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_第1页
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_第2页
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_第3页
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_第4页
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评估202X-XX-XX01工业机器人行业定义工业机器人行业定义工业机器人是指面向工业领域,通过编程或示教方式实现自动化,同时具备拟人形态及功能的机械装置。工业机器人常见形态为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能够靠自身的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具有工作效率高、稳定性强、精度高等特点。工业机器人通常由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执行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及软件、交互系统六大部分组成,不同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主要功能:(1)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根据操作任务的要求,驱动机械臂中的电机,使执行系统按照规定要求工作;(2)驱动系统:主要功能是为执行系统提供动力,根据动力源可以分为液压驱动、气动驱动和电动驱动三种基本驱动类型;(3)执行系统:工业机器人中负责执行作业的部分,主要包括机身、手臂、手腕、末端执行器四大组件,一些工业机器人还配备有行走结构,如步行机器人;(4)感知系统:主要功能为将工业机器人各种内部状态信息与外部环境信息从信号转变为机器人自身或者机器人间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数据、信息;(5)决策系统及软件:主要功能为根据感知系统等来源提供的信息,自动调整控制算法的软硬件支持部分,不是工业机器人的必需配置;(6)交互系统:即人-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是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并互相协调的系统,主要功能为发送信息指令及显示信息。工业机器人可以按照运动坐标形式、驱动方式、输入信号方式和应用场景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按运动坐标形式,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关节式、圆柱、直角坐标、并联和SCARA五类;按输入信号方式,可分为示教输入型和编程输入型两类;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驱动型、气压驱动型和电气驱动型三类;按应用场景,可大致分为焊接、装配、搬运码垛、上下料、打磨喷漆、切割加工六大类。02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1959年,美国工程师恩格尔伯格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工业机器人开始在美国、日本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中国起步较晚,1972年才开始着手研制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初期,工业机器人主要以串联机器人为主,由于这一阶段,中国在串联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而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运动空间大、工作方式灵活度高的特点,其在各种机床、装配车间获得了成功应用。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实用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高速发展期(21世纪10年代至今)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1985年,工业机器人被列入中国“七五”(1986年-1990年)科技攻关计划研究重点,研究方向锁定在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基础器件开发以及搬运、喷涂和焊接机器人五个方面。“七五”期间,中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研发进行攻关,并完成示教再现式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实用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先后研制出了装配、喷漆、切割、包装、码垛等工业机器人,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1992年,中国第一台SCARA装配机器人由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制造而成。在中国“863计划”实施下,中国第一台高性能精密装配机器人于1995年问世,这是一款SCARA4轴装配机器人,采用直接驱动技术,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和定位精度,同时配备视觉、力觉传感器以及多任务操作系统。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制造工厂对生产效率及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工业、制造业企业对可替代人工从事重复性、常规性、高强度劳动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愈加强烈。高速发展期(21世纪1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提速,2012年随着ABB公司Delta并联机器人专利解禁,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开始研制、销售并联机器人。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需要理论支持,自2014年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等中国高等院校机构陆续开展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位置正逆解求解、工作空间分析、运动控制器设计等。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工业机器人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中国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趋势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下,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个环节趋于成熟。03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下游产业链中游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AGV机器人产业链下游汽车制造、金属加工、食品饮料、3C电子04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下游产业链上游工业机器人行业上游龙头企业已开始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逐渐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以规避高额进口原料的成本支出,攫取上游毛利。此外,伴随着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参与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有望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发展,逐渐抢夺外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产业链中游工业机器人行业中游企业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原因是下游消费终端为保障科研成果,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中游科研用制备厂商更倾向于选择仪器先进、供应链稳定的进口原材料供应商。企业产品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工业机器人企业的产品毛利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不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链下游工业机器人行业下游企业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研究的深入及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中国行业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应用领域持续增加,个性化、高端化的产品将逐渐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05政治环境1政治环境1《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的目标,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明确要求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5万台。推动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模块化发展,促进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规模,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提出要对行业规范进行完善,加强工业机器人行业产品质量管理,维护行业秩序,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06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2《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要求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提出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并实现其大规模应用,促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鼓励类产业机械部分增加“机器人用关键零部件: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全自助编程等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工业机器人RV减速机谐波减速机轴承”等内容07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2《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机器人及职能装备推广计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鼓励发展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洁净)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08经济环境经济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更加关注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领域,而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2020年中国生产总值为106万亿元,首次超过100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59万亿元,较2019年的26.41万亿元同比增长0.7%,占中国总GDP的26.189%。