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辟除四科_第1页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_第2页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_第3页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_第4页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汉代的辟除四科

汉武帝的“四师建设”是“四师恢复”的重要标志。诏令设置初衷是针对丞相辟除掾史而作,因其为皇帝诏令,故具有法律效力。我们当然不能说,此诏令颁布之前,丞相就不辟除掾史,或辟除(除用)掾史时就无标准,但此时以诏令形式规制丞相分科辟除掾史,以及每科所任掾史具体官职,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察举四科问题,已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一、关于辟除四科地位之事实对辟除四科记载较早的史料为《汉旧仪》,《汉旧仪》卷上载:丞相司直(孙星衍原案:“直”本讹作“置”,今改正)、谏大夫秩六百石;丞相少史秩四百石(孙星衍原案:《汉书·昭帝纪》如淳注引“丞相少史”有“武帝初置”四字),次三百石、百石。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书佐高第补,因为骑史。武帝元狩六年(前117),丞相吏员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属百人,秩二百石;属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从同秩补。以为有权衡之量,不可欺以轻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长短。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孙星衍原案:“剧”字从《艺文类聚·职官部》引补)。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孙星衍原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无“信”字,又“能”上有“其”字)第一科补西曹南阁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八奏,四科补贼(孙星衍原案:《艺文类聚》引无“贼”字)决……“皆从同秩补”不合汉代丞相辟除掾史的事实。“令丞相设四科之辟”,表明丞相辟除掾史为皇帝旨意,具有法律效力。是为辟除制度开始设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有必要对其设立时间加以稽考。方北辰、阎步克先生等对此都曾作过考察,阎著第一条证据为《北堂书钞》卷六九《公府祭酒一四一》:德妙第一乃补祭酒。(注文:胡伯始《汉官仪》云武帝丞相设四科以辟之,德妙为第一科,乃补南閤祭酒。)按:胡广字伯始,在扬雄、崔骃、崔瑗、刘騊駼基础上著《百官箴》,凡四十八篇;以及“诗、赋、铭、颂、箴、吊及诸解诂,凡二十二篇”,胡广曰:汉武丞相设四科之辟,德行高妙为第一,补南閤祭酒。《职官分纪·祭酒》:德行高妙(注文:《前汉书》胡广曰:汉武丞相设科辟,德行高妙为第一科,补南閤祭酒。)可知,四科辟除当为胡广所语。《北堂书钞》称胡伯始不误。《职官分纪》注文记胡广语,出处为《前汉书》,当指《汉书》注文,今本《汉书》颜师古注文数处引有胡广之语,阎著所举第二条证据,《通典·选举一》记东汉章帝“四科”辟士诏后注:“复用前汉丞相故事,以四科辟士。武帝因董仲舒之言立制,故事在丞相府,今复用之。”章帝建初元年,诏曰:“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著,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代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理有异迹。文质斌斌,朕甚嘉之。”始复用前汉丞相故事,以四科辟士。(自注:武帝因董仲舒之言立制,故事在丞相府,今复用之。第一科补西曹、南閤、祭酒,二科补议曹,三科补四辞八奏,四科补贼决。)凡所举士,先试之以职,乃得充选。其德行尤异,不宜试职者,疏于他状;举非人兼不举者,罪。《通典》所载章帝建初元年诏乃截取《后汉书·章帝纪》,内容大体相同,《通典·选举一》章帝建初元年诏书后面的自注云“武帝因董仲舒之言立制……”,将辟除四科与董仲舒奏对联系起来。按,此点似与史实不合。关于董仲舒答武帝策时间,学界存在疑义,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故而有“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通典·选举一》前揭引文之后又载: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至五年,又诏征吏人有明当代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给食,令与计偕。(自注:计者,上计簿使也。郡国每岁遣诣京师上之。偕者,俱也。令所征之人与上计者俱来,而县次给之食也。)细审文意,《通典》郡国口二十万至材任三辅县令句应在元光元年或其后不久,《宋书·百官志》(和帝永元四年)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可见《通典·选举一》所载当本自上引《后汉书·丁鸿传》。前揭《通典》文中,显然是察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而不是察举制一开始就有的规范。且辟除四科在彼时主要为辟除制度之规范,与察举制关系甚小。置于察举条文下,当是察举制吸收、借鉴辟除四科之后的产物,不可能在察举制设立之初即存在。故《通典》该条系年并不确切。《文献通考》将此条位置略作调整,置于武帝朝末,二“三个学科”、四个学科和四个附加学科1.