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_第1页
202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_第2页
202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_第3页
202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_第4页
2023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规程目录TOC\o"1-2"\h\z\u1总则 12术语 33基本规定 44地基和基础 94.1一般规定 94.2地基基础设计 94.3施工 115砌体房屋加固 125.1一般规定 125.2结构计算 135.3加固设计 145.4加固施工 176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加固 186.1一般规定 186.2结构计算 186.3加固设计 196.4加固施工 217房屋顶部增层 227.1一般规定 227.2结构计算 227.3增层设计 257.4增层施工 28本规程用词说明 29引用标准名录 30附录A标准中涉及的专利技术 31

ContentsTOC\o"1-2"\h\z\u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33Basicrequirements 44Foundation 94.1Generalrequirements 94.2Foundationdesign 94.3Foundationconstruction 115Strengtheningofmasonrybuilding 125.1Generalrequirements 125.2Structureanalysis 135.3Strentheningdesign 145.4Strenghteningconstruction 176Strentheningofreinforcedconcreteshearwallbuildingwithfewreinforcement 186.1Generalrequirements 186.2Structureanalysis 186.3Strentheningdesign 196.4Strenghteningconstruction 217Storyaddingattopfloor 227.1Generalrequirements 227.2Structureanalysis 227.3Storyaddingdesign 257.4Storyaddingconstruction 2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29Listofquotedstandards 30AppendixAPatentsinvolved 311总则1.0.1为规范既有建筑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及增层技术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说明】我国地震多发,老旧城镇房屋数量众多且抗震能力普遍不足,导致震后损伤严重,砌体结构是未加固的既有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低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一些地区也有较多应用,为减小地震灾害,这些房屋亟待进行抗震加固。然而,传统加固方法一般需入户施工,面临中断建筑功能、减小使用面积、居民周转困难等问题,难以实施。本规程编制组发明了“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技术”,进行了砌体结构与低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是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一种方法,该加固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基本不进入建筑内部施工,对内部装修及管线破坏少;不减少房间使用面积;对于住宅,新增区域有可能作为阳台使用,更受住户欢迎。主要缺点是:同时增加使用面积时,加固量相对较大,与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方法相比,造价相对较高;建筑轮廓会增大,室外管线可能需要改移。图1.0.1-1为住宅典型单元加固后结构的三维示意,图中显示了加固时新增的结构构件。图1.0.1-1典型单元加固三维示意 砌体住宅加固后的平面布置如图1.0.1-2所示。图1.0.1-2砌体住宅典型单元加固后平面示意 该加固方法已在北京地区的数百栋多层住宅抗震加固工程中得到了成果应用,并已纳入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DB11/689。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8度地区、抗震设防类别不高于重点设防类、原结构类型为普通砖实心墙承重多层砌体房屋和多层低配筋剪力墙房屋的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与增层的设计与施工。【说明】本规程中的既有建筑包括多层砌体房屋和多层低配筋钢筋混凝土房屋。砌体结构是我国上世纪的既有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低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一些地区也有较多应用;很多早期建造的砌体结构,未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措施明显不足;低配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也存在延性不足等问题,亟需进行抗震加固。与板墙加固、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等方法相比,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特点是在建筑外围进行加固,可减小或避免对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利影响,因此更适用于对于住宅、宿舍等对内部功能及使用面积非常敏感的建筑类型。本规程所涵盖的重点设防类建筑,主要针对某些类型的宿舍楼。1.0.3既有砌体和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加固前,应按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及抗震鉴定。1.0.4既有砌体和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及增层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低配筋剪力墙房屋reinforcedconcreteshearwallbuildingwithfewreinforcement按墙体全截面面积计算,墙体水平或竖向配筋率为0.05%~0.15%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2.0.2外套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seismicstrengtheningofmasonrystructureusingouter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在砌体结构或低配筋剪力墙结构外部增设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使之与原砌体结构或低配筋剪力墙结构连成整体,达到约束原结构、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加固,本规程中简称为外套加固;原建筑外部增设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本规程中简称为外套结构。