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_第1页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_第2页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_第3页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_第4页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的形成

今天,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系统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一方面又是人类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的大革命。系统科学思想史,则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系统性认识的思想历史,它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等几个发展时期。与此相对应,则产生了古代素朴的系统思想、近现代辩证的系统思想和当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科学思想。16到19世纪的科学成就,是建立在“实体”性思维基础上的(实体,substance,也有翻译为“本体”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乃至今天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则是建立在“关系”(relation)性思维基础上的。无论是近代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实体”科学思想,还是现代系统科学需要集中阐明的“关系”科学思想,在古代希腊哲学中,都已经有了萌芽。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以“实体”为核心展开,同时也包含着“关系”思想。它包括“始基”本原说、自然类观念、形式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呈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实体”问题,还是“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就已经提出。它不仅为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而且为近代产生的——作为研究的——科学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所有的观点的胚胎、萌芽。”一、“真”与“不”的对立与统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沿着希腊神话的道路,追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追问事物背后的规律,探讨浩瀚宇宙的本原。因而,自然哲学是贯穿古希腊的主导线索。从以有形体质料为本原的爱奥尼亚的“始基”本原说,到柏拉图的抽象的“理念”生成论,最后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流溢说等等,所有这些古希腊先贤们的探索,都离不开一个从探讨本原问题开始的——宇宙实体的生成问题,或者说宇宙本体的生成问题。米利都学派是最早提出世界本体或曰“始基”思想的。丹皮尔说:“这个米利都哲学学派的重要性在于,它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从可能性上来说,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可以消灭了。他们形成了一个变化的循环的观念。这个循环就是从空气、土、水,经过动植物的身体,复归于空气、土、水。泰勒斯注意到动植物的食物都带湿气,因而重新提出古来的理论,说水或湿气是万物的本质。”不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如何千变万化,它总归是有一个本体的,或者说总是有一个“始基”的,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深信不疑的真理。在柏拉图那里,具体的物质实体的“始基”被扬弃,抽象的“理念”开始成为“始基”。柏拉图将本质和现象合为一体的世界分割为二重: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柏拉图的思维路径:先是从认识上把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分割,接着将两个层次向外对象化。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是众多的、相对的、变化的,从中只能获得意见;理念世界则是单一的、绝对的、永恒的,从中却能够获得真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曾广为流传。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继承其先师的思想精髓,一方面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在亚里士多德庞大的哲学体系里,其“四因说”形而上学也是把“始基”作为其“质料因”的。与其先师所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赋予“质料因”首要的、基础的地位。从“本原”到“始基”再到“质料因”,这种历时关系,折射出古希腊自然哲学存在本体论的先导关系。从而,存在论或者说“实体论”逻辑地成为自然哲学的精神支撑。不管人类先前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的混沌不分,但只要人类探索自然背后的本原,就逻辑地并且从理论上宣告:主客体分离了。客体被外化了,被对象化了。探索“本原”的自然哲学思想作为古希腊哲学从神话脱胎的奠基性原理,其关键性还在于——自然界的客体性——独立于人的主体性。“始基”,虽然不能圆满地解释世界,但它的提出,其前提就是:过去那种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不清的——用神话解释世界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了。本原的探索,包含了主客体分离的思想萌芽。基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人被放逐到宗教和神学。但沿着这条道路,则随着人的主体性一步步彰显,人的认识能力的一步步提高,人又必然会反过来一步步放逐宗教和神学。实际上,继古希腊哲学之后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就是这一逻辑的历时性展开。本原从两个方面凸显自然事物的客体性:一是从本原的超感觉性上,二是从认识的关系上。即本原从思维-事物本性和感觉-现象两重关系上,把主体和客体作二元划分,并凝固在存在论和认识论双重层面上。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的开篇就表明了这一点:“……显然,在对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课题也必须是试确定其本原。