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形而上学维度
西方哲学发展史基本上是一个根本性的编年史。形而上学与存在论、本体论具有哲学基础性问题的重合性,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经常将这三个基本哲学概念看作是对哲学基础性理论进行追问的同一个命题。形而上学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没有形而上学的哲学是漂浮的、肤浅的、无根的。一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企图痛批形而上学的时候,却造成了赵敦华先生所说的“与哲学史上的创造发展时期相比,现代西方哲学没有产生综合各种文化形态的体系,没有一个独领风骚的哲学派别。一个个哲学派别的兴衰枯荣,一批批哲学家的熙来攘往,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场景。在这个哲学舞台上,斑驳陆离的观点透露出内容的贫乏与重复,新颖时髦的术语遮盖不住模仿的陈旧痕迹,以致罗蒂借用了一句好莱坞的行话来形容哲学场景的漂浮境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五分钟的明星’”一中世纪哲学中的问题转化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概念一般认为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著作的名称。但由于形而上学实际上与古代西方哲学具有同义性,所以,必须从哲学的视域对形而上学进行厘察。真正的哲学都起源于对问题的形上追问,是对存在本身而非对具体的存在者的求解,也就是对存在者何以存在的惊疑与究诘。所以,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存在的范畴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设立的。自此后,西方哲学就从来没有超出这一论域。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之外并非存在”,“存在是一”,“存在与思维同一”等在他那个时代最具思辨性的著名哲学命题。这些思想是关于“存在”之思的源头,因而也是真正哲学形而上学的起源。在巴门尼德那里,对存在的思考是不需要从存在者出发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感性的经验,而是纯粹的理性直观。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巴门尼德的“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裂变为两个命题:“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和“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第一个命题是对巴门尼德“存在”问题的继承,第二个命题是对巴门尼德“存在”问题的拓展。而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存在”问题的焦点放在第二个命题上,所以,巴门尼德的“存在”之思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域中实际上沦降为思“存在者”,对“存在者”的探究取代了对“存在”的追问,巴门尼德的“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转化成“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的问题。柏拉图将“存在”界定为“理念”,亚里士多德将“存在”设定为“实体”,这样,哲学就从原来的对于“存在何以存在”的发问变成了为经验现象世界万物寻找一个超验的永恒不变的始基、本原或依据的逻辑预设,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对“存在者”的考究。正如吴寿彭先生所指出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或者说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思想及其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世纪宗教哲学有关万物存在的根据的上帝的证明不过是亚里士多德存在论思辨理性的神学化转嫁。中世纪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上帝”,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就像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一样是世界万物的生源和基础,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即由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为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这种转向既导致了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主体思辨性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取代了古代哲学客体性的实在主义形而上学,又导致了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诘难。近代哲学的本质特点是主体性的张扬。表现在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问题上,近代哲学终结了古代哲学的脱离主体的纯客观的实在主义形而上学而代之以主体建构性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实现了“实在存在”式的形而上学向“思维与存在同一”式的形而上学变革。其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所有的唯心论哲学家等。笛卡尔从彻底的怀疑论立场出发,建立了以“我思”为前提的存在形而上学,即“我思故我在”。其简单的逻辑演路就是“思考着的存在着,存在着的存在着,思考着的必定存在着”。这样,“存在”就由古代哲学的客体变成了主体的主观性存在,即“存在预设”。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是通过他的辩证逻辑学推演而建构的。针对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对知性理性的揭短,黑格尔构建了辩证理性,在他的辩证逻辑学中发展出一套纯粹概念,经过自身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运动过程,建构起哲学史上空前精密的以“绝对精神”为基本线索的主体形而上学。对此,海德格尔曾评价道:“形而上学作为体系是第一次通过黑格尔才把它的绝对地被思过的本质形诸语言的。”近代哲学史上对存在的形而上学进行诘难的始作俑者是休谟,他从彻底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断定感性知觉之外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是否存在这一类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是人的经验无能为力的“超验”问题,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应该是经验现象的关联,从而揭开了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向的经验主义路径序幕(笛卡尔哲学揭开了这种转向的理性主义路径序幕)。但在此问题上对后世产生最重大影响的则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人类理性天然具有一种对事物穷根究底的品格,这种自然意向产生了形而上学,但形而上学提出的问题却是人的理性无能为力去解决的;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又称知性理性)只能获得经验科学知识,而不能通过经验现象去达致对超验的“物自体”的认识;当理性企图超出现象界去追求“物自体”时,就会陷入无法克服的二律背反,即“先验幻相”。这样,康德批判哲学的最终批判的落脚点就是宣判“一般形而上学的死刑”。然而,康德在理性知识域对形而上学的消解是为他的道德意志域对形而上学的展布作铺垫的,因为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我能怎么样”而不是“世界是什么”,康德在晚年就指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乃是统摄其他哲学问题的核心;同时,康德在道德实践论域中提出人是目的,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的命题实际上是使自己的哲学最终复归到了形而上学。正是康德哲学在形而上学问题上的矛盾去蔽为黑格尔构建新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定了理论转机和变革先导。二实践范畴的确立近代哲学对形而上学存在论的理性重建,基本上是主观主义的,所以,即使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庞大而精细的形而上学也只能说明存在的能动性和可知性,而不能真正科学解释世界的真实存在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如此,直接渊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命运深切关怀的马克思哲学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等唯心主义的主观思辨性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直观性的局限,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重构自然的本体存在和社会的本体存在,创建了实践的形而上学。