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道路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安路南延线银河东沿线施工图设计说明双流正源国际荟产城融合项目配套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任务依据2021年3月收到“双流正源国际荟产城融合项目配套道路”的中标通知书,由成都空港兴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本项目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给水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绿化景观等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设计车速、红线宽度、道路长度见下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设计车速(km/h)宽度(m)长度(m)1双江路城市主干路5040965.1592荟萃路城市支路3016839.8952)交通等级:主干路为重交通,支路为轻交通;3)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轴载;4)桥涵及支挡构筑物设计荷载:城—A级;5)设计年限:主干路交通量设计年限20年,支路为10年;6)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年限主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7)净空高度:机动车道为4.5米,非机动车道及行人2.5米。8)抗震要求: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9)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依据1)本项目《工程设计合同》;2)《市政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本);3)《成都市双流县城市总体规划)(暨双流县卫星城总体规划)》;4)“道路红线图”(成都市双流区国土资源局);5)区域内1:500带状地形图;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6;7)《正源国际荟产城3#4#地块资料》;8)现场踏勘取得的资料;9)国家、四川省有关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工程概况本项目共包括双江路和荟萃路共2条道路。其中双江路长965.159m,红线宽40m,道路仅南侧有20m绿化带,由于规划20m绿化带范围内有5m宽规划渠道,因此绿化带纳入后期渠道一起实施。城市主干路标准;荟萃路长839.895m,红线宽16m,道路两侧各10m绿化带,城市支路标准。项目建设背景双流正源国际荟产城融合项目配套道路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涧漕南街以东,银河路以南,藏卫路以西,双楠大道以北。目前道路周边地块为正源国际荟产城融合项目在建地块,其中3号地块和4号地块预计2021年底交房使用。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地块开发提供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完善片区市政路网。工程地点本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涧漕南街以东,银河路以南,藏卫路以西,双楠大道以北。本项目地理位置图相交道路河道及主要建构筑物相交道路本项目区域周边现状交通干道主要为南北向的涧槽南街和藏卫路,东西向的银河路和双楠大道;区域内部主要为南北向的老藏卫路和地块施工临时道路等。相交河道本项目双江路上跨白河河道,白河位于双江路道路工程末段,呈南北流向。白河河道与双江路道路呈73°斜交。相交构筑物本项目双江路在白河处与现状藏卫路白河桥相交,现状藏卫路白河桥为3跨预应力空心板桥,拟建双江路与现状藏卫路白河桥东北侧桥台及空心板相交。沿线市政管线现状片区西侧涧槽南街道路西侧有d400污水管、d600雨水管、600x400电力排管,道路东侧为d1000污水管,d500雨水管、DN100通信管。片区东侧藏卫路道路西有d800污水管、d400雨水管、240x240通信排管,道路东侧为3000x2000雨水管、1000x1000电力管,DN600给水管,240x240通信管,D159中压燃气管。片区南侧双楠大道南有d600雨水管、军用光缆、D273、D159中压燃气管、DN400给水管、DN300给水管。道路北侧有D110中压燃气管、d800雨水管、480x240通信排管。片区北侧银河路道路北侧d800污水管、480x240通信排管,DN2200重力给水管,道路南侧为d1500雨水管。项目研究过程我院于2021年3月~2021年5月对双流正源国际荟产城融合项目配套道路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21年4月9日和2021年5月20日通过本方案设计专家委员会和规委会;并且明确了本次道路的断面、实施范围以及管线综合方案。我院于2021年6月23日通过了初设评审。初设评审意见的执行情况 荟萃路管线横断面图中给水管与雨水管的净间距不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的要求。回复:按专家意见修改,雨水平移0.5m。 双江路管线横断面图中建议调整通信、军缆的管位,该位置位于机动车道下不利于后期频繁穿缆。回复:按专家意见修改,根据《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标准(GB50373-2019)》,通信跟各管线间的间距要求较高,因此北侧通信管线平移至车道中间,避开轮迹线;南侧通信管线平移至南侧绿带内。06MS201-3图集已更新为20S515,雨水口图集也应更新。回复:06MS201-3图集未作废,目前软件仍按改图集选用,设计说明中已修改钢筋等相关说明。雨水口按专家意见改为新图集。荟萃路K0+220~K0+400段有现状d1500雨水管,需明确该管的是否废除?若不废除,则该段管道与设计雨水管管位重复,影响沟槽开挖。回复:据调查,该段雨水管道为临时管线,实施时可以直接废除。 建议在规划道路交叉口处连通双江路道路两侧雨水主管。