通常的研究路线是从对我们说来较为易知和明白的东西进到就自然说来较为明白和易知的东西,因为对我们说来易知和在绝对意义上易知不是一回事。”对此,历代哲学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文德尔班就曾经深刻揭示,“始基”使自然认识脱离感官知觉,进入对客观自然实在的理性认知阶段,因为它引起思维反省感觉经验,从而暴露经验和思维的对立乃至主体(感觉)和客体(思维对象)的对立。他在《哲学史教程》上说:“事物究竟是什么或者事物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已包括在米利都学派的‘始基’这个概念中了;这个问题假设:当时流行的、原始的、朴素的对世界的思维方式已经动摇了,虽然这种假设在意识中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这问题证明了,反省的思维已不满足于当时已有的观念;而且证明了,反省的思维超过或绕过已有的观念去追寻真理。”既然世界的本原是“始基”,它可以看作是“一”。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即世界的“多”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是怎样存在的呢?于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观念。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它是唯一真正的存在(真理),运动和变化是多,是虚幻骗人的(意见);或者说,“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全)、不动的。世界物质本体以存在物存在,而存在的东西就是“实体”的存在。巴门尼德对存在作了三点规定: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生成是没有的,消灭也不可想象”哲学只有面对“思维”本身,以其为“存在”,而反过来追问,才成其为哲学;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考。翻开整个西方哲学史,“思维”即“存在”,这一命题贯穿其始终。从这一意义上说,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悬置存在者,而追问存在。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追问“实体”的存在;中世纪经院哲学追问“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则追问“认识”的存在;马克思哲学则追问“实践”的存在,等等。哲学从不同的角度追问“存在”,究其根源乃是用不同的话语方式说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思维”的事情。由此可见,“思维”即“存在”,这是哲学反思的对象性前提。恩培多克勒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哲学,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提出“四根说”。认为万物由四“根”即水、火、气、土构成。这四重“根”是万物从单一变为众多,又从众多回归单一的本原。既然世界的本原是始基,而万物的存在方式便是“实体”。因此,相应地,古希腊自然哲学便逻辑地从“始基说”过渡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对于水、火、气、土,恩培多克勒说:“这四个元素中每一个元素,按照这个体系,都是无始无终、均匀、不变的,但同时又可分为部分,在这些部分中可能发生位移。由于这些元素的混合便产生个别物体。”(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实体”是对自然界的思辨性构造,“实体”是“宇宙之砖”。只要找到“实体”这个“宇宙之砖”,整个宇宙就可以再生出来。因而“实体”是致力于从变化的自然现象中把握不变的本质的努力的产物。这种自然哲学始终着眼于永恒不变的东西——即“实体”,也即不变的真理性的“始基”来看待运动和变化。什么是运动和变化呢?这也就是当时的哲学家所说的“流变”,他们认为“流变”只能欺骗感觉。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从物质层面把握对于变化而言的不变“实体”。他说:“没有任何东西产生和消灭;如果它们不断被毁坏,它们就不再存在了;它们相互奔赴,时而成为这个,时而成为那个,而它们是始终不变的。”(“实体”问题也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中心概念和思想内核,正是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界定、分析,阐明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实体是什么?“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既不是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而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指作为属而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象种包含属一样。”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表明,“实体”本身是没有变化和运动的。他说:“凡运动都是变化”;(在这里,“实体原理”有两个重要之处:一是从变化中把握不变——它既作为关于存在物本体论的观念同时又是认识论观念。巴门尼德提出,实体是思维的对象,而变化(非存在)是感觉的对象。他说:“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如上所述,“实体”原理旨在透过变化把握作为存在的不变东西,同时又正视存在物的“流变”。而“本质——属性”的对立、“实体——性质”的对立,正是对“不变——变化”的把握和落实。它表明,“实体”是独立存在的,而性质不能脱离“实体”而独立存在。这就凸显了“实体”作为存在物的地位,而性质仅仅是“实体”的性质,不能独立存在,随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二、从“客观”到“形式”:自然哲学中“实体”的内涵和形式存在是“实体”的存在,“实体”是对变化之中的不变的东西的把握。“实体”是宇宙之砖。古希腊自然哲学以此为基础沿着两条路线去寻找和建构“实体原理”:一条路线从物质性方面展开,如“四根说”和“原子论”。另一条路线则是非物质方面即“自然类”和“形式论”的方面去建构“实体”。而“自然类”和“形式论”,即是关于现代系统科学中“整体——部分”之“关系原理”的萌芽。何谓“自然类”?顾名思义是从“类”来把握事物。古希腊哲学的“自然类”学说同时也融入存在论之中,并由此发端成为哲学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无论对有机界还是对无机界,都从类去把握自然物,而对类本身又视为“实体”。“自然类”学说包括两个重要思想:类和个体以及本质和属性。而无论是类和个体还是本质和属性都包含有“整体——部分”之“关系”思想。亚里士多德表明,个体和类,也只有它们才是实体。个体为第一性的实体,类为第二性的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实体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人、某张桌子、某间房子。