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概述_第1页
宋代文学概述_第2页
宋代文学概述_第3页
宋代文学概述_第4页
宋代文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前后历时320年。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受命抗击北汉和契丹,兵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动军士哗变,以黄袍加之于赵匡胤身上,拥戴其为天子。第二年,改国号为宋,赵匡胤称帝为宋太祖,建立了北宋王朝,先后征服了后蜀、南唐、吴越、北汉,使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国家大体重归一统。但是赵匡胤因为担心藩镇割据重演,进行了"杯酒释兵权",把军权集于自己一身,一方面使北宋的政治军事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使宋代进入了弱兵时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宋徽宗时,强大的金国南侵北宋,宋徽宗传位给儿子赵恒,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徽、钦二宗及后妃、皇室宗亲三千多人被掳,这就是“靖康之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从此北宋灭亡,当时在河北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受旧臣拥戴,在归德(今河南商丘)即位,后迁都杭州,揭开了南宋的序幕。南宋王朝怯于抗金,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风,主战派则屡遭挫折。后来蒙古族兴起,建立了蒙古国,灭金之后继续南侵,建立元朝,于1279年灭了南宋。尽管从历史上说,宋朝时一个软弱的时代,领土的范围也比较有限(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争论说用宋来概括一个朝代是不准确的。)但它在文化史上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往往唐宋并称,在学术思想上往往汉宋并举,在绘画史上宋元同提。从文学上来说,宋代步唐代文学的后尘,在诗、词、文、小说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二、与文学发展相关的科举制度。北宋初年,科举制度沿用唐代的制度,诗赋是进士举的必试科目。诗赋做得好,能够改变一些出身寒微的文人的命运,这些人一旦进入仕途,势必又能扩大其在文坛上的影响从而影响文学风气,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到了宋仁宗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以古文为贵,诗赋的势头削弱。王安石认为“今义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宋书·选举志》),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废除以诗赋取士的规定,用经义论策取士。但几年以后又重新恢复了诗赋取士,将诗赋与经义分科,仍然是醉心诗赋的多,研习经义的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学在宋代的发展。三、宋代的文学样式(一)宋代的诗歌宋代的诗歌没有唐代诗歌的辉煌,但是仍然沿袭了唐诗创作的势头,其发展脉络如下:1、北宋初年产生三大诗歌流派,分别是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白体是因为诗人学习白居易,追求诗的平易自然而得名,代表作家有王禹傅等;晚唐体是因为学习孟郊、贾岛的诗歌而得名,好苦吟(推敲之说)、好求奇。代表作家有林逋、寇准等。西昆体因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诗人们以李商隐等人为宗,诗歌好用典故,文辞富丽典雅。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等。2、北宋中期,针对三大诗派未跳出唐诗窠臼的弊端,诗人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欧阳修倡导了诗文革新,主张诗歌出自性情,并承袭了韩愈以文为诗,使诗歌趋于散文化。与欧阳修同行的还有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走上诗坛,形成了奇险瘦硬的诗歌风格。苏轼以才学入诗、兼容并包,以鲜明的个性开创了宋诗的时代。3、北宋晚期,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4、南宋前期,"中兴四大诗人"影响很大,他们分别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5、南宋晚期,出现了江湖诗派,追求诗歌的平易,代表作家有刘克庄、姜夔、戴复古等。(二)宋代的词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词被称为曲子词(因为词与诗歌不同,它一般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作为俗乐的一种。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词为诗余”,诗作为正统的文学形式存在,2而词则是从民间的俗曲转化而来。诗歌可以用来批评朝政、促进社会发展,在孔子那里就有"兴、观、群、怨"的说法。而词主要用于娱乐、消遣。一般认为,词的渊源是胡夷之曲和中原里巷之曲融合而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夷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刘禹锡在朗洲作司马时,当地人所唱的竹枝曲被刘禹锡改成了竹枝词。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认为江南的地域、民情风俗以及政治状况对词产生了很大影响:(1)江南多水,帮助造就了词境的柔媚(2)斜桥红袖帮助造就了词情的香艳(3)江南小气帮助造就了词风的软弱。词为曲而填,因而词的体式受曲体的影响。词的分片、句式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音调的抑扬等都依曲而定,因为曲有曲调,所以词也有词调,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词牌名看词的格调,比方说满江红就是激昂的格调,临江仙谈的是游仙之事,渔歌子写的是打鱼之事。另一方面,作者在填词时虽按乐谱填写,但在某些音节,可以你多填上几个字,我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处还可以略变一下平仄韵律,使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可是"宋代以后,乐谱逐渐散失,再加上多数诗人本来就不懂音乐,他们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在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开头三字的格式是‘仄平平',我也照填‘仄平平'。这样一来,格式反而固定了,严格了。明清两代更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便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陈振寰《读词常识》,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词的内容与格调渐渐与词牌相分离,使词渐渐独立于音乐之外。同时从字数上分为小令(58字)、中调(58——90字)、长调(90字以上)。