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补遗_第1页
《隋书经籍志》补遗_第2页
《隋书经籍志》补遗_第3页
《隋书经籍志》补遗_第4页
《隋书经籍志》补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书经籍志》补遗

《隋锦仁志》(以下简称《隋志》)是唐朝初年反映隋朝政府藏书的编年史目录。相较《汉书·艺文志》,《隋志》在著录体例上有不少创新,其中之一便是对现存(指“隋存”,下同)残本进行附注。《隋志》注释残本的主要依据是梁阮孝绪所撰之《七录》,即以图书现存之卷数与《七录》著录之卷数进行对比,确定现存为残本后,则一般会附以包含“梁有若干卷”、“梁若干卷”等文字的注文,其中之“梁有”、“梁”即分别指“梁阮孝绪《七录》著录有”、“梁阮孝绪《七录》”一,注文为“今现行”第一,“本若干卷,今残缺”。此形式附注的图书《隋志》全文共5种,均见史部正史类,试举2种:《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第二,“本若干卷,梁有,今残缺”。《隋志》全文共3种,试举1种:《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第三,“梁有若干卷,今残缺”。《隋志》全文共2种,试举1种:《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有十卷,今残缺。据上文,可做分析如下:(1)“本若干卷”,当指某书撰成时全本之卷数。考华峤《后汉书》,据今本《晋书》卷四十四《华表传》附《华峤传》所载“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永嘉丧乱,经籍遗没,峤书存者五十余卷”(2)第三种形式注文为“梁有若干卷,今残缺”,而不是“梁有若干卷,今亦残缺”,说明其书梁为全本、现存为残本,故编撰者如此附注,实为恰当。虽第二种形式也是针对梁为全本、现存为残本之图书而撰的注文,但从完整表达语义、且用词简略的角度而言,第三种形式应为更妥。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隋志》著录的残本,只要《七录》所收为全本,《隋志》编撰者本应皆采用“梁有若干卷,今残缺”的形式附注(梁仅比现存多一卷目录的全本除外,后文有论)。(3)第一次形式的注文较为含混,故略作辨正。根据阮孝绪《七录序》所附之《古今书最》二,附“亡”或“今亡”第一,“残缺。梁有若干卷”,或“残缺。梁若干卷”。《隋志》全文共25种,试举2种:《汉灵献二帝纪》三卷汉侍中刘芳撰,残缺。梁有六卷。宋江州从事《吴迈远集》一卷残缺。梁八卷,亡。第二,“残缺”。《隋志》全文共6种,试举有疑待考的4种:晋《张骏集》八卷残缺。《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徐孝克撰,残缺。《续赋集》十九卷残缺。《众贤诫集》十卷残缺。根据上述二种形式,可分析如下:(1)第一种形式与“梁有若干卷,今残缺”形式意思相同,但为保证注文形式的一致,且适应梁、隋所存之书均为残本时附注的需要,还是应统一采用“梁有若干卷,今残缺”的附注形式。(2)《吴迈远集》是附注“残缺”的31种图书中唯一一种注文中出现“亡”字的图书。综观《隋志》所著录的三百余种残本(不少为疑似,后文将述及),仅有十四种附注“亡”或“今亡”,如史部杂传类“《杂传》三十六卷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史部杂史类“《周载》八卷东晋临贺太守孟仪撰。略记前代,下至秦。本三十卷,今亡”(残本附注“今亡”,《隋志》全文只此1种)、集部别集类“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梁四十七卷,录一卷,亡”及“后汉丞相仓曹属《阮瑀集》五卷梁有录一卷,亡”等。此处“亡”与“今亡”意义同,皆指所著录图书至隋时已有亡佚,但涉及的对象略有不同,如列举的5种图书中,《阮瑀集》指“录一卷”隋时不存,而余者却皆指所著录图书全本隋时不存。