益而阻碍治理的力量,仍会存在;环境系统中为小部门甚至个人私利而执法不严的情形,仍会存在。对抗环境污染,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挑战,其中一定夹杂着许多人为的、利益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警告所谓汽车时代的沉重代价。大城市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新的审视。汽车尾气污染量的下降,显然有赖于每一个车主的努力。城市追求更为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与个人自觉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结合在一起。这同样是挑战很大的一个工程。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早就论证过,所谓理性的“经济人”难以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很多人总想着“搭便车”,由别人来付出努力,自己享受成果。其结果,少有人为共同利益而努力,共同的目标也往往成为泡影。呼吁全民为治污担起责任的时代命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要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内化为各自的理念,并将理念转成实践。

雾霾下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是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的时候了。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改动)

示例二:

有关单双号限行的几个问题

近日,有关北京施行汽车单双号限行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相关部门领导表示,正在计划研究该政策的可行性。这种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公共政策涉及甚广,不能仅凭一时热情而不考虑政策的成本、收益与合法性。简要来说汽车单双限号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作为“紧急状态”的单双号限行政策是否适用于日常状态,令人怀疑。坦率而言,单双号限行是APEC会议期间为了确保空气质量与通行顺畅而采取的紧急措施。这项政策之所以顺利推行,不仅是因为限行是短期的且涉及国家的“面子”,大家愿意作出牺牲,而且也是因为有关部门为了减少政策阻力,进行了大范围内的放假,以争取社会对政策最大限度的配合。可以说,非常之举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处于非常之时,而且因为投入了非常之力。然而,如果在没有非常举措配合的情况下,把临时举措变成长期措施,就需要考验其合理性、可行性,尤其是民众的意愿。否则,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二,单双号限行政策作为治堵的措施是过激的,作为治霾的政策其效果也不确定。即便限行有利于缓解交通堵塞,也应以逐步提高限号范围或是摸索其他灵活方式解决为宜,直接将限号范围扩大几倍,显然失之于毛躁。而作为治理雾霾的措施,单双号限行则可能收效不佳,其原因在于“APEC蓝”的出现,不仅因为北京地区实行了单双限号,而且河北甚至华北大片地区都停产、放假。在其他治霾措施尚难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实行北京地区的单双限号,效果如何令人怀疑。如果治霾效果不佳,那么这种严苛的限行是否必要?

其三,单双号限行政策存在法律风险,亦存在连带政策风险。单双号限行是对公民个人的财产使用施加控制,作为行政措施,它不仅必须符合合法性、合理性的原则,而且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即政府的干预是为了显著的公共利益,且为此对个人权益的干预应是绝对必要且最低限度的。即便符合这些要求,政府也应进一步考虑,公民财产受限所带来的补偿问题,因为环保的代价不能只由特定人群承担。除此之外,一旦单双限号,由此带来的出行不便,还可能会对餐饮、旅游等消费产业造成显著影响,这些都需要通盘考虑。

其四,在某些严重空气污染的情况下,单双号限行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这样的极端情况,往往是季节、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呈现出不确定性。比较合理的做法,其实是根据空气质量的具体变化,划分限行标准进行弹性限行。试想在四五级风的情况下,有什么必要单双号限行?当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一刀切的单双号限行肯定比弹性限行要方便,但是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自找麻烦其实恰恰是政府的责任。

最后,除了这些技术性的问题,也许还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作为一个处于现代化、城市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到底应该对环保秉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我们当然需要蓝天白云,但是,不顾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去盲目追求西方社会的环保高标准,是否也力所不逮?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30.参考答案: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后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还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31.参考答案:《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4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年1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32.参考答案:新闻策划是指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以及严密的设计和规则,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从而使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一词应改为“报道策划”,因为“新闻”是不能被策划的。33.参考答案:《上海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办的一张通俗报纸,创刊于1929年4月12日,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初名《白话日报》,秘密编印,半公开发行。担任编辑工作的是李求实、谢觉哉、吴永康等。该报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文字通俗易懂,赢得了广大工人群众的信赖。1930年8月与《红旗》合并,改出《红旗日报》。34.参考答案:“长短录”是《人民日报》于1962年5月4日至12月8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共发表杂文37篇,主要作者是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弢五位杂文作家,专栏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雨。这个专栏的方针是: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35.参考答案:(1)台湾“报禁”概况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

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

①报纸数量极少

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②报纸种类单一

这一时期存在的31家报纸中,有25家日报,6家晚报。除两家是英文报纸外,其余都用中文出版。如果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台湾报纸的种类单一,民营报纸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闻自由受限

报禁开放前的台湾,一直维持着军事戒严体制。国民党政府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新闻自由的空间实在有限。台湾的“报禁”使得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新闻自由的品质也受到削弱。这一时期的台湾新闻事业没有新闻自由可言。

④新闻事业完全受国民党的控制

在“报禁”开放前的台湾新闻界,由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立精神的发挥意味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宽容则意味着反政府反国民党的思想观点也可自由传播,这是国民党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新闻事业被完全置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毫无独立精神可言。36.参考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其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37.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限娱令”既是责任也是挑战

