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论城邦起源_第1页
柏拉图论城邦起源_第2页
柏拉图论城邦起源_第3页
柏拉图论城邦起源_第4页
柏拉图论城邦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柏拉图论城邦起源

潘塔比是公元前427年出生的,公元前347年去世。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给年轻的柏拉图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他深深体察到雅典城邦政制的危机,从而探索如何从根本上改革雅典城邦政制。公元前387年,周游外地的柏拉图返回雅典并于雅典城外创建学园。在学园时期,柏拉图写成对话篇《理想国》(一、新的劳动分工推动下的国家扩展柏拉图较早地探讨了城邦起源的问题,他将分工与城邦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在城邦怎样才能得以建立的问题上,柏拉图旳思考并不艰深,他认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能完全自给自足,人们的相互需要产生分工,城邦就是通过社会成员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满足人们相互需要的社会组织。柏拉图说:“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把它叫作城邦。”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实现,分工得以不断拓展,城邦相应地发生着演化。人们首先需要粮食、房屋、衣服和鞋子四种产品,所以最小的城邦至少需要农民、瓦匠、织匠和鞋匠等“四工”,这就是城邦的原始形态。由于“四工”专注于各自的事务并不从事制造生产工具,这就产生对生产工具的需要,于是诞生新的手工行业,需要有更多人从事制造生产工具行业,这就扩大城邦。例如,农民耕田种地需要犁和锄头,但农民不制造生产工具,这就诞生新的木匠、铁匠等分工。因人们生产需要而使分工扩大的结果,“那么木匠、铁匠和许多别的匠人就要成为我们小城邦的成员,小城邦就更扩大起来了”在柏拉图看来,交换产品满足需要是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有更多的农民和工匠从事分工生产,他们通过别种助手来交换产品,这就催生了商人阶层和商业经济的繁荣。由于产品交换范围拓展,人们在城邦内生产和交换彼此所需产品之后,还得提供在数量和质地上能够符合外邦人需要的产品,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就使得分工和产品余缺的调剂由城邦内部拓展至城邦外部。在实现上述分工目标后,人们能够过上缝衣、烧饭、酿酒、欢宴、健康、免受贫困等生活,并将这种生活方式传授给他们下一代。柏拉图认为,这是一个“猪的城邦”,但也是“健康的国家”。柏拉图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样逐渐壮大的城邦里只要劳动分工整体上是为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那么这个蓬勃繁荣的城邦就是健康的。人们实现了基本生存,就会想有些许更加舒怡的生活;获得了生活满足,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随着各种需求不断地涌现,新的行业在新的劳动分工推动下连续地被创设。对此,柏拉图指出:“看来我们正在考虑的不单是一个城邦的成长,而且是一个繁华城邦的成长……如果你想研究一个发高烧的城邦也未始不可。不少人看来对刚才这个菜单或者这个生活方式并不满意。”随着人口逐增,城邦需要更多的土地及资源用来生产产品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要。由于原始城邦的土地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牧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这就激发了城邦之间争夺土地战争的爆发。为保卫城邦的生命财产免受侵犯,也为实现城邦领土的扩张,这就产生了专职保卫城邦和从事作战的护卫者阶层,他们的产生和加入使得城邦更加强大。柏拉图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城邦,不是稍微大一点,而是要加上全部军队那么大,才可以抵抗和驱逐入侵之敌,保卫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人民的生命和我们所有的一切财产。”