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主办单位: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主持编制机构: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二○二三年七月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受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委托,编制《南京江北新区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根据国家和江苏省法规及规定,并经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同意,向公众进行第二次信息发布,公开环评内容。本文本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录TOC\o"1-2"\h\z\u96831总则 表2.21。表STYLEREF2\s2.2SEQ表\*ARABIC\s21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对比表类别上一轮规划本轮规划主要变化情况规划范围浦泗路以南、滨江大道以西、浦洲路以北,规划面积78.5公顷北至浦仪公路,南至浦洲路,西至天华南路,东至江山路、桥北污水处理厂西侧,规划用地面积为78.5公顷/规划时段规划时限为2005~2020年规划近期为2021年~2025年,规划远期为2026年~2035年/产业定位以高科技、无污染、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机械加工、轻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集研发、生产、咨询服务、商务相结合,为都市经济、总部经济提供开发建设平台的新型园区智能安防、节能环保设备、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的高端研发制造产业;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应用服务、商务贸易服务业等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等新兴产业本轮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明确特色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布局分为三片:中片、西片、东片。规划形成“两心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两心”——沿江都市经济园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多单元”——园区内部不同类型产业单元。划分高端研发制造、现代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业态等三大产业单元。遵循产业集群特征布局用地规划规划建设用地:73.1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43.4公顷,管理研发用地2.63公顷,绿地24.6公顷,道路广场用地2.49公顷。非建设用地:5.38公顷。规划建设用地71.866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5.86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492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3.418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2.546公顷,公用设施用地7.930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17.613公顷。非建设用地:6.634公顷。用地类型发生变化,本次规划无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略有减少,非建设用地增加基础设施给水工程南京远古水厂和浦口水厂向园区供水,以长江水为水源。规划生活用水由远古水厂供给,水源取自江心,规划规模60万立方米/日。仅远古水厂为向园区供水污水工程规划区内污水由区内污水管网收集后由城市污水干管进入桥北污水处理厂。本规划区污水管向东、南、北方向接入市政道路下的规划污水管,并由此进入江山路东侧的桥北污水处理厂。园区内不设污水泵站,污水自流进入桥北污水处理厂。继续依托桥北污水处理厂供热工程规划区不设置集中供热设施。规划区不设置集中供热设施。无燃气工程规划区采用天然气为主要气源。桥北地区天然气由中压管接自规划天然气1#高中压调压站。规划区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主要采用“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运输天然气。目前浦洲路沿线已铺设天然气管道。后期园区主干道已将铺设天然气管道,园区企业根据需求就近接入。以西气东输的管道天然气为主气源本轮规划概述规划范围与规划时限规划范围:本规划北至浦仪公路,南至浦洲路,西至天华南路,东至江山路、桥北污水处理厂西侧,规划用地面积为78.5公顷。规划时限:2021-2035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21年~2025年,规划远期为2026年~2035年,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发展规模人口规模规划范围内现状闲置居住用地在2025年完成规划建设,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人均居住用地指标:23-36平方米/人,经济园规划居住用地25.867公顷,可容纳居住人口约7186人。根据就业岗位密度计算:规划以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50人/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50人/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0人/公顷、绿地10人/公顷的就业岗位密度,估算规划区域可提供就业岗位约8900个。用地规模沿江都市经济园规划用地面积为78.5公顷,至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约71.866公顷,非建设用地规模约6.634公顷。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1)规划定位融入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强化园区与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协作,加快与周边园区在用地、人才、资金、园区建设等领域合作,推动园区共建、产业链协同,促进优势互补,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重塑发展新优势。南京产城深度融合都市产业示范区。持续推动园区与街道融合发展,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共享公共服务及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工业生产、安全事故等联合管控与应急处置,共同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南京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江北新区新型科创都市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新区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家重点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著名科学家团队合作,加大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力争打造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2)规划发展目标近期目标(2021~2025年):到2025年,沿江都市经济园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规模稳步扩大,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完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打造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产业。远期目标(2026~2035年):展望2035年,通过政产学研联动、龙头企业引进、资本赋能、跨界创新等路径创新,汇聚一批高成长科创型企业、高功能科创平台、高质量产业人才等高端资源,沿江都市经济园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引领态势更加凸显,“1+1+N”都市产业新生态全面形成,成为长三角国际化程度较高、产业能级领先、单位产出高效、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都市经济示范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围绕园区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结合江北新区总体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外部调格局,内部调功能,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两心多单元”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力争五年内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都市经济产业载体。“两心”:即沿江都市经济园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沿江都市经济园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东屋世安物联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研发资源,充分利用“鑫智汇”众创空间,构建园区自身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科创都市产业园。沿江都市经济园综合服务中心遵循功能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基本原则,依托沿江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串联布置园区市场服务、园区服务、政务服务等配套服务,打造沿江都市经济园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打造产融融合发展示范区。