回复:按专家意见增加连通管。荟萃路工程量表中有污水顶管,平面及纵断面未见顶管位置及顶管工作井工程量。回复:详见污水顶管设计图。补充雨污水水力计算表。回复:按专家意见修改。雨污水纵断面补充道路临时涵洞位置、高程等相关参数。回复:按专家意见修改。建议进一步核实设计排水管道与现状管道连接处的高程、管径等相关参数。回复:按专家意见修改。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7)《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0)《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1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12)《双流区市政排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设计导则》(2020年版)(13)《工程设计合同》;(14)本片区管线工程规划及已实施的道路的排水设计资料;(15)管探资料;(16)相关道路设计图;地勘资料及地质情况;排水设计排水体制和设计标准排水体制根据本片区排水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设计标准雨水计算采用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t=10(min);雨水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P=5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5;根据双流区导则,新建及改造的市政雨水管道管径不应小于d700。污水管道管径的确定:采用污水面积比流量进行设计计算,单位面积定额指标为1.4L/s·ha。根据双流区导则,新建及改造的市政污水管道管径不应小于d600。管线综合管线位置设计城市工程管线总体布置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道路红线宽度为40m(双江路)、16m(荟萃路),根据道路横断面设计,管线综合设计考虑布置雨水、污水、燃气、通信、电力、给水管线。根据区内邻近项目经验,现状接管点情况以及现行规范标准,确定本工程管线综合横断面。双江路管线横断面布置双江路红线宽度为40m,各种管线考虑双侧布置。东侧有20m绿带,近期绿带暂不实施,管线尽量布置于40m范围内考虑。40m红线宽度道路管线横断布置图荟萃路管线横断面布置荟萃路红线宽度为16m,各种管线单侧布置。16m红线宽度道路管线横断布置图管线高程设计合理确定各种管线的位置,管线相互间水平与垂直净距应符合规范要求。本工程的所有工程管线采用分类布置埋地敷设的形式。因道路下设置综合管廊,地面上布置的管线仅有雨水、污水以及燃气管线。管线交叉的避让原则应遵循压力管线让重力管线、未建管线让已建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检修次数少且方便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且不方便的管线。各管线竖向设计如下:雨水管:管顶覆土1.5~2.0米左右;污水管:管顶覆土3.0~4.0米左右;给水管:管顶覆土0.8~1.5米左右;天燃气管:管顶覆土1.0米左右;电力通信管:管顶覆土0.8~1.0m左右;路灯:覆土0.5米左右。排水工程排水设计原则1)、城市排水管道方案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2)、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3)、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排水设计参数雨水设计参数雨水系统采用成都市水务局2015年5月21日发布的“关于发布成都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修订)的公告”中的最新暴雨强度公式: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考虑本项目区域的重要性,道路部分的重现期P=5年。地面集水时间t1=10分钟。径流量系数根据用地性质和建筑密集度的不同而变化,几种不同性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见下表:几种不同性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列表序号区域性质综合径流系数1城镇建筑密集区0.60~0.702城镇建筑较密集区0.45~0.63城镇建筑稀疏区0.20~0.45综合近远期并考虑本区今后发展,综合径流系数取0.65(绿地取0.15)。污水设计参数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污水管道设计参数如下:①水力计算公式:Q=Av(m3/s)V=R=A/Pn—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采用0.014。污水面积比流量取1.4L/s·ha。②管道坡度及充满度:结合设计道路地势以及污水干管高程,污水管道设计坡度的取值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接近道路的设计坡度。③污水管道的最大充满度管道的设计充满度参照遵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的规定。具体见下表: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表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d≤3000.55d=4000.65500≤d≤9000.70d>10000.75④最小设计坡度最小设计坡度表管径(mm)最小设计坡度(‰)300塑料管2.0,其他管3.04001.55001.26001.08000.810000.612000.6d>13000.5⑤检查井间距检查井最大间距管径或暗渠净高(mm)雨水(合流)管道污水管道200~4005040500~7007060800~100090801100~15001201001600~2000120120排水现状分析雨水排水现状片区周边4条道路均为现状,南侧双楠大道已建d600雨水管道,西侧涧槽南街已建d500~d800雨水管道,北侧银河路已建d1600雨水管道,东侧川藏路已建d500雨水管道。