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昆虫学
AGRICULTURALENTOMOLOGY
主要内容第一节蔬菜害虫概述
第二节菜粉蝶类第三节菜蛾第四节食叶夜蛾类第五节温室白粉虱第六节潜叶蝇类第七节跳甲类第一节蔬菜害虫概述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害虫的防治在蔬菜栽培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蔬菜的数量、更涉及蔬菜的质量。为提供优质无污染的蔬菜,必须掌握蔬菜害虫的防治技术。
一、蔬菜害虫的种类我国蔬菜害虫的种类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蔬菜害虫200多种,比较重要的有30~40种,列表如下:蔬菜种类害虫种类及为害十字花科Cruciferae萝卜、甘蓝、甘蓝、小白菜、大白菜、芥兰、花椰菜(菜花)等菜粉蝶类、菜蛾、菜螟、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菜蚜类、黄条跳甲、菜叶蜂、菜蝽、大猿叶甲、小猿叶甲等。
葫芦Cucurbitacese南瓜、丝瓜、冬瓜、西瓜、葫芦、苦瓜、甜瓜、西葫芦守瓜类、瓜实蝇、节瓜蓟马、瓜蚜、红蜘蛛
豆科Lagminosae菜豆、绿豆、豌豆、蚕豆、大豆、扁豆、金花菜(苜蓿)豆天蛾、豆荚螟、银纹夜蛾、豆野螟、豆蚜、豆芫青类、碗豆潜叶蝇。百合科Liliaceae金针菜(黄花菜),百合、洋葱、大蒜、大葱、韭菜葱蝇、葱蓟马、韭蛆、蚜虫等
藜科Chenopodiaceae甜菜、菠菜甜菜潜叶蝇、甜菜夜蛾
茄科Solanaceae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枸杞、酸浆马铃薯瓢虫、棉红蜘蛛、黄斑螟、烟青虫、棉铃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多科多种蔬菜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地蛆保护地栽培各种蔬菜红蜘蛛、温室白粉虱、蚜虫
二、无公害蔬菜
蔬菜栽培的特点是集约(主要栽培在城镇附近)、管理精细、生产周期短及直接食用、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对病虫害防治要求及时有效。蔬菜栽培方式不同(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大棚)、温室栽培及无土栽培),主要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防治技术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施用化学药剂较多,“无公害”(无农药污染)蔬菜生产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蔬菜的4项污染源(工业三废、卫生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中,农药的污染是最严重、最频繁和最易引起公众注意的。对于这些污染现阶段只有采取躲避的办法,即主要组织生产无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对蔬菜的供应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数量、花色品种基本满足后,也有了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购买的蔬菜要优质,对人无害,不为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近年来,对蔬菜的质量有不少提法,如无公害蔬菜、卫生蔬菜、绿色蔬菜、洁净蔬菜、有机蔬菜等,但总的要求是蔬菜中不含有不准含有的有毒物质或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即农药残留不超标,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有害微生物不超标,并避免环境污染。无公害蔬菜强调了蔬菜中污染物含量控制的要求。卫生蔬菜特别从卫生学角度提出控制蔬菜的生物性污染等方面的期望。洁净蔬菜强调了蔬菜内在“洁”外,又要求“净”,要求不带入或少带蔬菜非食用部分。有机蔬菜则从栽培角度要求不施用合成农药和化肥,肥料以天然有机物及粪肥补给。绿色食品蔬菜是由我国农业部提出的从产地生态环境、各种生产环节严格要求采取存贮等均在生产的产品。后两种蔬菜质量要求更高,生产难度更大。蔬菜生产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
有机氯类:六六六、DDT、氯丹、毒杀酚、五氯酚钠、三氯杀螨醇、杀螟威等。
有机磷类:甲基1605、1605、1059、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磷胺、异丙磷、三硫磷、高效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基异柳磷、高渗氧乐果、增效甲胺磷、哇硫磷、高渗哇硫磷、马甲磷、乐胺磷、速胺磷、水胺硫磷、甲拌磷(3911)、大风雷、治螟磷、叶胺磷、克线丹、克线磷、磷化锌、氟乙酰胺、久敌、敌甲治等。
氨基甲酸脂类:速灭畏、呋喃丹、速扑杀、天多威。
熏蒸剂:磷化铝、氯化苦、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
其它药剂:砒霜、杀虫脒、赛力散、益舒宝、速蚧克、氧乐氰、氧乐酮、杀螟灭、氢化物、狄氏剂、溃疡净、401(抗菌素)、敌枯霜、普特丹、培褔朗、汞制剂。
三、蔬菜害虫的防治的指导思想:即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提倡用微生物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讲究科学用药、把农药的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量、协调化防、生防和其它物理防治手段的矛盾。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农药的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以下。
四、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措施
(相当于蔬菜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虫丰产品种
要针对当地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选用抗虫抗病或耐病虫品种。
2、处理种子苗床土,培育无病虫壮苗
蔬菜种子可用温汤,干热或福美双、百菌清等农药处理,消除种子带菌,苗床可用甲醛、多菌灵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提昌应用中棚或温室电热育苗,或采用营养钵育苗,高温促根,及早炼苗,防止徒长,使幼苗健壮墩实。苗床面积小,防治病虫比田间省药,并可减少田间的病源和虫源。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
如高畦栽培可显著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高温闷棚对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深翻整地,施足腐熟基肥,实行轮作间种,适时深翻可促进病残株腐烂,并把土中的害虫翻到表面,受到益鸟的啄食,也不利于其越冬。腐熟的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根际微生物的桔抗作用,减少枯萎病的发生。轮作间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玉米、青椒、白菜等间作,可减少蚜虫的迁飞传毒。高杆作物遮阴可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地温,有利于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清洁田间及时清除,处理田间、棚室内的残株、烂果、病叶等,及消灭田间地头的杂草,可减少病菌和虫口基数,明显减轻病虫的发生程度。
嫁接防病利用黄瓜枯萎病菌不侵染南瓜、西瓜枯萎病不侵染葫芦的特性,用南瓜,葫芦做砧木,分别嫁接黄瓜、西瓜,防治枯萎病,效果可达95%以上。(二)生物防治蔬菜田茬口较多,生育周期短,露地栽培的生态环境极不稳定,自然天敌的优势种群较难建立。目前,菜田的生物防治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农药为主,如各地应用苏云金杆菌的商品制剂如7216,HD-1,青虫菌6号杀螟杆菌,BT乳剂等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等鳞翅目蔬菜害虫,防治效果大都在80%以上。此外,利用菜粉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利用拟青霉菌剂防治白粉虱均有小面积的试验。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有一定的效果。菜青虫的天敌也比较多,如风蝶金小蜂寄生菜青虫的蛹,微红茧蜂寄生4龄前的幼虫,各地也有研究应用。
温室、大棚内属于封闭的生态环境,各种生态条件较易控制,是采用生防措施的有利条件。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应用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每株番茄有粉虱成虫0.3-1头,释放丽蚜小蜂3-5头,每10天左右放一次,共3-4次,可基本控制温室白粉虱,但要与培养无虫菌结合,才能收到好效果。沈阳农学院植保系研究利用烟蚜小蜂防治温室和大棚内的黄瓜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利用农用抗菌素防治蔬菜病虫害,近几年有新的进展。上海农药研究所研制的浏阳霉素治螨有效,另外新近生产的农抗120防治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BO-10防治白粉菌和番茄叶霉病,816防治黄瓜霜病,井冈霉素防治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炭疽病等都有一定的防效。应用病毒疫苗防治茄果类病毒病也有应用和发展。例如采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提供的TMV病毒疫菌接种,对番茄病毒病抑制作用强,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已作为生产上的常规措施之一。(三)其它非化学防治方法:
1、黑光灯诱杀主要针对夜蛾科的重要种类及蝼蛄、金龟子等,应用灯光诱杀,减轻为害。
2、黄板诱杀粉虱在保护地内悬挂黄色板涂以薄粘油,可诱杀粉虱。也可用黄板诱杀蚜虫。
3、用银灰色塑料膜覆盖或田间挂条,纵横拉条成W形,可忌避蚜虫迁飞传毒。此外,可用杨树枝把,糖醋液在诱杀有趋性的害虫,减少大田用药。(四)化学防治就目前的科研和生产水平,对大多数病虫害不能依据上述措施得到全面控制,对某些病虫害大发生的情况下仍需用化学农药,加之农药学科也在发展,许多选择性强(如辟蚜雾)、低残留的(如辛硫磷和菊酯类农药等易在田间水解或光解)或其它安全性强的(如脲类杀虫剂、抑制几丁质的合成,对人安全)已生产推广。如采用这些药剂,特别是仅用于生长初期或不直接喷射到采摘部位,通过检验证明,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仍是重要的防治手段。科学合理的用药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1.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甲胺磷、呋喃丹、1605、3911、氧化乐果、六六六、DDT.
