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外国文学史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拜伦式英雄2.《基督山伯爵》为何成为通俗小说的典范?3.哲理小说4.《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特色。5.简述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6.评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7.简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8.荷马史诗的内涵和艺术成就。9.《十日谈》10.莫里哀的《悭吝人》是根据古罗马戏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______改编的。11.十四行诗12.唯美主义13.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试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14.为什么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乐小说”?15.阐述你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16.《恶之花》的现代性。17.清教徒文学18.请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

相关试题:

①谈谈浮士德博士的形象。

②分析浮士德形象。

③结合《浮士德》的内容,谈谈你对浮士德形象的理解。19.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20.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21.自然派22.比较文学中的翻译文学史研究有何必要与价值?23.未来主义24.狄更斯小说中所表现的“圣诞精神”25.荒诞派戏剧26.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特点有哪些?27.结合作品,说明人道主义思想对雨果、狄更斯和托尔斯泰创作的影响。28.“往世书”29.用你熟悉的例子说明《五卷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古希腊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31.简述堂吉珂德的性格特征。32.“为艺术而艺术”33.简述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子”形象的系列人物。34.俄林波斯神统(奥林匹斯神系)35.简述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思想价值。36.简论《复活》的艺术特征。37.意识流派38.简述《毛猿》的现代主义特点。39.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的作用是什么?40.梅塘集团41.长河小说42.有一个童话作家创作了《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著名作品,他就是丹麦作家______。43.《哈姆雷特》44.你怎样看待《解释者》难以读懂的原因?45.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征。

相关试题:①简答题,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②简答题,以《变形记》为例,分析“卡夫卡式”风格的内涵。46.威塞克斯小说47.摩西五经48.用文字学阐述形象学。49.任举一部作品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对传统小说观念与小说艺术的革新。50.简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艺术特色。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2.参考答案:通俗小说有“受欢迎的、流行的”之意,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注重“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同时代通俗小说的典范,具体表现在:

(1)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惊心动魄

《基督山伯爵》采用了复仇的情节模式。它先以富有戏剧性的开场将读者的兴趣激起,然后以复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将读者的兴趣牢牢吸引。而且,小说将三次复仇写得互不相同,但又与三个仇人的职业和罪恶性质互有关联,复仇的三条线索交叉而不凌乱,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之后才汇合在一起,曲折离奇。同时,他在复仇情节之外穿插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次要情节险象环生,奇峰突起,又不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大故事套小故事,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富有传奇性。主次情节相得益彰,使小说情节繁复而不散漫,酣畅自如,首尾贯一。

(2)叙述丰富多彩,场面光怪陆离

小说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社会上的各种人物类型,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与斑斓夺目的地方色彩、异国情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小说的传奇性,全景式的描写以丰富多彩的色调作为点缀,能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求。

(3)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善写对话,喜剧性强

全书大部分是人物对话,行文流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往往通过对话来表现,小说中的对话都写得像戏剧性场面,充满矛盾冲突。同时,小说中采用通俗的语言,甚至日常口语,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激烈动荡的感情和尖锐曲折的冲突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概括,使内容变得复杂而生动。另外,大仲马能从时代的变迁去刻画人物的变化,故而评论家认为大仲马塑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

总之,这部小说出版后,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在法国和美国多次被拍成电影。100多年以来,这本书拥有了难以计数的读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督山伯爵》在通俗小说中的典范地位。3.参考答案: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地描写个性和细致地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4.参考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突出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特征。

(1)它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全书写了40余个人物,这种被称为“人像展览式”的描写手法最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喧闹的荒诞世界。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有些事件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人物的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时给人重复、拖沓的感觉,但细读之下却感到十分巧妙,互为补充,同时又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手段。如斯诺登的死,虽然发生在小说开局之前,书中四处提及,每一次都透露更多的信息,这样既为情节铺设了悬念,又不时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还与全书的荒诞氛围互相呼应。

(2)小说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和反讽式的语言来反映这个恶毒世界。它那些合乎逻辑或不合逻辑的细节使读者在荒谬中看到严肃,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既给读者以忧虑和恐惧而又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也即一种“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形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那儿受勋、丹尼卡医生变成一个“活死人”、一些飞行员在弃机逃生时发现他们的救生衣不会膨胀,原因是迈洛把里面的二氧化碳胶囊偷去制造冰淇淋苏打等情节给人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转眼间又体会出其愤世嫉俗的深层含义,令人伤心和悲痛。本书的语言也极有风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3)《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5.参考答案:小说《堂吉诃德》以戏谑的笔调模仿骑士小说,以达到讽刺骑士小说的目的。在叙述过程中,作者通过多重讽刺视角描写生活和人物。借用堂吉诃德的疯话与桑丘的傻话,讽刺人物的迂腐可笑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主要表现为:

(1)小说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2)小说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其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3)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总之,《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以犀利的讽刺笔触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大同之作”和“人性《圣经》”,堂吉诃德也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6.参考答案:人道主义思想贯穿雨果创作的始终,而且愈到后来愈加强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通过想象和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那么如何评价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呢?