2.0.3顶部增层storyaddingattopfloor砌体房屋或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外套加固后,于建筑顶部新增1~2层的改造工程。2.0.4旋转钻进复合钢桩compositesteelpilesofrotarydrilling钢管预制而成的桩杆旋转钻进至预定深度,由桩帽处高压注浆,形成桩杆外注浆增强体和桩杆内灌注体,三者共同作用组成的复合桩体。3基本规定3.0.1多层砌体房屋或低配筋剪力墙房屋抗震能力不足时,可在其外部增设钢筋混凝土结构(图3.0.1-1、3.0.1-2)进行抗震加固。1-原外纵墙;2-外贴纵墙;3-外加横墙;4-外加板带;5-原横墙;6-原内纵墙图3.0.1-1结构加固平面示意图1-原外纵墙;2-外贴纵墙;3-外加横墙;4-屋顶拉梁或钢拉杆图3.0.1-2外套加固立面示意图【说明】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建造了大量的多层砌体结构住宅,该类型房屋平面布置一般较为规则,楼盖为装配式楼盖,其抗震措施多数不满足要求。针对该类型建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了外套加固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低配筋剪力墙结构内横墙和内纵墙为钢筋混凝土墙,内横墙配筋率多为0.05%~0.10%,内纵墙配筋率一般为0.10%~0.15%。低配筋剪力墙结构存在的抗震问题包括:房屋纵向混凝土墙较少,承载能力不足;房屋横向墙体配筋率低,延性不足。清华大学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完成了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套结构加固后的砌体和低配筋剪力墙房屋,两个方向的抗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本规程的加固方法不适用于墙体为空斗墙、振动砖板的房屋。3.0.2加固所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钢材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加固材料性能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其耐久性应满足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要求。3.0.3外套加固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结构加固方案,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基础形式等。2作用效应分析及承载能力验算,包括加固后各类结构构件的验算等。3新老结构的连接构造。4新增结构构件的构造。5施工阶段验算和施工要求。【说明】外套结构构件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时,加固设计的内容还需要包含预制构件布置、接缝的承载力计算、预制构件与原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等。3.0.4加固后结构的抗震验算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方法,按式3.0.4-1、3.0.4-2进行结构构件抗震验算:(3.0.4-1)(3.0.4-2)式中S——结构构件内力(轴向力、剪力、弯矩等)组合的设计值;计算时,有关的地震作用、作用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和作用效应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方法采用;应根据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和地震作用重现期,确定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后续使用年限和地震作用重现期30年、40年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50年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比值分别为0.8、0.9。R’——调整后的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R——加固后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取值参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加固后,原砌体房屋高宽比、圈梁布置和构造不符合时对应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原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加固后的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均可取1.0;对新增构件,均取1.0。【说明】本条提出了加固后结构的抗震验算总体要求,具体的地震作用及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在本规程第5、6章中分别进行了规定。 砌体房屋外套加固后,破坏模式和延性得到明显改善,与砌体结构破坏模式有明显区别,因此原砌体房屋高宽比、圈梁布置和构造不符合时对应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外套加固后,外加横墙对原横墙的脆性破坏形成了有效约束,原内纵墙有一定延性,为简化计算,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加固后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低配筋剪力墙房屋一般没有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过大的问题,因此局部影响系数也可取1.0。3.0.5加固后结构的分析和构件承载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构件的计算截面尺寸,应按实际有效截面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并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2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中,荷载取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用;材料强度等级按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结构材料强度的设计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用。