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一、考情分析
本章考题分值分布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合计2009年17分12分29分2010年20分10分30分2011年29分12分41分注:本章内容最多,与实际工作联系最密切,考题分值比例历年都高,所以本章是重点掌握的章节。
二、本章主要考点
考核要点一览考核内容考核要点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安全标准化概念、安全标准化流程、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的起源、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安全文化定义与内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重大危险源的评价、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和原则、安全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管理。组织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要求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基本要求、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和管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要求、风险抵押金的存储和使用、风险抵押金的监督管理。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内容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三同时”的概念、监督责任、安全条件论证与安全预评价、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核、施工和竣工验收。特种设备设施安全特种设备采购与安装、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办理、安全技术档案、定期检验、应急管理、报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组织
各类人员的培训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检查、隐患排查处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
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
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承包商管理对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要点和关键点、生产经营单位承包工程的安全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
大纲要求: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
知识考核点要求:
1.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概念和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熟悉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对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2.安全标准化概念: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
4.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即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5.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还可参见教材P250~257,附录三企业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二、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3项)P35-39
(一)确定目标
生产经营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二)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三)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四)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五)教育培训
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六)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
(七)作业安全
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2.作业行为管理
3.安全警示标志
4.相关方管理
5.变更管理
(八)隐患排查和治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措施治理。
1.排查前提及依据
2.排查范围与方法
3.隐患治理
4.预测预警
(九)重大危险源监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十)职业健康
1.职业健康管理
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3.职业危害申报
(十一)应急救援
1.应急机构和队伍
2.应急预案
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4.应急演练
5.事故救援
(十二)事故管理
1.事故报告
2.事故调查和处理
(十三)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本节例题:
1.()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点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A.安全生产规范化
B.安全生产达标
C.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化
D.安全生产标准化[答疑编号505341020101]『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4。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
A.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化
B.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C.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D.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答疑编号50534102010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参见教材P35。3.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几级,()最高。
A.为四级,四级为最高
B.为四级,一级为最高
C.为三级,三级为最高
D.为三级,一级为最高[答疑编号50534102010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5。4.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3项):确定目标、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安全生产投入保证等,下面那些也属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A.事故预警
B.职业健康
C.应急救援
D.事故管理
E.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答疑编号505341020104]『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还有,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管理;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参见教材P35-39。5.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即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A.作业安全
B.安全生产投入
C.教育培训
D.隐患排查治理
E.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答疑编号505341020105]『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就是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其他项都属于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13项)重点内容。参见教材P35。
2011年真题讲解
73、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对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履行审批手续。下列作业活动中,属于作业许可管理范围的有()。
A、动火作业
B、受限空间作业
C、临时用电作业
D、铲装作业
E、高处作业[答疑编号505341020106]『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6,只有D项不正确。属于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七)作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实施作业许可管理的危险性较高的作业一共5种,还有一种是起重作业。8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指出,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包括()。