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种和属,例如人、动物、植物等。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认为一切实体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实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但不能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第一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第二实体同样如此。这就是说,把个体作为实体来把握,恰恰离不开从“类”来把握个体。实际上,就某种范围来说,这就是一种“整体和部分”的数量“关系”。亚里士多德自然类学说和他关于数学的本质及其物理世界的“关系”思想密不可分。他还认为,数和几何图形是实物的属性,是通过抽象思维才被认识的,但从根本上讲,它们从属于实物,实物是第一性的实体,数是第二性的实体。毕达哥拉斯学派兴起以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对万物本体的追溯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形式论”,即从非物质性的形式方面探讨世界的本原。“形式论”由毕达哥拉斯发端,主要经由巴门尼德和芝诺,到柏拉图那里基本定型。如果说数学观念从对物质性方面把握本原的自然哲学的影响更多是针对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形式论”的影响则是从哲学和科学两个方面提供思想资源。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形式论”由柏拉图系统阐述。《蒂迈欧篇》是柏拉图《对话七篇》中唯一的科学对话篇。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形式是“真实明确的自然实体”,称之为“类型”。“形式”也从类和个体的“关系”上去把握实体。柏拉图说:“在凡是我们能用同一名称称呼多数事物的场合,我认为我们总是假定它们只有一个形式或理念的。”这样,古希腊哲学就把数学研究引向了对于巴门尼德的关于存在领域问题的探索,进而从“四根说”对于“实体”的物质性把握,转向了对“实体”的数量关系的“形式”方面的把握。如此,则“理念”和“数”结合,并成为了“实体”的“形式”。柏拉图正是如此把“万物的本质——数——这一毕达哥拉斯的主要教义与他自己的理念论结合起来”。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说在可感觉事物与理念以外,还有数理对象,数理对象具有中间性,它们异于可感觉事物者为常存不变,异于理念者为每一理念事物各独成一体,而数理事物则往往许多相似”。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亚里士多德把“物质”解释为“它本身并非此物”,却把“形式”解释为“事物的本质,此物为此物的精确原因。”与其先师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尤其重视经验,尤其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把数学与物理学等其它自然哲学分开,更多的把数学放在科学的层面,并认为数学是最精确的科学。他的自然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按自然类观念——从自然事物本身层面去把握“实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哲学家应该研究和质料不分离存在(虽然在定义里是可分离的)的“形式”,而数学是把握“质料形式”的有效工具。于是,科学数学化的观念开始萌芽,正是这种体现着数学观念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为近代哲学乃至科学开辟了道路。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作以下归纳:首先,“自然类”学说的精髓在于从“类”来把握个体的“实体性”,进而揭示“类”之作为个体的结构——也就是本质。它所建构的“个体——类”和“本质——属性”架构对于科学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就在于从“类”也即从“关系”上去揭示个体作为“实体”的结构的本质。其次,“形式论”作为自然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形式论”经由巴门尼德和柏拉图,被提升到存在论的高度,从而开形而上学哲学的思想先河;另一方面,通过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形式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下降到科学之中,自然的数学化——科学研究的数学实践,集中表现为科学知识皆以数量“关系”的形式来表达。而无论是“自然类”还是“形式论”,换句话说,无论是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还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自然,都包含了“关系实在”的萌芽。三、总之,对古希腊“物质”和“关系”思想的评价1.哲学观念的萌发古希腊人,他们追求世界的本原,但他们当时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神学教条又不足为信,就只能借助哲学来进行理性探索了。因此,这些古代西方的先贤都是哲学家。他们惯用的方法是思辨而不是实验。他们要致力于探索并阐明整个宇宙的本性,并提出自己的论证,就不能不带有各种广泛的概括和大量推测,唯一的限制是言之成理。他们必须自圆其说,向当时十分苛刻的哲学家听众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时间,无论是种子说、原子论、对立面学说、爱的结合与憎的分离、理念论、目的论等等“实体”思想,还是自然类观念、形式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关系”思想,便竞相萌发。这些思想成果对近代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的“实体”思想孕育了近现代的经典科学,古希腊的“关系”思想则孕育了当今时代的系统科学。以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科学前沿探索的时候,常常也要回到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寻找思想的火花。2.自然哲学的构造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们,无论是其“实体”思想,还是其“关系”思想,都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整体性特点。当时的哲人,都把世界描述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的性质或可还原为部分的性质,但是不能简单还原为部分的性质。(2)结构性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