雨果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善最后必将战胜恶,以自我牺牲来成全他人幸福。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以仁爱万能为核心的。他确信,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和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药方。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均将得救。”“怜悯可以使一粒石子发出光辉;在爱的指引下,魔鬼终将重归天使的行列。”他过分热衷于宣扬“仁慈”、“博爱”,企图让读者相信,爱、善良和仁慈能够改造社会,挽救人类。在雨果的笔下,人道主义不仅可以使遭受不幸的穷人变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人物,而且还可以感化穷凶极恶的敌人,使他立地成佛。他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善心”的统治阶级身上,希望他们用“善”和“爱”给劳苦大众“造福”,这样便将人道主义奉为拯救万物的圣丹灵药,把它置于革命之上,成为主宰一切的最高信念了。实际上,这种神化了的人道主义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7.参考答案:《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是历代阿拉伯市井说书艺人反复加工创作的结晶。《一千零一夜》的内容丰富,首先,它生动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其次,它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表现了他们的苦难与不幸,批判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再次,它讲述了中世纪阿拉伯的商业繁荣和商人航海冒险的生活,表现了阿拉伯人探索进取和慷慨达观的性格气质;最后,它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强调了幸福在于真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千零一夜》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第一,它将浪漫的幻想和现实人情世态结合在一起。阿拉伯人想象丰富,他们将写实与夸张、理想与幻想、神话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审美愉悦的目的,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框架结构的整一性与众多曲折生动故事的丰富性相结合。它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结构方式,把数百个故事连成一个整体。

第三,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相结合。

第四,诗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故事吸收民间口语的精华,韵散结合,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8.参考答案:荷马史诗是指《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两大古代希腊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伊利昂纪》是一部正面描写氏族战争的英雄史诗,再现了阿开亚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歌颂的是战争中的英雄;《奥德修纪》描写的是攻城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归家乡的经历,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对家庭的维护,赞扬的是人的勇敢、智慧和毅力。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1)荷马史诗的内涵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史诗表现出共同的思想内涵:

①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英雄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夺取胜利,敌我双方的英雄都得到了史诗的歌颂。个人荣誉、爱情、财富、王位都是英雄们行动的动机,呈现出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实幸福与价值的乐观精神,体现出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②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古希腊人的世界观认为人与神是共处于一个世界的。荷马史诗聚焦于人间的故事,但反映的是一个人神共处的世界。在这里,神拥有神力,掌管着自然力量,统领神界、人界与冥府,将知识和智慧带给人类,也将灾难和祸害送到人间。此外,神跟人别无二致,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模式,跟人来往密切。神的特征和神人关系,流露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意识。

③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甚至认为神都难以干涉命运的发展,命运与死亡成为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希腊人的生活,但是史诗中的英雄不仅没有消极地屈从命运,反而呈现出充满英雄气概的积极抗争精神,凸显出强大的主体性力量,反映了古希腊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独特的悲剧意识。阿基琉斯这一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同时任性执拗,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就从战场中退出,造成希腊人的失利;同时他也爱好荣誉,忠于朋友,为给好友报仇雪恨,重新披挂上阵,扭转了战争局面,帮助阿开亚人夺得最后的胜利。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掌控,死于预言,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作为长篇叙事诗,有着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但是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将这一切有机地统领在一起,呈现出完整而统一的面貌。

①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荷马史诗》按照戏剧的原则围绕一个主题,聚焦于一个整一的行动来安排情节,有开端、发展和结局,呈现了叙事的整一性。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昂纪》只选取了10年战争中最后一小段时间展开描写,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奥德修纪》虽然采用“双线发展”,但是故事的焦点一直对准着奥德修斯的回归,并详细地描写了最后5天的情况,赞扬了人的智慧与力量,两部史诗都具有中心突出、结构统一、主题鲜明的整体性。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

②情节结构高超精美,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两部史诗聚焦于某一时间段展开,利用时间的交替同时展开几条线索,并通过穿插的方式将其他的事情点缀在主要故事的叙述中,既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突出了中心人物或主题。《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中心,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10年战争中最后51天,尤其是最后4天的战况。《奥德修纪》截取奥德修斯10年历险中最后40天的情况,利用奥德修斯回家、其子离家寻父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在倒叙和顺叙中变化。

③叙述语言明晰轻快而又不失庄严沉稳

在公元前8世纪,文学主要是一种口头行为。口诵史诗的特点是采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这一创作方式有助于史诗诗人的构思、记忆以及难度极大的长篇吟诵和不可避免的即兴发挥。在两部史诗里,阿伽门农都是“军队的统帅”,奥德修斯则是“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豪杰”。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妇女是“束腰紧身的”,话语是“长了翅膀的”,枪矛是“投影深长的”,大海常是“深蓝色的”。这些反复出现的程式化用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迅捷、流畅的表达,但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它们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和“属类”,而且有助于突出史诗的凝重、宏伟和肃穆。

④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人物众多,天神、英雄、贵族女性、奴隶和怪物,皆性格鲜明,生动鲜活。众多的英雄形象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个性鲜明。在具体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史诗通过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个性化的语言、特定的修饰语言以及环境的烘托,达到了突出不同人物个性特点的目的。荷马把英雄的成长看作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在《奥德修纪》第一卷里,忒勒马科斯还是个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对处理复杂的事件感到力不从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年轻的雏鹰逐渐练硬了腾飞的翅膀,和父亲一起打败了作恶多端的求婚人。有的人物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荷马总能用他的“生花妙笔”画龙点睛,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即可勾勒出性格的不同侧面。在《伊利昂纪》里,海伦的几次“出场”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她与老王普里阿摩斯的和睦关系,她在女神阿佛洛狄忒的捉弄下成为无可奈何的玩偶,她对赫克托耳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真切的悲悼之情。

