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_第1页
《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_第2页
《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_第3页
《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

《费多》是杨扬先生的原著。虽然杨绛并未题词将此译著献与钱锺书先生,但此书《译后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的日期落款和嗣后《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杨绛文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四年版,401页)都强调,《斐多》是在钱先生周年忌日前一天译完的。稍微翻阅一下,即知此书“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译者前言》),译者关心的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爱智慧的人死后仍“灵魂不朽”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杨绛作为一个对文学更为敏感的戏剧家,是如何把柏拉图的哲学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译后记》)的?更为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柏拉图写作的《斐多》文本中“诗”的因素?柏拉图研究的分析哲学研究者并不关心《斐多》的戏剧特征,他们关心的是苏格拉底与齐贝、西米讨论的对立生成说、学习回忆说、两组理念论证等哲学命题,比如博斯托克(DavidBostock)讨论《斐多》的专著只讨论论证部分(61b-106e),并不讨论开头(57a-61b)和结尾(106e-118a)(DavidBostock,Plato'sPhaedo.Oxford:ClarendonPres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然而,即便是关心戏剧因素的学者,也没有完全考虑好柏拉图为何这样绞尽脑汁,安排苏格拉底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证,而只是认为戏剧性的方式可以说服在场听众不要害怕死亡。我尝试集中讨论和解说《斐多》中的三个戏剧因素:观众、布景、时间,以诠释《斐多》中柏拉图的写作用意。如果把《斐多》看作一部戏剧,那么它的观众是谁?一个戏剧家的首要任务恐怕就是确定他内心中希望的受众。在这个问题上,《斐多》文本表面就产生了两重观众:第一重是苏格拉底死前在狱中的朋友们,第二重是伊奇。然而如果深入文本,我们马上发现,其实这两重观众的范围都不确切。首先,我们只能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是哲学论证的观众;整部戏剧的观众还应该包括苏格拉底的妻子任娣、儿子们和监守们—不过他们只是出现在戏剧的开头和结尾。多特(KennethDorter)揭开了苏格拉底的朋友们人数的奥妙:在狱中聆听苏格拉底临终谈话的人共有十四位(59b-59d),与雅典悌修斯带领十四个童男童女到得洛斯朝圣(58b)的人数一致,这暗示了与苏格拉底哲学自传所谓的“第二次追求”(99d,又可译“次航”[secondsailing],参见吴飞《〈斐多篇〉中的“自杀”与“不朽”》)的关系。这当然意味着柏拉图设想的观众与戏剧内容的对应。同样的,文本中与苏格拉底进行真正哲学讨论的齐贝和西米,都是来自底比斯的外邦人,也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费洛的学生,柏拉图还故意安排齐贝在哲学讨论开始时吐露乡音(62a-62b)。但我们可以发现,这关于哲学论证的一切是在开头任娣离场之后,和结尾监守到来之前发生的。除非我们像博斯托克那样掐头去尾地理解《斐多》,不然就得将观众的范围扩展一点。其次,我们推断第二重观众只是通过伊奇的名字,但并不说明只有他一人,戏剧开头更是暗示了观众的不确定性。伊奇在开头的提问中两次提到“我们”,很可能斐多给伊奇讲述苏格拉底之死时还有旁人在场:“所以我们对详细情况没法儿知道了。”“不过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已经被判处了死刑,还迟迟没有处死。”(57b-58a)如果按照分析第二重观众的逻辑,也许连与他们相隔千年、相距万里的我们也变成了这部戏剧的第三重观众。按照施特劳斯的分类,《斐多》属于叙事式(narrated)对话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叙事式比表演式多了叙事者这个桥梁之后,能够更好地揭示不能够表达给交谈者的东西(LeoStrauss,TheCityandMa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8,p.58)。因此,这种观众的不确定性给文本的读者带来了戏剧的感受:“也许,柏拉图想故意用这样的笔法把如今的‘我们’也带进作品,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临终时刻作为一个永恒的现在时刻来审视─厄刻克拉提斯(即伊奇—作者注)的‘我们’在倾听斐多讲述,读起来有如我们在‘察看’。”(刘小枫:《〈斐多〉》中的“相”》,原载《读书》二○○二年十期)这种察看和审视像极了法庭审判。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审判”的关系在柏拉图笔下其实是颠倒的,法律上是雅典公民大会审判苏格拉底,但真正的审判官却是苏格拉底,被审判对象则是腐败的雅典城邦:“高贵的公民啊,你是雅典的公民,这里是最伟大的城邦,最以智慧和力量闻名,如果你只关心获取钱财,只斤斤于名声和尊荣,既不关心,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和自己的灵魂,你不感到惭愧吗?”(29d-29e)([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二○○四年版,41页)但是在《斐多》中,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哲学审判交给了他的年轻朋友们:“你们现在是我的审判官。