柏拉图从人们相互需要产生分工的角度提出建立城邦的必要性,这是对以往神话传说中的城邦或国家起源观点的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此,马克思曾说:“柏拉图……认为分工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二、贵族政制的形成古代希腊诸城邦在其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多种政制形式,柏拉图可谓是西方最早对政制文明做出历史比较研究的思想家。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大都将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四种政制形式置于当时的希腊城邦现实中进行历史横向比较研究,指出柏拉图认为城邦政制中最好的是君主政制,最坏的是民主政制。本节对柏拉图《法律篇》中有关城邦政制的研究进行了古代希腊政制文明的纵向历史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纠正我们长期以来关注柏拉图提出四种政制的横向比较研究。在这种研究思路下,笔者将提供一份关于城邦政制形成的机制和历史过程的全景式解读,以阐明希腊城邦政制的生成和演变的过程。一是强权统治。柏拉图向我们展示一幅洪水灾患后的氏族社会情景。大致为,洪患后只有居住在山顶的牧羊人幸存下来,不同家庭彼此失去联系,家庭内部互爱互慕,这时人们依靠牛羊、奶类等食物就能生存。人们生产生活简单,毋需忍受贫穷,妒忌和暴力无从生起。那时文字尚未被创造出来,法律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生产生活遵守习俗和祖制就能治理得很好。但这已经属于某种政制,是一种强权统治。在这种政制下,氏族最年长者凭借其父母继承下来的权力实施统治,其他成员坚决服从他的统治。柏拉图借助荷马描述塞克罗普斯居住地的故事对该政制的特征进行解释,“他们没有议事的聚会,也没有法律。他们居住在挺拔险峻的山峰之巅,或者阴森幽暗的山洞,各人管束自己的妻子儿女,不关心他人时期”二是贵族政制。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部分人移居山下小平原并从事农业生产,将石头堆砌成围墙,以保卫自己免遭野兽袭击。结果是,不同家庭实现了彼此联系并组成大家庭联合体,形成共同家园。但是原先每个家庭在各自家庭年长者统治下,遵从反映自己祖先和家庭的习俗,在组成大家庭联合体时难免会产生冲突。对于这种冲突,如何解决呢?柏拉图认为,“无论如何,这个联合体必然要做的下一个步骤是选出若干代表审查所有家庭的规则,公开向人们的首领建议采纳那些他们自己尤为推崇的规则供大家之用。这些代表将作为立法者而为人们所熟悉,并且通过任命那些首领们为官员,由此从众多强权中创造出一种贵族政体,也许还有君主政体”三是城邦政制多元化。柏拉图认为,第三种政制是第二种政制的后继者,这种政制承认所有政体形式及其变体,并在当时希腊城邦中呈现出各样的变化。许多年后,移居山下的那些人在平原上建立伊利昂城邦,待在山上的人则在伊达山倾斜下来的河流附近山坡上建立城邦。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建造更多城市或城邦。这些城市人学会造船并克服对海的恐惧,相互结盟,组织从海上攻打伊利昂城的战争。柏拉图说:“他们围攻了伊利昂十年,在这一时期里,各个围攻者的内部情况变得越来越坏。年轻的一代反叛了。当士兵们回到自己的城市和家里时,他们没有受到隆重的接待,而是遭到大规模的暗杀、屠杀和放逐。”四是民族国家。随着城邦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演进,希腊城邦出现了民族国家。在这一形成过程中,首先,希腊人的祖先将军队分为三支,以此建立阿尔戈斯、迈锡尼和斯巴达三个城邦国家,铁美努斯、克列斯丰提斯分别为阿尔戈斯、迈锡尼的王,普洛克勒斯和攸里斯西尼斯做了斯巴达的王,各城邦接受他们君王的统治。其次,各城邦的君王与民众依据法律相互起誓,誓言的依据是为统治和被统治而制定的法律,若国王遵守誓言,那么人们就会支持其统治,否则推翻他;若人们遵守誓言,国王则需保护民众使其免受冤屈,国王不应加强对人们的统治。可见,民族国家这种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契约的基础上。最后,三个城邦国家缔结友好协议,防止某个城邦国家破坏希腊地区的团结和稳定。这表明,柏拉图期待希腊各城邦维持友好的同盟关系,若某个城邦破坏同盟协议,其余城邦应联合起来反对它,以维持希腊地区的团结和稳定。综上所述,柏拉图根据荷马史诗中相关史料,将古代希腊城邦形成的历史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强权统治阶段、贵族统治阶段、城邦体制多元化阶段和民族国家阶段。透视古代希腊城邦演进的历史全景,我们可以获得最基本的认识:古代希腊城邦是在氏族社会后期经历强权政制的崩溃,以及长期的自由公社的合并或居地集聚化过程,最终形成大公社共同体或者城邦。