至于出现此种注文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三种解释:一是此十四种残本注文原无“亡”或“今亡”,而是后人传抄或刻版时误写、误刻。譬如《吴迈远集》,既云“残缺”,则梁时八卷之抄本隋时自然不存,编撰者实不必再注以“亡”字赘述;二是编撰者疏忽,误注;三是确为编撰者有意为之,其目的是欲将这些残本之原书、或某书已亡佚之目录当作亡书来统计。由于《隋志》各部及全志存书、亡书统计上的混乱,今人已无法通过计算来确定这些残本之全本是否计入亡书。但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小。这是因为,若如此,则所有残本在著录时都应附注“亡”(或“今亡”),但这种附注在某些情况下却是不能使用的,如“《续赋集》十九卷残缺”加上“今亡”,则变成“《续赋集》十九卷残缺,今亡”,这显然不通;且如果要将残缺之卷数统计入亡书,则应该是用全本卷数减去现存卷数,但从列举的5种图书来看,除《阮瑀集》可理解为只统计“录一卷”外,其余的应理解为将全本卷数完全计入亡书,这就会出现将一种残缺图书残本、全本进行重复统计的情况,因此,这也不可能。综合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后人抄刻错误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编撰者误注。(3)第二种形式4种图书注文语义含混。现分别略作探究:考《晋书》卷八十六《张骏传》,本传无其撰书的记载,但据其中“(贾陵)以咸和八年(333年)始达凉州。骏受诏,遣部曲督王丰等报谢,并遣陵归,上疏称臣……(咸和)九年,复使访随丰等赍印板进骏大将军。自是每岁使命不绝”据《陈书》卷二十六《徐孝克传》载“(开皇)十九年(599年),以疾卒,时年七十三”据姚振宗考证《续赋集》:此次崔氏书(即集部总集类所载“《赋集》八十六卷后魏秘书丞崔浩撰”)后,似续崔氏之集,皆北朝人之作。至于《众贤诚集》,姚振宗认为,此书与子部儒家类著录的《众贤诚》实为一书,其云:“此重出。儒家载十三卷,此十卷,故云残缺。”三,注文为“今残”第一,“本若干卷,今阙”。《隋志》全文共5种,试举待考之4种:《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二十卷,今阙。《庄子讲疏》十卷梁简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阙。《庄子文句义》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阙。《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十卷,今阙。第二,“本若干卷,阙”。《隋志》全文共2种,试举1种:(1)第一种、第二种形式之“阙”即“残缺”之意,故此两种形式之“今阙”、“阙”应皆注为“今残缺”,方为行文一致。《兵法书决》注文中“阙一卷”之“阙”,意即“缺少”,故其书全本应为十卷。此书《七录》是否收录,据《隋志》所载不能得知。若《七录》有,当注为“梁有十卷,今残缺”,否则,应注为“本十卷,今残缺”。(2)向秀为西晋时人,其所著之书遭逢西晋末年战乱,至梁时存书几何,《七录》当有记载,《隋志》编撰者不注“梁有”,亦属疏误。其恰当的附注方式应为:若梁存有全本,应注为“梁有若干卷,今残缺”;若梁时已残缺,则应与华峤《后汉书》一样,注为“本若干卷,梁有若干卷,今亦残缺”。另外,对于向秀所注《庄子》,中华书局《校勘记》云:“‘本二十卷’,当时已存二十卷,不全,则本来的卷数更多,‘本二十卷’,疑有脱误。”梁简文帝《庄子讲疏》,当是萧纲为帝时(550—551年)撰成,其成书晚于《七录》,故《七录》不录。其全本卷数,应为《隋志》编撰者考证相关史料而得。此书恰当的附注方式应为“本二十卷,今残缺”,这是因为,《隋志》全文所称之“梁有”,即指“《七录》著录有”,《庄子讲疏》虽梁时有全本,但由于成书晚于《七录》,故不能注为“梁有二十卷,今残缺”。关于《庄子文句义》一书,姚振宗认为:“《旧唐书·经籍志》有陆德明《庄子文句义》二十卷,似即此书。”《诸药异名》、《练宝法》二书,如同《兵法书决》一样,亦不知《七录》是否收录。故亦当视《七录》是否收录采取不同的附注方式。