宋词不像唐诗与宋诗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诗歌流派,但对宋词风格划分自古有之。明代张涎在《诗余图谱·凡例》后的"附识"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此论一出,词分婉约、豪放即不绝于耳。然而宋代词人并没有有意识的词派,词人中有纯粹的婉约词人却没有纯粹的豪放词人,写豪放词的人往往多有婉约之作。晚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细分宋词的流派,有十四体之说;近人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文中提出八派之说;今人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按照宋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了划分。2、词发展的基本脉络(1)、北宋初年,很多人认为奢靡轻软的文风助长了社会政治的腐化而导致了前后蜀、南唐的灭亡,再加上当时的官吏选择制度考察的主要是诗、赋、论、策等,而词是不入流的,因而在这个时期词坛沉寂,60年间词人与词作寥寥。(2)、北宋中期,宋仁宗好词,他在位40年,使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承袭晚唐五代词风,在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词发展到柳永,他因为仕途坎坷而自我放纵,沉溺于歌楼妓馆之中,在词的创作中以市民生活入词,并把传统的小令发展为慢词(依慢曲而填的词。慢曲,唐宋杂曲的四种体制令、引、近、慢之一,每片八拍),丰富了词的体式。词发展到苏轼,他以旷达超逸的襟怀与深沉的思考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同时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再有任何的局限。(3)、北宋后期,秦观、贺铸走得依然是柔婉词风的道路,把婉约词写得更加细密、更加柔弱。之后,周邦彦在词的章法技巧上更加纯熟,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4)、北宋与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当是李清照,她奉行"词别是一家,形成了柔丽清新的‘易安体'"。在此之后,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词人在词中诉说报国之心、内心之苦。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在南宋气势最盛,更加逞才使气。(5)、南宋后期,周邦彦影响下的格律词复兴,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注重词的典雅精巧、音律和(三)宋代的散文1、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处于北宋,他们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他们的带动下,文坛出现好古文的倾向,欧阳修推崇韩愈的散文,主张以道(儒家之道)胜文。2、南宋,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理学盛行的影响,使得散文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学理性。3第二章宋代的词二晏词一、富贵闲人晏殊的词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总的来说,他的社会地位很高,而且仕途顺畅,是一个富贵闲人。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晏殊还很注意培养人才,热心教育事业,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诸生",使五代以来荒废了的教育事业,很快由衰复兴,体现了他为国兴学,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和实干精神。晏殊善长诗词尤长于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从主题上说,晏殊的词继承了怀想的主题,离别相思是他笔下经常出现的内容,常让人感受到缠绵感伤的情调,他的词中常出现两种气象:一种是恋酒,词中充满了浓重的酒气。比方说《采桑子》中的"人生乐事知多少,且酌金杯",《破阵子》中的"只有醉吟宽别恨",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大意: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这座亭台欢聚,一边饮酒一边听歌,是何等的欢乐,我们分手时正好是夕阳西下的时节。如今,仍然是这座亭台,仍然是夕阳西下的景象,可是人却不知身处何方,怎不令人感伤?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又回到我的身边呢?"花落去",是芳春的匆匆归去,又是美好生活的消逝,我多么希望能挽留住繁花似锦的美好生活呀,可是对此却无可奈何。恍惚之间,我好像看到去年的燕子回归故巢,禁不住百感交集,故人们呀,你们什么时候归来呢?在这落英缤纷、残红满径的日子里,我只好孤独的徘徊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重温着旧梦,回味着往事。赏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片主要是思念去年朋友相聚的欢乐,下片是写今日的感伤。词的上片叠印时空(秦时明月汉时关),去年与今日面对的是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节,暮春的天气,曾经欢聚过的亭台,分手时的夕阳西下景象,都与去年没有什么分别,可是去年人还在,今年人不知。下片则巧借眼前的景物抒写今日的感伤,显得自然柔婉。第二种是恋旧、感伤岁月流逝,比方说《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表现了传统的闺妇思夫之情,此词要注意的一是开头用"槛菊愁烟兰泣露"的移情手法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的黯然神伤,二是用到的三个意象:燕子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明月意象更勾起对亲人的思念;"昨夜西风凋碧树"中以西风象征岁月流逝,以碧树象征青春美貌,表现青春易逝的痛苦。在感叹岁月催人老的时候,晏殊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比方说“暮去朝来易老,人生不饮何为?”总体说来,晏殊的词富贵柔婉而又有思致,在词中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大多数写得清新淡雅。他自己曾经在评价"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和"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两句诗时,说前者不是富贵4语,而后者善于写富贵。因为前者写得很庸俗,而后者写得很雅致。作为一个富贵闲人,晏殊追求的正是后者的境界。二、情痴心痴晏几道的词晏几道约生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是晏殊的第七子,这年其父晏殊四十岁。既贵为相门公子,且才华横溢,少年时代的晏几道自然是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晏殊去世。这年晏几道约二十六岁。父亲的死,是晏几道一生的转折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生涯戛然而止,这位不谙人情事故的青年立刻感受到外部世界的霜刀雪剑。熙宋七年(公元1074年),晏几道以郑侠事下狱。"