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天诗评注_第1页
孙燕天诗评注_第2页
孙燕天诗评注_第3页
孙燕天诗评注_第4页
孙燕天诗评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坎坷世路 诗意人生 孑小燕天诗简评孙克昌(1910—1960),别号燕天,世居庄浪县水洛城,清末民国门族颇盛,其族祖庆伯、天章贤昆仲,皆为邑中名士,仕绩著于里乘,德行称于乡间;族内擅文笔能著作者,代不乏人。燕天先生世守彝训,砥励名节,毕业甘肃省立第一师范高级师范科。时抗日事起,国难当头,遂投笔从戎,供职于兰州防空司令部。曾历任军需处副处长、总务科中校科长、甘肃省政府咨议、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建国后申请辞职,回乡晏居,直至谢世。有《砚田诗草》、《归来诗草》行世,收诗二百二十九首,皆自恭书。民国间,甘肃省“千龄诗社”征稿,应征者五百馀,其所供诗名列第三,识者叹赏,其诗才造诣之精深,可见一斑。孙、燕天先生少年志学,读书金城,中年投笔,救亡图存,老年归里,安常处顺。无论险夷,恒以诗文来记时事,借翰墨以抒胸臆。综观其生平与创作,系心国事,爱国爱民,为国输诚效力,建功立业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当国难当头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请缨从军,“立誓雪国耻”(《家世自述》),日寇猖狂时,他感到“举目河山惊破碎,更何情绪醉桃红?”(《和友人安宁堡赏桃花原韵》)对列强侵华充满忧虑。并勉励子侄“愿勿忘此恨,操弩向扶桑。”(《抗战数载日寇愈狂书此以示侄辈》)“既吊孤魂游泽畔,复伤新血染江波。五丝难系衡山梦,壮士不吟易水歌。”(《端阳节怀古并序》)对在抗御外侮中牺牲的中国军人表示深切地哀悼。他歌颂李广、岳飞、吴玠、吴璘等民族英雄:“气吞河岳军心壮,威立边庭敌胆悬。一代将才谁伯仲,纵无侯爵也流传。”(《天水李广墓》)“巍然存庙貌,万古景英风。壮志吞胡虏,精忠忤相公。”《湖滨敬谒岳王庙》)“并肩鞅掌勤王事,吞胡壮志凌云霄。将军奋勇挥天戈,义师所向胡尘扫。”(《吴山怀古并序》)作者赞壮士气节,慕英雄功业,渴望任用贤才,御外侮,振军威,雪国耻。写得雄浑悲壮,有很强的感染力。《追述归家三首》《陇头吟》生动地再现了民国末年关陇一带强征暴敛的现实;被抓兵役的悲残生活。描绘了因战争导致百姓骨肉分离,民不聊生的景况。作者直问:“嗟呼民何辜,讵堪如此戕?豆其燃太急,将何戍边防?”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无比同情,对当政者的草菅人命予以揭露遣责。《题刘果斋先生铜像四首》抒写了作者对“双肩担道义,富贵薄浮云”的刘果斋的赞美,对其万古清名的羡慕。“至望深怜民疾苦,良筹再运子房帷。”《欢迎邓宝珊将军赋呈》,则婉曲表达了怜民疾苦,造福一方的期望。《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八首》《敬和苏公友沂诗四首并序》《祖国十二诗人并序》《祖国二首》等篇,表达了对国父的真切怀念,对中华繁荣富强的寄托,对新政府的拥护,对社会安宁的礼赞,对国家强盛的期待,对祖国诗人的景仰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用诗笔揭露和谴责侵夺,真实反映民族危机和人民苦难,渴望振兴国力救亡图存;祈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能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是燕天先生爱国忧民诗作的主旋律。孙先生虽然“三十充旧职”(《述怀》),由于“绣罢鸳鸯绣凤凰,年年忙作嫁衣裳。”(《幕府杂咏之一》)始终“未得要路津”(《述怀》)。归里后,遽逢天道之转,惊于沧桑世变,不免有“嗟余高举目,新旧两茫茫”(同上)之感叹。然因作者胸怀宽广,眼界开阔,认为社会变迁乃自然法则,人力不可挽回,“自感自惊还自勉,从头立志作人民”(《记事四首并序》),故不惊不畏,接受变化之洗礼,“努力做新民”(《述怀》),以期尽快与新思想,新生活状态相容,与社会合拍。《慎行藏》《宜睡不宜诗》《戒酒铭》《戒侥彳幸》《从新做人》《忙里寻幽》《四十六岁生辰有作二首》《脩身》《慎言》《勤学》《怀德》《记梦三首》《I、归》《愁怀无聊书此排遣》等修身励志篇什,集中表现了作者不为名利所摇,凌风傲雪,甘于寂寞,达济天下,穷善其身,自警自省,洁身自好而又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信条与处世态度。对时局充满善意的讽喻,充满忧患与期望。作者既不尊古守旧,亦不非古是今,故能独立思考,超然物外。表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宽容的胸怀和出众的智慧。“持身敢诩如金玉,宿志枉存学圣贤。无情滚滚随波转,谁爱黄花晚节坚”(《愁怀无聊书此排遣》)。正是根植于这些传统道德的深厚修养,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当面对受审查遭批斗等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时,他能适时调整自己,泰然处之,达观面对。无论顺逆,恒以清节自励,清贫自守。无论是“官小禄石乏,俸微囊空悬”的秋夜,还是“荣华秋露暂,风雨故人疏”的闲居;无论走在“千声鸟碎大江头”的京杭道中,还是处于“进退不得失自由”的暴雨之中,甚或在洗心革面的劳动改造中,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孙先生总能以一颗诗心面对生活,始终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念。