⑤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相结合,辞章华丽,妙语迭出

史诗一方面描写战争、漂流等人间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融合了神话故事、天堂地狱场景,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效果。此外,荷马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迭出,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如“民众的牧者”“战争的屏障”等等。“铁”“青铜”和“云”等是诗人经常用来构成隐喻的核心词汇。“铁”可指勇士的力气、决心和意志,亦可喻战斗的严酷和阴沉的天气。荷马用得最好的修辞手段是明喻。阿波罗从俄林波斯山上下来,“像黑夜一般”;塞提丝从海水里出来,“像一层薄雾”。明喻可以长达数行,表现一个自成一体的景观。

在《伊利昂纪》第3卷里,诗人描述了联军编队进兵的情景:“阿开亚人静静地行走,吞吐着杀气,队形密得犹如南风刮来弥漫峰峦的浓雾——它不是牧人的朋友,但对小偷却比黑夜还要宝贵——使人的目力仅限于一块投石可及的距离。”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在荷马史诗里到处可以找到。象征手段的运用给直接、明快的表述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余地,拓宽了作品的纵深度。

总之,《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业绩,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德;同时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肯定了人与现实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它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两部史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9.参考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10.参考答案:《一罐黄金》11.参考答案: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人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被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12.参考答案: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唯美主义作家痛恨资本主义的功利哲学和市侩习气,针对“为金钱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提出了“为艺术的艺术”的文艺主张。唯美主义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要追求纯粹的美。唯美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讲究辞藻、韵律,重视对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唯美主义在文学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其对形式美和美感独特的强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它过分强调美的纯粹性,割裂了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其在19世纪90年代就走向了沉寂。英国的佩特、王尔德和法国的戈蒂埃等都是唯美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3.参考答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等方面,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致性。而且,两种文学思潮在衰落和兴起的时间上相承接。但是,因为价值观和文学观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1)二者的联系

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进行的富有创新性的写作,奠定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

①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艺术的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一直存在着重视剖析人物心理的倾向,例如斯丹达尔、托尔斯泰和哈代等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性色彩。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发生转化,其中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追求中立、客观的叙述,讲究语言与形式的美,奠定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叙事艺术的基础,并开启了追求形式美的先河。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也是其创作主张的完美实践。

②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精神上的共同性

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对人性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表现方面,呈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精神上的共同性,这一文学现象突出地反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代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哈代的《还乡》都将心理真实的表现推进到人物内心的非理性层面,更深层次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个体遭遇的灵魂与精神痛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失望情绪。

(2)二者的区别

①在描写内容和表现主题上的不同

由于世界观和文化精神的不同,导致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描写内容和表现主题上呈现差异。

现实主义文学受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以客观现实为依托,关注社会风俗和历史的变化发展,将反映现实提升到批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层面。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现代主义文学受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影响,以人的主观世界为依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内心隐秘的冲动与欲望等非理性的精神活动,进而对压制人性的传统文化展开了批判。例如萨特的《禁闭》表现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超越自我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观。

②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文学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强调观察与分析,重视调查研究,注重细节真实的描写,以获得真实客观的效果。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追求艺术的超功利性,致力于探求更为本真的内心世界,强调对非理性精神活动的审视与追踪,重视创作者的艺术创新,主张通过象征、隐喻来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精神世界。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现代人异化的存在状态和绝望的精神世界。

③在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刻画真实的细节、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获得真实客观的效果。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的大师,《战争与和平》特别注重真实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在特定场景中的刻画。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求新求变,抛弃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和传统规范,打破物理时间框架,淡化情节和结构的逻辑性、完整性,而且创造了自由联想、意识流、蒙太奇、镶嵌画等新的表现方法,在语言上大胆革新,表现出强烈的先锋性和精英意识。如乔伊斯《尤利西斯》记叙了都柏林三个平凡人物一天的琐碎生活,通过人物的身心感受,逼真细腻地反映了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道德和精神生活的瘫痪麻痹,以及内心难以排遣的痛苦。意识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总之,现代主义文学纵然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反叛和颠覆,但作为现实主义这一成熟创作流派的后来者,不得不接受现实主义对其的影响,因此二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现代主义文学伴随社会的发展以及多种思潮的影响必然展现出独特的风貌,这也是西方文人不断追求不断思考的进步表现。14.参考答案:《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音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

(1)具有交响乐般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

①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罗兰多次谈到这部小说包含着音乐性:“我的思想表达到人物身上,他们的互相吸引和冲突组成了一曲交响乐。在心灵的天地中有着节奏和旋律,这就是我的思想致力于达到的图景。”他又说:“我的精神状态始终是音乐家的而不是画家的精神状态。我先是把整部作品的音乐效果孕育成满天星云一样璀璨,然后才考虑主要的旋律节奏。”罗兰具有精湛的音乐修养,他不仅精通欧洲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且自己就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他还是一个音乐艺术史教授、音乐评论家和音乐家传记作者。这些条件保证了他能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创造出交响乐一般的华美瑰丽的效果。