双江路南侧的规划沟渠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东侧有白河,洪水位482.083m,河底478.583m。污水排水现状片区周边4条道路均为现状,南侧双楠大道已建d1200污水干管,西侧涧槽南街在建d1000污水干管,北侧银河路已建d800污水管道,东侧白河西侧已建d900污水干管。排水规划分析雨水排水规划分析根据双流区雨水规划,双江路和荟萃路雨水分别向四周排放:向西排入规划沟渠,向南排入双楠大道,向北排入银河路,向东排入白河。雨水规划如下图:雨水规划图根据实际道路竖向,正源荟片区较周边道路稍低,西侧沟渠暂不实施,南侧双楠大道现状雨水管径较小,北侧银河路雨水管径较大,但其地势较高,东侧为白河,可见白河作为雨水出路比较可靠,因此本项目将白河作为排水(雨水)出路。污水排水规划分析根据双流区污水规划,双江路和荟萃路污水分别向四周排放:向西接入涧槽南街,向南接入双楠大道,向北接入银河路,向东接入川藏路。污水规划如下图:污水规划图根据实际道路竖向,正源荟片区较周边道路稍低,西侧污水为在建,南侧双楠大道污水管径满足可以排入,北侧银河路污水管径较大,但其地势较高,东侧为沿河截污干管可以排入,可见双楠大道和沿河干管均可作为污水出路。同时目前双楠大道拟进行改造,为减少项目交叉,设计考虑本项目将东侧沿河截污干管作为排水(污水)出路。雨水排水工程设计平面设计双江路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7.51ha,转输汇水面积为43.60ha。荟萃路雨水本段汇水面积为9.53ha,转输汇水面积为4.06ha。双江路雨水设计管径d700~d2000,雨水向东排放,最终排入白河。荟萃路雨水设计管径d700~d1200,雨水向中间排至双江路,北段由于地块开发时序问题向北排至银河路雨水系统。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如下:排水(雨水)总体方案如下图:雨水管道总图纵断面设计新建雨水管道坡度按0.2%-0.3%左右控制。雨水预留支管道路常规段一般按间距90~120米左右布置雨水支管。根据正源荟各个地块所提排水资料,有雨水排出口出均设雨水支管,并核实排入高程。新建雨水预留支管管径为d600,坡度为0.5%。雨水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规划道路红线外、绿线内1.0米处。污水工程设计平面设计荟萃路污水本段服务面积为9.53ha,转输服务面积为40.85ha。污水量为70.53L/s,d600,i0.15%,h/D=0.39,v=0.70m/s。双江路污水本段服务面积为7.51ha,转输服务面积为33.34ha。污水量为57.19L/s,d600,i0.15%,h/D=0.35,v=0.66m/s。双江路污水设计管径d600,污水向中间排放,最终排入新建双楠大道污水干管,进入牧马山污水处理厂。近期考虑双楠大道及下游尚未贯通,考虑双江路末端与现状白河截污干管连通,解决污水近期出路问题。荟萃路污水设计管径d600,污水向南排至新建双楠大道污水干管,进入牧马山污水处理厂;北段由于地块开发时序问题向北排至银河路污水系统。排水(污水)总体方案如下图:污水管道总图纵断面设计新建污水管道坡度按i0.15~i0.3%左右控制。污水预留支管道路常规段一般按间距90~120米左右布置污水支管。根据正源荟各个地块所提排水资料,有污水排出口出均设污水支管,并核实排入高程。本次设计污水预留支管管径为d400,坡度为0.5%。污水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规划道路红线外、绿线内1.0米处。管材及附属构筑物管材雨水口联络管采用Ⅱ级钢筋砼平口管,其余雨污水管道中,d<1200采用承插式钢筋砼管,d≥1200采用企口式钢筋砼管。推荐采用预埋式胶圈钢筋砼管。当管顶覆土1.0m≤H≤4.5m时采用Ⅱ级钢筋砼管,当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Ⅲ级钢筋砼管,当管顶覆土H<1.0m或H>7.0m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钢筋混凝土管管材应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11836-2009)》标准要求。管径超过2000mm采用钢筋砼渠道。管道接口及基础雨水联络管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详06MS201-1/29。其余管道接口采用柔性橡胶圈承插接口,详见《弹性橡胶密封圈接口大样图》。管道连接所采用的弹性橡胶密封圈的性能应符合《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GBT21873-2008)》的规定。雨水口联络管采用360°砼基础。其余管道当管顶覆土1.0m<H≤7.0m采用砂石基础,当管顶覆土H≤1.0m或H>7.0m时采用360°砼基础。砂石基础材质详见06MS201-1-6第4.6.7条,为级配碎石。360°砼基础详见大样图,每隔20~25m设柔性接口,可采用06MS201-1/36中180°混凝土基础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接入涵洞的雨水管段,应采取加强措施,防止管道受力不均匀沉降。采用360°满包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标号为C15。接入涵洞雨水管,加固入口前1.5m管长范围。当雨、污水支管与排水主管间垂直净距小于0.15m时,对交叉处的排水主管采用C15砼满包。管道基础应置于密实的未扰动的原状土层上,地基承载力要求:承载力≥0.12Mpa。若遇流砂、淤泥、松散杂土及回填土等软弱地基时应采取换土回填砂砾石等加固措施,使之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雨、污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0.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4m,再回填0.4m厚的砂砾石(若下部已为砂砾石,则取消该换填),夯实后作为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基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检查井做法详见06MS201-3。