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_第1页
人教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_第2页
人教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_第3页
人教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_第4页
人教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开设银行。(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据材料,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及对中国的影响。提示:(1)实质: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2)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偿还大量外债;各地的洪涝灾害严重。(2)应变措施: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以及扩大纳官等。(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不法官吏转嫁负担,激化矛盾,加剧统治危机。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客观条件: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主观条件: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如何评价“实业救国”?提示:(1)“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准备了一些条件。(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既不能振兴实业,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3.存在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外部因素(1)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迅速强大,使先进的中国人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内部因素(1)思想渊源:早期维新派产生,要求抵抗列强侵略,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4)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一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二

《时局图》由近代爱国人士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该图“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并分析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解析:第(1)问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角度分析其危害。第(2)问“背景”应紧扣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来分析;“方式”应紧扣列强瓜分中国的角度作答。第(3)问“表现”应从经济、政治、外交三个角度分析;“变化”应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2)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方式:分而治之。(3)表现: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门户开放。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19世纪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商品输出为辅。答案:B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人的宣传活动解析: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变法的愿望,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其兴起的经济根源。答案:A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史料史料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