“多单元”:即园区内部不同类型产业单元。重点提升优势产业,划分高端研发制造、现代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业态等三大产业单元,以点带面,加快园区内部产业优化布局。产业定位经过长期发展,沿江都市经济园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智能安防等领域集聚了一批研究型、技术型企业,以批发和零售为主的现代商贸业和以交通运输为主的物流服务业初具规模。结合园区优势资源禀赋及已有产业基础,园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高质量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聚力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化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级。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依托园区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基础,在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方面,重点围绕智能安防、空调设备、仪表仪器、新材料等产品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围绕建筑、装饰等领域开展工程设计活动、工程管理服务;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方面,积极发展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技术推广服务,以及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项目代理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开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围绕集成电路设计研发,重点开展半导体部件、光通讯部件、集成电路部件研发与设计工作。三、批发和零售业依托园区已有的加工仓储、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等发展基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医药及医疗器材批等领域开展批发销售活动;围绕钢铁、建材等大宗商品开展贸易经纪与代理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为重点,聚力发展具有“轻型生产、环保型、低能耗”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研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提升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检测认证、商务贸易等配套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园区发展新增长点。总体构建以“高端研发+轻型制造”为主引擎,以配套现代服务业为助推器,以多种新业态新模式为新动能的“1+1+N”产业发展体系,打造高端都市产业聚集区。本次规划评价范围内重点探索以江苏高科产业园、东屋世安总部基地等载体为依托,智能安防、节能环保设备、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的高端研发制造产业;集聚科技、人才、金融等高端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应用服务、商务贸易服务业等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相关企业研发型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等新兴产业。产业发展重点一、聚力发展高端研发制造(1)智能安防产业打造重点品牌核心竞争力。紧抓智能安防产品用户由专业领域向民用领域拓展的市场机遇,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导东屋世安依托高安全锁研发实力和生产经验、自建高安全物联网云平台以及技术、资源和规模优势,通过创新产品及服务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用好各项激励政策扎实推动东屋世安上市挂牌工作,支持其打造高安全物联网安防系统的世界一流品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围绕智能安防产品所需的通用控制器、通用芯片、电解电容、亚克力面板等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积极引进相关上游企业,引导园区内智能安防类、电子信息类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推动产业链上、中游有机结合。针对智能安防产品使用场景积极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在商用领域,结合辖区内银行金融机构、大型连锁商超、政府机构、高校等安全发展需求,提供ATM机动态密码控制器、智能挂锁、智能柜锁和联网门禁综合管理系统等定制化产品。在民用领域,积极推动智能安防类企业与街道、园区内工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等企业开展合作,加大民用指静脉家居智能锁产品推广力度,为消费者提供从入户高安全智能门锁,到屋内的高安全保险箱、门窗感应等全屋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深度融合。(2)节能环保(设备)产业夯实优势产业基础。以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迪泽尔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以节能空调设备研发制造为重点领域,在空气除湿、空气加湿、空气净化、空气温度与湿度精确控制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双冷源新风机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家用新风机组等重点产品。拓宽产品适用场景。在稳定传统温湿度控制产品在工业应用、健身场所等领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围绕民用领域消费者健康环保需求,与品牌地产商合作,大力发展智能建筑领域家用新风系统的产业合作。同时,重点围绕电子、化工、医药、锂电池、实验室等行业,积极拓展节能产品开发、能源系统设计、能源系统管理和维护等业务。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迪泽尔二期开发建设,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孵化引进提供载体,为优质企业入驻提供保障。完善支持政策、增强创新能力,从技术研发应用、产品装备推广、规范企业发展、产业配套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节能低碳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圈。(3)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中间及终端产品。以南京大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中间产品及配件,扩大电动助力车显示仪表、助力传感器等相关电动自行车控制板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新型智能终端、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领域。以南京维埃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关注汽车行业检测细分市场,加强清洁度检测设备、颗粒萃取设备、测量显微镜、工具显微镜、快速测量仪、闪测影像仪等光学检测设备终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光学检测与测量的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同时,加快引进一批对电子行业产业提升有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完善一批产品科技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建设。培育发展集成电路配套产业。积极推进江苏三鑫特殊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厂房智能化改造和技术转型升级,优化提升精密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及特殊材料服务水平,就集成电路部件研发与国内外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商开展深度合作。深入对接国际高端资源要素,引进市场前景好、产业附加值高的IC设计和产业链配套重点企业,着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力保障。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做好专利申请、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保护。搭建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和平台,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电子产业提供和补充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加强研发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二、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1)研发设计服务以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科技研发需求为核心,依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对长三角地区重点研发设计企业的招商合作,加快引进和支持与产业相匹配的技术创新、产品科技、研究开发、创业孵化等科技研发和创业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打造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地。