3结构构件承载能力验算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4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5未增层时,可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顶部增层时,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说明】原砌体墙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附录A中进行了规定。3.0.6外套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增的结构构件可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新增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建筑内部竖向承载能力不满足的构件应进行加固。3应考虑施工过程及基础沉降对原结构墙体的影响,避免外套结构引起原墙体开裂。【说明】由于既有住宅一般位于建筑密集区域,抗震加固方案选择应综合施工难度、施工工期及对环境的影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噪音小等优点,现场具备吊装条件时宜优先采用。3.0.7施工前,应对建筑层高、建筑总高度、轴线尺寸、建筑总宽度、窗洞尺寸等建筑数据进行复测及核对。【说明】原建筑的实际尺寸对施工备料及现场施工有直接的影响,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阶段,不一定能全面掌握原建筑空间的准确数据,因此需要在加固改造施工前对原建筑数据进行复测与核对。3.0.8外套加固与增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地上线缆进行勘测,对影响加固施工的管线、线缆应提前进行改移。2施工前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3施工过程应做好隐蔽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4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伤。5施工过程中,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存在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6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并应进行施工阶段结构稳定分析,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新增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失稳。7施工中应采取措施减小对室内的干扰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0.9外套加固与增层施工期间,应进行新旧结构全程的变形观测,包括沉降变形、水平位移和倾斜等。竣工后尚应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直至沉降稳定。【说明】由于原砌体房屋和低配筋混凝土房屋的墙体容易因沉降差导致开裂,对居住建筑该问题更为敏感,因此外套加固和增层对新老结构的沉降差控制要求很高,同时需进行沉降变形观测。4地基和基础4.1一般规定4.1.1外套加固的基础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宜选择对原建筑影响小、沉降量小、开挖量少、施工安全、施工速度快捷的基础形式。2应根据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形式、土质、地下水位、新增结构类型及荷载大小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可采用天然地基、地基处理和桩基础方案。3当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不足或不满足现行规范时,应重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或由勘察单位出具相关咨询报告。4应考虑新设基础下土体沉降对原基础的影响,防止原砌体房屋发生裂损。5应考虑地基受荷后的变形,控制新旧结构标高差异。4.1.2对液化敏感的乙类和丙类建筑,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判别为中等~严重时,应采取消除液化沉陷或加固上部结构的措施;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判别为轻微时,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陷或加固上部结构的措施。4.1.3采用地基处理或桩基础方案,设计采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或单桩竖向承载力,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或单桩复合静载荷试验确定,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工程资料,并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说明】《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第5.2.5条要求: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鉴于加固工程的特殊性,地质条件简单的工程,可参照类似工程进行设计。4.2地基基础设计4.2.1新旧基础之间差异沉降不应大于新旧结构中心点距离的0.1%,且沉降绝对值不宜超过6mm。新旧结构之间可设置施工缝,施工缝封闭后的新旧基础之间差异沉降和沉降绝对值应满足上述要求。【说明】解决新旧基础之间差异沉降的一种应对方法是在外套加固及增层时,先施工外加横墙和外加板带,再后浇外贴纵墙,该方法在外套结构构件采用预制构件时相对容易实现,采用现浇混凝土时施工比较复杂,且工期较长。另一种应对方法是从严控制沉降差,由于原建筑沉降已经完成,主要方法是控制外套结构基础的绝对沉降量。根据北京地区已实施的工程经验,外套结构基础一般采用桩基础,桩顶在竖向力标准值下的沉降绝对值一般按6mm控制。4.2.2应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计算方法进行建筑物的变形沉降计算,必要时可采用有限元等计算方法进行新旧结构的建筑物相互影响分析。4.2.3应结合上部结构荷载、现场周边施工环境和岩土工程等条件,选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可采用旋喷桩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型桩复合地基等方案。4.2.4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条件选择合理可行的桩基方案,可采用人工挖孔桩、灌注桩、旋转钻进复合钢桩等方案。【说明】桩基方案应结合现场操作空间、道路通行、地面地下障碍物等实际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确保施工工程不影响周边建(构)筑物和管线等正常使用。灌注桩可选用小直径人工成孔或机械成孔的灌注桩。同时,根据北京市外套加固工程相关经验,旋转钻进复合钢桩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绿色环保、材料预制、施工快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旋转钻进复合钢桩由钢桩、注浆体和灌注体组成(见图4.2.4)。钢桩主要由桩尖、一节或数节桩杆组成。桩尖由尖头、注浆孔等组成。桩杆由杆体、叶片、注浆孔、桩帽等组成。