②小说结构如同交响乐一样宏伟

从结构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气势浩荡,浑然一体。主人公的童年、青年和反抗是第一乐章,他在巴黎达到成熟时的斗争是第二乐章,他的成功和平静是第三乐章。罗兰凭着他对欧洲音乐的深厚素养,在小说中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点,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的王国,使读者感到生活在管音琴声的氛围里,陶醉在音乐曲调的享受中。

(2)对音乐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

①主人公对音乐的敏感和觉醒

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克利斯朵夫儿时对音乐的敏感和觉醒,万事万物常常在他的心中融会为曲调:“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中都有回响。他所见所感,全部化为音乐。”描绘这个小小音乐家的音乐心理活动最为生动的一节是,当克利斯朵夫发现父亲逼他练琴,为了从他身上捞钱时,他便拒绝练琴,于是被父亲关在黑屋子里的一段描写。他幼小的心灵先是愤怒地咒骂,幻想出自己反抗的故事。莱茵河在屋下奔腾,水声引起了他的音乐想象。

②主人公对音乐的天赋和倔强的个性

小说着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既反映了主人公的音乐才赋,又表现了他倔强的个性。在描绘青年时期的克利斯朵夫时,作者更是着力于个性的刻画。例如,小说描写克利斯朵夫在一次音乐会中突然觉得一切都是虚伪的,便抑制不住,大声狂笑起来。这个场面把一个狂放不羁的音乐家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3)独立自由的音乐精神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精神主线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音乐家,其音乐人生就成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他对音乐精神的理解与不懈追求,对现实生活平庸和势利习气的反抗,就成为小说刻画其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线索。所以,自由不羁的音乐精神成了主人公高尚灵魂的体现,也构成了小说内在的精神主线。

(4)以众多音乐家的生平为素材进行创作

罗曼·罗兰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的方法,采用综合的手法去描写人物,克利斯朵夫的生平就是以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身世为素材,但还综合了其他欧洲音乐家的生平材料创造出来的。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的音乐家形象,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5)小说中大量描写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

作者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分析和评论。罗曼·罗兰凭着他对欧洲音乐的深厚素养,在小说中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点,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的王国。15.参考答案: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思想上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来说,在思想上,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文化是人的外化与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质上与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对立。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在艺术上,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摩,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现代主义文学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现代主义作家处在20世纪这个宗教信仰失落、传统价值观念失落的社会,他们往往从更深层次上思考着人的命运、人的本质和人类前途的问题。他们觉得人类自身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因而,他们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现人与人性之恶的抗争,表现对丑恶现实的反抗。但是,他们反传统的个性又使他们不愿再像古典艺术家那样一味地高唱人性美的赞歌,而是着意于描写丑、暴露丑。现代主义文学对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等的描绘,大大超过传统文学,表现出“以丑为美”、“反向诗学”这一新的美学倾向。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现代主义作家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16.参考答案: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在西方文学史上,它不仅是法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还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宣言书。它的出现,宣布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诞生,宣布了西方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

(1)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觉美,将丑入诗

波德莱尔打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冲出“真善美相统一”这一理论原则的樊笼,提出了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新的美学原则,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掘美,将丑入诗。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恶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其主要的描绘对象,是大城市中形神扭曲、受欺凌、被遗弃的社会“贱民”。同时,诗人主张深入到人类的恶中去,到盛开着“恶之花”的地方去探险,即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挖掘。这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实行笔触大转移——“外转内”的开始。

(2)波德莱尔提出了通感理论

波德莱尔的通感理论在他的《通感》一诗得以形象的表述,因此该诗被称为“象征主义宪章”,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两方面明确地阐述了他的通感理论。

①该诗以一种神秘的笔调描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中万物彼此联系,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们发出信息,于是,人和自然界,精神和物质之间就产生一种心心相应的通感。然而,这种信息是模糊的,不可解的,只有诗人才能心领神会,深入其中才可能有机会洞察到。

②该诗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互相感应的关系。“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人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是可以彼此沟通的。一切都建立在“普遍相通的、永不竭尽的资源”之上。不同感觉互相交应,因为它们全都趋向同一概念:纯粹。“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精神界,都是富有含义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换的,相通的。”

③波德莱尔还认为各种艺术种类之间,如诗歌、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也有通感,这一观点使得艺术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大大的丰富。

(3)波德莱尔认为应当以象征去表现通感

象征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以致现代派文学各流派都从中吸取养分。《恶之花》犹如创作手法的百科全书,现代派的各种创作手法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如波德莱尔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暗示可以让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得到表现,让诗歌形象鲜明却并不具体,寓无限于有限,创造一种“缩小的无限”;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同时是一种目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即“第二现实”;音乐有一种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等。17.参考答案:清教徒文学是17世纪英国文学一种重要类型,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清教的基本群众是中小工商业者、商贩、手工业匠人和市民阶层。清教一方面宣传努力工作、诚实守信、勤俭节欲;另一方面反对教会礼仪的铺张浪费,并谴责一切物质享受,强调所谓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伊丽莎白女王憎恨清教徒,斯图亚特更加迫害清教徒。及至40年代,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代表作有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18.参考答案:《浮士德》中“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1)“浮士德”形象

①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土德的人生发展。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之上,这在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②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

浮士德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他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2)“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概括了欧洲资产阶级三百年间的思想探索