在城邦形成过程中,其经济活动经历了由山区牧业至平原农业到城市商业的发展过程,并对城邦体制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城邦成立议事组织并制定法律制度,选拔城邦官员和成立执行机构,培养护卫者和成立军队等,城邦政制经历了制序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为最终形成城邦体制创造了条件。柏拉图将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看作发展的过程,并从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城邦政制的生成和演变,这在古代社会是极为深刻的洞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城邦政制中最好的是君主政制,最坏的是民主政制。他坚决反对雅典的民主政制,赞成具有氏族社会特征的斯巴达政制。从上述城邦政制形成历程来看,强权政制即是柏拉图所倡导的王权政制。他在设计理想城邦过程中,氏族社会保留下来的传统、惯例和观点依然占据重要位置。雅典城邦不欢迎柏拉图,这是可以理解的,实行民主政制的希腊城邦是不愿意回到城邦建立之前或城邦建立之初的那种状态去的三、城邦国土的划分城邦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分工深化的过程,也是政制演化的过程,更是规划的过程。可以说,柏拉图关于理想城邦及其城市形态的规划的诸多论述是古希腊早期城邦规划思想的重要成就。当然,他的思想也受到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师希波达摩斯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随着重建希波战争中被毁城市的需要,希腊人开始关注城市规划。最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是希波达摩斯(Hippodamus,498B.C.-408B.C.),据说他曾伴随雅典殖民者到南意大利的图里伊为该城邦建造新城,亦受伯里克利之令参与比雷埃夫斯新城的设计。希波达摩斯提出城市规划的希波达摩斯模式,这种模式依几何原则把全城划分为纵横成直角的街道,在城市中心集中若干街坊组成市政广场、神庙、剧场、市场等,这些公共场所亦循原有街道路线,并无专有的轴线之设,以充分体现自由、民主的城邦精神。这种城邦规划的思想对后来的学者影响很大,特别是影响到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设计。伊丽莎白·罗森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可能是综合了埃及的等级制、毕达哥拉斯派的公社原则和希波达摩斯等人的理想国理论,加以自己的发挥创造出来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多次提到“回城”“进城”,表明城市对于雅典人的重要性,是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栖居地。在城邦起源中,人们最重要的需要中第二是住房,城邦需要瓦匠、木匠、铁匠等不同工匠来建造房屋。城邦还建有宫殿、商人住宅、托儿所等建筑,这是为适应城邦治理、商业、养育等分工需要而进行功能区布局。尽管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建房造屋的科学,它不同于别的科学,它被叫作建筑学。”在整个城邦规划设计中,首先,城邦需要确定最合适的公民人数是5040人。为什么是5040人呢?柏拉图认为,该人数可以满足城邦土地的分配,可以保障公民有能力保卫自己,可以适用于行政区划、行军行列等城邦治理事宜。规定公民人数是城邦规划的第一步,为城邦进行国土划分创造条件。其次,立法者将整个城邦国土分为5040份地块。这又大致分为以下步骤:一是依照土地肥瘠为原则,以国土中心为圆点呈放射状将国土均分为12份;二是将12份国土分为5040份地块,每1份地块一分为二,由临近城邦中心的地块和临近城邦边境的地块构成;三是用抽签办法将12份国土奉献给12个神祗,以神祗的名字给所在地块命名,并称其为部落。至此,柏拉图完成城邦规划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国土进行划分,为公民均分国土创造条件。第三,先将整个城邦总人口分为12份,并将其安居在12份国土,再由5040位公民共分得划分好的5040份土地,实现人均分得1份地块。这样,柏拉图初步完成了理想城邦中国土的规划和分配任务。城邦又该如何进行功能布局呢?城邦被分为12分区,每个分区都有通往城市中心的道路,有促进产品交换的港口和市场,有供人们居住的房屋和提供水源的设施,有便于百姓举办活动的庙宇、广场等场所。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认为城邦设为12分区与推进手工业分工是相一致的,“为供应全国其余地区,建立13个工匠团体。