09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1010201中国凭借强大的人口优势快速的度过了自动化阶段,目前国内已经有众多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的机器智能阶段业务成熟,例如旷世科技、海康威视等,这些公司在视觉应用领域的技术已经十分出众。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散,人力成本提高,推动企业进行机器人换人措施。目前中国和日本、韩国等领先国家一样处于机器智能向人工智能过渡阶段;在人工智能技术积累方面中国也处于世界前列。02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行业在成熟阶段的特点是:行业增长速度降到一个更加适度的水平,新增的企业数量会减少;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并且排除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行业的发展节奏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同步。结合中国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判断,其符合成熟期行业的大部分特点,所以可以判断该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过渡阶段。010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2目前,中国“人口大国”优势逐渐减弱,人口老龄化、员工成本增加等问题使得企业用工更加艰难,而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的工业机器人为制造业生产“去人工化”提供了突破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不断下降,由2013年的5258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3832万人。011行业驱动因素行业驱动因素1政策红利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1行业应用广泛,应用需求增长推动行业发展1政策红利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1自2012年以来,国家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2014年起,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针对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补贴政策(2-13)。2014至2015年间,共有77项地方政府机器人支持政策出台,全国超过36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补贴不仅发放给机器人制造商,还按照一定比例发放给采购或租赁机器人的企业。从补贴结构上来看,中央政府出台的补贴多为研发补助,地方政府出台的多为应用补贴,应用补贴比重大于研发补助,且一般补助规模在百万元以上。政府补贴政策的出台可刺激下游应用行业释放机器人采购需求,尤其是日化、食品等利润率水平偏低的行业,其机器人需求不强,应用补贴能够直接刺激企业增加使用机器人,为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规模增添驱动力。1行业应用广泛,应用需求增长推动行业发展1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相当广泛,在汽车、3C电子、金属加工、塑料及化学制品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行业日常生产制造过程中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可代替人从事重复性、常规性、高危性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焊装、冲压、涂装、总装四个环节,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设备等已大量投入使用。在3C电子领域,工业机器人被用于生产线进行零件组装,苹果最大的代工公司富士康自2012年发布“百万机器人计划”后,已自主研发了六轴机器人、并联机器人、SCARA机器人等,在中国的工厂部署了6万台工业机器人,以加快iPhone整机的组装应对订单压力与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012行业驱动因素行业驱动因素“智能制造”倒逼下游转型升级,拉动市场需求减速器国产化需求强烈“智能制造”倒逼下游转型升级,拉动市场需求当前全球新一轮制造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为制造业发展与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推动了新生产方式的形成。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推动了智能制造初步发展。减速器国产化需求强烈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机器人本体生产成本,企业开始由采购进口精密减速器转向采购研发设计水平、精加工工艺和运动性能指标靠前的国产精密减速器,推动了国产减速器市场需求的提升,有助于国产减速器生产商继续扩大产能,从而以更优的性价比反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提高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的竞争力。013行业现状行业现状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发展由于历史和社会状况等原因相对较晚,在大约上个世纪的70年代才开始发展,早期主要是由专业的研究院来进行研发,所以发展的十分缓慢,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有更多的部门和单位投入到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当中,并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因此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虽然还处于转型阶段,但是由于潜在的市场较大,有着充足的研发动力,生产线的大量铺设又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发展呈良好的态势。总体而言,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机器人设计理论、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技术停留在仿制层面。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基本垄断全球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这四家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中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中国机器人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方面还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这三大核心零部件成本在整机成本中的占比在70%左右,制约了中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中国机器人企业大多集中在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较低的机器人集成领域,数据显示,系统集成商数量占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的90%以上。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居全球前列,但工业机器人密度仍处于落后水平。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显示,2016年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已经普遍超过200台/万人,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68台/万人,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4台/万人,与韩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更加明显,显示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未来制造业新装机器人数量有望获得持续提升。014行业现状行业现状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密度较低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密度较低自2016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位列世界第一,发展迅速。2019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14万台,较2018年上升6.7%。据高工机器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17万台。从装机量来看,全球机器人消费市场高度集中,2019年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销售额总计占全球销量的73%。中国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终端使用市场,年新装量14万台,其次是日本和美国,分别为99万台和3万台。从机器人的装机密度看,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密度为113台/万人,新加坡和韩国是机器人装机密度最高的市场,每万人机器人装机数量分别达到918台和855台,而在需求量最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数字只有187台,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逐年上升,但近年来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从2018年开始国内汽车、电子等机器人下游行业发展受限,机器人需求增速放缓,但是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工业机器人增速再次抬头。2020年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237068台,累计增长19.1%。2021年1-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136405台,与去年同期同比增加72%。015行业现状行业现状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额达57.3亿美元,2021年销量额达到53亿美元。自2013年起,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智能化生产,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快自动化生产的步伐,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原先集中在汽车制造业、精密设备制造业逐渐发展应用于食品加工、3C电子生产等领域。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旺盛,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4年12,050台增长到了2018年147,682台,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7.1%。