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否定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狭隘的生活;否定了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幻想和从古代艺术中寻找理想的美的意图。最后肯定了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普遍幸福乐园的理想。他的生活道路概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至十九世纪西欧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总之,歌德通过《浮士德》这部诗剧,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19.参考答案: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剧作家有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其各自的作品《等待戈多》和《椅子》等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

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荒诞派戏剧对西方传统戏剧的借鉴上。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鉴了传统戏剧中的创作成分

传统戏剧中有巫术成分,荒诞派剧作家借鉴这一成分,创作出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仪式,并使现代戏剧具有了原始交感巫术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宣泄情绪和净化心灵的仪式化戏剧效果。

②借鉴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

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使荒诞派戏剧找到了一种纯粹机制化戏剧模式的理想舞台。通过创造和木偶剧一样的隐喻性的舞台,呈现出现实世界最本真的状态;通过塑造木偶式的符号化人物,荒诞派戏剧将人物作为直喻的舞台形象的一部分,更加深化了人类异化的主题。

③借鉴了契诃夫戏剧

荒诞派剧作家借鉴了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学家契诃夫创作的不像戏剧的戏剧——“淡化情节与冲突”,在创作中将此类“非戏剧”因素推向了极致。

④借鉴超现实主义戏剧

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梦幻呈现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戏剧语言的颠覆使之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

(2)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不同点

①戏剧情境的设置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

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荒诞派戏剧的情境大多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人物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尤内斯库《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设置是合乎理性的,荒诞派戏剧的情境设置则大多具有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如尤内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男主人公阿麦迪想当剧作家,在屋里关了15年,就憋出了两句台词。

②戏剧结构的安排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

如果说传统戏剧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的戏剧结构,那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无序的结构。同时,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容”的直喻效果,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荒诞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一是错位式结构形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③戏剧语言的运用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

荒诞派戏剧对语言进行“爆破”,使其表达人物思想,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戏剧冲突的功能遭到“毁坏”,通过创造一种荒诞的语言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总之,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在时间和形式甚至思想主题上有承继关系,然而更多表现为差异性。无论是戏剧情境的设置,还是戏剧结构的安排或者戏剧语言的运用都与传统戏剧相背离,主张用荒诞的手法表现荒诞的存在,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20.参考答案:古典译介学范式

近代译介学语言学范式

当代译介学文化整合范式21.参考答案:“自然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22.参考答案:这里的翻译是狭义的,主要是指语言之间的转换,特别是文学语言之间的转换,是指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乃至切割的过程,它融入了文化信息的交流与对话。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其实只是整体翻译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翻译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_的地位,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使读者的数量增加,而且还是发明创造的学校。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论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翻译非常重要,它决定着跨文化文学交往的质量,而且译作本身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成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

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孜孜以求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文学关系,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文化交融与文化关系。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要发生关系接受并产生影响,就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其中翻译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翻译就成了比较文学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在当今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比较文学的范围早已突破了欧美文学的藩篱,在异质文化、文学之间互相转换与融合、冲撞的过程中,比较文学的翻译学科不能不面对语言差异极大的不同文化体系,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比较文学学科与深入就不能不高度重视翻译研究。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翻译文学史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的性质了。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标。23.参考答案: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兴起于意大利,随后传人俄国,在法国、英国、德国、波兰也有一定的影响。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泽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翌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明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它热衷于把握“现代感受”,面对未来,追求刺激,张扬机器文明,崇尚创造、力量、运动与速度,鼓吹无序和绝对自由,因此要荡涤现存制度以及传统文化,摧毁图书馆、博物馆和科学院,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狂热性。代表作有马里内蒂的长篇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等。24.参考答案: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饶恕、奉献精神借圣诞这一节日集中表现出来,在这一天人们扶老助弱,愿意与人分享快乐。这种互助合作、友善、关怀、祝福、爱和感恩的精神就是圣诞精神。狄更斯的小说就充满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圣诞精神。《小杜丽》中基督教的善良和团契的圣诞精神通过世俗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赢得了世俗的回报。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前期作品中所宣扬的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他要人们“勿以暴抗恶”,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凡是“以暴抗暴”,违反这种基督教仁慈精神的必然会自食其果。25.参考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流派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奈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比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26.参考答案:契诃夫是19世纪末期崛起的最为重要的俄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1)作品主题及内容

①前期作品主要嘲笑和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以及小市民的奴性意识,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代表作有《变色龙》。

②后期作品中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更为深刻。他批判了托尔斯泰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丑恶。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对未来充满期望却不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缺乏反抗精神。代表作有《哀伤》。

(2)艺术特征

①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尖锐地提出社会问题,深刻揭示蕴含的哲理,鞭挞庸俗的习气。

②高度的简洁性。主要表现在:

a.擅长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进入故事,不拖泥带水,结尾具有开放性,留下想象的空间。

b.描写人物方面,作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细节,不在外形描写上多花笔墨,而多是在心理与性格刻画上下功夫,使小说具有心理抒情小说的特点。

c.语言简洁生动,朴实凝练。

③幽默的笔调,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特点。善于运用“含泪的笑”的讽刺,通过漫画式的夸张以及对比手法,一针见血地揭示人物性格,达到讽刺的目的。27.参考答案:作为19世纪人道主义一种新走向的代表性人物,狄更斯、雨果和托尔斯泰在趋同中又有着诸多差异。狄更斯从“圣诞精神”出发,较早演示出“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雨果赋予“勿以暴力抗恶”以更切实的“道德自我完善”内涵,认为“崇高的行为”高于一切;托尔斯泰最终把这些完全融进基督教宗教当中,并彻底否定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建构起了“托尔斯泰主义”。

