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八省联考)(解析版)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八省联考)(解析版)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八省联考)(解析版)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八省联考)(解析版)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八省联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

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

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

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

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

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

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

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

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

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

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

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

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

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

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

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

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

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鹰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

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迂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

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

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

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

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

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

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

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

失败的经匿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

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

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

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

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

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

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

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

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

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

需要外来文化。

B.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

的内涵是一致的。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

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

发展文化产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

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

追求商业利益。

C.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

创新和借鉴。

D.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

坚持文化至上。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

生的历史。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

的小镇。

C.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

的东西。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4分)

5.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6分)

【答案】1.B2.D3.C

4.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②首先,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③然后运用破立结

合法,先列举错误表现再谈正确做法。④最后总结全文,表明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文化的观点。

5.(1)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2)深度梳理当地历史

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小镇独特的文化基因。(3)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

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需要外来文化”错误。由原文“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

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可知,原文“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

C.“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错误。材料二没有“谈创新”。

D.“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错误,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

由原文“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

勃生机的小镇”和“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

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可

知,两个方面的经验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附加

值”。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D.“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由原文“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

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

化培育”可知,原文说的是“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由“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

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

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

后提炼整合。

材料二首先说到建设特色小镇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几个成功的例子,然后话锋一转,通过对比引出特色小

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列举儿种典型的错误做法,如“重外观、轻内核”“重商业、轻文化”等,

接着谈如何正确的建设特色小镇,“文化和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将建设特

色小镇应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提出“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

射”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论述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所以在

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内容,不可天马行空的解答。

根据材料一中“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

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

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

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

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

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

搬袭外来文化“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

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

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

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我们可以提出“小镇文化建设应当保护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不能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同时不要照抄外国外来文化”;

根据材料二中“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

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可惜的是,很多

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

同质化的路上走偏「造出大量的暖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失败的经验教训己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

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我们可以提出“挖掘提炼出小镇独

特的文化基因,不要只重商业而忽视文化的内涵”;

根据材料三“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

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

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

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提出“处理好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把文化作为产业发

展的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

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

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辅辅,马萧

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脸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

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

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

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捷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

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

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

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

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

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

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

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

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

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

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

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

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

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

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堤,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

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

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

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

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

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

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糅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

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

们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

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

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

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

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

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

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

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

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

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词典释义入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

的厚重。

B.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

相类比。

C.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

巧妙,也发人深省。

D.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

恨水的直言之勇。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轿横,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的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

的艰辛。

C.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

等名篇。

D.张恨水的作品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左翼作家鲁迅也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作品,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4分)

9.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案】6.D7.D

8.①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②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③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

9.①《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②《驿站》描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③《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高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确。文章以“驿站”为出发

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说法不正确。《兵车行》的开头并未写明此事发生

在驿站旁边,只是说明了行军的阵势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战况的激烈。

B.“用污溃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说法不正确。“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拂还来”的是月光,不是污

溃。

C.“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说法不正确。《咏怀古迹》(杜甫)是写庾信、

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关。且从怀古诗的写作内容上来说,

写唐代的事件对杜甫来说,也不是怀古。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可以将“大散文”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境界,二是关于题材,三是关于“艺术

抒情性”的讨论。

关于境界:根据文本二“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可知贾平凹

心目中“大散文”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根据文本二“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可

知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关于题材:根据文本二“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拒绝政治概

念性的作品;根据文本二“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

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

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

关于“艺术抒情性”的讨论:根据文本二“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

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

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

“大散文”不排斥艺术抒情性;根据文本二“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和“我们担

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

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

在不排斥艺术抒情性的同时,指出散文情感不能矫揉造作。

9.本题考查学生评论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确定《驿站》的散文文体,再结合文本二,依次分析其作为散文的传统特点(艺术抒

情性)和新特点。

根据原文开头句“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一一驿站”,

可得出《驿站》一文从驿站切入,根据文本一第2段“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

之中,车辙鳞,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文本一第3段“若是在夜晚,

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

文本一第6段记叙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和第7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自由联

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根据文本一第2段”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

车横横,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

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和第3段“西风初至,

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

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

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等内容,可得出《驿站》描

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根据第3段“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

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可知《驿站》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根据文本一第5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6段记叙

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第7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兼顾史实,境界高远,

文化意蕴深厚,有贾平凹“大散文”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李穆字孟雍,学学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

《老》: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目:“李生异日必为辱四器。”

宋初,以殿中侍御史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

镇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贪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

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在遗知制造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

至偷旨,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日:“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

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

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八年,知开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

益知其才。十一月,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月余,丁母忧,未几,冬&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

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日:“穆国之良臣,朕方

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性至孝,母尝卧疾,每动止转侧,皆亲

自扶掖,乃称母意。及居丧,思慕以至灭性。善攀枣,又工画,常晦其事。质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