A、岗位达标
B、班组达标
C、车间达标
D、企业达标
E、专业达标[答疑编号505341020107]『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4,这是考实际工作题目,教材没有答案。就是《通知》中第7条的要求,7.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本节小结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二、安全标准化概念: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点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同意,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五、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是隐患排查治理。
六、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3项)
(一)确定目标
(二)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三)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四)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五)教育培训
(六)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七)作业安全
(八)隐患排查和治理
(九)重大危险源监控
(十)职业健康
(十一)应急救援
(十二)事故管理
(十三)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第二节企业安全文化
大纲要求:
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
知识考核点:
1.了解安全文化的起源、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安全文化的内涵
2.熟悉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3.掌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补充: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与文明相通。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教育、法律等。
文化是思考和行动的范式,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设备设施安全标准和强制性安全制度规程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实力,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
那么,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利用文化的力量,可以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等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还有利用文化的约束力量,如规章制度的约束等,道德规范的约束等。利用文化的激励功能等。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INSAG《安全文化》的面世标志着安全文化正式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实践。
二、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总体上看,国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美国杜邦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杜邦公司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殊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杜邦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可以使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四个不同阶段: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安全文化发展到第四阶段,员工就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迅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1992年我国翻译出版了INSAG组织编写的小册子《安全文化》。1995年发出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列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并印发了《“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2008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发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2010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先看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有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的定义(狭义的):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P41)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安全文化是被企业组织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国内普遍认可的)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安全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应主要包括:一是处于深层的安全观念文化;二是处于中间层的安全制度文化;三是处于表层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为全体员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提倡对人的“爱”与“护”,以“灵性管理”为中心,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和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表现于员工在受到激励后的安全生产的态度和敬业精神。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1.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所涉及的种种文化实践及活动。
2.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以人为本”,以人的“灵性管理”为基础。
3.企业安全文化更强调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奋斗目标、安全激励精神、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及产品安全质量、企业安全风貌及“商誉”效应等,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对员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无形的约束作用,能激发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4.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影响人的思维,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改变人的行为。
5.导向功能。
6.凝聚功能。
7.激励功能。
8.辐射和同化功能。
小结:四个基本特征;五个功能。
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P43-45)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文化特征,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基础上的安全自我约束,通过全员参与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承诺
企业应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应做到:切合企业特点和实际,反映共同安全志向;明确安全问题在组织内部具有最高优先权;声明所有与企业有关的重要活动都追求卓越;含义清晰明了,并被全体员工和相关方知晓和理解。
(1)领导者做到。
(2)各级管理者应做到。
(3)每个员工做到。
2.行为规范与程序
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求。企业应确保拥有能够达到和维持安全绩效的管理系统,建立清晰界定的组织结构和安全职责体系,有效控制全体员工的行为。
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在审查和评估自身安全绩效时,除使用事故发生率等消极指标外,还应使用旨在对安全绩效给予直接认可的积极指标。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安全信息传播系统,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5.自主学习与改造。
企业应建立有效地安全学习模式,实现动态发展的安全学习过程,保证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6.安全事务参与。
全体员工都应认识到自己对自身和同事安全做出贡献的重要责任。员工对安全事物的参与是落实这种责任的最佳途径。
7.审核与评估。