形成于文艺复兴并标举着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张扬人性、反对神权,斥责禁欲主义、追求享乐人生,崇尚科学理性、批判蒙昧主义。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时,肯定人性已没有太多障碍,禁欲主义也成了历史陈迹,启蒙思想家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理性的诠释和强调上面,理性被当做反封建政治斗争的武器。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凡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所有不合理性的社会形式、国家形式和观念,都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的王国”。从这一目标出发,他们提出“天赋人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战斗纲领,以对抗贵族特权,摧毁教会统治。毫无疑问,启蒙运动继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

可是,进入19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推进,人道主义的内涵产生了诸多变异,以狄更斯、雨果和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勿以暴力抗恶”,就是一种显现。然而,这种趋同仅是问题的一面,事实上,三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历时性差别,还有着各自的根本倚重。

在19世纪30年代狄更斯创作的初期,他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利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等作品讽刺、揭露了种种社会不平,也创造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小者的“仁爱”有产者形象。《圣诞欢歌》只是狄更斯1843年开始创作的《圣诞故事集》中的一篇,却标志着作者步入了新的创作时期。其间,生来仁爱的有产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改变了冷酷心肠的有产者。英国文学史家艾弗·埃文斯曾评议说,这表明作者“对人类仁慈的信念几乎达到神秘主义的地步”。何以谓之“神秘主义”呢?相当程度上是指狄更斯还没能把这种“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明晰化,其涵义还较为模糊。但是,这却成为此后狄更斯作品经常表达的一种意蕴。如1844年的《马丁·朱述尔维特》写到异国生活的磨难使马丁改变了自私品性,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有“仁爱”与“谅解”;1848年的《董贝父子》写到唯金钱、利润为重使董贝丧失亲情,之后在破产的痛苦中才接受了女儿的“感情教育”,重享人伦温馨。到了创作高峰期的五六十年代,狄更斯对社会的腐朽黑暗、对有产者的丑恶堕落,揭露、批判得更为无情、深刻,却也延伸、发展了他主张的“圣诞精神”、“感情教育”。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一方面写下了法国贵族统治者对广大平民、佃农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深同情,暗示“伦敦”如不改变现状,“巴黎”式的革命同样会爆发,另一方面又把以往的“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明确演示为“勿以暴力抗恶”,要人们以基督教的仁爱、宽容对待敌对者,还不惜笔墨描绘了“以暴抗暴”最后是自食恶果。可以认为,狄更斯较早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雨果的思想、创作更为复杂、丰富,但对人道主义始终关注有加。1827年的《〈克伦威尔〉序言》已提出文学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它“把阴影掺人光明,把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换句话说,就是把肉体赋予灵魂;把兽性赋予灵智”。两年后写的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又站在弱者立场上呼吁废除死刑。1831年,雨果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揭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也意在彰显艾西摩卡源于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从1845年开始写作,直到1862年才完成、出版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作者以这部作品,不仅把《〈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象化,更赋予艾西摩卡式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切实具体的道德内涵。作品的人物塑造及“二元三人”的描写方式,都富于隐喻性:警官沙威是法律的化身,他一心要做的就是依法惩恶。工人冉阿让是被惩处者,正因为法律的不公和严酷使他一度成为“以恶抗恶”的化身。米里哀主教是基督教的化身,秉持以仁慈、宽恕对待一切人。而在“二元三人”的格局中,沙威、冉阿让分别处于矛盾的两极,是根本对立的,米里哀则扮演了化解矛盾、融合对立的角色——因为他的感化,不仅冉阿让告别旧我,变成一心为善的人,沙威也在冉阿让的以德报怨面前无地自容、自我毁灭。这样,为完善道德而牺牲自我具备了既对冉又对沙的双重意旨,作品也完成了一种思想的传达:作为暴力形式之一的法律惩治非但不能让人戒恶,相反只会造就更严重的恶;只有基督教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改变人,改变社会。再到1874年发表长篇小说《九三年》,雨果进而让这种道德涵义上的人道主义与政治革命直接对话,借人物之口指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还有强者对弱者应尽的保护责任,安全的人对遇难的人应尽的救护责任,一切老人对一切儿童应有的慈爱!证明这些崇高的行为,而且牺牲自己的头颅来证明”!革命军司令官郭文与反革命头子朗德纳克,还有代表革命法律把郭文送上断头台的西穆尔登,精神境界却是相同的:为“崇高的行为”宁可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乃至生命。显而易见,人道主义在雨果这里,被极力地道德化,“道德自我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内容。

