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中医硕士中医基础理论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六合3.奇经八脉4.“阴中求阳”治疗的是: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阳两虚5.天癸6.通因通用7.水火既济8.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脑B.头C.胃D.小肠E.胆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10.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1.何谓肝主疏泄?试述肝主疏泄与气血津液运行的关系。12.阳偏衰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虚损,热量不足,机能减退B.阴损及阳C.阴邪侵袭,伤及阳气,阴盛则阳病D.阴寒直中脏腑,导致阳气受损E.脏腑阴阳互根互用失常13.天癸14.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的气的作用是: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5.“气之本”指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16.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几种?举例说明。17.肺与皮毛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肺主皮毛?18.循行于腹面的十二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是:A.肾、脾、胃、肝经B.肾、胃、脾、肝经C.脾、胃、肾、肝经D.脾、胃、肝、肾经E.肾、脾、胃、肝经19.肺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2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21.乙癸同源22.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23.何谓“标本”?为什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24.水寒射肺属于: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克D.相乘E.相侮25.停于肠间的是: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E.积饮26.试述风气内动的成因、主要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27.试述风气内动的成因、主要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28.试述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29.试述五脏与七窍的关系。30.“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31.“结、聚、散、络”于筋肉的是:A.经B.奇经C.经别D.经筋E.别络32.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生理的?33.虚人感冒应采用的治疗方法为:A.实则泻之B.汗而发之C.急则治标D.标本兼治E.益气固本34.内生五邪35.主升清是哪个脏的功能:A.肝B.心C.脾D.肺E.肾36.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这些脏腑各起什么作用?37.循行于腹面的十二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是:A.肾、脾、胃、肝经B.肾、胃、脾、肝经C.脾、胃、,肾、肝经D.脾、胃、肝、肾经E.肾、脾、胃、肝经38.肝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关系为何?39.塞因塞用40.“熏于肓膜”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清气41.风性善行42.主纳气是哪个脏的功能:A.肝B.心C.脾D.肺E.肾43.互根互用44.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5.试述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46.通因通用47.何谓肝主疏泄?试述肝主疏泄与气血津液运行的关系。48.何谓肝主疏泄?试述肝主疏泄与气血津液运行的关系。49.与气机调节有关的是:A.心肺关系B.肺脾关系C.肺肝关系D.肺肾关系E.心肾关系50.肺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气无形属阳,血有形属阴。气与血的关系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具体体现。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气能生血。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化生为营气、津液,以及营气、津液化生为血,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气旺则血液化生充足,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而导致血虚。

(2)气能行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着气的推动作用。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无阳气的温养推动而不能自行,必赖于阳气的推动作用,才能循行通畅,流布全身。如果气虚或气滞,则导致血流迟缓或出现血瘀;气逆,则导致血随气逆。

(3)气能摄血。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着气的固摄作用才不会逸出脉外。气对血液运行有控制约束作用,使之沿着脉道正常循行,以发挥濡养机体的作用。如果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多种出血病症。

以上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4)血为气母,血能载气。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濡养才不会散失逸脱。如果血液大量丢失,则随着血液的丢失,气也会大量丢失,称为“气随血脱”。2.参考答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3.参考答案:指督、任、冲、带、阴阳维、阴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由于其分布不似十二经脉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间无表里关系,故称奇经。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促进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6.参考答案:指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方法。7.参考答案:即心肾相交。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相互交通,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温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心阴,帮助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8.参考答案:E9.参考答案: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故属于阴。阴盛则寒,阳被阴制,阴胜则阳病,故寒邪易于伤阳。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之症;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寒邪伤及心肾,可见形寒肢冷,蜷卧喜温,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状。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寒邪入侵,阳气受损,气血失温而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如寒邪伤人多见有头痛、腰痛、关节疼痛等症。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可使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伤经络关节,可使关节屈伸不利;寒伤血脉,血脉挛缩,可见脉紧等。10.参考答案: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体体现在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各个方面。

组织结构方面: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经络系统“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下,构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的内外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杂巨系统。

生理方面: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在心的统领下,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协调平衡,完成机体的统一的机能活动。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可举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联系进行说明。

病理方面:人体是一个内外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整体。脏腑病变既可以相互影响,又可反映于体表,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密切相关。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可举五脏之间在病理上的影响进行说明。

诊断方面:诊断疾病,察其外以知其内,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整一体观念在诊断上的具体体现。例如,察舌诊脉可以推论内在脏腑的病变。可从舌诊原理进行说明。