杆体为钢质管材,叶片为弧形螺旋状钢质板,每360度投影为一组,可由单组或多组组合而成,叶片与杆体间采用焊接方式组成整体,桩帽为钢质法兰盘。可根据桩长需要,由一节或数节桩体组成,各桩杆之间由法兰连接。钢桩成桩之后,由桩帽处进行高压注浆,浆液水灰比一般为0.7,注浆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或地面冒浆即可停止注浆。注浆后,形成钢管内灌注体和钢管外注浆体,灌注体和注浆体能很好的起到保护钢桩不受腐蚀的作用。a)钢桩b)桩体图4.2.4旋转钻进复合钢桩构造示意图4.2.5旋转钻进复合钢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4.2.5)式中:ue——等效周长(m),ue=πde,de为等效直径(m);n——桩侧土层数;qsik——桩侧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li——桩侧土层厚度(m);qpk——桩端土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Ap——桩端截面积(m2)。式(4.2.5)中,等效直径de应根据相关试验、地质条件等确定,一般可取叶片直径。桩侧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桩端土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可结合地区经验,按泥浆护壁钻(冲)孔桩或干作业钻孔桩施工工艺确定取值。4.3地基基础施工4.3.1地基基础施工前,应制定减小对原地基影响、避免原基础损伤的施工措施。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工艺,应满足现场施工操作条件,并避免对既有建筑结构及其下地基土产生不利影响。4.3.2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等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并应评估基坑工程对既有加固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的影响。4.3.3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当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地基经处理并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说明】如受现场条件限制,工程桩难以进行桩基承载力原位检验,可在加固工程附近施工同条件基桩,并进行承载力检测。

5砌体房屋加固5.1一般规定5.1.1采用外套加固方法时,既有砌体房屋应符合下列规定:1丙类房屋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5.1.1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对横向抗震墙较少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应比表5.1.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乙类的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表5.1.1既有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设防烈度6度设防烈度7度设防烈度8度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28九25八22七2原结构墙体应为厚度不小于240mm的普通砖实心墙。3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4原结构应为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原结构横墙间距不宜大于6m。【说明】本规程中,丙类为标准设防类的简称,乙类为重点设防类的简称。对于原结构未设置圈梁构造柱的砌体结构,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外套加固后的房屋在纵墙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其纵向破坏模式类似多层剪力墙结构;在横墙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外加横墙出现水平裂缝,原墙体出现斜向裂缝,墙体斜向裂缝延伸至外加横墙后未形成贯通裂缝;新老结构交接位置未出现明显开裂。采用外套结构对砌体房屋进行加固后,房屋在纵横两个方向的破坏模式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较好的延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对原砌体结构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制进行了放松。5.1.2既有砌体结构外套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1房屋各层均应设置外套结构,各层外套结构平面布置应一致。2外加横墙宜与原结构横墙对齐,外加横墙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6m。3原外纵墙的窗下墙位置,可不设置外贴纵墙;各层外纵墙窗上或门上墙体应加固。4原外纵墙首层洞口以下的墙体,宜对其正负零以下的部分进行加固。5宜对山墙墙体采取加固措施。【说明】外套加固方法适用于建筑体型规则的既有建筑,原建筑外轮廓上下不对齐时,不易实现外部加固;为保证加固后结构传力的连续性,新增构件需要上下对齐。原外纵墙在外挑阳台的窗下墙设置外贴纵墙加固,可提高房屋纵向抗震能力,但外纵墙窗下墙加固一般会占用外挑阳台的使用空间;在外纵墙的窗间墙位置设置上下贯通的外贴纵墙,在外纵墙洞口上方设置钢筋混凝土连梁,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纵向抗震能力,因此外纵墙窗下墙可不设置外贴纵墙加固。外加横墙与原结构横墙在外力作用下需要共同工作,以实现加固目的;为保证新老构件结合的可靠性,需要外加横墙与原结构横墙对齐。正负零以下的外贴纵墙可对首层外贴纵墙的墙肢形成可靠约束,避免纵向首层薄弱问题。山墙位置,一般可采用单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5.2结构计算5.2.1加固后结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分析及构件承载力验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可采用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并采用线弹性分析假定。2采用软件计算时,计算模型应能反映砌体、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特性;原砌体材料泊松比可取0.15,弹性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相关规定。新增混凝土材料的计算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3原楼屋盖形式为装配式楼屋盖时,面内刚度可取相同厚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面内刚度的5%。4外贴纵墙应能承担全部纵向地震作用。5新增墙体的拉弯、压弯和水平抗剪承载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6原结构墙体的水平抗剪承载能力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要求考虑局部影响系数的影响。