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1.gif)
![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2.gif)
![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3.gif)
![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4.gif)
![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ed1c85958bf0e21762a99ec604a0335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湾乡土的社会历史
明朝末年,许多汉族来到台湾之前,台湾的土著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他们悠久的社会历史还未曾被后人有系统地论述其面貌,直至上世纪与本世纪交替时,才有人类学家对那些存留下来的土著部落与村社开始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但这只限于分布在中央山脉地区和东部沿岸地区的土著民族而已。而对最早与外界接触的台湾西部海岸土著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就已明显地汉化,这些人被后人称为“平埔蕃”则被忽略。这部分土著在消失自身文化、民族特征以前,有着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紧密连结在一起,是台湾地区与祖国历史联系之间的重要一环。挖掘研究这些土著的社会历史,并应用现代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理论加以分析、阐明,使台湾历史做为祖国悠久历史中的一个组成部更分加完整和全面,是很有必要和现实意义的。现代人类学理论引用历史学变化过程的观点,推翻了那种把世界各地生活于原始社会或称之为“土著”的人们的历史描述为无时间性、无变化的传统观念,同时强调人类学研究和有关“土著”的历史研究,必须抓住土著自己对他们历史和社会的看法及观念,努力用他们的“头脑”解释他们的社会,而一反传统的以外来人身份解释土著历史及社会生活的观念在祖国大陆汉人大规模迁入台湾和郑成功政权在台湾建立之前,台湾西部的土著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本身的历史进程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如何导致台湾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又如何导致这部分土著人本身进入我国文明发展的轨道?我们确信,明末清初,中国政权在台湾的建立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完全像以往人们通常认为仅仅是大陆汉人行为的结果。台湾土著社会的发展,以及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土著与大陆人民的交往与联系,是这一事件的直接背景和原因。直至明末,台湾土著仍生活在一种独具特点的原始社会之中,他们的社会不能为原始社会的一般理论所解释。台湾土著对于祖国大陆文明的了解以及在郑成功政权时开始明显的对祖国大陆文化的接受,实际上起于一个很早就发生了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由台湾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联系为纽带,以双方间的贸易利益为基础,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日渐发展。可以说,没有这个历史过程,就没有“平埔”人的汉化,就没有郑成功军队一举成功地收复台湾,也没有台湾以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方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途径。本文仅以台湾西部土著的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综合论述,以飨读者。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台湾土著的历史研究有着不同于其它专题历史研究的特殊性。其一,如前所指,台湾土著无自身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他们的历史很大程度不得不依赖外来者的记载。其二,明末以前以我国历史文献为主的记载,很多带有传闻色彩。其三,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荷兰人做为土著生活的目击者,所记载的资料颇有价值,但也只限于短暂的几十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重视分析明末以前的历史文献资料,而且要重视荷兰人的资料,并以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从理论到现实,阐述台湾土著历史发展的面貌。清康熙年间,陈文达的《台湾县志》卷一载:“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广轮之数:而台湾属在海外,为职方所不纪。”清朝史学家还认为,台湾历史“前之废兴因革,莫可考矣。所得故老之传闻者,近自明始。”。这些记载反映了直至明末祖国大陆人民和明朝政府才对台湾地理上有所认识,对生活在那里的土著有了较多的了解。三国时,吴主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军“远规夷洲”,除上述重要历史资料外,人类学、考古学对现代台湾土著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原因在于所有台湾土著部族都处于一种文化特质二“社”与“社”的联系与差异了解陈第《东番记》以及荷兰人所记载的明末台湾西部土著在未受到大规模外力影响之前的原始社会生活状况,是找到他们历史发展线索的第一步。从地理上看,台湾长期被视为琉球群岛的一部分,或与澎湖相混淆。宋代“毗舍邪”之称的地理位置也不明确。《东番记》第一次把台湾记录为与现代正确地理位置相一致的岛屿:“东番夷人……居澎湖外洋海岛中。”陈第所揭示的台湾土著社会有如下特点:土著人的社会基本单位为“社”。“别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无酋长,子女多者众雄之。”“社”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上职能显著。社人“时燕会”,饮酒、歌舞。“盗贼之禁严,有则戮于社,故夜门不闭,禾积场,无敢窃。”社中有族。“族又共屋,一区稍大,曰公廨;少壮未娶者,曹居之。议事必于公廨,调发易也。”