检查井盖座须符合《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盖(座)采用五防球墨铸铁雨水井盖(座),承重等级≥D400级。车行道井盖应与道路齐平。位于绿化带、人行道的检查井盖(座)采用五防球墨铸铁雨水井盖(座),承重等级≥C250级。位于人行道的检查井盖采用双层井盖,上加装隐形井盖,井盖应与人行道齐平,盖铺装同人行道铺装。位于绿化带的检查井盖应高出绿化带0.20m。井盖严格按图集《井盖及踏步(06MS201-6)》要求安装。检查井与管道连接处下部120°范围内采用C15砼振捣充填。排水检查井均加装防坠网。防坠网网绳为高强度聚乙烯材料,网体的网绳直径8mm,网绳由不小于3股单绳制成,单绳拉力大于1600N;防坠网的直径600~800mm,网目边长不大于100mm,承重不低于300kg,网绳断裂:≥3000N;耐冲击:≥500焦耳。防坠落装置须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小于300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已建检查井须相应增设防坠装置。球墨铸铁井盖(座)应符合四川省地方标准《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的要求。雨污水检查井盖应有明确标识,不得错盖。检查井爬梯均采用塑钢爬梯,施工时爬梯必须井筒共同浇筑,保证爬梯安全稳固,其余均严格按图集《井盖及踏步(06MS201-6)》要求安装。跌水井当井内有支管接入管顶与管顶的落差h≥1.2m时应设竖槽式或阶梯式跌水井,采用06MS201-3国标图集。当井内有支管接入管顶与管顶的落差0.5≤h<1.2m时可用C30混凝土垫层加固,厚20cm,以防冲刷。雨水口道路上的雨水口采用双箅偏沟式雨水口,做法参见16S518/43页。交叉口处采用三篦偏沟式雨水口,做法参见16S518/44页,同时雨水口联络管改为d400。雨水口连接管一般采用d300管径,串联3个以3个以上雨水口后采用d400管径,坡度i≥0.01,采用C15砼360°满包。雨水口埋深H=1.0m,底部加深0.3m以沉砂。在道路交叉口及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雨水口应设在该段最低处。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雨水箅顶部与其相接的道路路面低2cm,并应与道路路面平顺连接。在新增加道路开口位置,须将雨水口作相应调整,雨水口与预留支管之间的关系见《雨水支管与雨水口关系图》。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以保证有效收水。预留支管(井)预留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红线外2.0m处或绿线内处,具体位置详见排水平面设计图。雨水预留检查井加深0.5m用于沉砂。当道路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低于道路设计标高1.5m以上,或无条件做检查井时,可暂不设置支管检查井,仅将支管伸出路肩墙0.5m,用页岩实心砖将管口封死;道路道路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高于道路设计标高1.0m以上时则将支管埋至路堑墙脚,支管检查井视地块开发情况适时砌筑。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做好地面标记和施工记录,以便今后查找。为保证今后支管接入时不破坏支管检查井,需预埋一根与支管管径同样大小的管道,长度为2.5m。地块有现状管接入处,需与现状管接通。沟槽底换填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主要地质构成为:杂填土、耕土、粉质粘土、粉土、细沙、松散卵石等,本次设计污水管道基本位于耕土、粉质粘土,粉土、细沙、松散卵石范围内。耕土前期全部清除,根据地勘报告,粉土、细沙均不满足设计管基承载力要求,因此设计对其进行超挖40cm后换填,换填材料为连砂石。预埋横穿管为便于道路两侧今后管线横穿,设计考虑在道路交叉口及正常段每隔一定设置一处横穿管道,采用4*d600钢筋砼管作为预埋管。埋地管道抗震设计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本项目排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根据《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本项目排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承插式排水管道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承插连接时,需保证承插到位。管道与检查井洞孔之间采用双层密封胶圈连接。管周回填土均采用符合要求的优质土,密实度做严格控制。海绵城市专篇海绵城市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趋突出。“水少为忧、水脏为患、水多为灾”,水的问题成为困扰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中,明确提出应加快成都海绵型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及参数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5),成都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按下表执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一览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65%70%75%80%85%降雨量(mm)11.914.417.440.7按成都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双流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以及片区现状的具体建设情况,本次片区内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80%计,即海绵城市建设设计降雨量为32.7mm。