熙宋中,郑侠上书,事作下狱,悉治平时往还厚善者。侠家搜得叔原与侠诗云:'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裕陵称之,即令释出”。虽然有惊无险,却也颇尝牢狱之苦,想必对其精神是一次沉重打击,加速了他朝'畸'的方向发展。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晏氏出任"监颍昌许田镇"的低级官职。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晏几道任开封府推官。任职不到一年,即乞食退居京师赐第,不践诸贵之门。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称晏氏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依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这"四痴"将晏氏的性格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有情之人方能作有情之文,深情之人方能作深情之文。小晏词的成功,首先就根植于它极为真挚的“爱情”意识上。一部《小山词》,就是一个让人感受不尽的情感世界。相比较晏殊而言,小晏的生活更加平民化,他早年在朋友沈廉叔、陈君龙家中与四位歌女莲、鸿、苹、云交好,后来沈去世、陈卧病,四位歌女流落四方,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词多写与女性的离愁别绪,有娇媚痴情之态。试看一首鹧鸪天[1]彩袖殷勤捧玉钟[2],当年拚却[3]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4],歌尽桃花扇底风[5]。相逢,几番魂梦与君同[6]。今宵剩把银缸照[7],犹恐相逢是梦中。从别后,忆注释:[1]鹧鸪天,词牌名,唐五代词中没有此调,最早出现于北宋宋祁的作品中。[2]彩袖,彩色的衣袖,这里指歌女。殷勤,恳切深厚的情意。玉钟,酒杯的美称。这句是说身着彩袖的歌女殷勤劝酒。[3]拚却,不顾惜。这句是说当年为了讨歌女们欢心,自己不惜一醉。[4]这句是说歌女在高楼上翩翩起舞,直到月亮西下,杨柳影低,夜已深沉。[5]这句是说歌女们手持绘有桃花的团扇,尽情歌唱。[6]魂梦相同,意思是再次相聚。[7]银缸,银制的工具。剩把,再三把。这句是说今晚我们终于相见了,可是禁不住再三拿起灯具来查看,生怕是自己在做梦。大意:当年我身边有很多身着彩袖的歌女,她们殷勤的劝我喝酒作乐,我为了博得她们的欢心,不惜一醉。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快乐呀。歌女们每天从早到晚在高楼上翩翩起舞、尽情欢唱,那舞姿就像杨柳般婀娜,那歌声是那么的美妙动听。自从与她们分别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她们,魂牵梦绕,希望能有重逢的那一天。如今,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可是我又惊又喜,拿起灯具看了又看,生怕这一切都是在做梦。赏析:这首词上片四句追忆昔日的欢乐,盛宴歌舞,豪饮千钟。色彩浓艳,感情热烈。一写女友的殷勤,一写晏几道的豪爽,浸透了彼此之间的爱恋。上片越是写得热闹,下片越是显得凄冷。重逢应是乐事,却被小山写得如此痛楚。一往情深,全都是在一"照"的动作之中。通过那一"照",错位的现实和梦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蝶恋花[1]欧阳修6[3]一簇簇的杨柳集聚在一处,好像烟雾堆积,又好像数不清的重重帘幕,造成了内外阻隔,使得本来很深的庭院变得更加深邃了。[4]玉勒雕鞍,以玉为勒马的嚼头,坐鞍雕着精美的花纹。意思是车马很华贵。游冶处,指情人可能所在的歌楼妓馆。游冶,指野游。旧时专指狎妓。[5]章台,为秦汉京都最为繁华之处。这里指妓女们所居住的地方。这句是说虽然我的楼很高可还是看不见情人游冶之处。[6]乱红,指纷纷飘下的花瓣。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思妇以泪眼相看相问,花既不语,又纷纷飘飞秋千之外。是人有意而花无情呢,还是人、花同一悲惨命运,以花飞花落暗喻思妇的无所依托。(与林黛玉葬花有共同的情结)大意:整天呆在这幽深的庭院之中,我的心情有谁能了解?高墙之外,一簇簇的杨柳簇在一起,好像烟雾堆积,又好像是数不清的重重帘幕,使原本就幽深的庭院变得更加深邃了。我所思念的情人啊,此刻又不知骑着高头大马到那个歌楼妓馆寻欢作乐去了。虽然我的楼很高,可还是看不见情人游冶之处。已经到了暮春,春天即将过去,又碰上风狂雨骤,而且又到了黄昏时节,使人无限感伤,只好掩起门户独守空房,看着春天匆匆流逝,就好像我美好年华和甜蜜爱情的流逝。我含着眼泪想对着花儿诉诉衷肠,可是花儿无语,随风飘过秋千而去。赏析:这首词细腻的描写了封建社会上层的一个深闺思妇的愁苦心情。词的上阙描绘出思妇所处的环境。第一句选用了三个“深”字,说明庭院之幽深。那本是舒适华丽的高楼深院,那本是赏心悦目的如烟杨柳,这时反衬了深闺思妇的愁苦。这首词的优点在于将女主人公那种因物感时的孤寂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欧阳修的词对传统的创新表现在有一些词写得清疏峻洁、意气飞动。比方说欧阳修在晚年闲居于颍州西湖时,回首平生,心情畅达,写了一组《采桑子》,选择了“春深雨后”、“群芳过后”、“清明上巳"、"荷花开后”、"残阳夕照"等时刻来表现西湖美的不同风采。下面看看其中第四首。群芳过后西湖好[1],狼籍残红[2],飞絮蒙蒙[3],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4],双燕归来细雨中。[1]群芳,群花。西湖,指安徽颖州的西湖。这句是说晚春群花开过以后,西湖的风光仍然美好。[2]狼藉,凌乱不堪。残红,残破的落花。[3]飞絮,飘飞的柳絮。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大意:晚春群花开放之后,西湖的风光仍然美好。地上到处是残破的落花,细雨迷蒙,柳絮飘风,垂柳拂过栏杆,吹来阵阵凉风。助兴的歌舞过后,游人们纷纷离去,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时才感觉到春天即将过去了,放下窗帘,我怡然自得地看着燕子归来。赏析:欧阳修早年被贬到颖州,晚年又在此归隐,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颖州西北,有一条天然的淡水湖泊,人称西湖,风景十分优美。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写下了十首《采桑子》。这是其中的第四首,写的是暮春凭栏观湖,上片刻画百花凋残,柳絮飞舞,渲染春末夏初湖上的宁静气氛,下篇描写歌终人散,帘垂燕归,抒发傍晚时刻的空寂之感,但这些并不使人悲伤,仍然觉得这种景致的西湖别有一番情趣。(孟浩然的《春晓》表现的闲适的心情)欧阳修对传统词风的创新还表现在有些词写得直率动人,撕去了温情典雅的面纱。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双‘鸳鸯'字怎生书?”7这首词状爱情的甜蜜,那卿卿我我的形象活灵活现。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打扮入时的新嫁娘,你看她发髻梳成凤凰式,又用泥金带束起来,闪现点点金光,着实迷人。凤髻上还插着龙纹的梳子,取龙凤呈祥的吉祥之意。这位时髦而又艳美的新娘刚走到窗下,新郎连忙迎上前去,二人幸福的相依偎。这位经过精心打扮的新娘,唯恐自己还有什么不妥之处,情不自禁地问新郎:“你看看我眉黛画得深浅合乎时髦的样式吗?"这里透出新娘天真娇柔的情态和一股机灵劲。在下片里,这位新娘依偎着新郎,久久摆弄着那支对她来说是生疏的笔管,初次尝试描摹花枝花朵。可是笔不听她使唤,白白耽误了绣花的时光,顺理成章的是她应该放下笔管,拿起针线了,可结句却妙趣横生,新娘突然满脸娇笑地问新郎“鸳鸯两个字怎么写?”原来这位调皮的新娘拿起笔管描花枝不过是一种娇羞的掩饰举动,她真正的目的是学写"鸳鸯"二字,借此吐露自己的爱意。这首词以通俗口语描绘出一位娇柔多情而又颇有心计的新嫁娘的情态,活泼可爱,绘声绘色,极其生动、亲切,不同于欧阳修一贯的风格。