7外贴纵墙和外加横墙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均应乘以强度折减系数,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5.2.2原结构平面布置规则、外贴纵墙与外加横墙平面布置均匀对称时,可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及构件承载力验算,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可分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地震作用。2外贴纵墙和外加横墙应能分别承担全部纵向和横墙地震作用。3新增墙体的水平剪力可按式5.2.2计算:Vi=VAi/A(5.2.2)式中:Vi——水平地震作用下新增墙体水平剪力;V——楼层总水平剪力;Ai——新增墙体截面积;A——楼层新增墙体截面积的总和。4应进行多遇地震下新增墙体的水平抗剪承载力验算,新增墙体截面水平抗剪承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可不验算原砌体墙的抗震承载力和新增墙体的抗弯承载力。【说明】根据大量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结果,结构平面布置较为规则的情况下,满足本规程规定时,原砌体墙的抗震承载力一般可满足要求,新增墙体的抗弯承载力也可满足要求。因此,作为简化计算方法,不要求进行原砌体墙的抗震承载力和新增墙体的抗弯承载力。5.2.3荷载取值及荷载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5.3加固设计5.3.1外加墙体的截面尺寸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加横墙截面高度d(图5.3.1)不应小于h/18,h为房屋总高度。图5.3.1外加横墙截面尺寸示意图2外加横墙厚度t(图5.3.1)不应小于表5.3.1不同外加横墙截面高度所对应的数值,且不宜小于160mm;外加横墙截面高度d与表中数值不同时,可按内插取值。表5.3.1外加横墙厚度最小要求截面高度d(mm)截面厚度t(mm)h/18400h/15300h/12220h/101603外贴纵墙厚度不宜小于160mm。4外加横墙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5新增墙体宜在墙体两端和洞口两侧构造边缘构件;外贴纵墙的洞口上宜设置连梁,连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截面宽度宜与外贴纵墙厚度相同,连梁上下纵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6%。6新增墙体水平筋配置应满足墙体水平抗剪承载力验算要求;新增墙体及连梁的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抗震等级三级的相关规定。5.3.2外套结构加固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图5.3.2-1、5.3.2-2):1外加横墙之间、楼层标高处,应设置外加板带;外加板带应与外加横墙和外贴纵墙相连;板带厚度不宜小于120mm,板带宽度不宜小于板两端外加横墙间距的1/12,且不宜小于400mm;板带上下层钢筋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5%,板带钢筋应锚固于周边墙体内。2外加横墙、外加板带与原砖墙之间应采用锚筋连接;锚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植入砖墙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m,锚筋孔内应灌注植筋胶。3外贴纵墙与原砌体结构外墙宜采用φ8的L形锚筋与原砌体墙连接,锚筋在砌体内的锚固深度不应小于120mm;锚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1-原砖墙;2-原砖墙植筋;3-外贴纵墙;4-外加板带图5.3.2-1新旧墙体节点连接立面示意图1-原砖墙;2-原砖墙植筋;3外贴纵墙;4-外加横墙图5.3.2-2新旧墙体节点连接平面示意图【说明】楼层标高处设置外加板带,是为了连接外纵墙、外加横墙,起到水平隔板作用。5.3.3加固后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建筑有地下室时,应在地下室顶板下的每道外加横墙对应的原横墙两侧应各设置一道钢拉杆,钢拉杆直径不应小于25mm。2原建筑物无地下室时,应在每道外加横墙对应的原横墙基础位置设置2根压浆锚杆,压浆锚杆可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钢筋,在原结构内的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锚杆直径的35倍;锚浆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等,锚孔压浆前应采用压力水将孔洞冲刷干净。3应在屋顶板上部每道外墙横墙的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拉梁、钢拉梁或钢拉杆。钢拉梁或钢筋混凝土拉梁纵筋截面总面积不宜小于10cm2;原屋盖为现浇混凝土屋盖时,可通过原现浇屋盖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房屋两侧的外加横墙;其他楼层可不设置钢拉杆。4钢拉杆和屋顶拉梁纵向钢筋应锚固于外加横墙。【说明】在原结构顶部和底部设置钢拉杆及压浆锚杆,是为了加强新老结构的连接。5.4加固施工5.4.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拆除原散水、空调板、女儿墙、外挑阳台等外墙突出部分,宜移除外墙附属管线;拆除工程应避免扰动原结构。【说明】原建筑有外挑阳台等外挑构件时,为简化新老结构的连接,并为方便施工,进行外套加固时,一般需要在施工时将外挑构件拆除。5.4.2应去除外墙外表面装修层,外墙表面应进行清洁;外贴纵墙部分的砖墙应进行勾缝;浇筑外加构件混凝土前,原墙面应润湿。

6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加固6.1一般规定6.1.1采用外套加固方法时,既有低配筋剪力墙房屋应满足下列要求:1房屋高度不应超过21m,层数不应超过6层。2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3原房屋横墙的间距不宜大于4.2m,横墙厚度不应小于140mm。4原结构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3。【说明】一般情况下,既有建筑平面布置规则对称,结构分析和设计可分为2个方向分别进行;平面布置为L型等不规则形状的情况较为少见,平面布置不规则时,相关研究经验较少,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保证新老混凝土的可靠连接,对提出了原结构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提出了要求。6.1.2外套加固方案应满足下列要求:1房屋各层均应设置外套结构进行加固,各层外套结构的布置应上下对齐。2外加横墙应与原结构横墙对齐。3宜在外纵墙正负零以下的部分设置沿建筑纵向连续的外贴纵墙;原建筑山墙为带加气混凝土保温层的非结构墙板时,山墙外侧宜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进行加固。4原结构地上部分外纵墙的窗下墙位置,可不设置外贴纵墙;各层外贴纵墙应在窗上设置连梁。