采用的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2、《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5、《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5)6、《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8)设计原则1.考虑到成都市影响海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排为主。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景观绿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荟萃路人行道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由地块统一打造,不采用透水铺装;双江路南侧绿带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人行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6.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片区内径流分析根据用地规划,本次设计道路两侧地块为住宅用地和绿化用地,所以结合片区内各个地块的具体情况,片区内部汇流情况如下:荟萃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种类径流系数Φ汇水面积ha面积占比沥青路面(车行道)0.801.0242.04%透水铺装地面(人行道)0.301.4057.96%总计2.42100%综合雨量径流系数0.51双江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种类径流系数Φ汇水面积ha面积占比沥青路面(车行道)0.802.7467.52%透水铺装地面(人行道)0.301.3232.48%总计4.05100%综合雨量径流系数0.64“海绵城市”总体方案设计1.片区总调蓄容积:—设计降雨量,32.7mm;—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地块汇水面积(ha);荟萃路:V=10x32.7x0.51x2.42=403.58(m³)双江路:V=10x32.7x0.64x4.05=847.58(m³)本次设计新建道路为满足海绵城市设计要求,荟萃路和双江路需要有效调蓄容积应为:403.58+847.58=1251.16m³;2.工程技术措施根据规划,双江路南侧有20m绿带,荟萃路两侧各有10m绿带,如下图所示:(双江路路南侧20m绿带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本次设计道路红线宽度为40m和16m,荟萃路由地块统一打造,不计入本次设计范围;双江路人行道均采用透水铺装。a、径流控制方式车行道排水排入市政管网,人行道雨水经透水铺装下渗到人行道基层,经纵向带孔PVC管收集后汇入就近市政管网。b、人行道路面结构本次设计人行道采用透水结构层:8cm高承载天然骨料砾石地坪+15cmC20透水砼基层+15cm级配碎石。上述具体工程技术措施的总有效调蓄容积为:—有效调蓄容积—人行道面积—孔隙率—人行道结构层厚度—有效蓄水系数,取0.75材料孔隙率%厚度cm高承载天然骨料砾石地坪158C20透水砼基层1015级配碎石1115ΣPhr0.0435本次设计双江路人行道可进行有效调蓄的容积V=0.75x10471x0.0435=341.62m³。综上所述,通过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实际完成的有效调蓄容积W=341.62m³,剩余909.54m³调蓄容积需由双江路南侧绿地及周边绿地提供。因荟萃路人行道和双江路南侧绿地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内,因此地块设计单位和绿化设计单位应注意满足调蓄容积,以达到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施工要求施工放线管道中心线应严格按标准横断面管位排列图放线定位,检查井按道路桩号定位,转弯或道路横断渐变段处按检查井坐标定位。为了避免截断管材,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不超过1.0m。图中所示检查井桩号均指井中心桩号,检查井桩号与道路中线桩号一致,施工时应注意转弯弧线处井位桩号与中线的关系。施工准备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排水工程使用的管材及各种产品必须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使用许可证。施工前应首先核对与本工程相交(或相接)的外部道路排水管平面位置与高程,确保管线衔接平顺。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进行,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方向。管道两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移位。若需分段施工,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管底高程及管道设计纵坡,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安全措施施工作业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及当地安监、质检部门要求,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并应预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平时应经常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管槽开挖基槽开挖前,应对拟开挖场地地下管网及其它构筑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以避免施工对其它市政设施及地下管道的破坏。