就人道主义而言,60年代中期以前,托尔斯泰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1852年走上文学之路创作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后两部分别完成于1854年和1857年),1856年的《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年的《琉森》,1863年的《哥萨克》等,表现的都是一种可令人们相互亲近的所谓“世界精神”,所指较为宽泛。写于1863至1869年的《战争与和平》是一个过渡,于此部作品,托尔斯泰开始把目光移聚到基督教上面:主要人物安德烈为实现自身价值曾浴血奋斗,临死前却以《福音书》教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另一位主要人物彼尔的孜孜探求最终也落在了人是“为上帝而活着”上面;农民卡拉达耶夫形象的塑造,不仅同样在于印证“人不是自己在生活,而是上帝在安排”,而且表明唯其如此,才能获得人生的真谛和幸福。到了1873至1877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上述思想再次被凸现。作品有扉页题词,语出《新约·罗马人书》第12章第19节:“亲爱的兄弟,不要自己申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恕,因为经上记着:主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作者提取了其中的关键词句:“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对渴望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安娜,作者对她命运的安排在这里已预示出来;而对列文这位竭力为宗法制庄园经济寻找振兴之路以抗拒资本主义侵入的改革者,在失败、绝望之时,作者让他领悟到人只能“为上帝、为灵魂活着”,明确宣扬人一切须听从于上帝,人生之可为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值此,基督教不仅成了托尔斯泰诠释人道主义的主要依本,其蕴涵也较狄更斯、雨果有所区别,即基督教不仅为一种终极价值体系,还是不可逾越的人生法则;上帝似乎重新被人格化,成为世间一切的主宰。1889至1899年创作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相融合。作品不仅于扉页大段援引《福音书》教义,在最后章节更以聂赫留朵夫夜读《福音书》作题旨归结:聂赫留朵夫先领悟到“这本书能解答一切问题”,继而“看出”其中的条条训诫“并不是抽象而美丽的思想”,“却是些简单明了而实际可为的戒律。一旦执行这些戒律人类社会的全新结构就会建立起来,所有那些暴力会自动消灭”;他“不光认清而且相信人们执行这些戒律就可以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幸福,现在还认清而且相信每一个人除了执行这些戒律以外无须再做别的事,人类生活的唯一合理的意义就在于此,凡是违背这一点的一概是错误,立刻就会招来惩罚”。就这样,在《福音书》的教诲和“天父”的指引下,托尔斯泰不仅让聂赫留朵夫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复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而且对狄更斯尤其是雨果有所保留的暴力革命,作了彻底的否定。在1883至1898年陆续写就的文学理论著作《什么是艺术?》中,托尔斯泰还提出了“基督教艺术”的概念。

由此可见,狄更斯、雨果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到了托尔斯泰这里再被赋予别样涵义和有了较完整的体系,这就是列宁概括的以“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为实质的“托尔斯泰主义”。28.参考答案:“往世书”是印度传统名称,主要是用诗体(有的附散文)写成的非纯粹文学性著述,严格说来这些著述不能全部算作文学作品。史诗往世书文学主要包含在用古典梵语撰写的文献典籍里,包括《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薄伽梵往事书》等18部往世书。上述作品除神话故事外,还包括远古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源流、仙人家族谱牒、宗教经律训诫等,它以文学的体裁和形式,记录了关于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政治、法制、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蕴含着古代印度人的宗教观念、认知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对印度社会生活产生了悠久而深广的影响,成为仅次于《吠陀》的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成为后来印度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之一。29.参考答案:《五卷书》是印度最著名、流传最广泛的一部寓言童话故事集,它是统治论的一种,是教人世故和治国安邦之术的教科书,又是一部格言谚语集。全书共分五卷:《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前面还有个“序言”。大小故事共八十四个,格言谚语式的诗共有九百四十八首。内容丰富庞杂:有谈绝交与结交的;有谈和平与战争的;有讲追求发财的;既有积极肯定的人生态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有消极悲观的宿命论,诬蔑妇女的恶语等,而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讲弱者能战胜强者,被压迫者能战胜压迫者。要想把这样丰富复杂的内容思想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一个庞大的完整的结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五卷书》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研究,设计了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容思想的完美的结构。

(1)迷楼似的结构——连串插入式”

在艺术特色方面,《五卷书》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整部书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包孕式和连串式相结合的,有时是几个故事互相套在一起;有时又是几个故事并列地连串在一起。德国学者称之为“连串插人式”或“框架式”结构。意思就是说,全书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始终,而每一卷又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总故事套着骨干故事、骨干故事又套大故事、大故事套中小故事,故事连着故事,环环相扣,镶嵌穿插,从而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楼似的结构。

《五卷书》中,“序言”讲本书的编写者,一个精通许多事论的婆罗门应国王的要求,写作了这部五卷书来教育三个笨得要命的王子,在六个月内使他们变得聪明出众,掌握了统治论。这是全书的总故事,它贯穿着后面的五卷、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后面的五卷故事以第一卷为例。贯穿第一卷的骨干故事是讲公牛珊时缚迦与狮子冰揭罗迦结成了亲密的朋友,狮子的大臣、豹狼达摩那迦出于嫉妒和好强,挑拨离间,破坏了这友谊。在这个骨干故事上,穿插了三十个大中小故事。这些故事时而包孕式地套在一起,时而又并列式地连串在一起。

(2)“顶针式”的转承结构

所谓“顶针式”的转承结构,是指《五卷书》从一个故事转到另一个故事的结构方式而言,它很像修辞手法上的“顶针”格。“顶针”是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临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气势贯通。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环环相接,如行云流水,格外明快流畅。而《五卷书》在从一个故事转到另一个故事的时候正好体现了“顶针”格这种联结关系一顺连而下、环环相接的关系。