2.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品种敌百虫、乐果、杀虫双、杀螟松、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克螨特、波尔多液、硫磺粉、DT、多菌灵、瑞毒霜、乙磷铝、瑞毒锰锌、百菌清等,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3.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放宽防治指标,不打保险药,不盲目增加防治次数和用药浓度。
4.讲究喷药技术目前推广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用量很小,多以毫升或克计算,要提倡作用小量筒或小秤量。使用0.7-1毫米孔径的小喷片,可减少用药量,大棚温室内使用烟雾剂不增加棚室内温度,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施用农药要执行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此外,在蔬菜不同生育阶段对某些药物敏感性不同,施用时应注意。
5.进行农药残留量的测室,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范化措施。对无公害蔬菜要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不可超标;对国家尚未制定允许残留量的农药品种,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或其它国家制定的残留量标准。对国内尚不能掌握检测技术的农药品种,则检查生产中是否执行安全间隔期。各种根据本地的条件制定“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需经过三年以上的实践并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不超标,才可确定该项技术为规范化措施并在以后的生产中实施,凡违反规范化的措施生产的蔬菜都不能列为无公害蔬菜。规范化技术措施如有变动,特别是更换农药品种有可能影响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时,必须重新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总之,生产无公害蔬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涉及面较广,要有环保、监测、卫生、商业、生产资料、化工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植保、栽培、育种、农药等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的协作,完善各项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提供干净优质的蔬菜。▲第二节菜粉蝶类一、种类、分布及为害菜粉蝶类或菜白蝶类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属于鳞翅目、粉蝶科。在我国有5种,其学名和分布如下:种类国内分布国外分布
菜粉蝶(粉蝶属)PierisrapaeLinne各地都有,除广东、台湾等省外其它各省发生较重,经常成灾世界分布种,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北非洲
东方粉蝶
P.canidiaSparrman偏南,北界为秦岭、开封、青岛一线,西至四川南方各省,以广东、福建发生较重。
大菜粉蝶P.brassicaeL.西藏南部,云南、四川新疆、以此种为害较重。欧洲、非洲、美洲
褐脉粉蝶P.meleteMenetries华北,华中。华东各地
黄斑粉蝶
PontiadaplidiceL.遍布北方(华北、东北、西北、西藏)常与菜粉蝶混合发生。
这几种粉蝶在不同地区常混合发生,以菜粉蝶最为重要,也是甘肃省蔬菜上的一大害虫。菜粉蝶的寄主植物达35种,分属于9个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如结球甘蓝,球茎甘兰,小白菜,小萝卜、小油菜等。嗜食厚叶的球茎甘兰和结球甘兰。
菜粉蝶以幼虫取食寄主的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的害状。严重时,可将叶子全吃光,只剩下叶柄和叶脉。幼虫的为害还能引起(传播)软腐病的侵入和发生,造成更大的损失。甘兰在苗期受害严重时,则整株死亡,轻则影响包心。如果甘兰在包心前末注意防治,幼虫钻入进叶球里,不但在叶球中暴食菜心,同时,由于腐烂和粪便污染菜心,严重影响包心菜的品质和产量。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灰黑色,翅白色有黑斑纹。雌虫前翅的基部到翅面二分之一处为暗黑色,顶角有三角形黑斑一个,在中室外有两个黑斑,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一个黑斑。雄虫前翅基部黑色部分较小,且常不明显,顶角与中室外方的黑色也不明显,甚至消失。卵:瓶形,黄色,表面有许多纵列及横列的脊纹。长约1mm左右,单产,竖立。幼虫:体绿色,体表密生无色细毛,背线黄色,细而有时不明显。气门片黑色,沿气门有断续的黄色条纹,蛹:体色随环境而异,灰黄、灰绿等。纺锤形,两端尖细,中部膨大而有棱角状突起。基部灰黑顶三角,线下圆班m-cu;幼虫气门两圆斑,一绕气门另在后(2)东方粉蝶成虫:与菜粉蝶相似,但前、后翅的外缘各有3-5个三角形黑斑。幼虫:与菜青虫相似,虫体暗绿色,体背黑褐色的毛瘤周围有墨绿色的圆斑,所以粗看似乎毛瘤特别大。背线黄色,腹背第7节有两黄斑。
(3)大菜粉蝶成虫:,顶角黑色,前翅白色内缘成圆弧形,雌蝶具3个黑斑也略呈弧形排列,雄蝶无黑斑。后翅白色,有时微带黄色,前缘具黑斑。幼虫:头部黑色,在额区及沿颅中沟两侧有“A”形黑带;胸部蓝绿色,带黑点;体背黄色,各节每侧具一显著黑斑。
(4)黄斑粉蝶成虫:前后翅反面的色斑均呈黄绿色。前翅正面及顶角及外缘有5个黑斑,这5个黑斑内侧有较长的菱形黑斑2个。中室外侧横脉上有一个黄斑(雌虫后翅正面外缘部分亦有黑斑,但雄虫后翅正面无明显的黑斑)。后翅反面中室四周由许多连续的环形斑组成双圈,中室中央黄色,外侧可见6个黄绿斑组成半圆形,外缘有4个楔形斑。幼虫:大小与菜粉蝶相似,体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明显,呈黄色,气门线橙黄色,各节生有大小不等的蓝黑色突起,其上生有刚毛。
三、生活史和习性
1.该虫为一年多代,我国各地发生的世代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发生3~9代。如黑龙江、甘肃省一年发生3~4代,长沙、广西8~9代。在长沙以南的地区世代数略有减少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炎热的季节长,不利于该虫和生长发育。