其中,2018年3月起,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影响,中国出口行业关税增加,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两个应用领域汽车、3C电子行业景气度下滑,使得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动力不足。未来随着5G技术的应用落地,3C电子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自动化改造脚步将加快,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带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到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达到26.1万台左右。016行业现状行业现状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以及3C,2019年时应用于汽车与3C电子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占比分别为29.2%与24%;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以汽车与3C电子为主,应用占比分别为28.2%与26%。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与全球基本一致。在市场整体销售下行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销售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总体来看,目前,搬运与焊接依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加工、焊接和钎焊、装配及拆卸、洁净室、涂层与胶封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升。其中,搬运和上下料作为首要应用领域,2019年销售6.2万台,同比下降4%,在总销量中的比重提高至406%;焊接与钎焊机器人销售4万台,同比下降16%,占比为261%;装配及拆卸机器人销售2万台,同比下降16.7%,占比为189%;加工领域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105.5%,是唯一实现销量增长的应用领域。017行业热点行业热点热点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热点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提升,多元化科研服务平台持续扩张,促进高价值服务企业品牌形成。行业产品化发展,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服务企业逐渐增多。018行业制约因素行业制约因素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应用型人才缺口巨大行业竞争加剧中国伺服电机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占据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应用型人才缺口巨大在劳动力供需矛盾、企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需求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高、应用环境复杂、操作维护较为专业的高端装备,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刚刚兴起,欠缺多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需经长期的二次培训,方可达到工业机器人企业用人要求,并且一台工业机器人需要3至5名调试维护和系统集成开发人才方可发挥其最大效益,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巨大的应用型人才缺口问题。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可分为:项目经理、系统集成开发工程师、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安装和调试维护工程师,其中,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安装和调试维护工程师。行业竞争加剧随着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推进,国内外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差距逐渐缩小,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或将更加分散,无序竞争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行业整体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价格战等因素或将对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利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伺服电机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占据中国国产伺服电机大多是仿制日系伺服电机设计,功率多在3kw以内,以中小功率为多,5.5-15kw的中大功率伺服电机比较少。中国国产品牌中,汇川技术、埃斯顿、广州数控、英威腾、新时达、华中数控等企业伺服技术领先,但与外资品牌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019行业问题行业问题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监管难度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质量参差不齐工业机器人行业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商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丧失产品市场竞争力。行业监管难度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020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建议2以产业整合为主线,塑造竞争新格局2工业机器人共融为未来技术突破要点2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2以产业整合为主线,塑造竞争新格局2鼓励核心零部件骨干企业以互相参股、技术转让等模式进行横向整合,使企业快速加强核心技术能力,做强上游环节后,通过纵向并购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全面的“研-产-销”能力。二是产业链中下游企业聚焦自身赛道发展,以本体业务为核心,自下而上拓展应用领域,布局全产业链。产业整合时需考虑并购企业业务的相关性,选择有相同战略目标的企业,同时强化企业管理。2工业机器人共融为未来技术突破要点2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在结构化环境汇总执行确定性任务,在复杂动态环境中作业的情况并不足够灵活,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在与环境的共融、与其他机器人之间协同方面感知能力较弱。随着传统工业机器人在机器视觉、智能传感与云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下,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智能化,柔性化,即由传统机器人向共融机器人优化。2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2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随着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饱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在向其他领域逐步拓展。在疫情驱动下部分工业机器人厂商随即布局医疗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例如利用工业机器人组装医用注射器或或用于填充和关闭小瓶等021竞争格局竞争格局竞争格局1竞争格局2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长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从区域竞争角度来看,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机器人企业的总数为11066家。2020年11、12月全国范围新增企业数量为407家,2个月增幅为82%。上期相比,略有下滑,总体平稳。长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4090家,占机器人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36.96%;珠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925家,占机器人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17.40%;环渤海经济圈2129家,占比为19.24%,成渝经济圈仅有421家,占比为8%。竞争格局2企业竞争格局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化正在加速:从企业来看,ABB、发那科(FANUC)、库卡(KUKA)和安川电机(YASKAWA)这四家企业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在中国也占据了将近30%的市场份额,其中发那科(FANUC)的销售占比最高,占比达到10%。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仍以外资品牌机器人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与外资品牌机器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19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为325%,比2018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在减速器、控制器及伺服系统等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国产化率将逐渐提高,国产化加速正当时。022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将兴起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驱控一体化趋势加深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将兴起在智能制造生产场景中,需要工业机器人有自组织和协同的能力来满足柔性生产,这就带来了云化机器人(机器人大脑在云端)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的需求。和传统机器人相比,云化机器人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的控制中心,基于超高计算能力的平台,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运算控制。实际上,如今已有厂商开始在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上进行布局。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驱控一体化趋势加深中国伺服系统行业整体呈现产品驱控一体化的趋势。驱控一体化是指将伺服系统中的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