6.2结构计算6.2.1多遇地震下,加固后结构的分析和验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结构分析可采用线弹性分析假定。2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时,结构整体分析可按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3荷载取值及荷载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4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1500。5外贴纵墙和外加横墙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均应乘以强度折减系数,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说明】原结构材料与新增构件材料均为混凝土,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结构分析。6.2.2应进行加固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150。【说明】加固后的低配筋剪力墙结构,破坏机制相对复杂,需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对结构破坏机制和薄弱位置进行判断和控制。因低配筋剪力墙结构的延性相对差,因此提高了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要求。6.3加固设计6.3.1外套加固的新增构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外加横墙的截面高度d(图6.3.1)不宜小于800mm,外加横墙墙体厚度t不宜小于160mm。图6.3.1外加横墙截面尺寸示意图2外贴纵墙墙体厚度不宜小于160mm。3山墙外侧宜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固,增设的现浇混凝土墙体厚度不宜小于160mm。4外加横墙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5新增墙体宜在端部和墙体交接位置构造边缘构件;外贴纵墙的洞口上宜设置连梁,连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截面宽度宜与外贴纵墙厚度相同,连梁上下纵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6%。6新增墙体及连梁的截面和配筋应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新增墙体及连梁的构造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抗震等级三级的相关要求。7原墙体截面抗剪应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说明】本规程的术语“低配筋剪力墙结构”,明确了原结构墙体配筋率范围;在本规程6.2节中,对加固后结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对原结构墙肢和连梁配筋提出计算或构造的进一步要求。6.3.2外套结构加固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图6.3.2-1、6.3.2-2):1外加横墙之间、楼层标高处,应设置外加板带;外加板带应与外加横墙和外贴纵墙相连;板带厚度不宜小于120mm,板带宽度不宜小于板两端外加横墙间距的1/12,且不宜小于400mm;板带上下层钢筋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5%,板带钢筋应锚固于周边墙体内。2外加横墙、外加板带与原外墙之间应采用锚筋连接;锚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植入墙体的深度不应小于200mm,锚筋孔内应灌注植筋胶。3山墙外侧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进行加固时,应楼层标高原墙体位置植筋,植筋间距不宜大于400mm,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植入深度不宜小于200mm。1-原砖墙;2-原外墙植筋;3-外贴纵墙;4-外加板带图6.3.2-1新旧墙体节点连接立面示意图1-原外墙;2-原外墙植筋;3外贴纵墙;4-外加横墙图6.3.2-2新旧墙体节点连接平面示意图【说明】楼层标高处设置外加板带,是为了连接外纵墙、外加横墙,起到水平隔板作用。6.3.3加固后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建筑有地下室时,应在地下室顶板下的每道外加横墙对应的原横墙两侧应各设置一道钢拉杆,钢拉杆直径不应小于25mm。2原建筑物无地下室时,应在每道外加横墙对应的原横墙基础位置设置2根压浆锚杆,压浆锚杆可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钢筋,在原结构内的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锚杆直径的35倍;锚浆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等,锚孔压浆前应采用压力水将孔洞冲刷干净。【说明】在原结构底部设置压浆锚杆,是为了加强新老结构的连接。由于地震作用下低配筋剪力墙结构顶部破坏相对小,新老结构在顶部脱开的趋势不明显,因此未提出在顶部设置钢拉杆的要求。6.4加固施工6.4.1施工前应拆除原散水、空调板、女儿墙、外挑阳台等外墙突出部分,宜移除外墙附属管线;拆除工程应避免扰动原结构。6.4.2应去除外墙外表面装修层,外墙表面应进行清洁;浇筑外加构件混凝土前,原墙面应润湿。

7房屋顶部增层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既有普通砖实心墙承重的多层砌体房屋和多层低配筋剪力墙房屋进行外套加固后,在顶部新增1~2层的增层加固改造工程。【说明】多层房屋外套加固后,结构具备一定的顶部增层潜力。顶部增层时,可将新增楼层支承于新增结构顶部,以避免原房屋内部加固。7.1.2既有房屋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规定的限值,对横墙较少的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对横墙很少的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乙类的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最大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表7.1.2顶部增层时既有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设防烈度6度设防烈度7度设防烈度8度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24八21七18六【说明】房屋增层时的既有砌体房屋层数与高度限值,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对B类建筑的要求相同;既有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超出限值并采用外套加固技术并增层时,应进行专门研究。7.1.3房屋顶部增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增层前,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及可行性论证;经综合评定适宜增层的房屋,方可进行增层改造。