2.菜粉蝶在各地的发生期不同,一年内为害的盛期也因地而异。因该虫喜阴凉的气候条件,在南方以春未夏初(4~6月)和秋未冬初(9~11月)两次盛发。而在甘肃夏秋两季发生最重,春季发生较少。
3.菜粉蝶在各地以蛹越冬,且越冬场所分散,大多在秋季为害地附近的墙壁,篱笆。树干、土缝、杂草落叶间越冬。在北方多在环境干燥而阳光不直接照射的环境里,而在南方,多在向阳面,越冬蛹也不隐蔽(无覆盖物)。由于越冬场所分散,环境条件差异大,因而越冬蛹在南北各地羽化时期不同,而羽化期延长,造成世代重叠。4.成虫一般在白天活动,夜间、风雨天和阴天则在生长茂密的植物上栖息不活动,并有趋向白色花间栖息的习性。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时,中午活动最盛。经常在蜜源植物与产卵寄主间来回飞翔。
5.卵散产,每雌10粒到百余粒,在田间呈嵌纹型分布。产卵的多少与气候及补充营养有关。从春到夏产卵逐渐增多,盛夏天气太热,产卵又减少。大致以秋季产卵最多。卵散产(停一次,产1粒卵)。夏季多产在寄主叶片背面,寒季多产在叶正面。特别喜欢产卵在十字花科厚叶片的蔬菜,如甘蓝上。主要因为这类作物含有较多的芥子油糖甙,它可吸引成虫产卵,幼虫取食,这是动物和植物有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在菜地边缘有蜜源植物的情况下,卵在田间的分布不是随机分布的,而呈嵌纹型分布。但以后随着幼虫的成长,有逐渐趋向均匀的趋势。卵期3~8天,发育起点温度为8.4℃,有效积温为56.4日度。
6.幼虫5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低龄幼虫皆停在叶片背面剥食为害,使被害处留一层薄而透明的表皮。虫体长大后,开始爬到叶片正面蚕食组织、形成空洞,并且能侵入甘蓝球心为害,1,2龄幼虫受惊后有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后受惊则卷曲落地,4~5龄的幼虫食量最大。7.幼虫老熟后化蛹,化蛹的场所和位置各代不同,但均以干燥及雨水不能进入处为多。越冬蛹如前所述。非越冬代常在老叶背面,植株底部、叶柄等处化蛹,以腹部末端粘在或附着在物上,并吐一丝束在腹部第一节上。菜粉蝶整个发育期的有效积温为423.5日度.椐此可一个地区一年的发生世代数。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菜粉蝶种群的消长幅度大小随地区及年份而异,影响变更的主要因子是气温、天敌数量和食料因子.
1、气候适宜于阴凉的气候条件。据文献记载,最适宜的温度为16~31℃、最适宜降雨量为7.7~12.5毫米/周。而一般的温带气候春秋两季比较接近这个条件,因而发生较重。
2、寄主菜粉蝶主要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因此有无十字花科蔬菜对其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为害严重的季节,也就是十字产蔬菜大量栽培的适宜季节。在夏季,十字花科蔬菜栽培少,加之气候炎热,发生就少。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天敌
菜粉蝶各个虫期的天敌很多,对其种群的消长有一定的作用。卵期的天敌有:花蝽,广赤眼蜂。幼虫和蛹的寄生性天敌有:粉蝶绒茧蜂、绒茧蜂、寄生蝇(寄生于幼虫体内)。蛹期有三种寄生蜂:粉蝶金小蜂、广大腿小蜂、粉蝶黑瘤姬蜂。幼虫和蛹的捕食性天敌有黄蜂、食虫蝽。此外,寄生于幼虫的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综合上述,菜粉蝶在不同地区,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形成了规律性的消长。
五、菜粉蝶的防治
对于菜粉蝶的防治,过去以化学防治为主,并结合其它措施,近年来,应用BT乳剂较多,再结合其它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施药适期可根据菜粉蝶幼虫发生期和菜的生育期综合进行考虑,第一代以产卵高峰后一星期左右、甘蓝包心前为宜。因发生不整齐,一般要用药2~3次(这个阶段防治的好处是3龄前,为害小,抗药性弱)。在第二代之后,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易区分。此时,可根据卵、幼虫发生量、气候、天敌发生情况、及蔬菜生育期综合考虑,决定防治适期。
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但在在白菜上易发生药害,适当降低浓度使用。50%杀螟松乳油1000-2000倍,在高温天气对十字花科蔬菜幼苗易发生药害,不宜夏季应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效果甚好,但对十字花科幼苗易发生药害。
施药时,甘蓝、球茎甘蓝因叶面上有蜡层、不易展着,可按水量的0.1%加入洗衣粉或其它展着剂以提高防效。菜粉蝶在单个植株上分布较均匀,不象菜蛾、菜螟有集中菜心的习性,叶片正、反面都有分布。因而喷药要细致均匀,特别必须照顾到寄主外围的背面。
2.生物防治:
BT乳剂:1000倍液,在25℃时防治效果较好,2~3天后,效果可达85%。还可与其它农药混合。
保护天敌:在天敌发生期间,应注意用农药、尤其是广谱性和残效期长的农药。
人工释放粉蝶金小蜂,绒茧蜂防治菜粉蝶。有条件的地方,可用菜青虫颗粒体病毒防治幼虫。
3.清洁田园。在每一茬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都要清洁田园,田间甘蓝残株更应及时彻底清理。
▲第三节菜蛾
学名:Plutellaxylostella(Linnaeus)
异名:Plutellanaculipennis(Cartis)
属于鳞翅目,菜蛾科。别名:小菜蛾。俗称小青虫,扭腰虫,吊丝鬼,肛蛆等。
一、分布与为害菜蛾分布于全世界,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南方各省发生较多。甘肃各地亦有发生,以陇东、陇南,中部的油菜集中产区为害较重。该害虫从70年代开始逐渐上升为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一、分布与为害
菜蛾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该科的寄主可达40多种。其中以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白菜、萝卜、油菜、芥菜受害最重。偶而也可为害番茄,生姜、马铃薯、洋葱和一些观赏植物中的紫罗兰,桂竹香及药用植物板兰根等。