“限娱令”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有观众拍手称快,也有观众心存疑虑,认为“限娱令”有剥夺自己娱乐权之嫌。其实大可不必因此恐慌,“限娱令”是“限”非“禁”,而且从“限”的幅度来看,也仅限于“过度娱乐化”、“节目形式雷同”等问题,观众公认的优秀娱乐节目,并不会淡出荧屏。这一点,从各上星台对节目的调整安排中,不难找到答案。

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精神、道德等人文因素的支撑。虽然说倡导价值多元化是一种进步,但不讲“核心价值”、听任“主流虚无化”,同样是一种犯罪。文化产品历来就存在“有益、有害、无益也无害”的区别,对有益的产品加以鼓励,对有害的产品坚决取缔,无益也无害者则要控制总量,这是文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何况,时下很多电视娱乐节目盲目追逐收视率,过度娱乐化,甚至格调低俗,确实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

当前,“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神州大地正在掀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高潮,电视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化传播力量,其责任和使命不言而喻。虽然说,重点关注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媒体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选择的过程,恰恰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即使没有“限娱令”。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电视节目也必须要有这样的自省与自觉。

就此而言,“限娱令”的最大价值,正在于改变以往电视台制作、选择节目的价值观。不得搞节目收视率排名;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三个“不得”,等于把电视台推到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坐标上。而在此基础上,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是很关键,但这也绝不等同于简单堆砌播出时段,必须讲究形式、提高质量,其中的创新压力,丝毫不比“限娱令”之前要小。

因此,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来看,“限娱令”既意味着责任,也是全新的挑战。38.参考答案:新闻传播者用一定准则和规范对新闻传播者的一定约束。39.参考答案:《新生活报》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出版。同年11月20日列宁从国外返回俄国,亲自编辑《新生活报》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资产阶级政治家恐惧和仇视该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抛出报纸应当“无党性”的言论。对此,列宁在《新生活报》第12期上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发行8万多份,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报纸共出27期。其中有15期被没收和焚毁,第27期因刊登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宣言而被查封。40.参考答案:法新社全称法国新闻社,是在哈瓦斯社原有社址、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于1944年9月建立的。当时为官方通讯社,1957年改为独立的公共企业,完全按商业法经营,但财政赤字由政府各部门分担,仍具有半官方性质。该社业务机构分为新闻部、总务部和技术部,在国内26个地区设有分社,在165个国家派驻记者。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补贴性订费,报刊、电台、电视台订费和私营机构、企业订费。法新社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进行信息技术革命,80年代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1991年同英国金融时报集团联合推出英语经济信息专线,打破了路透社独占伦敦市场的局面。41.参考答案: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传播环境反映了传播与环境之间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传播依赖于环境,环境对传播产生作用。传播环境具有无限性、开放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影响性等特点。传播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的生存境况。外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外的生存境况。传播环境的优劣会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42.参考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已远远超过了森林大火本身。43.参考答案:新闻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活动的规律。对于中国的新闻学来说,除了研究古今中外新闻活动的普遍规律,还应着力揭示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规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44.参考答案: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的新近程度和新闻报道的及时程度,事件发生与报道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45.参考答案: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46.参考答案:新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的媒介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和电子书等。从时间角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从传播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47.参考答案:我国电视新闻改革在70年代末已经开始,80年代中期有过成绩,如1986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企业破产法”讨论的报道。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国外派驻记者,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设有常驻记者站,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电视事业单位,电视新闻的改革在它身上体现的十分清楚。

(1)新闻播出次数增加,实现整点播出、直播和滚动摇出

1993年3月起,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播出由4次增加到13次(包括体育新闻),实现了整点播出、新闻直播和重要新闻滚动播出,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和时效。

(2)组合新闻节目板块,有效开发早、午、晚间时段

①1993年5月1日,央视大型杂志性栏目《东方时空》开播,与20分钟《早间新闻》构成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板块。

②1994年4月1日央视在每晚黄金时间开播《焦点访谈》,与《新闻联播》一起构成黄金时间新闻板块。《世界报道》和改版后的《晚间新闻》同时推出,形成又一个收视高峰。

③1995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30分》,有意识地组织系列报道和跟踪报道,抓群众关心的问题,收视率直线上升,使午间时段得到有效开发。

(3)重大新闻电视直播,出现“中国电视直播年”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以重大新闻的电视直播为标志,中国电视的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重要直播有邓小平同志追悼会、世纪奇观海尔波普彗星与日全食同现苍穹、香港回归(72小时超长式现场直播)、中共十五大召开、长江三峡顺利实现大江截流(中央电视台14个小时海陆空现场立体报道)等。

(4)现场直播水平不断提高

1998年,中央电视台在对重大国际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依托高新技术,不断扩大直播领域,现场直播水平日益提高。张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20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即作了报道,央视记者三次赴伊拉克及时报道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