企业应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及审核时,应采用有效的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关注安全绩效下滑的前兆,给予及时的控制和改进。
(三)推进与保障
1.规划与计划。
规划和计划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2.保障条件。
3.推动骨干的选拔和培养。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一)建立机构
领导机构可以定为“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必须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
(二)制定规划
1、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观念、状态进行初始评估。
2、对本单位的安全文化理念进行定格设计。
3、制定出科学的时间表及推进计划。
(三)培训骨干
培养骨干是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更新、发展,非做不可的事情。
(四)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激励、感化是传播安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五)努力实践
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中高层次的工作,是实现零事故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超越传统安全管理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
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P46-48)
安全文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现状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而采取的系统化测评行为,并得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结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要素、指标、减分指标、计算方法等。
(一)评价指标(11个)
基础特征、安全承诺、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培训与学习、安全信息传播、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事务参与、决策层行为、管理层行为、员工层行为。(二)减分指标
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三)评价程序(9步)
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与评价实施机构
企业开展安全文化评价工作时,首先应成立评价组织机构,并由其确定评价工作的实施机构。
2.制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评价机构应参照本标准制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3.下达《评价通知》
在实施评价前,由评价组织机构向选定的样本单位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中应当明确:评价的目的、用途、要求,应提供的资料及对所提供资料应负的责任,以及其他需要在《评价通知书》中明确的事项。
4.调研、收集与核实基础资料
根据本标准设计评价的调研问卷,根据《评价工作方案》收集整理评价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
5.数据统计分析
6.撰写评价报告
7.反馈企业征求意见
评价报告提出后,应反馈企业征求意见并作必要修改。
8.提交评价报告
评价工作组修改完成评价报告后,经评价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送评价组织机构审核确认。
9.进行评价工作总结。
评价项目完成后,评价工作组要进行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报送评价组织结构,同时建立好评价工作档案。
本节例题:
1.()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A.安全生产标准
B.安全生产规范
C.安全生产责任制
D.安全文化[答疑编号505341020201]『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2.()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为全体员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
A.安全文化的实质
B.安全文化的特征
C.安全文化的定义
D.安全文化的内涵[答疑编号50534102020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2。3.安全文化是指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分为那几个()层次。
A.直观的宣传文化
B.安全文化内涵
C.直观的表层文化
D.企业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
E.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答疑编号505341020203]『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4.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组成。
A.安全健康文化
B.安全物质文化
C.安全行为文化
D.安全制度文化
E.安全精神文化[答疑编号505341020204]『正确答案』B、C、E、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2。5.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中的减分指标是()。
A.职业病
B.死亡事故
C.轻伤事故
D.重伤事故
E.违章记录[答疑编号505341020205]『正确答案』BD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7。6.下列不属于安全文化功能的是()。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D.失效功能[答疑编号505341020206]『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安全文化五个功能,除了A、B、C项外,还有辐射功能和同化功能。参见教材P42-43。
2011年真题讲解:
29、某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提出“三不伤害”原则,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促使“三不伤害”原则落实到每个岗位,做到“个人自扫门前雪,还管他人瓦上霜”,取得较好效果。这主要发挥了企业安全文化功能中的()。
A、辐射功能
B、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D、同化功能[答疑编号505341020207]『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9-42。做到“个人自扫门前雪,还管他人瓦上霜”,这就是,在工作中互相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形成凝聚力和信任力。企业文化一共5个功能,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和同化功能。30、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应充分理解和接受企业的安全承诺,并结合岗位任务实践这种承诺。下列工作中,不属于一级员工实践的安全承诺是()。
A、清晰界定全体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
B、在本岗位工作上始终采取安全的方法
C、对任何安全异常和事故保持警觉并主动报告
D、接受培训,在岗位工作中具有改进安全绩效的能力[答疑编号505341020208]『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3,每个员工应做到的是5个,除了B、C、D项外,还有对任何与安全相关的工作保持质疑的态度、与管理者和其他员工进行必要的沟通。
本节小结企业安全文化
一、什么是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二、安全文化的起源
三、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总体上看,国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美国杜邦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008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发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2010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的定义(狭义的):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为全体员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物质条件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内容表现在三个层次上,深层安全观念、中间层安全制度和表层安全行为和物质文化。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1、四个特征:
(1)是指安全与健康所涉及的种种文化实践及活动。
(2)即“以人为本”。
(3)更强调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价值观等“商誉”效应。
(4)能影响人的思维,改变人的行为。
2、五个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辐射功能。