以幼虫为害叶片,初龄幼虫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稍大即啃食叶片的表皮和叶肉,残留一面表皮,形成一透明的“天窗”。3-4龄幼虫食叶呈孔洞,缺刻,严重时食呈网状,失去食用价值。在蔬菜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甘蓝,白菜的包心。还可为害油菜和留种菜的嫩茎,幼荚和籽粒。1975年,甘肃天祝,古浪县大发生,为害油菜的面积达9万多亩,田间被株率达60-90%,有的地方80%的果荚被吃光。近年来,菜蛾在全国的发生,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尤其在南方,防治若不及时,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翻耕重播。
二、形态特征
成虫:
1、前翅后缘从基部到外缘有呈三凹的曲波状黄褐色带,翅合时形三个连串的斜三块。
2、前翅缘毛长,特别是近外缘处更长。幼虫: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织的一个“U”字形纹。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
1、菜蛾的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由北向南代数递增。发生2-19代。如甘肃3-4代,江西也就是-8代,台湾18-19代。各地世代重叠。
2、菜蛾在我国西和北部以蛹越冬;越冬场所多在杂草或枯芽叶下。而在南方则无越冬现象,终年可见各种虫态。据甘肃观察,越冬代成虫大约4月中旬出现。
(二)习性
1、成虫有昼伏夜出和趋光习性白天隐蔽在植物叶片背面,只在受惊扰时,才作短距离迁飞。黄昏开始活动,取食,交尾交卵,而以午夜活动力最强。晚上7-11时为上灯高峰期,虽然上灯,但其冲去力不及夜蛾科的蛾子强,因而灯诱不理想。
2、成虫的产卵部位和寄主有选择性选择含有异硫氰酸脂类化合物的植物上产卵,卵多产天寄主叶片背面靠近叶脉有凹陷的地方。因而,产卵受化学因素和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卵散产或聚集成块(3-5粒)。但散产者居多。
3、成虫寿命长,产卵期亦长,特别是越冬代,甚至可接近或超过下一代卵,幼虫和蛹期的总和。因而造成以后世代严重重叠,防治困难。
4、幼虫
初孵化幼虫即潜入叶组织内,食叶肉,到1龄末2龄初才从潜道退出,所以1-2龄幼虫不易发现。2龄后多在叶背为害,取食下表皮叶肉,仅留上表皮,3、4龄后将主叶片吃成空洞及缺刻,大发生时,一株上能群集数百头,将叶肉及上下表皮一齐吃光,仅留叶脉(网状)。在气温过高或过低时,能钻入菜心叶球或近地面的叶片背面。
幼虫对食料的质量要求很低,在黄叶残株上也能完成发育,故清除十字花科的残枝落叶是菜蛾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幼虫受惊扰时,可以强烈扭动,倒退或吐丝下垂(吊死鬼)。各龄幼虫脱皮前吐丝结茧,龄期愈高,吐丝愈多。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化蛹部位大多在原来取食叶的反面或枯叶上,也可在在茎,叶柄、叶腋及枯草上化蛹。化蛹前作茧,茧两端开放,以利羽化和脱皮。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菜蛾在一年中或逐年间都有明显的消长现象。其消长与环境条件关系极大。就全国来说,除新疆是7-8月严重外,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是夏季发生少。这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敌多、十字花科蔬菜少、气温高、暴雨多、菜蛾的数量受到抑制。而春秋季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气候适宜,往往发生量大而引起灾害。因而,菜蛾的发生与下列因子有关。
1、雨水据研究,空气湿度对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很显著,但暴雨或雷阵雨的年份,菜蛾不易顺利通过它的各个发育阶段暴雨冲刷卵、幼虫,初孵幼虫和从隧道里钻出的幼虫对水滴十分敏感)发生较轻。反之干旱的年份,可能发生重。
2、温度菜蛾的卵、幼虫、蛹的高温临界在35℃左右,在0℃卵能耐两周,幼虫能耐42天(抗寒力强),0℃对初蛹几乎无影响,将羽化的蛹抵抗力较弱。菜蛾的发育最适温度20-30℃,因此,春秋两季的气温对菜蛾适合,在这两个季节发生严重。3、蔬菜的栽培制度和管理措施
这是影响菜蛾能否大发生的生态条件之一。如果越冬,越夏虫口基数大,加之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品种单一,管理粗放,菜蛾就可能大发生。十字花科蔬菜的复种指数高的话,也易发生为重。
4、天敌:
菜蛾天敌很多,国外记载有100多种。我国已查明10多种,其中捕食性的天敌有蜘蛛,草蛉、蛙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有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都寄生于幼虫),自然寄生蜂很多。此外,菜蛾颗粒体病毒寄生于幼虫,对其种数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
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残叶,冬季清除菜园旁边杂草,进行翻耕,一方面可能消灭越冬场所和断期食料,也可压低越冬虫源
2、合理安排蔬菜布局
将早、中、晚品种和生长期长短不同品种与其它蔬菜插花种植或相隔一定距离,并尽量将生长期长的大白菜安排到较远的地方,尽可能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可以减轻菜螟的为害。
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期间,掌握幼虫盛孵期或2龄前,在甘蓝、白菜等包心封行之前施药效果最好,由于菜蛾有集中为害心叶的习性,因此尽可能把药喷入心叶和叶背面。常用的化学农药:50%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1%除虫菊乳油400倍液对菜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油菜上有人用1%乐果粉剂,每亩3斤,效果也好。
4、生物防治
可用B.T乳剂或苏杆菌的其它制剂来防治,如同少量农药如敌百虫混用最好。福建曾用菜蛾绒茧蜂防治菜蛾,效果也好。
5、其它防治方法利用性诱剂,黑光灯,高压电网效果也好。▲第四节食叶夜蛾类为害蔬菜的夜蛾科的种类有:甘蓝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烟青虫等。螟蛾科的有菜螟;灯蛾科的有红腹灯蛾等。本节中以甘蓝夜蛾为代表介绍其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工作中可参考有关资料进行防治。学名:Mamestrabrassicae(L.)