《五卷书》是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常常插入一些格言谚语式的诗歌,来作为说话的理论根据或引出故事,而插在故事末尾的诗,一般是引出下一个故事的。因此,在形式上,一个故事末尾的诗,既是本故事的结尾语,又是后一个故事的开头语,这就仿佛修辞上的“顶针”格。《五卷书》从一个故事转到另一个故事,无论用由故事末尾的诗引出下一个故事的形式,还是用别种形式,故事与故事间的衔接都十分自然,紧密,就如行云流水,分外明快流畅。这种顺连而下、环环相接的结构形式,是《五卷书》的一个显著特色,它能起到使读者顺流而下,一口气读完全卷的良好作用。

(3)情节的处理与安排

情节的处理与安排是叙事作品结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命运,关系到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因此,作家们对情节的处理与安排是十分讲究的。《五卷书》是寓言故事集,虽然它的情节不如现代长篇小说那样曲折丰富,但是它的故事也还是有很多情节的,并且是较曲折的,特别是各卷的骨干故事。《五卷书》在情节结构的组织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开头结尾有奇笔。《五卷书》的开头与结尾,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处,从而形成了整部书的故事开头与结尾的丰富多样性,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出人意外,在人意中”,这是《五卷书》在情节结构的组织上的又一个特点。说书艺人有句口头禅,叫做“无巧不成书”。这“巧”就是指情节结构的巧妙和完美。它既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中;既曲折奇妙,又合情合理,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如第一卷第四个故事写道:一个理发师的妻子为了帮助女朋友去幽会偷情,被割掉了鼻子。那么,她回家后,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掩饰过去呢?正巧,她丈夫叫她把装着剃刀的盒子拿给他。于是,她急中生智,站在房里,只把剃刀抛给丈夫。丈夫一生气,又把剃刀丢了回去。这一丢,正中了妻子的计!只见她在房里大喊大叫起来,说丈夫把她的鼻子割下来了。他们被送到法院。不料,事实真相大白后,理发师的妻子还得被按刑法割掉耳朵。《五卷书》由于在情节结构上很巧妙,因而故事写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是《五卷书》在情节结构上的又一个明显特色。如第一卷的骨干故事写道:狮子最初听到公牛的叫声,害怕得要命。而豺狼耍两面手段,本来想逞能而左右狮子的,不料反而使狮子与公牛结成了亲密的朋友,而自己被疏远了。于是,豺狼又挑拨离间,使狮子与公牛争斗,结果公牛被杀。狮子后悔,豺狼受到责备。由惊到喜,由紧张到松弛,反反复复,曲折多姿,从而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总之,《五卷书》不论在总体结构上,还是在故事间的转承方式上,或者在情节的处理与安排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卷书》对中国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在汉译佛经里面,可以找到不少《五卷书》中也有的故事。如《五卷书》第四卷的骨干故事,即海怪与猴子的故事,又见于汉译佛经《六度集经》卷三十六,《生经》卷十、《佛本行集经》等。在佛经以外的书籍中,也可以找到《五卷书》中的故事。如第一卷第八个故事讲一个织工装成昆搜纽的样子,骑在木制的金翅鸟身上,飞到王宫里去与公主幽会。这个故事的基本内容也见于《太平广记》中的《出潇湘记》。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据人初步考证,来自《五卷书》的故事就有二十三个。

《五卷书》不仅在故事内容上对中国文学有较大影响,而且它的那种结构形式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季羡林先生举了唐传奇《古镜记》(王度著)一篇,说明了它所用的连串插入式结构,受到印度的影响可能性很大。在寓言故事方面,我们也可以举出例子来。明代初期的杰出文学家宋濂,他的寓言故事专著《燕书》等,在结构上,也往往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故事连着故事的形式。30.参考答案: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首创意义,给后世欧洲文学以源源不断的滋养。

(1)蕴含着原始而质朴的内涵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蕴含着原始而质朴的精神、心理、情感与文化内涵。

(2)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①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具有人一样的外貌和性格欲望,是人对现实世界执着精神的投射,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在能力和力量方面体现了卓越的特征,歌颂了人的力量与智慧。

②古希腊悲剧展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叛的人物形象,呼应着古希腊时期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

③古希腊文学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其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既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构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3)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①为后来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创作灵感。从古罗马时期开始,欧洲的作家、艺术家就不断从古希腊文学中获取灵感,借鉴或模仿许多题材,创作出新的作品。例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就直接脱胎于古希腊神话。

②古希腊文学体裁广泛,具有开创性。古希腊文学中出现了史诗、抒情诗、悲剧、寓言、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为后世作家树立了典范。

③在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方面,古希腊文学贯穿了热爱生活、肯定现实、赞扬人的能力与智慧的人生哲学,奠定了欧洲文学精神价值追求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④古希腊文学理论发达,出现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文学观,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文学观,各自开启了此后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古希腊文学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这既是因为其本身的成就,也是因为它对之后的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1.参考答案:堂吉珂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代表作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中的文学形象。堂吉珂德性格复杂,是一个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一方面由于骑士小说的毒害,他脱离现实,终日沉于幻想,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受。在他眼里,到处都是魔法、妖怪、巨人。虽然他维护正义、除强扶弱,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有时不仅伤害了自己,还害了别人。这时,他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疯子。但另一个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而且能洞察社会的苦难,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只要不谈到“骑士”,他都很清醒,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都有深刻理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问题。在思想上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苦难人民;在行动上,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虽屡遭失败,仍百折不回,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之光。堂吉珂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