(5)同化功能。
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P43-45)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文化特征,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基础上的安全自我约束,通过全员参与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7个)
(三)推进与保障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一)建立机构
(二)制定规划
(三)培训骨干
(四)宣传教育
(五)努力实践
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P46-48)
(一)评价指标(11个)
(二)减分指标(3个)
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三)评价程序(9步)第三节重大危险源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知识考核点:
1.了解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2.熟悉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3.熟悉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4.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和方法
5.掌握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
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潜在危险。世界上每年都发生许多存储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的工厂或储罐燃烧爆炸或泄漏,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这些涉及危险品的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失控的偶然事件,会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发生事故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存储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有关。
那么简单说,这些造成重大事故的根源就叫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定义:
“重大危害”(majorhazards)、“重大危害设施(国内称为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这是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定义。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一)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略)
(二)国内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析和评价,并初步在生产实际中加以应用。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该标准代替了200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在重大危险源控制领域,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发展了一些实用新技术,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减少和防止伤亡事故起到了良好作用,为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老化日益严重,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转的设备大量存在,形成了我国工业生产中众多的事故隐患。
(三)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经常出考题)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4)车站、码头、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P51(以前出过考题)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4.《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以前出过考题)P52。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控制重大危险源。
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教材P52如图2—1所示),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以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为依据,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在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的同时,要进行隐患排查工作,即查找和确认是否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重大危险源已产生隐患,则必须立即整改或治理,并按法规标准进行评审和验收。
通过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使企业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掌握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及其安全状况,使事故预防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安全评价或称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需要系统地收集设计、运行及其他与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重大危险源的关键部分,尤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预防重点。应尽可能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危险程度、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的影响范围进行分级。(P53)
企业应在规定的限期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初步设计审查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
(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企业对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企业在重大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基础上,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严格的安全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检测、监控,人员培训、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等。
(四)应急救援系统
应急救援系统是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负责建立现场应急救援系统,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救援系统、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场外应急救援系统由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安全评价报告和预案等有关资料建立。
(五)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和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及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
(六)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根据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申报和普查、评价结果,按危险严重级别,建立基于GIS、GPS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安全监督监察。
GIS解释: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经过了4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GIS更以其强大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功能,在GPS及路径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简单的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确定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就可以确定哪些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标准的定义需要根据经验和对危险物质了解的不断加深进行修改。
(一)我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详见教材P241-245,附录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我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此标准自2001年4月1日实施。