原地基有严重隐患的房屋和横墙很少的房屋,不宜进行增层。2新增楼层质量不应大于原结构外套加固后质量的30%。3增层后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不应低于原建筑抗震鉴定时采用的后续使用年限,且不应低于40年;增层后结构的抗震设计标准不应低于既有房屋建造时的抗震设计标准。4增加的楼层宜采用轻质材料,并采用便于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方案;新增楼层主体宜采用钢结构。【说明】与新建工程或常规的改造工程不同,房屋增层技术风险大,需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可行性论证,以确保增层的可实施性。外套加固后的房屋增层,新增重量主要传至新增基础,但原基础仍会分担一部分新增重量,砌体房屋对沉降差较为敏感,且住宅改造中可能出现的开裂问题容易引起纠纷,因此原地基有严重隐患的建筑,不宜进行增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外套加固后结构增层的潜力小,一般也不宜再进行增层。7.1.4新增楼层的竖向荷载宜通过外套结构传至基础,如原结构参与承担新增楼层的荷载,应对原结构的竖向承载力进行核算。7.2结构计算7.2.1房屋顶部隔震增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顶部隔震层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基本设防烈度下,采用时程分析得到的增层后主体结构各层层间剪力及倾覆力矩不应大于外套加固后未增层时的对应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增层后主体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验算可不考虑新增楼层的影响。2顶部增层后,下部结构荷载组合作用应计入增层结构的竖向荷载及风荷载。3新增楼层的设计内力应采用多遇地震下考虑隔震层的整体模型分析结果。4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时,隔震支座采用线性模型,通过迭代计算确定等效刚度,振型阻尼比取7.5%;当采用时程方法分析时,隔震支座应采用试验所得滞回曲线进行模拟,可采用双线性模型,振型阻尼比取2.5%。5顶部隔震增层后,新增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各新增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尚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6房屋顶部隔震增层设计时应控制隔震层的水平位移或安装有效的限位装置,避免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变形过大,产生明显的二阶效应。7新增楼层质量中心宜与下部加固后结构的刚度中心接近,应避免顶部增层导致下部结构出现明显的扭转效应。7.2.2外套增层结构采用反应谱方法和动力时程方法分析时,可采用振型阻尼比。【说明】在既有结构外套混凝土结构加固后,采用钢结构增层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三种不同材料组成的混合结构,由于不同材料能量耗散的机理不一样,阻尼比也不能仅取用某一种材料的阻尼比,按整体结构进行动力分析时,振型阻尼比方法考虑了不同材料的不同阻尼比,从概念上更符合实际。7.2.3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设置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部位,应便于检查和替换。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7.2.4隔震层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抗风装置及限位装置。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验算。7.2.5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上部竖向构件分布、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2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重合,偏心率不应大于3%。3隔震层屈重比宜取3.5%,或根据参数优化分析取优化设计值。4隔震层易设置抗风装置及弹性限位装置。7.2.6隔震层橡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支座在表7.2.6所列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形,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倍的较大值。2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20%,徐变量不应超过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5%。3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表7.2.6的规定。表7.2.6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建筑类别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压应力限值(MPa)1215注:1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计算;其中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2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压应力限值应降低,第二形状系数<5且≥4时,压应力限值降低20%,第二形状系数<4且≥3时4压应力限值降低40%;3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0MPa。4支座剪切性能偏差应满足现行国家产品标准《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规定。7.2.7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按应按照采用振型分解法和时程分析法的结构整体分析得到的隔震层实际位移确定。7.2.8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7.2.8)式中:μi——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水平位移(mm);[μi]——第i个隔震支座的设计水平位移极限值(mm)。7.2.9隔震层的布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1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2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不应大于lMPa。7.2.10增层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罕遇地震下,下部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得大于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