8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柳永祖父柳崇,以儒学闻名。崇有六子,先后做过南唐或宋的官。柳永父亲柳宜,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任沂州费县(今山东省内)令,宋太宗雍熙二年(985)考上进士,官终工部侍郎。宜有三子,依次名三复、三接、三变。三复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中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三接跟三变都曾及进士第,官至屯田员外郎。他们三兄弟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生在这样的"文献名邦"、官宦门第,柳永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但是柳永为人放荡不羁,尤其是他好艳词直接影响了他的仕途,多次应举多次不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得志的人往往退隐山林,希望远离尘俗。而柳永则走向了歌楼妓馆,以自己的词迎合青楼歌伎和教坊乐工的需要。他的词写得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往往一脱稿就有人传抄、教唱,不胫而走。不仅一般市民、文人学士争唱,就是达官贵人、皇帝老子,也在偷偷传唱。不久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有一回,后宫竟也在教唱他的《倾杯乐·禁漏花深》词,这还得了!标榜"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花花少帝赵祯及一帮道学官僚当然不会放过他。他们抓住柳永出入曲坊伎馆的行为,深斥他"薄于操行",并从题有他进士及第的榜上除名。宋人吴曾和胡仔曾记载了这件事:赵祯皇帝临轩放榜,问侍从:"这不是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吗?"侍从回答:"是。"赵板着脸孔说:"让他填词去!"为什么只许填词、不许中进士呢?据说是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有伤"风雅"。1044年9月以后,柳永终于入京为太常博士、授西京灵台令。皇祐中(1049—1053年间)迁屯田员外郎。一次天上出现老人星,宫廷以为祥瑞,赋词庆贺。太史官推荐柳永应制,可是他的词又得罪了赵祯。大概在1053年前后,柳永悲惨地死去了。棺材寄在润州(今镇江市)僧寺,州守王和甫求其后不得,替他出钱埋葬。葬地在北固山。还传说柳永身无分文,群伎集资葬柳、春天一起到他的坟上"吊柳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世俗对柳永词的喜爱,这也扩大了柳永的影响。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人们一般把柳永看成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文人。在他的手上,词的题材、形式和表现风格都有所开拓。(1)从题材上说,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民间流传着关于柳永的传说:北宋词人柳永流落卞京,与乐伎虫娘相识相知。柳永一心求仕,虫娘虽异其才情,却仍助他赴科应试,柳永高中,放浪形骸,使虫娘悲痛欲绝。孰料柳永因《鹤冲天》一词冒犯朝庭,被夺官职。绝望中,虫娘伸援手,励其志,并以种种牺牲帮助柳永成为纯粹词人。词有情,人有意,遂成千古佳话。此外,他的词中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2)从形式上说,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其实在柳永之前,慢词就已经存在,他在改造旧词调和自创新调中,扩大了慢词的声势。他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为一时慢词之冠。(3)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总体上说,柳永的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这表现在:A、柳永的词仍旧保持了传统词风的柔婉。从词的内容上看,男女情恋、离愁别绪的表现仍是主要的,可是他敢于以俗语俗事写深情,词虽质朴却富有韵味。比方说《望明月》"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这里“明月明月明月"从语言上可以说俗到了极点,以此反9复咏叹眼前的景致,本来有月圆人团圆的喜庆,可是"争奈乍圆还缺"的怅恨一扫团圆之喜,代之以离别之悲。柳永打了一个很俗的比方,说月亮的圆而又确,就像年少洞房人的欢会离别。B、虽然是以俗入词,但是柳永仍然善于把词写得十分柔婉雅致,这也表现在他的羁旅行役词中。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这样的词以《雨霖铃》、《八声甘州》为代表:雨霖铃[1]寒蝉凄切[2],对长亭晚[3],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4],留恋处兰舟[5]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1]见《乐章集》。相传作于作者科场失意、宦游南方,与所欢者离别之时,主写别情。《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时,属教坊大曲,宋代另制新曲,用作词牌。[3]长亭,中国古代设在交通大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4]都门,指京都的城门外。帐饮,在郊外张设帐幕宴饮饯别。[5]兰舟,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7]去去,去了又去,表示行程之远。[8]这句是说傍晚的南天,弥漫着浓厚的暮色,水天一望无边。沉沉,深厚的样子。[10]这是说此去别无亲友,纵有深情,也无人可说。大意:看,阵雨才停,柳条随风飘着,只是那叶儿已枯黄,被无情的冷风圈在空中;那蝉已冻得发抖,听啊,它叫的那么凄凉。江边的亭子里,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大叫"上船了,上船了!",两人两手相拥,欲诉无语,欲哭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又有多少?风吹浪涌暮色沉沉。心爱的人已离去,自己又前途未卜,怎不叫人伤心?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忽然醒来,四下寻觅爱人在何处,看到的,只有那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纵然今后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反而越发使人念情伤神。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中虚度余日了。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在离别时往往折柳相送。(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至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八声甘州》作品选第3页。在这首词中柳永选择了秋天的傍晚作为切入角度,在“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自然景色下,他用了一个“洗"字,使得起句不俗,使本来就高而爽的秋天更显清新。然而,柳永马上转用冷笔,写到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花儿飘零、叶儿撒落,让人顿生寂寞萧条之感。这种怅惘之情随着长江水无语东流。此处给人"欲说还休"的感觉。