3、重大危险源辨识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的有效手段。
4、标准范围
1)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企业或组织。
2)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掘业;d)危险物质的运输。
5、一些重要概念定义:危险物质、单元、临界量、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储存区等。
6、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
7、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种物质的品名及其临界量确定:
1)爆炸性物质;2)易燃物质;3)活性化学物质;4)有毒物质。
(二)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录一中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有一种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其中q分子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分母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熟悉)P54-58
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
目前,可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数十种,如:事故树分析、危险指数法等。
本节评价方法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中提出。它在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综合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并提出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何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价?包括八部分。
1.评价单元的划分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3.数学模型
4.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5.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
6.事故严重度评价
7.危险性抵消因子
8.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功能特点,如原料供应区、反应区、产品蒸馏区、吸收或洗涤区、成品或半成品储存区、运输装卸区、催化剂处理区、副产品处理区、废液处理区、配管桥区等。
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储罐也可划分为一个单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注:装置区中主要配管桥不同于装置工艺或贮存单元,应作为—个单元来考虑,其危险性主要是支柱或架设在架台间的管桥长度及在其上支撑的钢管。
(二)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原理,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的严重性。现实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由生产物质的特定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的特定工艺过程危险性所决定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而且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及防灾措施综合效果有密切关系。(以前出过题)
(三)数学模型
现实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如下:
(2-2)
式中A——现实危险性;
(B111)i——第i种物质危险性的评价值;
(B112)j——第j种工艺危险性的评价值;
Wij——第j种工艺与第i种物质危险性的相关系数;
B12——事故严重度评价值;
B21——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抵消因子;
B22——人员素质抵消因子;
B23——安全管理抵消因子。
简单说,A——现实危险性由三大部分因素影响,即1)物质和工艺危险性(B111)i(B112)j;2)事故严重程度B12;3)各种有利的抵消因子B2k(能减少危害程度的因素)。(四)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
1.爆炸性物质
2.气体燃烧性物质
3.液体燃烧性物质
4.固体燃烧性物质
5.自燃物质
6.遇水易燃物质
7.氧化性物质
每类物质根据其总体危险感度给出权重分;每种物质根据其与反应感度有关的理化参数值给出状态分;每一大类物质下面分若干小类,共计19个子类。对每一大类或子类,分别给出状态分的评价标准。权重分与状态分的乘积即为该类物质危险感度的评价值,亦即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评分值。
考虑到毒物扩散的危险性,危险物质分类中将毒性物质定义为第8种危险物质。一种危险物质可以同时属于易燃易爆7大类中的一类,又属于第8类。对于危险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4个参数:1)毒性等级;2)物质的状态;3)气味;4)重度。毒性大小不仅影响事故后果,而且影响事故易发性。
物质危险性的最大分值定为100分。P56
(五)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
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为21项,(出过题)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物料处理;物料储存;操作方式;粉尘生成;低温条件;高温条件;高压条件;特殊的操作条件;腐蚀;泄漏;设备因素;密闭单元;工艺布置;明火;摩擦与冲击;高温体;电器火花;静电;毒物出料及输送。最后一种工艺因素仅与含毒性物质有相关关系。(出过题)
同一种工艺条件对于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所体现的危险程度是不同的,需要确定相关系数,分为5级(P56)。(六)事故严重度评价
事故严重度用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万元)表示。
事故后果系指事故中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备、物资等的财产损失,不考虑停工损失。人员伤亡分为人员死亡数、重伤数、轻伤数。
在危险性评估中,为了简化方法,用一个统一的财产损失区来描述,假定财产损失区内财产全部破坏,在损失区外全不受损,即认为财产损失区内未受损失部分的财产与损失区外受损失的财产相互抵消。
死亡、重伤、轻伤、财产损失各自都用一当量圆半径描述。对于单纯毒物泄漏事故仅考虑人员伤亡,暂不考虑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破坏所受到的损失。
建立了6种伤害模型,分别是:1)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2)蒸气云爆炸;3)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4)池火灾;5)固体和粉尘火灾;6)室内火灾。
评价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的两个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出过题)
1.最大危险原则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大,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概率求和原则
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折算公式(P57式2-3)
S=C+20(N1+0.5×N2+105/6000N3)(公式要记住,计算题很少)
式中S——事故严重度,万元;
C——事故中财产损失的评估值,万元;
N1,N2、N3——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人数的评估值。(七)危险性抵消因子
尽管单元的固有危险性是由物质的危险性和工艺的危险性所决定的,但是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用于防范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各种设施,危险岗位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等,能够大大抵消单元内的现实危险性。
在本评价方法中,工艺、设备、容器和建筑结构抵消因子由23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安全管理状况由11类72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由4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集。
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工艺设备故障、人的误操作和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因而对工艺设备的危险进行有效监控,提高操作人员基本素质,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能大大抑制事故的发生。
即使上述3种因素都得到充分控制以后,只要有固有危险性存在,现实危险性不可能抵消至零,这是因为还有很少一部分事故是由上述3种原因以外的原因引发的,即自然灾害或其他单元事故牵连等。
因此,一种因素在控制事故发生中的作用与另外两种因素的受控程度密切相关的。每种因素都是在其他两种因素控制得越好时,发挥出来的控制效率越大。
(八)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1.危险性分级。分级标准:A*=1g(B1*)其中B1*是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定级:
一级重大危险源:A*≥3.5
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
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四级重大危险源:A*<1.5
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性比值愈小,即单元内危险性的受控程度愈高。因此,可以用单元综合抵消因子值的大小说明该单元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绩效。
一般,单元的危险性级别愈高,要求的受控级别也应愈高。
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分级依据:
A级B2≤0.001;
B级0.001<B2≤0.01;
C级0.01<B2≤0.1;
D级B2>0.1。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也出过考题)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实施重大危险源的宏观监控与管理,最终建立和健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中特别要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参见教材P58)。
(一)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
1.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6个)
1)建立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
2)明确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对于危险源的管理责任、管理要求(包括组织制度、报告制度、监控管理制度及措施、隐患整改方案、应急措施方案等),促使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机制,确保安全。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施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级别的企业确定规范的现场监督方法,督促企业执行有关法规,建立监控机制,并督促隐患整改。
4)建立健全新建、改建企业重大危险源申报和分级制度,使重大危险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5)与技术中介组织配合,根据企业的行业、规模等具体情况,提供监控的管理及技术指导。
6)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进而建立企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信息网络建成之后,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二级危险源的情况和监察信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监察;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对各城市的一级危险源的监察情况进行监督。
2.监管系统的设计思想
各城市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有条件的城市可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使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更加直观。
3.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各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要求采集城市所辖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在各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上进行危险源信息的统计、报表以及多媒体信息显示,并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监控总系统要求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建立自己的网络主页(HomePage),以便子系统和其他授权用户可以在网上访问总系统的主页,子系统将危险源信息和监察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通过Internet及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
4.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
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子系统集计算机数据管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于一身,能够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直观、形象地提供重大危险源信息,以及发生事故后抢险、救援信息,有利于有关领导及时、准确地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后造成的各项损失。
系统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4个)
(1)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2)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3)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
(4)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
如图所示(P61图2-4、2-5)。
危险源对象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以及各种生产场所拥有的设施或设备,如罐区、库区、生产场所等对象。
2.危险源数据采集系统
首先从危险源数据采集系统开始,分析哪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原因,找到需要采集的危险源对象和参数。
将标准信号通过数据采集装置,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用于控制或预警系统的后处理。
3.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
重大危险源对象大多数时间运行在安全状况下。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行为。(参见教材P62)
(1)正常运行阶段。
正常工况下,危险源运行模拟流程,进行主要参数(温度、压力、浓度、油/水界面、泄漏检测传感器输出等)的数据显示、报表、超限报警,并根据临界状态判据自动判断是否转入应急控制程序。
(2)事故临界状态。
当被实时监测的危险源对象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时,监控系统一方面给出声、光或语言报警信息,由应急决策系统显示排除故障系统的操作步骤,指导操作人员正确、迅速恢复正常工况,另一方面发出应急控制指令。
(3)事故初始阶段。
如果上述预防措施全部失效,或因其他原因致使危险源及周边空间起火,为及时控制火势,应与消防措施结合,可从两个方面采取补救措施:
①应用早期火灾智能探测与空间定位系统及时报告火灾发生的准确位置,以便迅速扑救;
②自动启动应急控制系统,将事故抑制在萌芽状态。
本节例题讲解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的单元。
A.种类等于
B.数量等于或超过
C.种类等于或超过
D.数量等于[答疑编号505341020401]『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8-P49。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我国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分为()。(06年真题)
A.市(地)、省(区、市)和国家三级
B.县(市)、市(地)、省(区、市)和国家四级
C.乡镇、县(市)、市(地)和省(区、市)四级
D.县(市)、市(地)和省(区、市)三级[答疑编号50534102040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参见教材P53。3.重大危险源控制的()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
A.目的
B.意义
C.依据
D.作用[答疑编号505341020403]『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预防重大事故发生是我们重大危险源控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意义是结果展示后的作用体现。参见教材P52。4.新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实施时间是()。
A.2001年4月1日
B.2001年1月1日
C.2009年12月1日
D.2002年12月31日[答疑编号50534102040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对于时间的概念必须要清楚,不能有错误。参见教材P54和附录一。5.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将单元定义为: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A.300
B.200
C.500
D.100[答疑编号50534102040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单元的定义。参见教材P49。6.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近,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这种评价事故后果的原则是()。(07、08、09年真题)
A.最大危险原则
B.概率求和原则
C.平均概率原则