将与园区主导产业关联更密切的产品设计、外观设计及成型和测试作为前期重点引入环节,鼓励设计企业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提高协同设计、快速设计服务能力。(2)技术应用服务培育检验检测服务。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服务机构,发展一批为智能装备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的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重点发展知识产权咨询检索、分析等基础服务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标准信息分析和相关技术咨询等标准化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服务。围绕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技术与产品研发服务,引入技术培训、教育服务、人才培训等中介机构。组织专家顾问、培训教师、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园区拥有平台性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及研究机构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服务。(3)商务贸易服务打造商务服务中心。以提升商务服务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为导向,集聚商务机构和新兴业态,塑造特色服务品牌,打造商务服务集聚新中心。大力发展商务行政服务。结合园区区位优势和楼宇载体资源特点,强化信息搜集、产业对接,积极推动街道及更大范围内企业开展成果展示交易、论坛会议、配对洽谈、技术交流、信息发布等系列活动,促进企业深层次沟通会交流,提升产业吸附和集聚效应。培育发展商务咨询服务。积极引进会计、评估、信用、法律、咨询、广告、知识产权等行业,为园区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投资运营、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服务,在产业政策制定、项目选择、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支持。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猎头服务、人才招聘、创业指导、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完善产品贸易体系。顺应商贸便利化、智能化、体验化趋势,加速数字化赋能提档扩面,培育商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品质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园区重点企业、外贸优势企业、连锁商贸企业等自建电商品牌或通过第三方知名平台,以自主品牌方式开展网上交易,增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发挥等商贸企业集聚优势,以医疗器械、保健药品为重点领域,鼓励药品销售企业与制药企业建立新型产销模式,增强企业竞争力。支持发展大宗商品贸易。鼓励南京沿海物资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巩固现有产品贸易优势,在钢材贸易领域与南钢加强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不断加强大宗商品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推动行业资讯、在线仓储、精准查询、安全交割、大宗交易、价格风险、风险管理等在内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培育园区经济新增长点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向,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通过定向定制式招商、产业源头以商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相关企业研发型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以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同时,聚焦园区现有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培养一批成长型总部。聚力发展数字经济。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的创新创业,构筑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引进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围绕智慧旅游、在线新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问诊医疗等适应新型社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培育发展文创经济。深化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通过在园区植入文化及创意元素,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提升,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门类,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展大众消费市场,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打造文化创意核心竞争力。产业布局“十四五”期间,园区着力建设高端研发、轻型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单元,重点发展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技术应用、商务贸易等产业。高端研发制造单元:主要依托东屋世安、迪泽尔等楼宇,逐步优化产业布局,腾笼换鸟,重点布局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设备)等产业。现代服务单元:主要依托鑫智汇总部基地、沿海创中心等楼宇,以高端服务功能为主导,重点布局研发设计、技术应用、商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单元:主要依托园区内部未利用地块,按照江北新区未来产业规划布局,瞄准未来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创经济等新兴业态。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用地类型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建设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规划总面积约78.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71.866公顷,非建设用地6.634公顷。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25.867公顷,占规划用地32.9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492公顷,占规划用地5.7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3.418公顷,占规划用地17.09%;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2.546公顷,占规划用地3.24%;公用设施用地7.930公顷,占规划用地10.10%;绿地与广场用地17.613公顷,占规划用地22.44%。基础设施规划园区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固废处置工程等规划,重点环保基础设施介绍如下。给水工程规划园区供水普及率达100%,生活用水由远古水厂供给,远古水厂位于八卦洲上坝镇,取水口位于八卦洲上坝与长江北汊交界处,水源取自江心,该处水质良好,符合国家Ⅱ类水体标准(GB3838-88),规划规模60万立方米/日。园区内供水管网布置成环状,沿城市主干路布置,以保证供水安全性。排水工程规划规划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水体,污水集中处理排放。(1)污水工程本规划区污水管向东、南、北方向接入市政道路下的规划污水管,并由此进入江山路东侧的桥北污水处理厂。园区内不设污水泵站,污水自流进入桥北污水处理厂。桥北污水处理厂规划处理能力为20万m3/d,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尾水经石头河排入长江。桥北污水处理厂位于原浦口区沿江街道(现已纳入江北新区直管区)浦泗公路与滨江大道交叉口西南角,服务范围为西至宁淮高速、东至长江、北至石头河、南至七里河,面积共计120.6km2,本次规划范围在桥北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目前桥北污水处理厂接管废水以生活污水为主。(2)雨水工程规划区内雨水就近、分散排入附近的河流、水体中。雨水管渠沿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兼顾道路两侧地块排水。供电工程规划本规划区的电源来自附近的110KV沿江变变电站、220KV沿泰变变电站和规划中的浦北变变电站,根据实际需求和变电站的容量选择接入点,配置相应的环网柜和箱式变电站等设施。燃气工程规划(1)用气量预测根据《城市天然气的年用气量参考表》得知人均耗热定额取2931MJ/(人·a)。根据《天然气》(GB17820-2012)标准,天然气热值按36.0MJ/m3计,居民用户主要为规划区内住户日常生活用气,公共建筑和商业用户主要为科研设计企业、商业等食堂和餐饮用气,预测规划区天然气需求量约90万标立方米/年。(2)气源确定规划区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主要采用“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运输天然气。目前浦洲路沿线已铺设天然气管道。后期园区主干道已将铺设天然气管道,园区企业根据需求就近接入。(3)管网规划=1\*GB3①压力级制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压力级制采用中压A一级制。=2\*GB3②供气方式大型商业用户采用天然气从中压A级市政干管经专用调压设施调压后供气。一般商业用户以及居民用户采用中低压调压站集中调压后的低压天然气。=3\*GB3③管网布置根据用气分布以及规划道路建设情况,燃气中压管网由燃气高中压调压站引出采用环状、枝状结合布置的方式分步发展建设,直埋敷设于道路的西侧、南侧慢车道、人行道或者绿化带下,中压管管径为DN160-DN300。