台湾人类学家卫惠林指出:台湾土著诸族除了北部山地的泰雅、赛夏及兰屿的雅美本来无部落或男性会所,其他各族的部落会所为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中心。“这是最典型的部落组织。”“邻社有隙则兴兵,期而后战,疾力相伤,次日即解怨,往来如初,不相仇。”社与社之间的这种关系反映了“社”是在土著经济、社会生活中有强力聚合、向心作用的基本单位。土著人各依“社”在整个社会的大整体中组成各自的小整体,这种小整体以自己的群体意志和经济利益与其它小整体发生联系,形成土著社会“社”与“社”之间有战有合的特点。根据上述“社”中有族,“族又共屋”的记载,可以断定,在共同名称下的同一部落中,“社”是由血缘关系而维系的。母系社会为陈第所记台湾西部土著之一大特征。《东番记》对土著恋爱、婚姻、建立家庭生活的过程都做了详细的记载。男子“娶则视女子可室者,遣人遗玛瑙珠双,女子不受则已;受,夜造其家,不呼门,弹口琴挑之。口琴薄铁所制,啮而鼓之,铮铮有声。女闻,纳宿,未明径去,不见女父母。自是宵来晨去必以星,累岁月不改。迨产子女,……婿始见女父母,遂家其家,养女父母终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为女可继嗣,为男不足著代故也。妻丧复娶;夫丧不复嫁,……。”台湾土著的这种夫从妻居,世系女继的家庭类型,应是以女性祖先及血缘为中心的复合大家庭。这种家庭性质和家庭结构规定了夫与婿兼于一身的男子住在妻家所尽的“养父母终身”的责任与义务。刘其伟在研究现代台湾土著时指出:“家族在土著诸族中,都是亲族组织的基层单位。只有在氏族社会(无论为其父系或母系)都倾向大家族制,……。”陈第时的台湾土著物质文明、精神文化上都还处在很原始的状况。“无几案,席地坐,”“地暖,冬夏不衣,妇女结草裙,微蔽下体而已,”“无历日文字,计月圆为一月,十月为一年,久则忘之,故率不纪岁,艾耆老髦,问之弗知也。交易,结绳以识。”同时他们没有区别社会身分等级的“揖让拜跪礼。”若干与宗教观念相联系的土著风俗也见之于《东番记》。“所斩首,剔肉存骨,悬之门;其门悬骷髅多者,称壮士。”“家有死者,击鼓哭,置尸于地,环煏以烈火,乾,露置屋内,不棺;屋坏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屋不建,尸不埋。”这些习俗应出于他们对生死观念的理解,诚如刘其伟所指的:“土著诸族的神灵观念,大都属于泛灵崇拜,又称精灵崇拜,即认宇宙之中,到处都充满精灵。精灵的产生是由于恐惧,尤其是死亡,因为原始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危险,……。”台湾土著的经济生活特征介乎于狩猎与农业之间,他们“伐竹构屋”,讨着稳定的定居生活,经济上农业与狩猎并进。他们的农业为粗放的刀耕火种。“无水田,治畲种禾,山花开则耕,禾熟,拔其穗,……采苦草,杂米酿,间有佳者,豪饮能一斗。”荷兰人也记录了台湾土著的农业生产,这种生产完全是为了自身的需要,不用于任何交换的经济目的。“这些人主要从事于田间劳作种稻,……尽管他们占有广阔和肥沃的土地,他们的耕种绝不超出自身需求;的确,一年收获量有时也只能仅仅维持他们的需要。”狩猎是台湾土著经济生活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山最宜鹿,虽然陈第记载台湾土著生活一大特点是他们“居岛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鱼则于溪涧,故老死不与他夷往来。”同时又记载了明末台湾土著与岛外的贸易成为他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岛外贸易主要发生于土著与大陆沿海人民之间。陈第时这种贸易“今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显然这种贸易是祖国东南沿海人民前往台湾岛而进行的。语言已不成为双方接触、互市的障碍的事实证明,这种跨文化的贸易远非处于起始阶段,必然已经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东番中》中台湾土著进行贸易的方式为“交易,结绳以识。”清初又有人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记载。诸家《新竹县志初稿》中“番俗近古说”记:“古之为市,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耳。……互市或有赊货,皆以结绳代券;如期而偿,则去之。”中国学者施联朱、美国学者菲力浦·柯尔丁都共同指出了引起不同地区贸易关系的基本原因。在交换者双方之间,如果“不存在什么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阶段上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什么‘正常交换的条件’。”我们应当在这种贸易交往中充分注意到土著对布类、衣衫的兴趣。陈第对此在台湾土著与大陆汉人贸易部分给予特别提及:“间遗之故衣,喜藏之,或见华人一着,旋复脱去,得布亦藏之。”这表明在大陆汉人的影响下,以衣遮体的意识已在台湾西部土著头脑中萌芽,这是他们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起步之一。陈第之后,这些土著朝此方向的发展是很迅速的。陈第笔下的土著“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为易简云。”然而二十年后荷兰人见到的同一地区的土著已经是“穿有部分衣着,除洗浴之外有一种羞涩感。”明末,台湾土著在与大陆人民的交往中,已表现出对祖国大陆文明的敬慕。如明永乐初郑和下西洋途经台湾所留下的铜铃,至陈第时台湾土著“犹传为宝”。不管这些土著是否明白这些知铃的用途和意义,这种对祖国大陆人民所留遗物的珍视,是他们对汉族文明的仰慕,也是他们日后汉化的基础。如果我们农照欧文,罗斯的观点,把从人类之始至文字历史的出现做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史前阶段,根据罗伯特·温克的史前理论,“所有人类文明都建立在对于小麦、大麦、稻米、玉米和薯类这六种农作物的一种或数种种植的基础之上。”按照这一准则,明末台湾西部土著已开始向“文明”阶梯攀登,因为他们已能“种畲治未”,但他们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温克所说的农业社会人们能够“有系统地改变环境以提高产量”的程度如今对文化与社会分类学颇有影响的人类学家艾尔曼·塞维斯曾论述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他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原始群、氏族部落、酋长统治和国家四个阶段。显然,陈第记载的台湾土著还未生活在他们限定的“基于世袭的不平等概念”而建立的酋长统治阶段。土著的首领形成于“子女多者众雄之,听其号令。”在塞维斯的氏族部落阶段,首领是名义上的,非经济、政治特权的领导者,这种社会由亲属系统所组成。台湾土著在这一点上是符合氏族部落定义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塞维斯限定的先于农业而存在的原始群阶段的特点,如社会组织的简单化,货币不使用于交换领域等,如同于前述一般史前史理论无法说明台湾土著的农耕、狩猎相结合的经济,温克的原始社会组织及阶段的划分理论难于解释台湾土著的社会组织。