柳永用铺叙兼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情感的流动起伏,寄托了绵绵的忧思,于是在登高临远时强烈地思念故乡,想象着家乡的情人在妆楼眺望和误识归舟(过尽千帆皆不是;变化角度),虚实结合,使词中的思乡与怀人之情相融为一,愁思更加浓C、柳永的词还喜欢用闲适的情调表现都市生活,在描绘中,其气势的充沛和想象的高远,弘扬了社会的繁华景象。虽说柳永对自我人生很不满意,但是他对所处时代却常充满了欣喜之情,不仅写到了帝王宫殿的壮丽雄盛,还写到了汴京等城市的繁盛。其中最有名的是咏杭州的《望海潮》:这首词曾经流行一时,声名远播。宋人罗大经曾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鹤林玉露》),这虽然不足信,可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的影响。分析见作品选第3页。对柳永的词,叶梦德《避暑录话》卷下说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今人薛砺若就说过"假使中国词学,不经柳氏的改造,则充其量,仍不过模仿温、韦、冯延巳等人的作品罢了,其势亦成末流,必致陈陈相因,黯然无复生气。则中国词学,不独无北宋之雄奇瑰丽,照耀古今,且早入于没落衰歇之时,不待南宋中末期以后了。"(《宋词通论》第106页,上海书店,1985年版)柳永词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没有马上汇成俗词的洪波,苏轼是其之后又一强有力的创新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詩而获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没有实职的官。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計,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苏轼为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啊!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苏轼年少时,聪颖慧敏,读了很多书。他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老公公来访,说:"苏才子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特来请教。"他递了一本书给苏轼,苏轼翻开第一页,竟然有两个字不认识,他吃了一惊。越往下看,发觉越多不懂的字,他羞愧得脸上发热,额头冒汗。老公公离去后,苏轼把对联改过来,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書"。从此,苏轼谦逊求学,成为鼎鼎大名的文学家。嘉佑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比方说他的一首《定风波》(作品选第19页)就很好地表现了苏轼的人生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苏轼在北宋词坛上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二是在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南宋刘辰翁在《辛弃疾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不仅在词中言志,而且以诗歌的手法来写词、以散文的手法来写词,他词的比兴、铺陈都随意而出,可以有诗的精炼与意境,也可以有散文的疏当与从容。这样,对于一些传统的题材,苏轼也能冲口而出,真挚自然。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品选第16页)三是苏轼词在风格上的创新。南宋俞文豹《吹剑录》(取《庄子·则阳》因为吹剑此以表示自谦。)记载:苏轼在做翰林学士时,曾经询问一个善歌的幕僚:“我词何如柳七?”那位幕僚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可见,苏轼的词与柳永不同,建立了一种洒脱旷达的新词风,是为豪放词风。相对来说,苏东坡更为人乐道的是他的豪放词,代表性的有以下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2],惟恐琼楼玉宇[3],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4]?转朱阁,低绮户[5],照无眠[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注释:[1]丙辰,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子由,苏辙字。当时苏辙在济南,兄弟已经七年没有见面。[2]此处用了《列子》的典故。列子自云从老商氏学道,终于可以忘物忘我。[3]这里指月宫。天上及下文高处,都是以月宫暗指朝廷。[4]伴着月光起舞,其情景哪像是在人间,而像是在天上。[5]月光西移,转过朱阁;月光渐低,照着绮户。绮户,刻有花纹的门窗。[6]照无眠,月光照着那不能入睡之人。[7]月亮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但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呢?[8]婵娟,本意为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大意: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口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于是,他借着酒兴举着酒杯遥问那苍天,不知天上的月宫啊,今年是何年?我多想乘着清风回去,却又害怕月宫太高,而我禁受不了它的寒冷。于是乎在月光下婆娑起舞,还是人间好啊!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啊活着就有悲、有喜、有离、有合,就象天上的明月,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种事情啊,从古到今都是难以两全的。只希望我们的情谊天长地久,虽你我相隔千里,至少我们还可以共赏那轮明月。赏析:圆圆的中秋月,皎洁晶莹,光华似露,一向是诗人笔下的精彩境界。月光之洁,使人联想到尘世之浊,因此才有离浊赴清的出世之想;可苏轼并不愿离开尘世,因为晶莹剔透的天上仙境未必就如人世自由、快活,生活在混浊的人间,不也有放纵自己的快乐吗?这也是一种"难全"的客观存在,那就顺应它,驾驭它,在它的怀抱中寻找安乐!这是一层。"月到中秋分外明",也分外圆。圆了就使人想到圆满,想到团圆。但人间处处是团圆,那又有什么意味?所以也要像月亮那样,必须有阴晴圆缺。局限于亲人间读他的诗的人,不必硬性追求实际生活的完美无缺,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自然的规律,顺应着自然的纹理寻找自我的惬意,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这首词从问月开始,到自慰结束;从缺憾开始,到圆满结束;从疑惑开始,到清醒结束,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彻大悟的结果。这就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4],惊涛拍岸[5],卷起千堆雪[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7]当年,小乔[8]初嫁了,雄姿英发[9]。羽扇纶巾[10],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11]。故国神游[1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3]。人间如[1]赤壁,地名,在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三国时周瑜在此击败曹操大军。