D.最小伤害原则[答疑编号505341020406]『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概率求和原则。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参见教材P56-P57。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重大危险源在()情况下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超前的预警行为。(08年真题)
A.正常
B.非正常
C.临界
D.失效[答疑编号505341020407]『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参见教材P62。8.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中特别要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07年真题)
A.化学参数变化趋势
B.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
C.温度变化趋势
D.压力变化趋势[答疑编号505341020408]『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参见教材P58。9.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
A.最大危险原则
B.概率求和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综合原则
E.数学模型[答疑编号505341020409]『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事故严重度评价。参见教材P56-P57。10.被实时监控的危险源对象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向事故发生的方向转化,如不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就会引发火灾、爆炸及重大毒物泄漏事故,这种状态是()。
A.事故临界状态
B.重大危险源预控制状态
C.实时监控状态
D.实时管理状态[答疑编号505341020410]『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这就是一种纯粹的事故临界状态,这是事故即将发生前的临界状态。参见教材P62。11.根据安全工程学的一般理论,危险性定义为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乘积,即危险性评价一方面取决于事故的(),另一方面取决于事故发生后的()。
A.易发性;严重性
B.类别;结果
C.大小;严重程度
D.性质;人员伤亡情况[答疑编号505341020411]『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危险性评价其实就是基于危险性的定义来做的。根本上讲就是针对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进行的。参见教材P55。12.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的监控预警系统。
A.实时
B.完整
C.完善
D.具体[答疑编号50534102041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重大危险源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并且是完善的监控预警系统。但是在监控中最重要的实际内容就是实时监控。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对重大危险源的变化情况可以随时掌握,有利于控制。所以对监控预警系统来说,实时监控有着非常必要的意义。参见教材P58。13.重大危险源评价以()作为评价对象。
A.危险单元
B.危险因素
C.机械设备
D.危险指数[答疑编号505341020413]『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重大危险源评价要以最基本的评价单元来进行,这样做较为全面、详细、具体。参见教材P54。14.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
A.物质的状态
B.气味
C.重度
D.毒性等级
E.数量[答疑编号505341020414]『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这四个参数对危险物质事故的易发性起主要的作用。参见教材P56。15.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以上,二级危险源在()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以上。
A.A级;B级;D级
B.A级;B级;C级
C.B级;C级;D级
D.C级;D级;E级[答疑编号505341020415]『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参见教材P58。
2011年真题讲解:
17、某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有甲、乙、丙、丁四个库房,分别存放有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各库房之间距离均大于500米。依据下表给出的临界量,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库房是()。危险化学品名称临界量(吨)危险化学品名称临界量(吨)苯50汽油200苯乙烯500乙醇500丙酮500甲苯二异氰酸酯100环氧丙烷10硝化甘油1丙烯醛20三硝基甲苯5乙醚10硝化纤维素10A、甲库房:300吨苯乙烯,2吨环氧丙烷,3吨乙醚
B、乙库房:30吨甲苯二异氰酸酯,10吨丙烯醛,5吨环氧丙烷
C、丙库房:5吨硝化纤维素,1吨三硝基甲苯,0.2吨硝化甘油
D、丁库房:200吨乙醇,100吨汽油,1吨乙醚[答疑编号505341020416]『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参见教材P54。
其中q分子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分母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1)A项,300/500+2/10+3/10=1.1>1.0属于重大危险源;
(2)B项,30/100+10/20+5/10=1.3>1.0属于重大危险源;
(3)C项,5/10+1/5+0.2/1=0.9<1.0,因此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4)D项,200/500+100/200+1/10=1.0,属于重大危险源;24、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将重大危险源相关情况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下列关于重大危险源的事项,不需要备案的是()。
A、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报告B、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
C、日常检查发现一般隐患的整改情况D、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答疑编号505341020417]『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用排除法,选C项,日常检查发现一般隐患的整改情况不需要备案。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应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部门备案。P53,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参见教材P52-P53。
本节小结
第三节重大危险源
大纲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知识考核点:
1.了解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2.熟悉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3.熟悉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4.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和方法
5.掌握最大危险和概率求和原则
一、重大危险源定义:
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这是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定义。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P51(以前出过考题)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4.《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以前出过考题)P52。
二、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52-2024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与外部电源传导连接的安全要求
- 《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仿古瓦生产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代账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2024年代驾出车祸与车主之间赔偿协议书模板
- 2024年便利店车转让合同范本
- 品质出货检验培训
- 公司元宵节游戏活动
- 团购团长培训
- 2024广告代理合同协议书
- 中国压力容器标准与美国ASME规范的比较(DOC 8页)
- 起重机轨道修理施工方案(共18页)
- 应急物资检查记录
- 加油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基金公司组织架构图
- 最新压滤机培训教材
- 新形势下做好国有企业执纪审查工作的对策建议
- 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审核检查表
- 国内访学总结报告 (4)
- 外研社英语八年级上M10知识点整理gu
- 通用技术金工知识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