无有矫饰。好接引后进,多所荐达。尤宽厚,家人未尝见其喜愠。所著文章,随即毁之多不留稿。

(选自《宋史•李穆传》,有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

煜入朝/以穆为使/

B.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先召李煜

入朝/以穆为使/

C.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时将有事/江南己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先召李煜

入朝/以穆为使/

D.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

煜入朝/以穆为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封在文中为府名,中国古都之一。五代梁、晋、汉、周皆建都于此。

B.廊庙指殿下屋与太庙,后代指朝廷,与《岳阳楼记》中的“庙堂”同义。

C.起复指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丧事而离职守制,于服丧期满后重新出任官职。

D.篆隶是篆书和隶书的合称。汉字字体还有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穆品学俱佳,深受老师赏识。他品行卓异,行路拾金不昧。钻研《易经)《老子》等书,探究其义无

有遗漏,连老师王昭素也大为叹服。

B.李穆恬静淡泊,不以名利为念。陕州通判之职被免后,他带着母亲投靠弟弟,虽然生活极为贫困,但是

两人一道讲习学问,心志恬淡无欲。

C.李穆政绩卓异,为官公正无私。在开封府知府任上,他处事精细敏捷,打击奸诈狡猾之徒,权贵无人敢

以私事相请托,皇帝更加了解其才能。

D.李穆为子孝顺,堪称人伦表率。母亲长期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每次移动翻身,他都亲自搀扶。母

亲去世后,他思念哀慕几乎丧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2)好接引后进,多所荐达。尤宽厚,家人未尝见其喜愠。

14.李穆为何被免除陕州通判的职务?请根据原文加以简析。(3分)

【答案】10.D11.C12.D

13.(1)出使归来,详细报告(出使)情状,皇帝认为(他)所告知的(情况)扼要确切。江南(君臣)

也认为他的话诚实无欺。(2)喜好接待引进后辈,举提拔了很多人。尤其宽容厚道,家人未曾见他有喜悦

或不快之色。

14.李穆担任陕州通判时,有关部门将郡中租赋调运到河南,李穆因为当地军用粮草缺乏,没有立即接受

命令,因此而被免职。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以太子中允”是介宾结构,不能单独成句,语意以及成分皆不完整,应在“召”后断开,即朝廷征召他

为太子中允,据此排除A、C两项。

“江南”是“时将有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句意:开宝五年,召为太子中允。第二年,授官左拾遗、知制造。当时(朝廷)将讨伐江南,已部署诸将,但

师出无名。于是先召李煜入朝起见,命李穆为使者。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于服丧期满后重新出任官职”错误,这是“起复”在明清时的含义,不适用于唐宋。明清以前,服丧

尚未期满而应朝廷征召出任职,称之为“起复”。此外,降职或革职后重新起用也可称为“起复”。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母亲长期卧病在床”错误。原文只说“母尝卧疾”,没有说到“卧疾”时间的长短,不能主观臆测为

“长期卧病在床”。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具”,详细;“谕”,告知,“所谕”,所字结构,名词性,告知的情况;“要切”,扼要确切。

(2)“后进”,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此处指后辈;“荐达”,推荐,推举,介绍;“愠”,含怒,怨

恨。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镇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分析,调任陕州通判,有关

部门调运郡中租赋输送河南,李穆因为本镇军用粮草缺乏,未立即接受命令,因此而被免职。李穆被免除

陕州通判的职务是因为有关部门将郡中租赋调运到河南,李穆没有立即接受命令。

参考译文:

李穆字孟雍,是开封府阳武县人。自幼会写文章,有极高的品行。走路拾到遗失物件,必定访求并还

给失主。师从王昭素学习《易经》和《庄子》《老子》等书,探究含义了无遗漏。王昭素对他说:“你(沉

思)所得都是精微义理,往往在我意料之外。”并且对他人说:“李生日后必为朝廷人才。”北宋初年,(李

穆)凭借殿中侍御史身份,选为洋州通判。到任之后,辨明决断积存的诉讼,再没有遗留的案件。调任陕州

通判,有关部门调运郡中租赋输送河南,李穆因为本镇军用粮草缺乏,未立即接受命令,因此而被免职。

当时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极为贫困,但兄弟一起讲习学问,心志

淡泊宁静。开宝五年,召为太子中允。第二年,授官左拾遗、知制造。当时(朝廷)将讨伐江南,已部署诸

将,但师出无名。于是先召李煜入朝觐见,命李穆为使者。李穆抵达(江南)晓谕帝旨,李煜托词患病,并

说:“(我)侍奉大朝以求保全自己,现在(竟然)如此,唯有一死了之。”李穆说:“朝觐与否,国主自行

决断。然而朝廷兵甲精锐,物资人力雄厚,恐怕不易抵挡其锋芒,应当仔细考虑此事,不要让自己(日后)