治疗方面:治疗局部病变,可从调整整体出发,使阴阳恢复协调平衡。如治疗口舌生疮,可以采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调整内脏功能,治疗局部病变。而在局部采用一定的治疗方法,也可起到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如针刺内关,可调整心的功能,针刺足三里,可调整胃肠功能等。11.参考答案: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并促其通畅条达的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对于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才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如疏泄不及则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太过则引起肝的气火上逆等。

肝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行则血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血液循行保持通利状态。若肝有病变,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血液流行亦受阻,引起气滞血瘀之病症。另外,疏泄太过,升发太过,又可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血随气逆,气血并行于上,气血逆乱,可见上窍出血,甚则昏厥等。

肝主疏泄,促进水液代谢。肝的疏泄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津液的运行输布,依赖着气的推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着气的运动,从而调节着水液的代谢。肝主疏泄,调畅三焦气机和调节肺、脾、肾等脏腑的气机升降,使三焦水道通利、脏腑气机协调,促进水液的运行。若疏泄失职,气机郁滞,则水液停留,临床可见痰饮、水肿等症,或见气水交阻的臌胀病,痰气交阻的梅核气、痰核、瘰疬等

同时,气血的运行又与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气血的病变可使水液代谢失常,“气滞水亦停”,“血不利则为水”。12.参考答案:A13.参考答案: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促进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14.参考答案:D15.参考答案:D16.参考答案: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法。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反治法主要包括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种。

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如外感热病,出现热厥证时,热是其本质,寒是假象。故当投以顺从疾病假象的寒性药物,以治其真热,假象亦能消除。

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如某些阴寒内盛的病人,

出现面红,烦躁,口渴等假热征象时,当投以顺从疾病假象的热性药,以治其真寒。

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如食积腹泻,用消导方法治疗。

塞因塞用,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如脾虚腹胀,应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治疗。17.参考答案:皮毛,包括皮肤、汗孔、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皮毛具有抵御外邪,保卫机体,及排泄汗液的生理功能。皮毛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肺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与皮毛在生理方面的互相配合,具体体现在:

(1)肺具有宣发作用,使卫气、津液、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维持皮毛的正常营养,使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抗外邪的能力强。

(2)皮毛宣散肺气,助肺维持呼吸平稳。汗孔又称为气门,即气体出入之门,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气门辅助肺脏进行着气体交换。

(3)肺与皮毛相合,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肺主宣发,把津液宣发布散于体表,变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排泄汗液是代谢后水液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之一。肺与皮毛功能正常,汗液排泄正常。

肺与皮毛相合的理论,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减弱,则卫外功能不足,多易出汗和易患外感,或皮毛憔悴枯槁。皮毛病变,也常从肺治疗。而皮毛又是邪气伤人犯肺的途径。外邪侵犯皮毛,使腠理闭塞,肺气失宣,则发咳喘。18.参考答案:B19.参考答案:肺与肾的关系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也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使上焦之水源源不断地下降于肾。若肺肾有病,均可影响到水液的正常运行,出现水肿、尿少、喘息,甚则不能平卧等症。

(2)呼吸运动: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两脏协调配合,呼吸运动才能正常。若肾之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

(3)金水相生:肺肾之阴互相资生,肺阴下助肾阴为金能生水,肾阴上润肺阴为水能润金。肺肾之阴密切相关,盛则同盛,衰则惧衰。若肺肾阴虚,可见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等症。20.参考答案: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故属于阴。阴盛则寒,阳被阴制,阴胜则阳病,故寒邪易于伤阳。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之症;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寒邪伤及心肾,可见形寒肢冷,蜷卧喜温,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状。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寒邪入侵,阳气受损,气血失温而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如寒邪伤人多见有头痛、腰痛、关节疼痛等症。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可使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伤经络关节,可使关节屈伸不利;寒伤血脉,血脉挛缩,可见脉紧等。21.参考答案:即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既同源于水谷精微,相互之间又能互相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故称肝肾同源,肝为乙木,肾为癸水,故又称乙癸同源。22.参考答案: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为阳邪。阳热之邪气伤人,多见有高热、汗出、恶热、脉洪数等症状。由于火性炎上,致病常可见到面赤舌红,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等头面部的症状,以及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狂躁等火扰神明之症。

(2)火热易耗气伤津:火热邪气致病,可使机能活动过于旺盛,“壮火食气”,从而消耗人体正气。火热邪气侵犯人体,损伤津液,消灼阴津,或迫津外泄而使阴津受损。所以,临床上除见有高热外,常伴有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尿短赤,以及精神萎靡、气短、乏力等气津损伤的症状。