[2]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3]故垒,旧时的营垒。[4]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8]小乔,周瑜妻。据载,周瑜跟随孙策攻皖,得乔公两女,都是美女,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有诗这样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英发,指言论见解卓越不凡。[10]魏晋时人的装束。羽扇,也用来指挥军事。纶巾,青丝带做的头巾。[11]周瑜在谈笑之间从容不迫地歼灭了强大的敌军。樯橹,指曹军的船舰,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的部将黄盖用火攻之计烧毁。[12]故国神游,神游故国。[13]嘲讽自己忧愁多感,头发都花白了。[14]酹,把酒倒在地上祭奠。这句是说举酒酬月,用以自慰。大意: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赏析: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胪,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边疆危机的确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的原因,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触,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见作品选17页。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早年豪隽,喜读兵书,慷慨有报国之志,欲为国家平定辽、夏忧患而献策献力。熙宁十年(1077)去徐州谒见苏轼,次年为作《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其后,苏轼特地写信给王安石介绍秦观的诗歌,王安石回信称许其诗。元丰元年(1078)和元丰五年(1082)曾二度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在苏轼的鼓励下,元丰八年(1085)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元佑五年,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在京城,与秦观共游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复得重用,苏轼及其门下皆坐元祐党人被贬,秦观受到株连出为杭州通判。三年又因“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今湖南郴县),最后竟被贬逐到祖国南端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徽宗即位,迁臣内移,秦观复宣德郎,放还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终年52岁。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关系密切,政治上的挫折把他们牵连在一起,秦观因此而终生不幸。但是苏轼、秦观两人的性格与词风却截然不同。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秦观则有所不同。他年轻时虽然也曾一度“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但是从他所写作的诗与词来看,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歌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此,在词的创作上,他走着与苏轼不同的道路。他更多地接受了晏殊、欧阳修和柳永的影响,创作忧伤哀怨、缠绵悱恻的言情词他格外得心应手,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所以他的诗歌也被人称为"女郎诗"。作为苏门学士,苏轼的豪放词风当然也会影响秦观,所以秦观也有"疆连淮海"、"月观横空"、"豪俊气如虹"、"一饮拼千钟" (《望海潮·星分牛斗》)这样的豪放之句。在秦观的前期恋情词里,还能发现乐观与高亢的音响,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鹊桥仙》。这与词人前期情绪的不低沉和不失豪情是相一致的。纤云弄巧[1],飞星传恨[2],银汉迢迢暗渡[3]。金风玉露一相逢[4],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6]!注释:[1]一缕缕的云彩作弄出许多花巧。这里比喻织女织造云锦手艺的精巧。旧俗,七夕为乞巧节,乞巧是向织女乞求智慧的意思。[2]牛郎、织女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3]银汉,天河。这句是说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4]金风玉露,秋风白露。[5]忍顾,表示不忍分别的意思。[6]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大意:那散布于天际的秋天的云彩在不断飘动中变幻出巧妙的花样,这一定是织女用灵活的双手织出来的吧!再细细一看,织女和牛郎两颗星星不停地闪烁,似乎蕴含着无限惆怅,他们所恨的大概是各处一方,难得相聚吧!只有到了七夕,他们才能在沉沉的夜幕中度过天河相会。尽管他们只在秋风飒爽、白露初降的时节才能短暂相聚,但却能胜过人间的长相厮守。两人情意绵绵、互诉衷情,只可惜良辰美景如同梦幻泡影一般,转眼间,他们又要分离,根本不忍心回头看那鹊桥上的归路。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心灵相通,即使不能朝夕厮守又有什么要紧呢?赏析:这是一首咏题之作,它紧紧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创造出一个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被迫分居两地的牛郎、织女真诚不渝的爱情,并以丰富的想象,形象地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同时也体现出秦观理想的恋爱观。相传织女织造云锦,是纺织能手。民间风俗,七夕之夜,女孩子们陈设瓜果向织女乞巧。"纤云弄巧"就从这一点入手:那散布于天际的轻盈多姿的彩云,映着落日的余辉,仿佛是织女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来的优美的图案。将初秋的彩云与织女的巧手联系起来,马上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景,这也为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布置了一个美丽的背景。"飞星传恨"写牛郎。"飞"字极写牛郎赴约的迫切情景。"迢迢",形容河面辽阔和双星间隔之遥远,相见之不易,也表现出他们愈急于相见、愈觉得长途漫漫的心情。七夕相会一年一度,来之确实不易,他们不仅要忍受漫长时间的离别相思的痛苦折磨,而且还要克服"银汉"这一广袤空间所带来的困难。久别固然可恨,但在这"金风玉露"的大好秋季里,佳侣重逢,就珍贵异常。这里,借高爽的秋风与纯白的露水来烘托牛郎织女高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坚贞下片对相会时的柔情蜜意展开描写。首三句写相会时的爱恋以及疑真疑假、似梦似幻的感觉,惟恐一年一度的短暂相会转瞬即逝等复杂情感。相聚短暂,一刻千金,更有好梦不长的忧虑。所以,他们怎么忍心回头去看鹊桥上的归路呢?不忍心看,就更不忍心走了。一个"忍"字,千回百转,无限辛酸,把难舍难分的情景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见面时恨不得飞渡银河,分手时不忍回顾归路,两相形成强烈的对比。