供热工程规划规划区未设置集中供热工程,区内需用热的企业自建供热设施,使用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环卫工程规划规划将城市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废物与有害及危险废弃物等5类。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与有害及危险废弃物分别建立独立收运与处置体系。园区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和委外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园区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规划区未设置危废处置工程。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自行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环保基础设施服务全面化和均等化,声环境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各功能区标准。(2)污染防治措施①水环境强化源头控制和分类管理。推进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疏浚清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加强水系沟通,促进水体循环,全面改善园区内水环境质量。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新建项目须严格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铺设管道。推进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以环境管理与监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健全监督体制,规范生产活动方式,防治地下水污染。②大气环境严格环境准入,预留足够发展容量。重点控制园区上风向、城市风道建设,严格限制大气污染型的产业和项目布局。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试点,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质量控制,节能与减排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从源头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建设工地施工影响。保障建设工地在建设施工期间为不干扰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固体废弃物、振动、噪声等污染和危害控制在有关法律、法规及施工管理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和支持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数量增长,加大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整治力度,加快车用油品质量升级。③声环境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及防护林带建设;在居住区内对车流量进行限制,优化交通软、硬环境,提高交通流效率,扩大禁鸣区域,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监督管理。建筑项目开工前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限制夜间施工,对连续作业需夜间施工的项目必须经环保部门批准,并应在施工期间采用低噪声设备;优化企业布局,采取噪声治理措施。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生活垃圾管理。以生活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建成高效的生活垃圾管理、城市保洁、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园区产生的一般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和委外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危险废物规划委托区外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综合交通规划园区周围规划道路分别为北侧浦仪公路,城市干道加高架路,功能定位为普通国省道兼顾城市快速路,采用一级公路建设标准,建成后将与南京二桥、绕城公路、南京五桥、江北大道形成南京绕城一环;中片和东片之间的江山路,城市主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60米,断面为四块板;南侧浦洲路,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40米;西片和中片之间的南浦路,城市次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40米。园区主要出入口设在浦洲路上,江山路和南浦路为次要出入口。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大气环境影响根据园区本轮规划,规划期区内无工业用地,区内主要生产废气来自现有的工业企业产生废气,规划期内不新增生产废气,故区内新增大气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居民和商业,具体影响因素体现在天然气燃烧废气、餐饮油烟,在采取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后,沿江都市经济园本次规划的实施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地表水环境影响园区生产、生活污水接管至桥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最终排放至长江。从水量、水质角度分析,园区产生的污废水具备接管可行性。通过外排水环境分析可知,规划区域废水正常排放的条件下,不会改变污水厂排口的水环境功能。因此,园区发展过程中废水正常排放时,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可接受。地下水环境影响正常情况下,沿江都市经济园区企业防渗措施安全运行,废水的收集与排放全都通过管道,不直接和地表联系,不会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而进入地下水从而引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声环境影响在落实各项声环境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经济园声环境质量可达到功能区要求。土壤环境园区在正常情况下对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在落实各项固废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高新区产生的固废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园区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基本保证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环境风险影响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合理布局,落实各项风险预防措施以及各级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前提下,可将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控制在环境可以接受的水平之下。资源与环境承载状态评估水资源承载状态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核心目标是在比较可供水资源量与实际用水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用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将经济活动强度及其影响规制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水资源需求量分析根据规划期末分类别水资源需求增加量预测结果及现状用水需求量,规划期末园区需水量将达到87.21万m3/a(0.24万m3/d)。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规划期区内依托远古水厂供给,远古水厂位于八卦洲上坝镇,取水口位于八卦洲上坝与长江北汊交界处,水源取自江心,该处水质良好,符合国家Ⅱ类水体标准(GB3838-88)。水厂设计能力日供水45万m3/d,日供水能力为20万m3/日,日最高供水量为18万m3/日,供水人口65万,供水范围为浦口区沿江街道、盘城街道、化学工业园区(含长芦、玉带)、六合经济开发区、雄州、程桥、龙池、马鞍、横梁、龙袍、金牛湖、冶山、竹镇等街镇。由水资源需求分析可知,该水厂的供水能力完全能够满足规划区内的用水需求。3.水源供水稳定性分析在水量方面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富,规划区北倚长江。依据大通站水文资料,年径流量9500亿m3,多年平均流量28700m3/s,流速在0.4~1.0m/s之间。历年最大流量为92600m3/s,历年最小流量4260m3/s。规划区内远古水厂以长江作为取水源,能够为区内提供足够的水量。在水质方面,作为区内水源的长江,水质良好,所有监测断面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此外,区内规划加强再生水利用,区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承载状态评估1.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下,地区土地资源所能承担的人类从事各项开发活动的适宜的规模和强度。江苏省的地域特点是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人口密度为725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全省耕地面积735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9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43亩),未利用土地面积0.2万公顷,仅占全省国土总面积0.02%。土地资源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规划总面积约78.