异名:Barathrabrassicae(L.)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甘蓝夜盗虫。群众俗称弓弓虫。
一、分布与为害该虫广泛分布于亚、非、欧及北美洲。在亚洲从西伯利亚到印度都有。国内各地都有分布。该虫为多食性害虫。据文献记载,寄主有30科120种植物,包括蔬菜,大田作物,杂草,花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蓝,白菜,油菜,烟草,苜蓿,菠菜,胡萝卜及豆类。在甜菜生产基地,也严重为害甜菜。甘蓝夜蛾以幼虫取食蔬菜的叶片,嫩果及嫩荚。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尽,仅留叶脉及叶柄。但可蛀入甘蓝及白菜叶球中蛀食,排泄大量粪便,严重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并可引起腐烂病。为害马铃薯时,还可以传播病毒病。甜菜被害为后,可使产量和糖度降低。甘蓝夜蛾在大部分地区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往往形成局部大发生,短期内造成严重损失。
一、分布与为害
(2)斜纹夜蛾: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有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芋、葱、韭菜、菠菜以及农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幼虫食害叶片、花蕾、花及果实。3龄前仅食叶肉,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现白色纱孔状斑块,后变黄色。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2龄后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昼伏夜出,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在甘蓝、白菜上可蛀入叶球、心叶,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和腐烂,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3)银纹夜蛾:主要为害甘蓝、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还可为害豆类、莴苣、茄子、生菜等。以幼虫食叶,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稍大将菜叶吃成孔洞或缺刻。
二、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15-25mm,翅展30-50mm。前翅从前缘向后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曲纹。亚外缘线白色,单条;内横线和亚基线黑色,双重,均为波状。肾状纹和环状纹接近,两者黑线轮廓内都有淡色细环,肾状纹外缘线白色。楔状纹圆大,在环状纹下内方。近翅顶角前缘有3个小白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半球形,底径0.6-07mm,上有放射状3序纵棱,棱间有一系列下陷的横带,隔成方块。初产时黄白色,以后中央和四周上部出现褐色斑纹,孵化前成紫黑色。幼虫:成长幼虫体长40mm。体色变化大。头黄褐色,体背暗褐色至灰黑色。背线及亚背线灰黄而细,背面有2个马蹄形斑纹,气门线和气门下线形成明显的灰黄色带,直通到臀足上。腹面淡黄褐色。1,2龄幼虫前2对腹足退化。
二、形态特征:
(2)斜纹夜蛾成虫体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有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后翅银白色,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卵扁半球形,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幼虫老熟幼虫头部黑褐色。胴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各有1对三角形黑斑,其中以第1、7、8腹节的最大。蛹长约15~20mm,赭红色,腹部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各有1个小刻点。臀棘短,有1对强大而弯曲的刺,刺的基部分开。
二、形态特征:
(4)银锭夜蛾:成虫体长15-16mm,翅展32mm,头胸部灰黄褐色,腹部黄褐色。前翅灰褐色,马蹄形银斑与银点连成一凹槽,锭形银斑较肥,肾形纹外侧具l条银色纵线,亚端线细锯齿形,后翅褐色。末龄幼虫体长30-34mm,头较小,黄绿色,两侧具灰褐色斑;背线、亚背线、气门线、腹线黄白色,气门线尤为明显。各节间黄白色,毛片白色,气门筛乳白色,围气门片灰色,腹部第8节背面隆起,第9、10节缩小,胸足黄褐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该虫在我国因地区而发生代数不同,年可发生2-4代。一般发生2代。甘肃省一年发生2代。该虫均以蛹在土中越冬,有明显的滞育现象,蛹多分布于寄主作物的本田中,或田边杂草,土埂下越冬。如甘肃省观察,主要在胡麻,蚕豆,绿肥和瓜类等作物的地埂6-10深处化蛹。在甘肃的天水,甘谷等地越冬成虫于四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因蛾量少,没有明显的发蛾高峰。6-7月间第一代幼虫为害蚕豆、胡麻、油菜、甘蓝、白菜等。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菜叶的背面或阴暗处,日落后开始出来取食活动,并产卵。成虫趋光性弱而趋化性强,黑光灯仅能诱到少数成虫,高含糖量的糖醋诱集液对成虫有一定的引诱力。成虫产卵成块(每块140-150粒左右,一生产500-800粒,5-6块)。其产卵对作物的生长情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植株生长高而且茂密的地块成为集中产卵的场所。成虫的产卵量受温度和蜜源植物影响较大。。
幼虫共6龄,少数5龄,初龄时群集为害,在叶背取食卵壳及叶肉成窗孔状。第2、3龄逐渐分散,第4龄白天潜藏,夜间出来为害。所以又名夜盗虫。但在植株花蜜的情况下,白天也不下地躲藏。第6龄幼虫食量最大,可占整个幼虫期的80%-90%。为害也最烈。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作一个带土的粗茧,在其中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7cm左右,入土愈深,成虫羽化率愈低。甘蓝夜蛾,在四川重庆有夏季滞育现象,在东北也有这样的记载(化蛹羽化时,部分过一个阶段才羽化)。
四、发生规律该虫是一种间歇性的(一年内在春、秋季发生)和局部大发生的害虫,其发生的多少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一)温湿度:甘蓝夜蛾各个虫期对温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平均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70-80%对该虫的生长发育最有利。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和湿度低于68%或者高于85%均有不利影响。
(二)食物:幼虫是多食性害虫。成虫需要补充营养,食物对成虫的寿命,产卵量有影响。因此,成虫发生期有无蜜源植物,可影响下一世代的发生量。在不少地区,越冬代成虫的发生期与十字花科的留种菜和许多果树开花期相吻合,有丰富的蜜源,可能是春季大发生的因素之一。此外,成虫产卵喜欢选择生长比较高大茂密的植株。故产卵期间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对作物的着卵量有决定性作用。造成了不同田块轻重不同的原因。
(三)天敌:天敌对甘蓝夜蛾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虫的天敌比较多,卵期有食卵的草蛉和卵寄生蜂,幼虫和蛹期的天敌有寄生蝇,姬蜂、绒茧蜂,还有细菌、真菌、线虫及一些捕食性的步行甲幼虫。据重庆调查,步行虫和寄生菌Empusasp是抑制第二代幼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防治方法目前,对待甘蓝夜蛾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以农业防治为辅助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用生物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前喷药。用2.5%敌百虫喷粉或5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是1000倍液喷雾,效果均可达100%。2.5%鱼藤精500-800倍液也有效。
2、由于甘蓝夜蛾有在土里化蛹及在茂密杂草中产卵习性,秋末大面积的耕翻受害田块,可促进蛹的死亡。清除田间杂草如白藜等可以降低来年第一代虫口密度。
3、注意保护天敌,田间释放赤眼蜂及捕食性草蛉以消灭甘蓝夜蛾的卵。甘蓝夜蛾对苏云金杆菌一般变种不敏感,但可用白僵菌制剂防治。