(3)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劫耗阴液,燔灼肝经,筋脉失养,可致热极生风,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等证。火热邪气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

(4)火热易致肿疡:火热邪气迫血妄行,聚于局部,令气血壅塞,使血腐肉烂,则发为痈肿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23.参考答案: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含义也是多方面的。标指疾病的现象、疾病的次要矛盾,本指疾病的本质,疾病的主要矛盾。在复杂的疾病过程中,只有通过对疾病标本的分析,归纳,分清证候矛盾的主次关系,才不会被各种错综复杂的症状所迷惑,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为确定治疗的重点和先后次序提供依据,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因此,掌握标本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与本,是临床确定治疗原则的依据。在疾病过程中,标本概括了矛盾对立双方的主次关系。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才能使疾病痊愈。同时,从标与本的关系来看,只有消除了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标也会随之消失,这也正是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所在。24.参考答案:B25.参考答案:A26.参考答案: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以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因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凡是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所出现的动摇,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导致风气内动的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以及血燥生风五种病理变化。

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进而化生内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肝阳升浮而无制。临床表现,轻则筋惕肉瞤,肢体震颤、眩晕欲仆,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燔灼肝经,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为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煎灼津液,燔灼肝经,筋脉失养,变生内风。临床常见高热、神昏,惊厥、抽搐、鼻煽、目睛上吊等。

阴虚动风,是指热病后期,阴液大亏,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为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临床可见到手足蠕动,瘈疭,以及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等症。

血虚生风,是指营血虚损不足,筋脉失养,化而生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为营血虚损,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生。临床可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肌肉瞤动等症。

若因久病耗血,或年老体虚精血亏少,或瘀血内结,导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的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称为血燥生风。27.参考答案: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以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因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凡是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所出现的动摇,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导致风气内动的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以及血燥生风五种病理变化。

肝阳化风,是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进而化生内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肝阳升浮而无制。临床表现,轻则筋惕肉瞤,肢体震颤、眩晕欲仆,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燔灼肝经,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为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煎灼津液,燔灼肝经,筋脉失养,变生内风。临床常见高热、神昏,惊厥、抽搐、鼻煽、目睛上吊等。

阴虚动风,是指热病后期,阴液大亏,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为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临床可见到手足蠕动,瘈疭,以及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等症。

血虚生风,是指营血虚损不足,筋脉失养,化而生风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病机为营血虚损,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生。临床可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肌肉瞤动等症。

若因久病耗血,或年老体虚精血亏少,或瘀血内结,导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的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称为血燥生风。28.参考答案: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含有多种的涵义,可用之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所在部位来分,脏腑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总的来说,本代表疾病的本质,是主要矛盾;标代表疾病的现象,是次要矛盾。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由于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变化,所以在治疗时就常有先后缓急的区别。一般规律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并重即标本兼治。

急则治其标,是指在标病甚急,病情危重,影响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无论其原因如何,都应急当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再求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是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指导原则。如肺肾阴虚咳嗽病人,肺肾阴虚为本,咳嗽症状为标。治疗应以滋养肺肾之阴为主,而不应用止咳之法。因为只有滋补肺肾之阴,才能根除咳嗽症状。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对于标本并重的病证,单治其标,影响其本,而单治其本,又影响其标,难以两全,故必须标本兼治。如虚人外感,素体气虚,又感外邪,治疗当用益气解表之法,益气以治其本,解表以治其标。29.参考答案:官窍即五官七窍。五官指目舌口鼻耳,七窍即目二、耳二、鼻一、口一,舌一,若加上前、后二阴,又称九窍。藏象学说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认为官窍的功能活动是依赖于内在五脏的。七窍(或九窍)的功能同样依赖于内脏的正常机能活动。所谓“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窍被引用到中医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输注于体表相应孔窍,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联系不但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体现在病理方面。正如《灵枢·脉度》说:“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五脏与七窍的具体配合关系分别是:

(1)心在窍为舌:舌的主要功能是司味觉,其生理功能靠心来维持。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上通于舌,舌体红活荣润,味觉灵敏,柔软灵活,语言流利,故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若心有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边尖部有瘀斑;痰迷心窍,则舌强、语謇。