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71.866公顷,非建设用地6.634公顷。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25.867公顷,占规划用地32.9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492公顷,占规划用地5.7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3.418公顷,占规划用地17.09%;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2.546公顷,占规划用地3.24%;公用设施用地7.930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17.613公顷,占规划用地22.44%。本次规划实施过程需严格依据用地规划,不得突破用地上限。从单位土地人口容量来看,依据住建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在80-100平方米。经济园区规划建设用地为71.866公顷,如按人均100平方米计,土地承载力控制下的人口容量约为7187人。本次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7186人,因此规划区人口规模在土地利用承载力的范围内。从土地资源需求与利用来看,对比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情况,经济园区开发建设已达到较为成熟完善的程度。本次规划实施对土地资源的新增需求量不大,主要是规划范围内现有科研设计用地、居住用地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规范优化发展。经济园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咨询、商贸零售、高端商务、都市现代产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来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以减轻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制约。2.土地集约化措施(1)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研设计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适应“宜居宜业”发展要求。(2)通过设定投资开发强度和产出强度的门槛指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3)遵循紧凑合理、高效便捷的用地布局原则,相同产业集中发展,形成专业集中区。(4)合理利用河道、绿地等生态要素,实现园区环境质量、建设品质的提升。(5)对入区企业设立门槛,对投资强度、产出强度达不到相应要求、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不予进驻,坚持提高土地地均产出,并保障地区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综上,在坚持以上土地资源利用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园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满足本次规划发展需求。能源承载状态评估园区能源消耗以电能和天然气为主,无煤炭。园区内无高污染燃料,符合Ⅱ类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要求,无煤炭使用量,根据预测,规划期内年电能消耗2500万千瓦时,生活用气量57.97万m3,年综合能耗为2.57万吨标煤。根据《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评价指标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5吨标煤/万元,本园区综合能耗水平符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能源指标要求。根据能源承载力评估结果,园区规划能源需求量符合能源管控要求,且能源利用水平达到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规划实施具备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经济园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规划区采用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和热源,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餐饮单位,具体影响因素体现在燃气污染源、餐饮油烟等。园区产生餐饮油烟废气,按规定要求必须经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可见,由于园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好,植被覆盖率高,绿色植物对大气环境有净化作用,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内。经济园区规划用地面积为78.5公顷,依托东屋世安、迪泽尔、三鑫科创园总部基地、沿海创中心等楼宇,重点发展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设备)、新材料、研发设计、技术应用、商务贸易等产业。现状发展已趋完善,仅剩局部地块待更新。规划新增的废气污染物较少,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区域大气资源环境能够承受规划的发展。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其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及污染物特性有关。总量控制以当地的水环境容量为基础,考虑纳污水体水质的实际情况,对排放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规划范围内产生的废水将全部进入南京桥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桥北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规模达到20万m3/d,尾水排放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其中10万m3/d的达标尾水经桥北湿地公园生态处理后用作沿江片区河道生态补水及市政用水。根据《南京市桥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10万m3/d)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批复文件(宁新区管审环建[2018]6号),废水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指标分别为废水量10万t/a、COD1825t/a、氨氮182.5t/a、总磷18.25t/a、总氮547.5t/a。本轮规划末期产生的废水由市政污水管网收集至南京桥北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除部分尾水将回用外,其余尾水通过石头河排入长江,其废水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纳入桥北污水处理厂的总量指标中平衡,因此规划期末区内排放的水污染物也在区域水环境容量范围内。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对照《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南京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环境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本规划的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污染物排放要求、环境风险管控等符合各项空间布局约束、污染排放管控、环境风险管控和资源开发效率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管控和资源开发效率要求不得超出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本规划总体而言,本规划的发展基本合理,产业定位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发展基本一致,与上位规划要求相符,因此本规划发展目标与定位是合理的。在规划发展规模下,严格落实规划及本次评价提出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优化调整建议的情况下,园区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为周围环境所接受。从环保角度论证,园区规划发展规模总体合理。本次规划的产业结构规划,有利于园区产业和经济的进一步攀升,具有科技创新性和环保先进性,用地结构和能源结构也具有环境合理性。综上所述,本次规划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均具有环境合理性。本次规划总体布局与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的保护要求相协调,基本不会对周边重要生态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规划的空间结构布局、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布局总体具有环境合理性。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可达性分析综合以上评价结果,本规划实施后,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至规划期末,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有望达标;区域生活污水预处理后接管至桥北污水处理厂,规划末期区域污水排放量在桥北污水处理厂剩余接管能力内;对声环境、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影响较小,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同时本规划符合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符合《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南京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管控要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满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环境目标具有可达性。