4、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第五节温室白粉虱学名: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
属同翅目、粉虱科。
一、分布与为害温室白粉虱,为害蔬菜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至今62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和为害。温室白粉虱,原产北美西部或西南部,1856年记载于英国,1870年在北美首先作为温室害虫加以报道,1990年传入夏威夷,1974年在日本广岛塑料大棚栽培的黄瓜上普遍发生。我国近年来在河北、北京等地发现。甘肃兰州地区1976年始见于花卉上,1979年在大型玻璃温室内番茄上严重为害。温室白粉虱在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上发生严重,已成温室蔬菜栽培的重要害虫之一。
温室白粉虱已知寄主范围很广,报道北美洲温室白粉虱寄主23个目、47科共213种植物,包括多种蔬菜、花草、许多作物、牧草、木植物等。其中有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辣、冬瓜、苦瓜、豆类、莴苣、生菜、油菜、圆白菜、萝卜、芹菜、茴香、大葱、大蒜等。在各种作物混杂的温室中,寄主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偏嗜番茄、黄瓜、烟草等。在国内,蔬菜受害最重的为番茄、黄瓜、茄子和豆类等。温室白粉虱主要以成虫,幼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从而使作物全面衰弱,生长受阻。同时,成虫所排出的蜜露可引起霉菌病的寄生,污染叶片及果实,影响呼吸和同化作用,并使商品价值降低。此外,温室白粉虱还可传播某些病毒病。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6-1.4mm.淡白色到白色,雌雄均有翅,全体覆有白色蜡粉。雌成虫休息时两翅合拢平坦,雄虫则稍向上翘成屋脊状。卵:长椭圆形,长径0.2-0.25mm。初产时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黑褐色。卵有柄,产于叶背面。幼虫:长卵圆形,扁平。1龄体长0.29mm;2龄0.37-0.39mm;3龄0.52mm。淡绿色,半透明,在体表上被有长短不齐的丝状突起。蛹:长径0.7-0.8mm,背面通常生有11对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
三、生活史和习性
(一)生活史温室白粉虱在温室内一年发生10余代。在加温温室和保护地栽培时,白粉虱虫各态均可安全越冬。但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越冬虫态不完全一样。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有的地方以卵,老熟幼虫及蛹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绿色植物上,但也有少数可以在残枝落叶上越冬。以各种虫态在温室蔬菜上越冬并持续为害。次年从越冬场所向阳畦和露地上逐渐转移扩散。开始时,种群增长缓慢。7、8月虫口增长快,8、9月为害严重,10中旬后气温下降,数量减少,逐渐向温室转移。一般春季大棚内的数量比秋季大棚多。露地栽培上的数量比春秋大棚内多。距温室较近的比距温室较远的数量少。
(二)习性
1、成虫的一些习性:
成虫比较喜欢幼嫩的植物,栖息在被害寄主叶背,有强烈的集中性(群居性)。
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成虫羽化后短期即交尾,一生可交尾数次,雌虫羽化1-3天就可以产卵。每雌可产卵28-53粒。卵排列成环状或散产。卵有柄,产卵后卵柄插入叶背。温室白粉虱在温室20-25℃条件下,卵期6-8天左右,幼虫3龄,8-9天左右。温室在24℃时,卵至成虫羽化约为20天。抗寒力弱,发育起点温度为7.2℃,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5-30℃,温度高于40.5℃时,成虫活动能力下降,所以考虑控制温度或大棚环境条件来压低虫口密度。
温室白粉虱在田间点片发生,扩散缓慢。对于早春温室和大棚内发生的温室白发虱来源可能有:①早期移苗或定植时把带虫的幼苗带进温室或大棚内;②原来就在温室或大棚内杂草或其它植物上过冬的虫源;③在温室或大棚周围寄主植物上过冬的虫源。④此外,由于检疫不严,通过苗木运输等人为因素扩大传播区域也是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成虫喜欢幼嫩植物,在植株上部叶片活动,随着植物株生长新叶,成虫也向上移动,因此,在垂直分布上,上部叶片一般为新产下的卵块,下一层为快孵化的卵块,再下一层为初孵幼虫,再往下往往是蛹和刚羽化的成虫。因此,用药时要注意,并考虑用整枝方法降低虫口数量。
四、防治方法
(一)严格控制温室白粉虱侵入保护地
1、种植健全幼苗,全面控制其发展。
2、保护栽培地内外,作物收获后,要清除落叶残株,及时除草,以消灭虫源。
3、注意不要把带虫的植株带进保护栽培地。
4、注意田间卫生,整枝整下的腋芽,叶子,残枝等,一定要带出室外,及时除草,以消灭虫源。
5、在温室内安置窗纱,以防粉虱传入。
(二)加强检疫措施,严格检查调拨的幼苗植株,防止其分布区域继续扩大。
温室白粉虱体表覆有一层腊质,抗药力较强,不同药剂对卵,幼虫,成虫效果不同。一般在初见时用药效果较好,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进行防治。对成虫效果较好药剂有:2.5%溴氰菊酯300倍液;20%速灭菊酯300倍液;80%DDV1000倍液;烷基苯磺酸钠1000倍液;脂肪醇硫酸钠10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40%二嗪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腈乳油800-1000倍液也有效,但在瓜类及已包心的白菜上不宜使用。其中,溴氰菊酯,速灭菊酯对卵,幼虫效果也好。还可利用在温室内熏蒸法防治温室白粉虱。
冬季:温室内可以使用DDV乳油或DDV乳油加硫磺粉烟雾熏蒸以杀死成虫。用量为每亩80%敌敌畏乳油0.8-1.2斤。熏蒸后再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效果很好。
夏季:在温室作物收获之后,利用换茬时间间隙采用500倍液高浓度的DDV熏蒸处理,把温室密闭加温。温室内的残株落叶要在熏杀后集中烧毁,把其消灭在温室内,防止扩散到露地为害。
生长季节:不便使用烟雾熏蒸,利用高浓度的DDV装在瓶中倒挂起来,使药液滴一滴下滴,借助室内热气而达熏杀之目的。国外对温室白粉虱的许可密度,随作物种类,及栽培环境而不同。以上部叶片每片叶许可虫数为标准。番茄10头(此时果实的污染率为3%),黄瓜为50-60头,在此限度之下可以不防治。
(四)黄板诱杀成虫基数大时,利用黄色板每隔16-30株作物放一块,板与作物同高,涂10号机油。
(五)培育抗虫品种
(六)生物防治①利用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Jieder防治效果很好。通过释放中华草蛉的卵可较有效控制其为害。②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有试验,在单株粉虱成虫低于1头时,每隔半月放一次,共放2-3次,单株放蜂达12-13头时,其寄生率达70%以上。③许多国家应用匀鞭蚜小蜂Encarsiaformosana
在番茄上有效地控制为害。④有些国家应用赤座霉菌A.Aleyrodis及近似种Aschersoniasp防治白粉虱,在1000平方米的温室中喷200-300公斤,该菌释放液效果可达65-90%,并可与乐果、波尔多液等混用。▲第六节潜叶蝇类
(leafminingflies)
双翅目蝇类中以幼虫潜食植物叶片为害的一类害虫。以幼虫在寄主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穿行取食寄主的叶肉组织,致使被害叶片上呈现出灰白色弯曲的线状蛀道或上、下表皮分离的泡状斑块。主要种类有斑潜蝇类和潜叶蝇类。
斑潜蝇Lriomyzaspp.是双翅目潜蝇科的一个属。据报道,该属共有338种,其中具有经济意义的23种,具有较大寄主范围的的有10种,但以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又称美洲甜瓜斑潜蝇、苜蓿斑潜蝇、蔬菜斑潜蝇)、南(拉)美斑潜蝇L.huidbrensis、三叶斑潜蝇L.trifolli、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线斑潜蝇
L.strigata等多食性种类,尤其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具有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至1997年底我国共发现16种斑潜蝇,其中以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范围大,为害程度最为严重。其它种类仅在台湾和大陆部分省市自治区零星分布和为害。▲美洲斑潜蝇
(vegetableleaf-miner)
一、分布与为害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又称蔬菜斑潜蝇。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