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础。如果说马克思哲学产生使哲学发生了时代的革命,那么,它的最根本的含义既不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改造,也不是对唯心辩证法的去蔽再塑,而在于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确立。马克思的“唯物论”之区别于旧唯物论,并不在于重新把“存在”归还给“物质”或者“自然”,亦即回到自然唯物主义;而是把“存在”或者“实在”设定为人的“现实生活”亦即“实践”。“海德格尔认为:从存在论上说,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之本质区别,乃在于它的历史、社会理论中的非实体的存在观,依马克思,‘非对象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马克思认为,人有三个来自自然的类特性:“未定化”性、需要的自然非自足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未定化”是指人的天性包括其体质、生存样态即本性,这不是固定化的遗传,而是变化着的文化造就,是人在生命实践中的自我生成。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人可以并必须塑造自己”。正是人的三个自然类特性生发了人的社会实践性特征。“未定化”性和需要的自然非自足性使人的实践成为必要,意识的能动性使实践成为可能。实践使自然世界从而也使历史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现实的自然世界之所以不是本然的,是因为自然母体并没有为人设计出特定的适宜的生存环境,本然的自然界总是使人类处于“匮乏”状态,而且自人类诞生开始就对人类形成巨大的压迫力量。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过程,即创造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须的客观的现实的环境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人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不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三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的存在形而上学具有客观性、主体间性、普遍性、发展性的特点,它扬弃了古代哲学的实体实在主义的形而上学;扬弃了近代哲学的思辨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个人经验、个人感受的非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同时反对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完全个体性的非理性主义的主观主义的肤浅式的“拒斥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既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万物本原的某种实体,也不是人先天的主观思维中的共同普遍理性,更不是个人的心理主观感受。存在是人们生活实践中所直面的一切事物,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着的,因而它们不依任何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也许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但只要真正地深入地揭蔽了事物,人们就会形成对该事物的同质性理解,这既是事物的客观本质的体现,也是存在的主体间共识即主体间性的达成,同时它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境遇中,同一事物的存在具有相同的品质、属性和功能,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性具有普遍性。由于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生活世界、人们所面对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实践的形而上学的存在也是变化多样的。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尽管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的伟大理想,但这不是一种不变的状况,而是一种实践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现代主义尤其是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100多年前就对形而上学存在论发起了哲学史上的第二次诘难。科学主义思潮继承和发挥了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思想,它们指责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存在”、“物自体”、“实体”等等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想法,真正科学的“世界并不是由一些神秘的实体构成的,并不是这些神秘的实体与另一种同样的神秘的实体‘我’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唯一可达到的‘感觉’,”人本主义思潮也以清蔽形而上学为己任,认为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一种“纯粹玄想”。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是这种“清蔽”的先驱。尼采以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的思想剑锋直指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西方理性哲学形而上学的文化传统,用虚无主义态度对这种文化传统进行全盘的否定,并从非理性主义角度构筑了他的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其后的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都继承了唯意志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解析传统,一方面进一步揭展传统形而上学非主体性、宏大叙事的虚无性、非本真性、对事物本质的遮蔽性、对人的外在性和奴役性,另一方面不断地挖掘人的内在本能作为自己哲学理路的基础,构建非理性主义的新的形而上学。其代表人物是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只抓住了“存在者”而遗忘了对“存在”的思考,他认为哲学的真正问题是“存在”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存在者”都能被“存在”之光照亮被显现而澄明,只有“此在”(实际上就是人)才能达到。“此在”对“存在”的“领悟”是通过“生存”来实现的。对“存在”的追问就是对“此在在世”即此在的生存状态的究诘。海德格尔说:“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它是从此在的诠释学出发的,而此在的诠释学作为生存的分析工作则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种发问所从之出且问所向之归的地方上了。”如果说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是为了使哲学更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展布当代人精神苦难并为人类走出这种苦难指出某种哲学的“林中路”而踏上“归乡”之途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在试图立足于海德格尔生存论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却以消解主体性、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普遍主义、反中心主义、拒绝形而上学、生活的完全还原等观点来构筑自己的哲学思想以超越海德格尔的哲学时,在除了生造了许多晦涩的名词概念外却走向彻底的虚无主义并显示出愤世嫉俗、不负责任式的肤浅、时髦、流俗、平淡、极端和盲目。事实上,哲学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已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追求释义的、日常的、简单的“语言游戏”,历史在他们那里被完全碎片化,任何理论“文本”都被他们宣布为非真理的表意,而他们宣称的所谓真正还原了的“现实”却是一种人无法把握的“生存游戏”,是人无法摆脱的烦恼、孤独、厌恶和死亡的世界,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人对现实的认知,对人说来只是一种“幻相”,有如后现代主义大师雅克·拉康的魔镜。他们在哲学的理论基础上无论如何没能跳出海德格尔的生存存在论且有将之表面化之向,而在反传统方面不过是尼采思想的翻版且远不如尼采哲学的思想深度。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困境从反面说明了真正的哲学不可能抛离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任何哲学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对此,黑格尔早就指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马克思哲学以后一个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