规划方案的环境效益论证本次规划实施后园区产业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向提升,园区禁止引入国家、江苏省明令禁止引入的产业,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江苏省实施细则(试行)》的企业或项目;属于《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7年版)》中“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的项目;其他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淘汰类或禁止类的建设项目和工艺。园区内生活污水达到接管要求后接管至桥北污水处理厂,园区对区域水环境影响减小;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实施区域削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质量可得到整体改善;同时从源头减少固废产生量,设备尽量采用节能低噪的设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园区资源能源结构合理,能耗及水耗量较低,入区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及以上。本次规划的实施能够保障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次规划建设高端研发、轻型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单元,重点发展智能安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技术应用、商务贸易等产业。产业向高、向轻、向优、向绿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本次规划的实施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1)加强各功能片区空间隔离防护规划建设项目入区时,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评批复设置相应的卫生防护距离,确保该范围内不涉及规划居住区等敏感目标。居住、商住用地与科研用地间进一步加强绿化隔离带建设,居住用地周边尽可能布置低污染项目,禁止引进排放恶臭或异味、有毒有害的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江苏省与南京市“三线一单”、《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同时,建议规划实施时结合园区发展与生态空间管控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2)完善道路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园区北侧浦仪公路设置防护绿地,以降低交通噪声,提升景观环境,快速路两侧200米区域内不宜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如确需在上述规划控制范围内新建噪声敏感类建筑,新建噪声敏感类建筑应采取主动防护措施;科学规划公路两侧建筑物的布局,临路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商业、办公用房等非噪声敏感建筑。(3)发展规模优化调整建议严格控制园区工业污染排放,禁止工业企业扩建增产,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只降不增。建议对规划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居民开展节水节能宣传教育及指导,降低园区的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量。不良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与协同降碳建议资源节约与碳减排资源节约利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园区将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管理,提高源强资源节约利用水平。鼓励入驻企业对节能减排和降耗利废开展现状调查诊断,制定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计划,大力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改进及自主创新。推广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选用高效电机替换落后电机,加强电机专项监察,严禁使用淘汰目录的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推动变压器、风机、压缩机等主要耗能设备及时更换落后设备,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引导企业采用变频调速、变极调速、相控调压及先进适用的匹配技术对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和建立绿色供应链。对规划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强化节水管理,制定相应的节能、节水实施办法。对纳入取水许可证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推进重点用水户水平衡测试,开展用水定额动态修订,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激励政策。碳减排对策和措施为实现江苏省、南京市碳达峰的目标,经济园将从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好配合工作,积极落实各项低碳减排工作。1、积极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中相关要求,加强对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的管理。通过加强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构建园区碳交易平台等措施,进一步落实碳排放管控工作。2、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用地布局,重点发展低碳产业。经济园规划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构建错位分工、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都市圈产业体系,根据产业规划引入低能耗工艺产业,鼓励园区企业使用低碳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实行园区内产业低碳化发展。3、入区企业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注重绿色化改造提升,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行高效能、低能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等政策要求,促进经济园低碳减排协同发展。4、规划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根据园区内用地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公共交通系统,调整公共交通路线及班次;坚持慢行友好的交通政策,完善自行车道及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居民区、公交站附近增设自行车停放点;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等新能源车辆比例,对小汽车交通实行分区控制,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的目的。5、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使用绿色建材,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可再生能源;推行绿色施工,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6、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采取低碳生活鼓励政策,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福利企业、学校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对绿色出行实施优惠政策等;推广绿色产品,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或重复利用的布袋或纸袋,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培养居民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示范社区,促进园区内低碳生活。经济园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园区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调管理,以低碳环保推动高质量发展。清洁生产目标要求经济园应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危险废物年产生量100吨以上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同时,园区在项目招商引资过程中,应注重将国际国内清洁生产一流标准作为新项目招引、落户的关键因素,以产业绿色发展集群为目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优化能源结构规划区燃气气种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天然气气源来自“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通过江北天然气门站。