世界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巴西,现分布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传人我国海南,之后迅速传播蔓延,目前已分布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
美洲斑潜蝇是一种食性很杂、为害性很大、适应性很强、扩散速度很快的检疫性害虫。已知在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法国、圭亚那、秘鲁、委内瑞拉等)、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巴哈密瓜马、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牙买加、巴拿马、波多黎各等)、亚洲(阿曼、也门等)、非洲(津巴布韦等)3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是地瓜类、蔬菜、棉花、玉米及花卉等植物为害十分严重而防治又极难的害虫之一。且有继续扩散、蔓延的趋势。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将该虫列为最危险的一类检疫性害虫。我国于1993年7月首次在海南三亚市发现,于1994年列为检疫对象。目前,已在国内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普遍发生,并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南美斑潜蝇自1994年首次在云南个别花卉上发现以来,目前已在云南、四川、贵州、青海、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是我国继美洲斑潜蝇后大范围、大面积发生和为害的又一种多食性斑潜蝇。
寄主植物国内已记载19科60多种植物,作物主要有豆科、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蔬菜,槿葵科的棉花及菊科等多种花卉幼虫潜叶为害,叶片正面出现由细渐粗,灰白色线状弯曲的蛀道,受害严重的叶片布满虫道,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生重。另外,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寄主叶片产卵和吸食汁液,留下密密麻麻的灰白色小点。该蝇的为害症状,仅在叶片正面见蛀道,蛀道中的虫粪多呈虚线状排列,蛀道端部无蛹(幼虫脱叶化蛹),可与豌豆潜叶蝇相区别。
斑潜蝇为害农作物简表科名寄主植物葫芦科
Cucurbitaceae黄瓜、瓠子、丝瓜、西葫芦、甜瓜、南瓜、
西瓜、香瓜、蛇瓜
豆科
Leguminosae豇豆、大豆、绿豆、菜豆、扁豆、苜蓿、豌豆、马来豆、蚕豆
茄科Solanaceae番茄、茄子、辣椒、龙葵、马铃薯十字花科Cruciferae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甘蓝、芥菜苋菜Amaranthaceae苋菜藜科Chenopodiaceae菠菜、甜菜、牛皮菜锦葵科Malvaceae棉花、黄秋葵百合科Liliacaea大葱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莴苣、万寿菊、生菜、茼蒿菜旋花科Convolvulaceae蕹菜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胡麻科Pedaliaceae芝麻伞形科Umbelliferae芹菜
二、形态特征
几种斑潜蝇主要形态特征比较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成虫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外顶鬃着生在黄或黑色区。中胸侧板有不规则褐色斑。后足色暗,基、腿节黄色。内、外顶鬃着生在黑色区;中胸侧板有灰黑色斑。足基部黄色,腿节有黑斑,内侧黄色,胫、跗节色很暗。内、外顶鬃着生在黄色区;中胸侧板有褐色纵条纹。胫、腿节黄色,有浅褐斑胫、跗节色稍暗。内、外顶鬃着生在黄色区;中胸侧板全部黄色。胫、腿节黄色,有灰褐条纹,胫、跗节淡褐色。头部黄色;足全黑色,腿胫节相连处黄色体色淡黄至金黄黄色淡黄,老熟幼虫前半部金黄淡黄至金黄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后气门三叉状、3个6~7个气门扇形、7~12个三叉状、3个1对小突起化蛹叶片外或土表虫道终端叶片上下表皮或土表叶片外或土表虫道终端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一)生活史
美洲斑潜蝇在我国海南1年2l~24代,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广东14~17代;浙江、温州13~14代;黄淮地区9~11代;山东露地6~8代、冬季保护地3~4代;北京8~9代;辽宁7~8代。在北方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在保护地中可以越冬和继续为害。各地为害盛期一般在5~10月份。是夏秋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北方露地为害盛期为8~9月份,保护地为11月份和来年的4~6月份。该虫世代重叠严重。
(二)主要习性
成虫羽化高峰在上午8~11时,白天活动,飞翔能力不强,对橙黄色趋性强。一般在早、晚行动缓慢,8~14时活动较盛,取食并寻偶交配,交配后当天即产卵。成虫喜欢在迎风的田边地头植株上产卵,地中间较少;在日光温室中靠北边的植株较南边的落卵多,受害重。卵多产在已伸展开的第3、4片叶上,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逐渐向上转移不喜欢将卵产在顶端嫩叶上。产卵时,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寄主叶片上表皮,然后吸食汁或产卵;雄虫不能刺伤叶片,但取食雌虫刺伤点中的汁液。叶面上可见到大量的灰白色小斑点。卵散产在叶片表皮下,每1产卵痕中产1粒卵。产卵痕长椭圆形,表面微隆起较饱满、透明;而取食痕略凹陷,扇形或不规则圆形。叶片伤孔中仅有15%左右为产卵痕。
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每蛀道中1头幼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蛀道逐渐加长增粗。幼虫仅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为害,多不为害下部的海绵组织。所以仅在叶片正面可见蛀道。幼虫共3龄,幼虫期4~5d,老熟后在蛀道端部咬破叶片表皮爬出蛀道,在叶面或落到土壤中,身体缩短成为预蛹,2~4h后化蛹。蛹期7~11d。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气候喜温性害虫,在36℃高温条件下,幼虫可以继续生长发育(与潜叶习性有关),但卵和蛹不能正常发育。因此,36℃是美洲斑潜蝇发育的上限温度。美洲斑潜蝇耐寒能力弱,蛹的过冷却点为-9.96℃,在北方寒冷地区室外不能越冬。
(二)寄主植物和栽培制度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多,最喜食豆科和葫芦科等植物。
(三)天敌在自然情况下,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寄生蜂有姬小蜂、潜蝇茧蜂、反颚茧蜂等。1996年,广东省植保总站在高明市调查,春季斑潜蝇天敌寄生率一般为32.1%,高者达68.4%。
五、防治方法根据斑潜蝇生物学、生态学和发生为害的特点,斑潜蝇的防治策略应为:田内田外相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及其它综合措施相结合,以适合于当地不同作物生产力水平和市场价位的防治指标为前提,加强预测预报,提高防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疏带虫叶: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枝落叶,作物生长期内在害虫发生初期及时地摘掉虫叶,此后及时地摘除老叶,带出田外妥善处理。
合理布局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
A.避免嗜好寄主植物的大面积连片种植,扩大非嗜好作物的种植面积;
B.在非嗜好作物田边或田间间作或套种几行嗜好作物作为幼虫带,减少主栽作物上的虫口密度,集中防治幼虫带。
五、防治方法设置黄板粘胶诱杀成虫:用30×20平方厘米的木版涂上深黄色油漆,板面再加粘蝇纸或涂上虫胶、凡士林等粘性物质制成黄板。水平设置在作物顶部之高度即可。若在粘性物质中加以蜂蜜,效果会更好。
2.化学防治
(1)地面药剂处理,降低化蛹羽化率鉴于蛹对农药的敏感性较差所以选药用药的重点蝇放在化蛹前的幼虫上。
五、防治方法
2.化学防治
(2)常规喷雾防治防治适期一般以在1、2龄幼虫盛发期(虫道长度在2.2厘米以下)为宜。
防治指标各地采用的指标尚不一致,也不应该一致,广州市农业局:虫情指数10以下;深圳市:苗期被害株率10%;茂名市:被害叶片率20~30%;四川省:前期有虫叶率5~10%,中期10~15%,后期15~20%。
药剂的选择原则上应尽量选择使用生物性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近年来各地筛选的结果是:
