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_第1页
高一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_第2页
高一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_第3页
高一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_第4页
高一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学法指导(一)

节内容概要和章节结构

本章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工农业产品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也是人类最经常的经济活动。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其中,生产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是最主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形式,而交通运输和通信属于分配环节,商业贸易属于消费环节。基于以上原因,本章将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放在一起进行讲述。本章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第一节介绍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介绍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区、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介绍地域联系的形成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大块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互相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或者其他的人类活动,都离不开交通运输。随着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生产专业化,以及地域分工和相互协作引起的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交通运输的作用不言而喻,通信的重要性也不断加强。

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每节内容重难点知识梳理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1、农业生产活动知识结构

2、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林、牧、副、渔各种利用自然界获取产品的活动,而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通常按生产劳作的对象不同农业又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人们饮食结构中主体是粮食和肉,所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最重要的两种农业生产类型。一个国家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有些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在一起叫混合农业。

3、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农业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极低,石器和棍棒是当时主要生产工具。传统农业的特点是依靠人力畜力,生产技术主要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极低,肥料主要是粪肥和绿肥,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现代农业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特点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技术不是靠经验而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消耗大量的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往往会对作物和土壤带来一些危害,因此,现代农业正在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减少污染,增加产量,向着绿色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农业目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

4、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①因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而且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对象不同,故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充分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②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故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做到“不违农时”。例如,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发芽,种棉花”、“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谚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5、农业区位的概念

所谓区位(location)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有“位置”、“分布”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含义。农业区位的含义就是一种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农业生产活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就好像下棋其实不仅仅是棋子放哪儿的问题还有这颗棋子和别的棋子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便是农业区位因素。

6、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对于一个地区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言,影响其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我们把这一种或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称为一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例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两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主导区位因素是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因素。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7、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当一地区由于某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一种农业生产时,可以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例如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麓、昆仑山山麓,有些区域由于降水较少,原本不适合棉花生长,但因为靠人力和技术有条件灌溉,可以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需水量,使棉花生长适宜区扩大。

或者,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发展棉花种植业当地的日照条件不够(棉花种植业需年光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而当地的年光照时数仅800多小时),但四川盆地通过遗传基因技术对棉花品种进行改造,使得新品种棉花对于光照条件的需求减弱,因此当地也有棉花种植。

因此,我们看出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自然因素。例如,科学技术使人们可以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等途径,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例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选育耐低温品种,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扩大到华北、甚至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技术不断改善,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储藏技术的提高,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大为扩展。如今,在北京的超市或农贸市场上,消费者可以买到产自全国各地的各类时令蔬菜和果品。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变化都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

8、早期的农业区位理论——杜能环理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Thünen,1783-1850)在200多年前19世纪初就思考了农业布局的问题,他发现在他所生活的城市周边不同的距离内布局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于是他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讨论了在自然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一个市场周边的农业生产类型的布局状况,得出了著名的杜能农业区位论(TheoryofAgricultureLocation)。杜能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如果地区内的气候、土壤、地势、交通等条件都相同,农业便会争取接近市场的区位,因为离市场越远,农产品的运费越高。但越接近城市或市场,地价或租金便越高,农民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才能抵消昂贵的地租。一个地方所选定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最终获得收益最高的那种产品。因此,便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由内向外的六个环带,这被称为杜能环(图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