一个团体安置在中心城市,其余团体分配在环绕中心城市的郊区,分成12个次一级的团体,与12个分区相对应”在城邦的城市设计中,立法者将城市建在整个城邦的中心位置,所选择的位置在其他一切方面都很合适,与郊区、沿海等周边地区联系方便;先预留一个神圣的地段,以便建造神圣的赫斯提神、宙斯神和雅典娜等神庙,这个地段叫做“卫城”,并建城墙将卫城围起来;立法者用划分城邦国土的同样办法将城市划分为12个部分,即12个分城区。在城市功能布局上,为安全和卫生考虑,庙宇应建在市场周围或城圈周围的高地上;为捍卫宗教的伦理和法律的庄严,市政机构与法院应紧挨庙宇而建,以便涉及宗教问题的案件能够接受神圣的法律裁判;为便于与外部世界交往,城市离海大致有80斯坦特,建有非常好的港口;为提升城邦的防御能力,私人住宅应当围绕城市而建以便排列成城墙,朝向街道而能防守,这是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安全防御设施建设。柏拉图尤为重视公民的文艺教育和赛事、军事训练,城市规划有学校、体育馆、剧院等公共设施,“我们已经为公共体育馆和国立学校在市中心修建了三个房屋群;同样地,在郊区的三个地区,开辟了马匹训练场,用来射箭和投掷等远程抛射物的广阔场地”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规划,是对现实中希腊城邦规划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非常详尽的,涉及城邦生活诸多方面。从上述分析来看,首先城邦是由城市、郊区和乡村结合而成,在城市与郊区、农村之间规划道路,强化统治者对郊区和农村的控制,使城邦成为完整的整体;其次,柏拉图尤为重视城市规划,城市是城邦的空间中心,也是城邦民主政治、工商业经济、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心;再者,合理的城邦分区与发展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利于城邦内不同分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保证了城邦生活用品的供应。实际上,柏拉图理想城邦的规划是想把斯巴达的军事生活和纪律用于治理雅典城市和城邦,解决雅典面临的安全和治理无序。芒福德认为:“柏拉图的大多数具体建议都是消极的:没有诗人、没有激情的音乐、没有婚姻的忠诚、没有父母之爱、没有职业的混合、没有享乐、没有对外交往。限制性、严谨性、独裁性:这便是他的理想。任何城市若退缩到柏拉图所希求的那种形式,便不成为城市了。”四、关于家庭法律和事务法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在秩序不良的城邦里制定法律是无济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城邦里制定法律又是不太重要的,所以他没有重点论述理想城邦中立法、执法等法治问题。但在《法律篇》中,柏拉图从法治层面对理想城邦的治理进行重点论述,围绕立法依据及原则、法律的执行机制、具体法律制度设计、城邦公仆和公民义务等问题进行深刻阐释。关于立法依据。在《斐莱布篇》中,柏拉图从人类本性角度解释立法的根本依据,“人类对法律的蔑视和人性的极端邪恶,其原因在于人的快乐和欲望缺乏限度,因此要在人类中建立法律和秩序,而法律和秩序标志着有限”关于执行机制。柏拉图指出:“政治体制的安排有两个基本部分:第一,确定各种官职与官员,包括官职名额和选举官员的方法;第二,每种官职都须有相应法律,包括法律种类,数量以及法律的适用性。”关于具体法律。在阐述完执法机制后,柏拉图接着设计了具体的法律制度。关于婚姻法律,承认一夫一妻制,就婚配原则、适婚年龄、结婚仪式、离婚条件、生育及养育子女等进行规定。关于饮酒法律,规定军人和奴隶不能饮酒,执行公务的公职人员不得饮酒。关于财产法律,建立财产申报制度,规定每个公民拥有一块土地,不得拥有金银。关于市场交易制度,制定铸币单位、固体量器、液体量器等量衡,记录并监督市场交易行为。关于外交法律,规定城邦派遣公民出国,任何人不得因私出国,允许外邦人入境。关于犯罪与刑罚法律,柏拉图探讨了渎职、渎神、杀人、故意伤害、窝藏罪犯、抢劫、诽谤等犯罪行为,以及各种犯罪行为的量刑标准,几乎包括当时所有会出现的犯罪与刑罚。比较可贵的是,柏拉图将正义引进犯罪领域,认为非正义的犯罪是可以被治理的,法律应将德性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来治理犯罪行为。应该说,这些分析是十分透彻、合理的。上述多项法律贯穿了一个核心理念,法治就是要用各种具体的法律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关于实现法治。为实现法治,柏拉图论述立法者依法立法、执法者依法办事和民众遵守法律等三个方面内容。首先,要求立法者依法立法。立法者应该以制定良好的法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