恋恋不舍之情至此达到高潮,离人的情感似乎又要坠入痛苦的深渊。然而,词人笔锋再次陡然转变,迸发出全词最高亢的音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事实确实如此。人情易变,人寿有限,人间男女即使朝暮相处,不免也有离异以至长别之事发生。天上双星尽管一年只有一度相会,但他们情高意真,天长地久,年年重逢,永无尽期。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秦观的词常在浩瀚中走向小巧,缺乏苏轼的才情与胸襟。秦观的词虽然在题材上未脱男女情恋和离愁别绪,但他能够超越这一传统,以词来表现自我的身世、宣泄内心的忧伤以及表现人生的迷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1],桃源望断无寻处[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5][1]津渡,渡口。这句是说雾气沉重,遮设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2]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事,喻所向往的事物渺不可寻。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两人一起到天台山取谷皮,迷了路,十多天后粮食都吃光了,遥望山上有一桃树,上面结了很大的桃子,两个人连忙跑过去,爬上树,一人吃了几颗桃子。后来,他们爬过一座大山,经过一条大溪,遇到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并设了酒宴款待。吃完饭后,有一群女子前来,她们各自手中拿了几个桃子,笑着给那两个女子道喜,恭喜他们找到了如意郎君。于是刘、阮二人在这里住了十年。等他们返回故乡时,发现亲人们早已不在世上,找了半天,找到了自己的第七代子孙。后来,二人又一次离开了故乡,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去了哪里。[3]杜鹃声里,杜鹃鸟啼声凄切,容易引起离人的乡愁。[4]这三句指远方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籍的书信,更引起自己无限的愁苦。尺素,古人书写用素娟,通常为一尺,故称为尺素,用为书信的代称。古人放书信的函,使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作鱼的形[5]幸自,本是。为谁,为什么。潇、湘,湖南二水名,合流后叫湘江。大意: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候。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计数。郴江本来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赏析:这是一首写于贬谪途中饱含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词中也在诉说着离别的苦痛,其诉说的对象更像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祐党人的牵连,一贬再贬,他先为杭州通判,继又被贬监处州酒税,后又贬往郴州。政治上接连不断的打击,生活上相继而来的变化,使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因而处于幻灭与极度哀伤之中。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被贬往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强烈不满与绝望。上片写孤独的处境。首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弥漫的大雾遮蔽了词人居住的楼台,遮掩了今夜的月色,使行船停泊的渡口也变得迷蒙难辨。此夜所迷失的不仅仅是现实中的"楼台"与"津渡",更重要的是词人生活上的方向感。所以,下一句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圣地,成为他们失意后的最好抚慰。词人屡遭贬谪之后,当然也期待着寻找如此一片"净土",以歇息身心。然而,由于浓雾的遮盖,使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今夜的浓"雾",就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词人心情凄苦已极之时,却还要忍受独处驿馆的孤寂、初春寒意的侵袭、昏暗暮色的降临、凄厉杜鹃的啼叫等等外界景物的压迫,词人不禁惊呼起来。"可堪",即哪里经受得起,这是词人对自己的现实处境与自我承受能力的清醒认识。下片写被贬谪的愤懑。被贬独居,只有内心世界依然是自由的,所以,词人的思绪飞向了远方的友人,希望通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互通音讯,彼此宣泄愁苦,以图获得安慰。但是,事与愿违,"梅花"与"尺素"所寄达的全部是怨"恨",重重堆"砌",让人更加无法承受。"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以至到"无重数"的极限。不过,词人始终没有说明所蓄积的"恨"的具体内容,这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处。结尾反而用两句更形象、同时也是更含蓄的景语作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上来看,这里仍然在写远望思乡、思友的羁旅相思之情;实际上,是词人悲苦已极、无可挽回的颓败心绪的流露。"郴江"流向“潇湘”,是如此的无可奈何,词人的命运又何尝能由自己做主呢?总体而言,秦观词的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将婉约词进一步向前推进。柳永的慢词虽然长于铺叙,容量大,但是也存在着结构单一、语言过于俚俗、缺乏深长韵味的问题,而秦观对此予以了弥补。所以宋人蔡伯世说:"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词话》)另一个方面,秦观的词又存在着艺术技巧与功力水平不一致的问题。他的词对后世的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影响。秦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李清照得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发展。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因为他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句子,人称"贺梅子"。他长相奇丑,长身耸目,身高七尺,面色铁青,又被称为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但到他时,家道业已衰落。他在仕途路上并不顺利,这直接根源于其个性,他又奇才而貌奇丑,好直言而无所顾忌,从17岁入仕,几十年中所作的都是地位低下的官职: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下面来看他的一首《青玉案·横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在于结尾。词的结尾很重要,往往是点睛之笔。姜夔说过:“一篇全在尾句,如截马",意思是结尾好像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是不行的。尾句既要能收住全文,又要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而这首词就用问答的方式作了很好的结尾。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深受赏识,于28岁为太学正。