就陈第、荷兰人所记,现代人类学家考察所证实的台湾土著的社会面貌,狩猎与农耕文明相划分为前后必然发展阶段的原始社会理论是不能解释这一地区社会现象与历史发展的。对于历史上的台湾土著研究,另一因素值得注意,即他们经济发展、文化演进的动力并一否完全产生于他们自身社会内部,而很大程度受到在贸易关系中与文明程度高于他们的外来者,其中主要是大陆汉人的影响。所以清初统一台湾时的“熟番”—即汉化的“平埔番”望于统治二十三年的郑氏政权时期,基本上没有发生民族冲突,没有对土著采取强迫性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地完成文化上的变迁,决非仅仅郑氏二十三年之功。明末以前长期人民间自然形成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土著文化过渡,是这种历史现象的坚实基础。三台湾具体的网络地理要了解郑氏政权以前台湾西部土著的文化过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需以《东番记》对他们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记载与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沈莹《临海水土志》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应当指出,由于资料内容的限制,这种研究不能深入到那些通常被认为是一般社会历史研究所具备的重要方面。例如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与《隋书》都讲到台湾土著生活在一种不同于祖国大陆社会的,没有正式权力领袖的社会组织之中,我们却没有这种社会组织如何发挥功能的详细记载,因而也无法把它们与《东番记》所载的进行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能找出台湾土著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临海水土志》没有提到台湾土著有任何农业生产活动,似乎农耕在那时还不存在,狩猎和捕鱼是他们唯一的经济生活方式。《隋书》却描述了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一些细节,“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临海水土志》和《隋书》都简要地记载了台湾土著的家庭和亲属制度。三国时,“作居室,种荆为藩障(蕃鄣)。……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除上述所举无法考察和可以部分考察的台湾土著历史发展线索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在台湾土著历史过程中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线索,那就是几种重要历史资料都相对地详加描述了在与大陆汉人贸易之中得到发展的台湾土著狩猎工具的进步。狩猎工具从石、骨器到铁器的发展阶段清晰可见。沈莹笔下的台湾土著“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那时他们还不知铁为何物,更不能使用于生产活动之中。约三百年后的隋朝时,铁器已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使用,但还非常稀少。《隋书》载:“有刀、矛、箭、铍之类。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这时他们处在由石、骨角器向铁器过渡时期。到了约千年之后的时代,“铁镞”、“竹棅”的标枪已普遍使用于狩猎活动,无需再用骨角、石器相辅。虽然从有关农业生产的记载中我们无法得知生产工具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但狩猎工具的飞跃应同样能证明台湾西部土著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方面。不但从历史文献看,而且从现代土著的社会发展状况看,他们不可能自己制造铁器工具是确信无疑的。他们对于铁器的认识和使用必然来自与岛外人的交往。目前还没有任何资料说明与台湾土著有接触的荷兰人,日本人、西班牙人等曾向他们提供铁器。虽然我们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证明大陆汉人向土著贸易铁器的具体过程,但通过各方面旁证可以确定这种贸易关系一定是存在着的。旁证之一,最早可追溯至《隋书》所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遣陈棱、张镇周率兵前往台湾。“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球不从,拒逆官军。”旁证之二,是《宋史》中对于南宋时以“居岛中,不能舟,酷畏海”为特征的台湾土著一反常态竟跨越台湾海峡到福建沿岸寻找铁器的记载。土著的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对铁器的渴望,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他们所需的铁器主要仰给于大陆,他们已由石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商局年工作总结
- 社交媒体市场分析医疗行业应用与发展趋势
- 电商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合同范本
- 的装修劳务分包个人协议书范本
- 社交电商行业的供应链优化策略
-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
- 口腔合伙人股权协议书范本
- 物流企业合作协议书范本
- 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的商业秘密保护策略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范文
- 2022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编辑学概论-课件
- 国库集中支付培训班资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业务操作教学课件
- 诗词写作入门课件
- 2023年上海青浦区区管企业统一招考聘用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植物之歌观后感
- 理发店个人门面转让合同
- 空气能热泵安装示意图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验批填写全套表格示范填写与说明
- 2020年中秋国庆假日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