“秩”与“史”丞相、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吏一人迎界上,(案:《汉书·武帝纪》注引作“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得载别驾自言受命移郡国,与刺史从事尽界罢。行载从者一人,得从吏所察六条。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职官分纪·总三师三公宰相官属》:《汉旧仪》……丞相、刺史常以(秩)[秋]分行部……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三科,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丞相)治剧一科,各一人……按:《职官分纪》所引《汉旧仪》与今辑本连续数条多同,甚至先后顺序亦一致。为行文简洁计,略去相同部分。《职官分纪》所引《汉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才”等句存在明显前后误植、倒文。移名丞相后当仍有一丞相,四库本(或之前版本)以其重复将其调整到之后能治剧一句,造成“丞相”衍文之出现。“秩分”显为秋分之笔误。此条《汉旧仪》引文,相较四库馆臣辑本《汉官旧仪》、孙星衍辑本《汉旧仪》最大不同处在于,考召之后有“取三科”三字,此数言颇为关键,证明之后三科不是人为省略,而是本只有此三科。《古今源流至论续集》注引《汉官仪》云:“武帝置十三州刺史,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考召,取三科: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太仆、郎中令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满岁为真。”《西汉年纪》将此条系于元封五年(前106),《汉旧仪》卷上“刺史举民有茂材”含义当即刺史举茂才。2.察举四科选用关于左雄察举四科与辟除四科之关系,《后汉书·左雄传》载:(顺帝永建四年)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又《后汉书·黄琼传》载:顷之,(黄琼)迁尚书令。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左雄、黄琼先后上书,形成又一四科即“察举四科”,针对不同察举对象群体分别以试家法、课笺奏、孝悌、能从政者四科察举。阎步克先生称之为“阳嘉新制”,并对其做了细致分析。丞相辟除四科从德行、经学、明律令、吏能四个方面选拔掾史,对比察举四科可以看出,察举四科明显借鉴了辟除四科,其选用标准亦更为细化、具体化。丞相辟除四科只是说“经中博士”,至于专精何种经学,达到什么层次,缺乏更明晰标准,或者说其标准还比较模糊,而察举四科则要具体测试察举对象经学素养高下;对文法吏则将测试其笺奏案件的能力,且家法、笺奏不但要评比高下,还要公示———“副之端门”,标准更高,在公平公开选拔官吏道路上有很大进步。相比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在内容上与辟除四科中“能案章覆问”更为接近,只是在具体考察形式及公开考试上,区别较大。从“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到孝悌,标准亦更为明确,丞相辟除四科似强调德行、志节,范围较宽泛,丞相辟除时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察举四科与汉代以孝治天下政策相适应,也与孝廉本义相合,选取目标大大缩小,便于主司察举者具体操作,同时似亦有限制其权力之意。辟除四科中“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比察举四科“能从政者”更为具体,不知是史载语焉不详之故,抑或黄琼有意将此标准扩大。笔者推测前者可能性更大。总体上看,察举四科对辟除四科之继承较为明显。从选举标准上看,东汉中期以后之察举制对辟除制有较多的继承,察举制、辟除制二者并非截然可分,而是在某些层面具有较多关联,以及某种承继关系。三、4个分支的地位1.诸卿诸御史重参四科阎步克先生《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四科之考析”一节(以下简称阎说)认同方北辰先生《两汉的四行与四科》(以下简称方说)对四科之界说:方说将丞相辟除四科与诸卿掾史中之四科等同,误。诸卿掾史中之四科,相关内容皆见《续汉书·百官一》本注所引《汉官》,似为光禄勋所选第之四科(四行),诸卿掾史当由此四科充任。新莽时当已将四行混同于四科,成书于东汉的《汉官》阎说不尽符合方说原意,此点姑且不论。仅就其立论而言,亦认为丞相四科辟除对象是诸卿之掾史,更强调“皆从同秩补”。《汉官》所载诸卿四科及诸掾史书佐之类,其秩级与元狩四年(前119)丞相诸掾史秩级并不对应,丞相掾史中具有四百石、三百石秩级,而诸卿掾史秩级低于此,即使诸卿四科具有其中之一,但仍缺失一秩级,二者秩级序列不尽对等,使得所谓部分诸卿四科掾史无法“从同秩补”,更遑论“皆从同秩补”。而丞相高级掾史如东西曹等地位重要,不可能长期空缺而不更替,且诸多史事表明丞相直接从编户民或郡县吏中辟除掾史,极少从诸卿中辟除掾史。2.汉武帝以前,国诸帝均以“木于对文”“重厚增长”为标准除用限制内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相国曹参除用掾史标准是郡国吏中“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将秦朝“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剔除出去。又曹参“一遵萧何约束”,则萧何为丞相及相国时,大概亦循此标准除用掾史。这些标准与汉初王朝解民倒悬,与民休息政策相适应,亦与当时盛行黄老无为思想一致。武帝初年“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荐补侍御史”。3.西汉丞相辟除四科地位及其主要内容秦代,睡虎地秦简令史喜之“揄史”,郡县辟除掾史时,律令中似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