1.8%害极灭乳油3000~6000倍;1.8%虫螨克乳油2000倍;1.8%爱福丁乳油2000倍;1.8%阿巴丁乳油2000倍;0.6%虫螨光乳油2000倍;2.5%吡虫啉乳油2000倍;48%乐斯本乳油1000倍;24%万强乳油750倍等,都有较好的防效。
豌豆潜叶蝇(pealeaf-miner)
一、分布与为害
豌豆潜叶蝇ChromatomyiahorticolaGoureau又名豌豆植潜蝇。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国外分布各大洲。国内除西藏尚未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植物有21科77属137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茄科类、莴苣、茼篙及多种草本花卉和杂草,尤以豌豆和十字花科蔬菜受害严重。幼虫在寄主叶片下潜食绿色叶肉组织,受害叶片正反面均出现灰白色迂回曲折的蛇形蛀道,蛀道多是从叶子边缘开始,内有很细小的颗粒状虫粪,蛀道端部可见椭圆形、淡黄白色的蛹。成虫也可以为害,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寄主叶片产卵,或雌、雄虫从刺孔处吸食汁液,留下密密麻麻的灰白色小点。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头部黄褐色,触角短小,黑色;胸部隆起,背面有4对背中,小质生后缘有小质4根列成环形,前翅半透明白色带有紫色反光,翅的二、三、四室尖端宽质的比列为2:1:2,胸腹部灰黑色。卵:灰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3毫米。幼虫:老熟时体长2.9-3.5毫米,似蛆,初为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头小,口钩黑色,前胸和腹部末节的背面各有管状突起的气门一对;腹部末端作斜行平截状。蛹:椭圆形,长约2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黑褐色。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一)生活史辽宁1年4~5代,华北地区5代,江西南昌12~13代,福建福州13~15代。淮河以北以蛹在被害叶片内越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则以蛹越冬为主,也有少数以幼虫和成虫越冬;在华南地区终年可以生长发育,无越冬现象。各地均从早春起虫口数量逐渐上升,春末夏初为害猖撅;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夏熟寄主的成熟枯老,逐渐以蛹越夏;秋季再继续为害。河南郑州每年5代,3月中、下旬为第1代幼虫盛期,此时虫量相对较少而集中,主要为害豌豆和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是集中防治的有利时机。5月上、中旬为第2代幼虫盛期,是田间第2个幼虫高峰期,是全年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应重点防治。夏季7~8月份很少见到幼虫为害。9月中、下旬第4代幼虫形成第3个为害高峰期,其程度次于第2个高峰期。10月下旬后,第5代幼虫继续发生。11月,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二)主要习性
成虫白天活动,性活泼,善飞。在气温20℃左右、晴天和无风条件下最活跃,喜食花蜜和嫩叶汁液作为补充营养。叶片上被取食处呈现圆形白色斑痕,呈点线分布在叶片的边缘。取食痕与产卵痕形状相同,取食痕数是产卵痕数的6倍左右。成虫喜产卵于嫩叶背面边缘的叶肉里,以叶尖处最多,卵散产。单雌产卵量为45~98粒。幼虫共3龄,孵化后即潜食叶内。潜道多由叶片边缘向中部延伸,但不穿过叶片的主脉。老熟幼虫在蛀道端部化蛹,并在化蛹处咬1羽化孔,羽化时成虫从这里钻出。种蝇类
一、分布与为害种蝇类在国内常见的有四种,种蝇、葱蝇、萝卜蝇、小萝卜小蝇。均属双翅目,花蝇科。种蝇类一般又称之为菜根蝇。其幼虫通称为根蛆、地蛆等,是为害蔬菜根部的蝇类害虫。严格地讲,它们的幼虫才应该称之为根蛆或地蛆。种蝇类有几个种,常见有4种,都为花蝇科,都属Hylemyi其名称如下:葱蝇H.antigua(Meig)又名洋葱、蒜蝇)
种蝇H.platuta(Meig)异名:Hcana(Mmsllen)又名灰种蝇,瓜种蝇。萝卜蝇H.floralis(Fallen),又名:白菜蝇,萝卜种蝇。小萝卜蝇H.pilipyga(Villeneaue).除上述外,山东、河北还有韭蛆Sciarasp.
内蒙地区还有落蝇EumerusstrigaatusFallen,为害百合科蔬菜常与葱蝇和种蝇混合发生,是内蒙古最主要的种类。表:四种种蝇的分布与为害种类葱蝇Hylemyia
antigua(Meig)种H.platura(Meig)(H.cana(Macg)萝卜蝇H.floralis(Fallen)小萝卜蝇H.pilipyga(Villeneaue)国外朝鲜,日本,欧洲,北美,北非全世界分布日本、苏联、欧洲、北美洲日本、西欧、都有记载国内北部和中部各地都有华北北部,东北,西北,内蒙,新疆等地局限于我国东北北部,大致在克山以北为害寡食性害虫。只为百合科蔬菜,主要为害大蒜、洋葱和葱,有时也为害韭菜杂食性,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能为害在菜区主要为害瓜类,豆类、菠菜、葱、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大田中以玉米、棉花、麻类为主,寡食性。只为害十字的十字花科蔬菜寡食性。只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白菜和萝卜受害最重。秋季常与萝卜蝇混合发生症状十字花科蔬菜,春季主要为害甘蓝及留种菜,秋季主要为害大白菜以幼虫钻破被害部的表皮,蛀食心部组织,在受害不太严重时,表皮完好,仅留蛀孔在白菜上幼虫先食基部及周围菜帮,然后向下钻食菜根或蛀食菜心叶柄基部向菜心部钻入,并向根部啃食,于根茎相接处受害更重。为害根部,钻蛀幼苗及鳞茎为害瓜时,从根基部蛀入顺茎向上为害,使瓜苗死亡,幼虫有群食种仁习性,对甘蓝、大白菜蛀食根部
1、种蝇: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各省区均有。种蝇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能为害。种蝇以幼虫或者说是根蛆来为害的。在菜区内主要为害瓜类、豆类、菠菜、葱、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在大田中,胡芦科,豆科。主要为害玉米、薯类、百合科,棉花、麻类。幼虫限食播种后的种子及幼茎,使种子不能发芽,幼茎死亡。也可以取食根部。例如:种蝇为害瓜类时,大多在阳畦育苗期趁揭盖时侵入,产卵后,幼虫从根茎部钻入,顺茎向上为这在,使瓜苗死亡,死亡后又可转株为害。催芽后大田直播的瓜类,可以直接引诱幼虫产卵,幼虫群聚取食种仁。对于豆类等种子较大的作物,若播下后即受害,则种子不能发芽出土,幼茎受害则全株死亡。对于十字花科蔬菜,春季主要为害甘兰及留种菜,秋季主要钻食大白菜,这些都是钻食根部。2、葱蝇又名洋葱蝇,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欧洲、北美、北非,国内分布也很广,但以我国北部及中部较多。葱蝇是一种寡食性害虫。寄主都是百合科植物,主要为害大蒜,洋葱和葱,有时也为害韭菜。以幼虫蛀入葱蒜的鳞茎,引起腐烂,使其叶片枯黄,萎蔫,甚至成片死亡。在洋葱生长早期,幼虫可钻蛀幼苗为害,在洋葱生长的后期,可钻食葱头。韭菜受害后,常达成缺苗断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结构识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国内安全劳保用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计划
- 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计划
-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安排计划
- 会议新质生产力
- 2025年蚌埠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大全
- 2025年道路货物运输从业资格
- 《国际商务文化(英文)》课件-2.4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India-Culture and Etiquette
- 2023年高考数学试卷(上海)(春考)(空白卷)
-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五单元 邮递马车苏少版
- 港口与船舶协同运营优化
- 苏州工业园区应急管理系统招聘笔试真题2023
- 《休闲鞋大底用聚氨酯原液编制说明》
- NB-T42090-2016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 勉县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 《大学生美育》 课件 第七章 艺术美
- 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物理真题试卷(含答案)
- 网课智慧树知道《人工智能引论(浙江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2024我国联合体施工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