2、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根据《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文件要求,建议环保管理部门严格区内餐饮项目环保审批,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内禁止新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推广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饮食服务经营场所要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油烟机,并强化运行监管;饮食服务业经营者按照规范设置餐饮业专用烟道;营业面积在500m2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对位于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餐饮单位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无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饮单位的环境监管。3、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控制(1)加强道路管理和路面养护,减少地面扬尘。(2)优先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加强汽车尾气的污染控制,减少流动污染物的排放量。(3)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对建筑物高度的比例应在2.5以上,以改善汽车尾气的扩散条件。(4)道路两侧留有10~30米绿化带,选择种植可吸收NOx、碳氢化合物的,或者有抗性的树种,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5)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强自行车道、步行道建设和环境整治,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营,进一步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置,逐步推广公共自行车在区内的使用。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4、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将扬尘防治方案纳入建筑工地开工审批条件并严格把关,确保实现“6个不开工”、“6个100%”。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全密闭运输,防止遗撒或泄漏,并按规定路线行驶,严格执行冲洗、限速等规定,严禁带泥上路。对各施工工地进行常态化管理备案,重点突出抓好扬尘控制方案、裸露区域覆盖、扬尘控制宣教、进出车辆冲洗、材料堆放遮盖等环节管控,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整合现有视频监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将建筑施工扬尘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范围。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控制。严格落实《城市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规范渣土等散装物料运输,加强密闭化、防遗撒管理和执法监管。提高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推广“吸、扫、冲、收”清扫保洁新工艺,增加作业频次,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5、其他建议(1)合理建设布局①在用地布局上,同类产业应相对集中,依据园区的位置以及主导风向等因素,进行企业布局,尽量减少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禁止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以及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进入本园区。②根据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规划,即根据入区企业性质和污染程度,确定企业选址,并经上报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2)加强环境管理①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入区项目的条件。应当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轻污染的项目,引进项目必须使所产生废气得到充分治理并达标排放,同时满足当地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确保引进项目不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优先引进污染轻、技术先进的项目,对大气污染严重、经治理后也难以达标的项目严禁入区。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实行监督监测。监督监测的范围包括有组织废气的达标排放,无组织废气的厂界达标,周边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达标。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1.加强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规划园区内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采用就近排放原则,由敷设的雨水管分别汇集流入区内的水体。生活污水均汇入污水管道,桥北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涵盖单元整个范围,经处理达标后尾水排入长江。不断完善区内雨污水管网和雨污水泵站的建设,确保已建成区域污水经预处理达标后全部接管,进入桥北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新建区域应按照“雨污分流”原则,配套建设雨污水收集管网,提高区域污水接管率,实现区域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2.推进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定期对园区及周边的河流、沟渠进行全面清淤,并实施生态修复;加强水系沟通,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建立完善河流水系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管护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园区水环境“河长制”管理要求,健全河流水质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园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建立河道沿岸和水面保洁责任制。禁止在主要河道两岸汇水范围内设置露天垃圾堆放场和垃圾中转站;禁止垃圾随意堆放进入河道。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建筑施工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凡在建筑施工中使用机械设备,其排放噪声可能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的,应当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申报,说明工程项目的名称、建筑施工场所、施工期限、可能排放到建筑施工场界的环境噪声强度及所采用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等。夜间施工的要申领“夜间噪声施工许可证”。排放建筑施工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危害周围生活环境时,环境保护部门报经政府批准后,可限制其作业时间。推广使用低噪型施工技术和设备,减轻建筑施工造成的噪声污染。禁止夜间在居民、文教区进行建筑施工作业。2.噪声污染控制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需按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执行。建设项目在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要提出防治措施。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前,噪声污染防治设施需经环境保护部门检验合格。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要按有关规定,到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报登记手续,登记排放噪声的设施、处理设施、噪声源种类及数量、噪声强度等情况。在噪声源情况有较大改变时,也要及时进行申报。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对排放噪声超标的,或造成严重噪声污染的单位,要进行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区内的企业,使噪声源相对分散且远离噪声敏感区,避免造成污染。3.加强交通噪声的防治与管理(1)加强交通噪声控制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控制区内车辆噪声源强,机动车辆安装符合规定的喇叭,整车噪声不得超过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标准;消防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2)完善道路规划和建设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快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内道路网,形成较为畅通的道路网络;加强园区内路面保养,减少车辆颠簸振动噪声,部分路段应实施低噪音路面改造;做好交通规划,控制总车流量,合理分配各主干道的车流量。(3)关注沿线敏感目标防护根据道路交通项目的环评预测结论,对道路沿线各敏感点采取噪声影响减缓措施,通常采用建设降噪林、隔声窗、声屏障、降噪沥青路面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其影响。本次评价建议结合快速路和区内主干道路以及沿路两侧敏感点的实际环境特征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降噪措施,从源头降低交通噪声影响,有效减轻交通噪声扰民问题;如居民点安装双层中空玻璃,受噪声影响较大路段两侧应安装隔声屏等设施;建设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以达到阻隔和削减噪声的目的。