我现在正要回答你们的谴责。”(64a)在审判官意义上,我们也是这场“审判”的观众。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可以想见这部戏剧的场景是非常简单的:同伴围坐在苏格拉底卧铺周围,就像扉页中大卫的画《苏格拉底之死》一样。这时,只要是人物轻微的动作,都会带来戏剧场景的转换。那么具体地说,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是《斐多》中的哪一个场景呢?我的结论:都不是。第一个场景是开头:苏格拉底的妻子和小儿子离去,我们并不知道在此之前他与家人的谈话。朋友们到来后,“苏格拉底从他的卧铺上坐起来,拳起一条腿,用手抚摸着”(60b),开始讲他的诗和梦。这里的场景是轻松愉快的,甚至苏格拉底还拿自己在《申辩》中讽刺过的艾凡开起了玩笑(60d-61d)—读过《申辩》就会知道,艾凡是一个“要五个末纳”就自诩能教授雅典公民美德的外邦诗人(20b-20c);但谈到创作音乐,联想到热爱哲学,以至于要追随去世的人,苏格拉底开始严肃讨论自杀:“一面说话,一面把两脚垂放下地。他从这时起,直到我们谈话结束,始终这么坐着。”(61d)《斐多》的古疏就认为坐姿的改变表明引子部分结束,对话正式开始:“苏格拉底采取了一个更主动、更有尊严的姿势,因为他要讨论一个更严肃的主题。”([拜占庭]奥林匹奥多罗:《苏格拉底的命相—〈斐多〉讲疏》,宋志润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60页)第二个场景变换并不是直接到结尾,根据斯特方标准码推断,却非常靠近文本的物理中心,是在西米陈述灵魂和谐说之后,苏格拉底让年轻人“转过身来”:(斐多)“当时坐在他右手一只挨着卧铺的矮凳上,他的座儿比我高得多。他抚摩着我的脑袋,把我领后的头发一把握在手里……”(89b)“转身”动作和“绞头发”誓言,看起来是军事上的事情,但想象斐多与苏格拉底的座位关系和姿态动作,则更像是父子之间的亲昵。在此之前,苏格拉底已经向齐贝和西米指出了他们“像小孩子似的害怕”(这一段论证的解释,参见吴飞:《〈斐多篇〉中的“自杀”与“不朽”》),而齐贝正希望由苏格拉底来消解“内心的小孩子”的恐惧(77d-78a)。而这种亲昵关系在饮鸩的第三个场景由斐多向伊奇直接叙述了出来:“我们觉得他就像是我们的父亲,一旦失去了他,我们从此以后都成为孤儿了。”(116a-116b)斐多的感受,是在克里啰啰唆唆问完孩子和葬礼等后事之后,苏格拉底去到另一间屋里清洗身体时发出的。随后苏格拉底指示家人、与监守交谈、与掌管毒药的人交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熟知人事的父亲和公民,而不是大卫画中单指向天的哲学家。最后,苏格拉底接过毒药杯,气定神闲地举杯喝尽,走得腿重了便朝天躺下,身体冷下来(117b-118a)。在第三个场景里,苏格拉底让克里给他拿来配制的毒药,克里推托道:“可是我想啊,苏格拉底,太阳还在山头上,没下山呢,我知道别人到老晚才喝那毒药。”(116e)联想到开头,斐多也说只有天亮了他们才能进入监狱探望苏格拉底(59d-59e)。所以关于最后一个因素戏剧时间,我们便可以推断,整部对话都是在白天进行的。与此相似,《理想国》的戏剧时间从第一天晚饭前到第二天清晨,尤其是对话的中心部分肯定是发生在没有自然阳光的黑暗中(LeoStrauss,TheCityandMan,p.64)。《理想国》结构是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这样似乎可以猜测《理想国》戏剧时间的午夜正是哲学讨论的中心部分,这也许暗示着《理想国》文本结构的上升下降与戏剧时间有关。那么,我们何不大胆问一下为什么柏拉图把《斐多》的所有的戏剧时间都安排在白天?《斐多》文本结构还是非常清晰的:开头是梦的故事,中间是四组“灵魂不朽”的论证,结尾是死后世界的故事。“套用尼采的语式:头是诗(故事),尾巴是诗(故事),腰身是论辩。”(刘小枫:《〈斐多〉》中的“相”》)在我不多的阅读中,阿伦斯多夫抓住了这个吐火女妖的“尾巴”:他仔细考察了苏格拉底的冥府神话,认为其“诗”暗示了不朽的灵魂前往的那个不可见世界,并不是天堂,而是天堂之下的“地上天堂”(anearthlyparadise);灵魂真正的最终归属,是地上人间的一切(PeterJ.Ahrensdorf,TheDeathofSocratesandtheLifeofPhilosophy:AnInterpretationofPlato'sPhaedo,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5,p.189-193)。“假如谁能升到空气的表面,或是长了翅膀飞上去,他就能探出脑袋看看上面的世界,像海里的鱼从海面探出脑袋来看我们这个世界一样。”(109e-110a)关心人间的美好生活,也许这正是《斐多》一开头那个督促苏格拉底要与文艺女神结交、作诗的声音的真实用意(60e)。回到戏剧时间的问题,我们猛然记起,《理想国》的“尾巴”也是“诗”(608c-621d)—也许在日升日落的黑暗与光明交接之间适合谈论“诗”?或者说,正是自然的神奇景色能够帮助玄妙的诗歌,说服对哲学论证仍有疑惑的年轻人?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斐多和其他人是否被苏格拉底的“诗”说服,但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显然放不下克里,担心克里没有办法用哲学或者神话说服自己关心人世,怜惜那个只要服从城邦法律(50a-54e)、害怕他喝药痛苦(63d-64a)、啰唆后事(115b-115c)、要他磨蹭(116e-117a)的克里。身体已经半凉的苏格拉底又再向克里交待城邦的传统习俗,要克里和他一起遵守:“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118a)热爱智慧那类人固然是“未知生,焉知死”,但从我们以上的论述中可以了解:他们更关心的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第十一》)。他们并不通过论辩清楚地讲明真实生活的答案,只是通过自己的“生”和“死”展示真正的哲学生活;尤其是他们的“死”,不仅象征着自己所遵循的道路,他们更以“死”作为教育的“诗”,劝勉跟随的年轻人,赋予后者以信念,这是一切遗嘱的作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七时三十八分,钱锺书去世,二十一日火化。我按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