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了解作

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诗。

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

1.揭题解题。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曾慕名前往,并赋诗一首(出示西林寺壁实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出示诗题,生齐读)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的意思是——题写。

2.初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生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

(1)大家都能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师随机评价)

(2)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请男生和女生配合着读一读诗。(男、女生配合读)

3.展开联想。请大家借助注释,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人所写的庐山,可以跟同桌交流,互相补充,丰富画面。(生自主理解,同桌交流)

评析:出示西林寺壁实景图,降低诗题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反复吟诵和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学生掌握“岭”“峰”的字音,进而了解诗意,初步感受庐山的魅力。

二、品读,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

1.提出疑问。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交流问题)

大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板书:不识庐山)

2.找到观察点。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

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生汇报:横、侧、远、近、高、低。

理解“横看”“侧看”:(师侧身)现在老师就是一座山,你在山的哪个位置看到我的(侧面)对,这就是“侧成峰”。(师正对着生)现在呢(在山的正面)这就是“横看”。

3.感受“不同风光”。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找出诗句读一读。(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辨识“岭”和“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观看微课,学习“岭”和“峰”)

高大的山脉,我们称之为“岭”。岭,在庐山随处可见。(出示山岭的相关图片)像这样层层叠叠的山脉,就叫作“层峦叠嶂”;这些由险峻的高山连成一片的山脉,叫作“崇山峻岭”;这些山脉高低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用“连绵起伏”“绵延不绝”来形容。

(出示描写山岭的成语:层峦叠嶂、崇山峻岭、连绵起伏、绵延不绝)这些描写山岭的成语你都记住了吗

“夆”,表示刀尖,所以山顶像刀尖一样的山,我们称之为“峰”。在庐山,山峰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出示山峰的相关图片)瞧,各种奇形怪状的山峰排列着,叫作“奇峰罗列”;而一座座险峻的山峰像巨人般耸立着,叫作“危峰耸立”。像这座山峰高高直立,直入云端,我们可以用“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来形容。

(出示描写山峰的成语:奇峰罗列、危峰耸立、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这些描写山峰的成语你学会了吗

你能说一说“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色吗如果能用上这些描写岭和峰的成语就更好了。出示说话练习:

横看庐山,______;侧看庐山,______。

预设1:横看庐山,连绵起伏;侧看庐山,危峰耸立。

预设2:横看庐山,层峦叠嶂;侧看庐山,高耸入云。

预设3:横看庐山,绵延不绝;侧看庐山,直插云霄。

预设4: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侧看庐山,奇峰罗列。

(2)想象“万千风光”。

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处与低处,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

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填空)站在处看,庐山。

预设1: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

不到边。

预设2: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

人耸立在眼前。

预设3: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

约。

预设4:站在低处看,庐山高大险峻,一眼望

不到头。多少文人墨客,用诗句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配乐引读诗句)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

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

(3)体会观察所得。

引导:是啊,庐山的景色真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啊!那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多的美景呢(他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每一个地方细致观察,用心感受......)

小结:苏轼曾两次游庐山,第二次在山中流连了十余日,就是这样的连续观察,再加上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让他欣赏到庐山“各不同”的美景。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诗人眼中的庐山美景。(生齐读)

4.自主解疑。诗人见识了庐山的不同面貌,为何还说自己“不识庐山”呢(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预设1: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

预设2:作者在庐山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未能领略到它的全貌。

小结:看来,有时候我们还要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呀!瞧,诗人在描绘庐山美景时,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真是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全诗。(出示古诗,配乐朗读)

评析:围绕学生的困惑——为什么诗人不能辨认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多方式、多角度地诵读、想象。首先,抓住“身”字,从方位词入手;其次,借助微课,感受“岭”“峰”的差别;最后,引入相关古诗,充实想象。在层层深入的想象中,学生逐步将诗境勾勒出来,领略到“不同美景”,感悟到诗人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仅领悟了诗理,也自主解决了疑问。

三、比读,于合作探究中悟哲理

1.了解哲理诗。像这样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

这里还有三首哲理诗,一起来读一读题目。(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2.分组合作学习。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坐在一起学习。(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生走动组成小组)

(1)(出示学习提示)请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

①独立学习: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②交流感受: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

③合作诵读:以多种形式合作诵读古诗(如

分句读、表演读、诵读等)。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依次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再加上今

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这些蕴含深意的诗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出示富含哲理的诗句,生齐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4.应用。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请读一读下面这些生活情境,填写合适的诗句。(出示,生思考并填写,交流评议)

▲张爷爷急着想治好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