同时科学规划沿线建筑物的布局,临近噪声源的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商业、办公用房等非噪声敏感建筑。将区内主干路、次干路两侧4a类声环境功能区作为规划控制范围(原则上沿线1类区为道路红线外50米,沿线2类区为道路红线外35米),在此控制范围内不宜规划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类建筑。如确需在上述规划控制范围内新建噪声敏感类建筑,新建噪声敏感类建筑应采取主动防护措施;科学规划公路两侧建筑物的布局,临路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商业、办公用房等非噪声敏感建筑。对于已建公路两侧不能满足控制距离要求的区域,如有居民反映噪声扰民或投诉时,建议结合噪声监测结果,针对沿路两侧敏感点的实际环境特征,采取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建设绿化林带或逐步搬迁等措施,确保敏感点满足相应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区内娱乐场所、农贸市场、商场、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噪声控制,规范社会生活噪声排放行为,进一步改善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加强引导,禁止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使用高音喇叭,及时制止商业企业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行为;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控制,完善消声措施,加大噪声管理的宣传,严格控制,杜绝超时经营行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规划区应关注并加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保护,具体措施如下:(1)要求入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规划区内各污水处理设备、仓库、办公楼等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2)在处理或储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必须具备不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混凝土),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能被回收,从而防止环境污染。(3)不在地下设置废液的输送管线和收集池。所有的管道都将安放在地面上,没有地下储存槽(罐)。(4)一般固体废物用桶、罐或高强度专用包装袋包装后存放,有害有毒物质在厂区内暂时存放期间,存放场地采取严格的防渗防流失措施,特别是工艺废水管网系统及废水处理站的贮存调节池等水工建筑必须采取必要的防腐处理技术设施(如环氧玻璃钢或氯磺化树脂漆刷涂处理等),以免因泄漏造成对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厂内、污泥中转站暂存期间严禁随意堆放,应按废物的形态、化学性质和危害等进行分类堆放、管理,堆放场地应做好防渗处理,必要时应放置在特制容器内,以免废物滤液渗出污染地下水源和周围土壤,并由专人收集、清运,外运过程要防治抛洒泄漏。(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充和完善地下监测井网和土壤常规监测点位,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固废的分类管理与处置做好固废综合利用和分类管理工作,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将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在废物产生环节,加大循环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再生率和再利用水平。对于一般固废,加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至垃圾转运站后,可回收垃圾分拣后送至回收企业或资源化中心;其他垃圾经分类压缩后统一处理。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在区内就近回填处理;就地无法消纳的,可外运填埋处理。2.加强一般固废管理采用先进的研发工艺和设备,尽量减少固体废物发生量。区内工业企业产生的一般固废主要采用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方式进行处理,一般废弃包装材料等按循环经济原则和理念尽可能在厂内回收利用,或送原料厂家进行加工处理;废包装材料送回厂家综合处理。3.加强危险废物管理(1)危险废物的识别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对危险废物的危害性认识和对危险废物的识别能力;努力提高危险废物的回收利用率,最大可能地减少其发生量。每个入区企业都应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所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有产生危险废物的,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申报登记,并落实危险废物处置协议,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管理。(2)危险废物的交换和转移危险废物的处置、转运应按照江苏省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颁发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交换和转移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执行。(3)临时储存和内部处置危险废物在厂内暂存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求,设计、建造或改建用于专门存放危险废物的设施,按废物的形态、化学性质和危害等进行分类堆放,并设专业人员进行连续管理。企业内部处置的危险废物还应按照《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设计、建造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确保危险废物安全无害化处置。生态污染防治措施园区内的生态环境是受到人为干预的程度比较高,园区虽然对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建设在其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需从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补偿建设、限制入区项目等方面着手改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1)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区内所有企业都要做到雨污分流,加强回用,所有废水都要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2)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在实现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同时严格控制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3)集约化利用土地,新批新建项目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实行绿色施工,尽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园区内绿色植物与生态景观建设,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注重景观环境的建设并兼顾实现绿色植物的生态调节功能,园区生态景观规划目标重点集中在保护园区内现存有限的自然景观斑块和生态要素,维持区内生境的自然属性,促进生物多样性;此外,通过在园区内进行人工植被群落、人工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植被诸如C-O平衡、削减空气中污染物、滞尘、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等生态服务功能,发挥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全面提升沿江都市经济园区的生态服务能力,有效地改善和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在绿化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既可美化环境又具有净化环境空气功能的物种。道路是重要的交通廊道,尽量提高道路的绿地率,达到作为生态流廊道和交通廊道的双重作用。企业内部对于绿地的分配,注重“城市绿地”的概念,尽量将绿地外透,与城市共享,在道路与建筑之间形成愉悦的景观界面。环境风险防范对策措施园区层面(1)建立健全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职能机构成立专门的环境风险应急控制指挥中心,总指挥由园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协调园区和地方力量,共同应对风险。指挥中心成员应包括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职责、权力及资源的园区有关负责人或地方的环保、通讯、消防、公安、医疗、新闻等机构的负责人。指挥部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专业队,并向总指挥负责,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建立应急资源动态管理信息库:应急资源不仅包括应急物资等,还包括信息沟通系统、应急专家等。建设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确保事故信息能及时反映到管理中心。(2)完善园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园区管理部门应对现有工业企业所在地的周边河道、入河的雨水管网末端排放口处设置切断阀,充分利用园区雨水管网容量,在事故废水进入雨水管网后进行截流,具备重点河道雨水管网导流至其他水环境安全缓冲区的能力,减缓对自然水体的环境影响。园区应完善河流拦截筑坝、河道闸站等工程措施,在出现事故水外溢自然水体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拦截,以免污染水体进一步扩散。建议园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