四《探针图经》十一卷此类注文,《隋志》全文共14种,试举4种:《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梁书》四十九卷梁中书郎谢吴撰,本一百卷。《杂传》三十六卷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针灸图经》十一卷本十八卷。据此4条记载,试分析如下:(1)据《晋书》卷八十三《袁环传》附《袁山松传》可知:袁山松撰《后汉书》乃在东晋渡江之后。又据《梁书》卷十四《任昉传》可知:任昉卒于天监七年(508年)(2)谢吴正史无传。刘知几《史通·正史篇》载:“梁史,武帝时,沈约与给事中周兴嗣、步兵校尉鲍行卿、秘书监谢吴相承撰录,已有百篇。”(3)《针灸图经》一书撰者、撰时皆无,其全本卷数应是考证所得。其亦应视《七录》是否收录采用不同的附注方式。五《隋书》卷一、四卷,页下,均为残本,或为有机本此形式附注的图书中,有不少梁时卷数少于现存卷数,则这些现存之书应不是残本,其或是经过增补后的存书,或是正文分合导致卷数增多。即使梁时卷数多于现存,由于未能标注“今残缺”,也极容易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有不少图书,梁时卷数虽略多于现存,但现存可能也并非残本,只是由于正文分合导致卷数发生了变化,二者极可能都是全本。但究竟是皆为全本,还是各为全本和残本,判定很难,试举2例:《礼论帖》三卷任预撰。梁四卷。《广雅》三卷魏博士张揖撰。梁有四卷。此二书,梁时全本均比隋时现存仅多出一卷,现存是否残本,由于《隋志》未予附注,阅者无法知晓。若都是全本,《隋志》应注“梁一本若干卷”,方为确切;若现存为残本,则需加注“今残缺”。只有少数梁有、现存卷数相差极大的图书,阅者才能确定现存应为残本,但《隋志》未加注“今残缺”,仍为漏注。如:《翰林论》三卷李充撰。梁五十四卷。晋司隶校尉《傅玄集》十五卷梁五十卷,录一卷,亡。由于采取此形式附注、且梁时卷数多于现存的图书共有205种,而其他形式附注的残本仅96种,由此可以认为,《隋志》编撰者未能真正实现让阅者了解全部残缺图书流传存佚的初衷。六,仅以注文“杨厚集”,仅在梁的著录,此形式《隋志》全文共30种,如:魏卫将军《王肃集》五卷梁有录一卷。魏汝南太守《程晓集》二卷梁录一卷。《徐氏中论》六卷魏太子文学徐干撰。梁目一卷。吴人《杨厚集》二卷梁又有录一卷。此种形式附注的图书,其意甚明:即梁存、现存正文均为全本,只是梁时多了一卷后附的目录,故不用再加注文,阅者也能理解。但其中《杨厚集》注文“梁又有录一卷”多一“又”字(《隋志》残本如此附注,仅此1种),与他例不同,也应为后人误写、误刻或《隋志》编撰者误注。《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既然仅此1种,我们由此认为,此种形式中“目”极可能是“有”之误。此书亦应加注“今残缺”,方为例一致。八《七录》三十三卷《隋志》所收现存图书中,注文出现“梁《七录》若干卷”的仅3种,其中2种梁时存书少于现存,只有1种现存少于梁有,即:《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录》三十三卷。此书梁时三十三卷,无目录,现存正文仅比梁少三卷,另有后出之目录一卷。《七录》所著录之正文三十三卷与现存正文三十卷究竟是皆为全本,还是全本与残本,由于《隋志》未予恰当的附注,阅者无法知晓。若现存正文为残本,则应注为“梁有三十三卷,今残缺”(因《隋志》全文之‘梁有’即‘《七录》著录有’,故此书不必另注为‘梁《七录》三十三卷’);若是皆为全本,则应附注为“梁一本三十三卷”,方为明确。九,残本注文为“梁”,其又分以下三种形式除上述8种形式外,以其他形式附注的残本仅2种,即:《魏武本纪》四卷,梁并历五卷。《尉缭子》五卷梁并录六卷。尉缭,梁惠王时人。姚振宗考证《魏武本纪》:“此云‘梁并历五卷’,其一为年历。”综上,试对《隋志》本应采用的残本附注标准作如下概括:(1)梁(指‘梁《七录》’,下均同)隋正文均为全本,梁比隋多一卷目录。注文应为“梁有录(或‘目’)一卷。”(2)梁为全本,隋为残本。注文应为“梁有若干卷,今残缺。”(3)梁隋均为残本。注文应为“本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