排水管道(渠)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通常当采用砂石基础时按参见06MS201-1执行,基坑宽度为D+2t+2a,当采用砼基础时按GB50268-2008执行,基坑宽度为D0+2(b1+b2+b3);基坑工作面宽度及沟槽边坡严格按相应规范及地勘报告施行。对特殊的管段,沟槽宽度及开挖边坡由施工方案确定。地勘报告建议坡率如下表:管道采用开槽法施工。当土(石)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m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果超挖应进行地基处理。有地下水时,应进行施工降水以保证干槽施工,当降水不利地基被扰动应进行地基处理。沟槽开挖的宽度、边坡坡度、分层开挖每层深度应根据施工规范并结合实际清况确定。人工挖槽时确保堆土安全,堆土高度、距槽口边缘距离及地面堆积荷载应满足规范要求。开槽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会同有关方面进行验槽。验槽后应即时组织施工进行回填确保沟槽施工安全,避免坍塌。管槽开挖应确保安全,深基坑应跳槽开挖支护,不能长距离开挖,注意防水冲刷。检查井铭牌新建、改建排水检查井应同步安装“市政排水检查井铭牌”。排水检查井铭牌制作、安装要求:铭牌应固定在井座内壁,铭牌基本内容应包含管道性质、管径、管材、检查井编号、水流方向等基本信息,具体如下图所示:铭牌采用厚2~3mm,大小为80mm*60mm的不锈钢板,腐蚀工艺加工出凹凸字样,文字颜色为黑色。在铭牌四边开一直径约3mm的小孔,方便固定。可用螺栓固定于井座内壁下方。管基及检查井回填管基达到设计强度及闭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沟槽回填。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120Kpa)的原状土层上,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必须清理至原土后,回填砂卵石至设计标高后再做管道基础。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如管道沟槽位于填方区,需按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0.5m再反进行开挖施工。基坑图若对某段进行详细设计,则该段按基坑图纸进行施工。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回填材料压实后应与井壁紧贴。为防止车行道检查井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在检查井井周宽0.6m及雨水口周边宽0.5m范围内采用C15商品砼反挖回填,回填深度至井底。管道周边回填详图沟槽回填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4.5节的要求执行。刚性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除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采用轻型击实标准,其余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如下:刚性管道沟槽回填部位与压实度示意图Ⅰ、Ⅰ'(管道胸腔)--回填土压实系数为0.90~0.93;Ⅱ(管顶以上0.5m)--回填土压实系数为0.85(要求用木夯夯实);Ⅲ(管顶以上0.5~2.5m)--回填土压实系数≥0.90;Ⅳ(土路床下0.6m)--回填土压实系数≥0.95(土路床下0.6~1.5m)--回填土压实系数≥0.90;其中Ⅰ(Ⅰ')、Ⅱ区采用连砂石回填,若Ⅲ、Ⅳ区域与道路设计路基重合,应按道路回填要求进行具体施工,未重合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回填。当雨污水管道位于不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土上,沟槽底部换填0.5m连砂石。当雨污水管道位于软弱交接土层时,管道与管道之间采用双层密封圈。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06MS201-2总说明的相关内容。闭水试验雨、污水管道均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有关要求带井作闭水试验。施工降水当管线(特别是污水管线)埋设较深、超过地下孔隙潜水时,应考虑必要的降水措施和坑壁支护措施。施工验收施工中各分项、分部及单项工程均应采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时检查验收。上道工序、分部工程未按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或相关分部工程的施工。排水系统管养维护涉及现状排水系统井下施工及排水工程建成移交后的运行维护,应严格按照现行《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及《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执行,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危大工程注意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

2018.

3.

28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管线基坑开挖等施工环节可能会出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当基坑开挖深度≥3m

时,

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并注意:

施工前必须现场踏勘,准确摸清开挖基坑与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物的相互关系;

除出土运输车辆外,基坑边10m

范围内不得停放施工重型车辆;

砫泵车停放位置处应做加强处理;

基坑开挖前应在现场准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砂包等材料,发现异情后可采取卸土、回填等应急措施。

发生坑底隆起、坑底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