(2)肺在窍为鼻:鼻的主要功能是司嗅觉,为气出入之道路。其生理功能靠肺来维持。肺的功能正常,精气上通于鼻,则呼吸通利,嗅觉灵敏,能知臭香。故曰: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肺有病变,也可从鼻窍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如,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鼻塞流黄涕;热邪壅肺,则鼻翼扇动,通气不利。另外,外邪伤肺,亦多从鼻喉而入。

(3)脾在窍为口:口是消化道的上端,主司饮食及口味。其生理功能与脾有密切关系。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正常。故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有病变,也可从口窍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脾失健运,则不思饮食,口淡乏味;湿浊因脾,则口甜、口粘等。

(4)肝在窍为目:目的主要功能是别白黑,审短长。其生理功能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依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濡养。故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若肝有病变,也可从目窍变化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等。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耳是听觉器官。其生理功能靠肾来维持。肾的功能正常,精气上通于耳,则听觉灵敏。故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有病变,则影响到耳的听觉功能,使听力减退,或见耳鸣耳聋。另外,肾还开窍于二阴。肾的功能正常,则糟粕的排泄、尿液的排泄才能维持正常,同时生殖功能亦能正常。如肾有病变,则见二便及生殖功能失常的表现。例如,肾失封藏,则久泄滑脱;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则尿少、水肿,或尿失禁等。在生殖方面,肾阳虚可致精少不育或宫寒不孕等。30.参考答案:B31.参考答案:D32.参考答案: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配五脏,用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例如,木性可曲可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肝配木,则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具有疏泄功能。五行学说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配属五行,使人体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完整的有机体。由于五脏配五行,因此,还可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例如,用五行相生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例如,木能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金能克木,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气升发太过等。33.参考答案:D34.参考答案:指脏腑功能障碍,气血失常,津液代谢紊乱,引起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称“内生五邪”。35.参考答案:C36.参考答案: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取决于脾、肺、肾、三焦、胃、膀胱、小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以及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津液靠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泌别清浊”,上输于脾生成。津液的输布,要靠脾气的转输作用。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津液运输周身,起到“以灌四旁”的作用,二是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将津液敷布于体表肌腠,并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以推动津液对机体的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的排泄,是在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完成的。肺在宣发过程中,一方面使津液化为汗液通过汗孔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呼吸功能,呼出一部分水液。同时,肺在肃降、通调水道的过程中,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于膀胱、: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三焦,津液运行的通路。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要借助三焦的作用输布到周身各处。三焦的气机通利畅达,对津液的环流不息起着促进作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虽然是由多个脏腑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但肺、脾、肾、三焦,在整个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尤以肾阳的气化起着主宰作用。37.参考答案:B38.参考答案:肝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在三个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生。肝血肾精都以水谷精微为其物质基础,而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盛则同盛,衰则俱衰,故称“精血同源”。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疏泄与封藏的协调统一,对体内精、气、血、津液的贮藏和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疏泄与封藏关系失调,则可见上述各种物质的“藏”与“泄”发生紊乱。

(3)肝肾之阴互相滋生。肾阴肝阴关系密切,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阴,“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虚,肝阳上亢。而肝阴不足,日久不愈,波及于肾,也可导致肾阴虚损。39.参考答案: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症。40.参考答案:D41.参考答案: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42.参考答案:E43.参考答案:指对立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互根又称相互为根,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互用又称相互为用,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对方的帮助。44.参考答案:B45.参考答案: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含有多种的涵义,可用之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所在部位来分,脏腑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总的来说,本代表疾病的本质,是主要矛盾;标代表疾病的现象,是次要矛盾。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由于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变化,所以在治疗时就常有先后缓急的区别。一般规律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并重即标本兼治。

急则治其标,是指在标病甚急,病情危重,影响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无论其原因如何,都应急当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再求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是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指导原则。如肺肾阴虚咳嗽病人,肺肾阴虚为本,咳嗽症状为标。治疗应以滋养肺肾之阴为主,而不应用止咳之法。因为只有滋补肺肾之阴,才能根除咳嗽症状。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对于标本并重的病证,单治其标,影响其本,而单治其本,又影响其标,难以两全,故必须标本兼治。如虚人外感,素体气虚,又感外邪,治疗当用益气解表之法,益气以治其本,解表以治其标。46.参考答案:指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方法。47.参考答案: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并促其通畅条达的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对于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才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如疏泄不及则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太过则引起肝的气火上逆等。

肝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行则血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通畅,则血液循行保持通利状态。若肝有病变,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血液流行亦受阻,引起气滞血瘀之病症。另外,疏泄太过,升发太过,又可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血随气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