懊悔。”出使归来,详细告(出使)情状,皇帝认为(他)所告知的(情况)扼要确切。江南(君臣)也认为他的

话诚实无欺。太平兴国八年,(李穆)担任开封府知府,剖析判断精细敏捷,对奸狡之徒毫不宽恕,因而豪

门大族避匿敛迹,权贵幸臣无人敢私下请托,皇帝更加了解其才能。十一月,提拔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

事。一个多月后,遭遇母亲丧事,不久,命其恢复原职。李穆三次上奏请求服满三年之丧,(皇帝)下诏强

行任用他,李穆更加哀痛,居丧恪尽礼节。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将要上朝,因患眩晕突然去世,终年五十

七岁。皇帝听说他去世,哭着对近臣说:“李穆是国家良臣,我正倚重任用他,突然就去世了,(这)不是

他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赠官工部尚书。李穆性情极为孝顺,母亲曾经卧病在床,每次移动翻身,(他)

都亲自搀扶,母亲方才称心如意。等到在家因丧,思念哀慕以致危及性命。(他)擅长篆隶,兼善绘画,常

常隐晦其事。质朴敦厚,忠诚恭敬,对言行非常谨慎,行事极其纯正,未曾矫揉造作。喜好接待引进后辈,

荐举提拔了很多人。尤其宽容厚道,家人未曾见他有喜悦或不快之色。所著文章,随即毁掉,大多不留文

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节选)

范仲淹

昨宵天意聚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

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

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今情。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

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始两句主要交代下雪的时间和情景,“天意”二字暗含着诗人强烈的盼雪心理。

B.“六出”指四面八方,意为雪下得广;“何其精”是赞美雪花的形态非常精致有型。

C.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雪花随着风势大小时而狂飞、时而缓舞的状态。

D.“人间险阻无不平”既写出人世间被雪覆盖的平坦状况,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6.请赏析“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两句的艺术特色。(6分)

【答案】15.B

16.①两句构成对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②“千门”“万木”,运用夸张,突出雪之大;③“月色”“梅

英”比喻冬雪,形象鲜明,富有美感。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六出’指四面八方,意为雪下得广”错误。“六出”,因雪花为六角,所以代指雪花。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两句构成对仗,其中“千门”对“万木”,“竞扫”对“都拆”,

“明月色”对“寒梅英”,整齐匀称,节奏鲜明;

这里一个“千”,一个“万”写出了数量之多,“千门”写出了下雪天人多,“万木”写出了树之多,运

用夸张,突出雪之大;后面“竞扫”一个“竞"字写出「一种争先恐后之感,后半句一个“拆”字写出了

万木对于冬日里梅花的傲气,万木都己经枯了,而寒梅还在,写出了人世疾苦,但仍有不畏困苦之人,也

写出了作者对一切抱有希望的情感。

把“冬雪”比喻成“月色”和“梅英”,使雪具有了光泽和色彩,形象鲜明,富有美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潺阳之后听到乐声的

感受是"",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

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

“,”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呕哑嘲嘲难为听如听仙乐耳暂明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呕哑嘲哑、锚铢、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三星堆遗址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遗址共分四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

历史可谓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

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

文明虽处于所谓的“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甚至可

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因此巴蜀的青铜时代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

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凝聚于三星堆,它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

B.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

C.三星堆遗址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

D.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凝聚于三星堆,使它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

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陆上丝绸之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小长假已经结束了,“五一黄金周”在路上啦。

B.“满招损,谦受益”,流传到今天至少也有两千年了。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D.坤包、坤表、坤车里面的“坤”,意思是女式的,女用的。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18.B19.A

20.第一处:把“巴蜀”与“青铜时代”调换顺序;第二处:在“走向世界”前添加“提供了”。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说的是三星堆文明,括号内应当以“三星堆遗址"开头,排除AD:按照逻辑关系,应当先说“三

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再说它“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排除C。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陆上丝绸之路”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特定称谓;

B.表引用;

C.表讽刺、否定;

D.表强调。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巴蜀的青铜时代”语序不当,应把“巴蜀”与“青铜时代”调换顺序;“强力支撑”缺乏

谓语,应在“走向世界”前添加“提供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前,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百姓对健康的新期待不仅包括病有所医,

还包括预防疾病、运动健身、宜居环境等内容。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

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没有科学的健康知识,就没有正确的健康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必由

之路。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健康既是一种权利,②______。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既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也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们要树立大健康观

念,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

来。

③,既要靠医疗卫生部门努力,也要靠社会各部门协同配合。工业、农业、交通、税务、教育

等部门制定的政策,都会对人民健康产生深刻影响,要将健康意识融入所有政兼,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22.请用一组排比句概括上文后三段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策略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案】

21.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也是一种责任;保障全民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2.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要提高全民素养水平,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要树立全民预防意识,积极建立健康

制度;要调动全社会的能动性,努力提高健康意识。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前文说“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后文说“百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