他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正如文学史上所说其情感的基调为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另外,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四四,有《片玉词》传世。综而言之,周邦彦在词坛上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题材上除开传统的男女情恋的词以外,他还把一些咏物词、咏史词写得很清新明快,比方说"柳二是注重章法技巧,往往在一波三折中使得铺叙的表现手法更为精巧。三是能自铸伟辞,善于融前人诗句入词。四是注重音律,使词的音律之美发展到北宋词的顶峰。他写景物的名篇是《六丑》。见第35页。这首词有则趣闻,说是宋徽宗看了题目后不知何意,连忙找见周邦彦,周说:"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犯调是一个曲子内两次以上转调,即一曲而用两个以上宫调。不同宫调之间,音高不一致,演奏时会发生冲突,所以称犯调)。此词的内容不过是惜花、惜春,却被周铺展为一百四十字的一首慢词。前三句是说换了单衣、品尝新酒之时,才发现春已归去,而自己白白辜负了大好春光。"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只求春能暂且停留,可春却不加理会,如鸟之飞过,了无痕迹。"过翼"二字出自杜甫《夜》"村墟过翼稀",但杜甫诗直言其事,周则是用作比喻,这很新鲜。春既归去,蔷薇花当然也凋谢了,"为问花何在"到“葬楚宫倾国”显然从孟浩然的《春晓》变化而来,不同的是把花拟人化,比作楚宫的倾国佳人被昨夜的风雨葬送了。“钗钿堕处遗香泽"三句写到蔷薇的花瓣好像佳人的钗钿,落在哪里就把香泽留在哪里。在长着桃树、柳树的小径上乱撒着、轻翻着、一片萧瑟。刘禹锡《踏歌词》中有"桃蹊柳陌好经过"的句子,周加以融合。这落花会被哪一个多情的人所追惜呢?只有蜂和蝶时时叩打着窗隔,以表达他们的惋惜和悲痛,并招呼下片写走进东园,凭吊落花,"岑寂"指花事谢了,东园一片暗碧。词人只能静静得绕着无花的蔷薇,叹息春的过去。人既惜花,花也惜人,蔷薇长长的枝条仿佛要故意惹动自己的愁绪,钩住衣服等待我说些什么,那无限的别情难以言状。这几句发展了唐诗人储光曦的《蔷薇歌》里的一句"低边绿刺已牵衣"这时词人瞥见枝头还有一朵小小的残花,就摘来插在自己的头巾上。这是一朵迟开的蔷薇,它没赶上好时候,是那么憔悴弱小,只能勉强戴在头巾上,好像戴也戴不住似的,小小的残英虽然不如美人钗上的大花那么多姿,但它也还是多情地"向人欹侧"着。词人看见有的落花飘到水中,便记起红叶题诗的故事。这落花上会不会也有寄托相思的诗句呢?真怕它们被潮水漂走,那样的话,花上的相思字就没有人从音律上说,周邦彦的《六丑》"正单衣试酒","但蜂媒蝶使","渐朦胧暗碧","似牵衣待"似"都是去声字,使用的是“一字逗"词的平仄格式中有一种叫做"一字逗",又称"领字",有两个特点:第一没有入韵,第二意思上必须带动下文几句才能完整。比方说:苏轼的《八声甘州》"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辛弃疾《丑奴儿》的"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等。一字逗绝大多数都是仄声字,去声字尤其多,因为一字逗多半在句首,去声低降,放在句首,后面跟上平声或上声字,则先抑随即转为高调,无论朗诵、歌唱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这首词很集中的代表了周邦彦的艺术风格。再来看他的一首《西河》第37页这首词是一首咏古词。这类此往往表现得圆融深沉,在其中表现江山依旧、人事皆非的主题,往往词写金陵怀古,本为旧题。词中多用旧句,融为己出,不露痕迹。如:"佳丽地"用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风樯遥度天际"用谢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句子。还有“山围故国绕清江"等用了刘禹锡的诗句(具体参见作品选)难怪张炎说:"美成词只当看他混成处,于软媚中见气魄,采唐诗融化如己出者。”此词一开始点出金陵,歌颂美好江山。写山写水,迂回瞧吧。"山涛"句写近景,涛而似怒,但是汹涌澎湃,但却"寂寞",是由城“孤"而来。"风樯”句为远景,极目无边,风樯几片。此两句大气包举,吞吐古今。二片写残余事物,更以夜景来衬托凄凉。"夜深"句写夜深月光从西照来,光抹城上女墙,本为美景。然而又照着秦淮水东去,则有美景不常之感。末片以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旺之感。从燕子依旧,人物全非对照描绘富贵之不常保,到头来衰微、没落。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力很强,看过的书能说出在第几页第几行。而且她特别爱看书,经常是手不释卷,桌子上枕头上到处都"尚载书十五车"外,而归来堂,倘留有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清照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研习过经史百家。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文学的素养有关。祖父与父亲李格非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因此当时能出身韩琦门下,是一件荣誉的事。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可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清照对饮酒的各种趣味都能深刻体会,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文坛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见。"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〇一年)嫁给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大守。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李远,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李清照词有以下特点:一、倾掳真挚情。二、熔炼家常语。三、善用白描法。四、讲求韵律美。李清照写词爱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词论》),这对于词的地位的提升是有重大贡献的,而且因为是女性词人与其家世背景的关系,李清照的词自成一格,形成了以“清丽自然的语言”与"优美淡雅的意境"为主要特征的易安体,在词中充分展现其女性情怀。比方说在她的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花""月""雁""水"等,经常出现的字眼有"残""瘦""愁"等。红藕香残玉簟[1]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2]来?雁字[3]回时,月满西楼[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雁群归来,带来丈夫的书信。[4]指丈夫归来,夫妻相聚,临窗望月,互诉相思之情。大意:荷花谢了,只有余香残留,透凉的竹席告诉我已是清秋;慢慢解下薄薄的夏装,独自登上木兰轻舟;碧空雁过,可有锦书相留?待到雁归,已是明月满西楼。花独自飘零,水空自东流,相同的一种思念,却惹事两地闲愁。这种情思啊,简直无法驱走,才撵下眉头,却又悄悄袭上心头。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在结婚后不久所做,当时丈夫要出门远游,她不忍分别,于是在一块锦帕上写了这首词来抒写相思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这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