这使得他的许多写景记事诗,充满着诗情画意,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含蓄蕴藉而情景交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五泉杂吟八首》,情真景切,意趣盎然,音节和谐,流丽清新;《奉和故处士赵秀三先生槐村八景诗并序》,体物工切,刻画入微,想像丰富,音韵和美;《移居五泉三首》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显得言有尽意无穷;《陇头水四首》章法灵活,长于比兴,音调婉曲,情感浓烈;《兰州竹枝词五首》比喻生动,描绘传神,如同五幅民俗风情画,传达出对地方民情的关心热爱;《秋雨绵延经旬不晴偶成五律》《石门题壁并序》《题赵氏花园二首》《杨氏山庄》《雨后登紫荆山纵目》《五柳村即事》诸作,构思精巧,写得深情绵邈,表现了对故里风物的喜爱与赞美。故里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山山水水,四序风雨阴晴,使尘世中疲惫的身心得以清净。诗人以一颗赤子之心,深契于山水自然之灵境,发掘出自然山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在瞬间里感受着生命的永恒。《农村乐事十二首》《家山风情二首》等篇什,以质朴、精练的语言,通过对平凡事物和具体形象的描述,表现了春播秋收的劳动景象,讴歌了美好的田园风光,热情赞美了平凡的劳动生活,倾吐了自己亲自耕作的体会和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愉快心情,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风格冲淡自然,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孙燕天先生终身坚持真理道义,恪守不渝,不因时代的悖乱而人云亦云,这种思想在诗中屡有表现。如《景阳乡铁矿并序》,以史笔的形式,真实再现了狂乱年代的荒诞与无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高山险道涧底挑水感而赋之三首》,记述了劳动的危险与艰辛,表现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与对末来的希望。“锄草如锄恶,务尽不少遗。但须分良莠,更要慎耘籽。若使随苗尽,焉用锄草为。莽莽大地上,万事俱如斯。”(《耘桑》),则表达了对极左年代不分良莠,对旧职人员乱扣帽子,随意“专政”的意见,指陈时弊,有较强的讽喻色彩。作者还写了不少善于融情入景、手法各异、富有特色的怀人赠别诗。《六载》《悼亡室苏氏八首》两篇,用细腻的笔触,表露了久蕴于内心的悲哀与伤情,音韵凄婉,朴素真忱,表达了对青春而逝的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先严十周忌日系公未归二首》《先师赵子脩逝世二周年》《杨煜荃表叔三周》《怀师二首》等篇,悼亲怀师,一汪情深,写得流畅圆润,不事藻绘而姿致动人。其赠别诸作,或刻画友朋形象,或借景物烘托,或虚实相映成趣,或苦口婆心劝慰,皆饱含真情,有深契入理之妙趣。如“读易以消夏,弄孙聊解颐。”、“奋袂诗千首,敲棋日几回。”(《与张质生前辈晤设后赋呈二首》),“黄花秋景瘦,绿酒别情长。”、“人离三陇地,帆绕九江城。”(《送徐韵潮归江西二首》),“此别应须齐努力,黄花晚节慎行藏。”(《送别汪奏卿同事返原籍江西三首》),“膝下孙长绕,窗前草不除。”(《张致堂先生七旬晋八寿辰二首》),“西风吹老篱边菊,归客将登雪夜舟。”(《送友南旋》),“此日长才亲百里,风翻华盖马蹄轻。”、“舟子惟期波浪静,稳帆顺势向前流。”(《赠王绎如二首》),“莫谓调羹容易事,酸辛须要自家尝。”、“应自今朝舒骥足,登峰造极赖深功。”(《送专科毕业学生三首》)“能慰亲心即是孝,何须衣锦方为荣。”(《送冠舫侄返武威教学同韵二首》),“望汝体吾心,读书勤探讨。渑倪多用功,及时修文藻。前途须自勉,家声还要保。”(《戒侄孙冬生子二首》),都是其中的名句。诗人善于撷取生活细节,熔铸人情物理,用比喻手法,化抽象的品格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加以用笔收敛,从容不迫。故其味油然而长,渊然而深。其他如登临览胜、逆旅行役、唱酬述怀之作,咏物诸篇什,虽非其作主流,但都能寄社会时代之感于个人悲欢之中,把精警的立意蕴含在具体人事的传神描绘中,通过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烘染,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神韵。或写小景,或发幽思(《枕石听流》《固关即事》《屏居药庐》《迁入故居小楼并序》);或气势雄健,境界壮阔(《兰山春眺》《玉门行》)或内涵浑厚,意绪苍凉(《四墩坪春眺》《秋意》《记事四首并序》《梦与岳丈苏公友沂晤谈醒而有作四首》);或托古讽今,婉评时世(《苏堤眺望》《西湖一览》《苏小小墓》《京杭道中四首》);或即小见大,借题发挥(《读因是子静坐法后并序》《崆峒双玄鹤并序五言八韵得玄字》《记梦三首》)或托物寓意,曲折传情,(《养麦花二首》《咏芍药花三首并序》《题净慈寺神运井并序》)。这类篇章,皆寓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人以美的启迪,传达出特定时代条件下受压抑文人苦闷忧痛的心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时代的风貌。孙、燕天先生的诗,风格上以清新直白为主,兼有幽奇秀朗之致。前者音调浏亮,主旨显豁,后者自然流畅,婉曲含蓄;作者善于概括和想象,长于运用白描、烘托等传统手法,以境相为语言,能敏感把握语言的内部联系,将丰富的意蕴熔铸在短小的形式之中,开拓出一方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地方文化中又一道绮丽风景,与清末民国邑贤前后辉映,为闾里文苑增辉。曾传张治中将军遣人问讯,先生避而未见。由于受到政治气候影响,加之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先生诗苑之花蕾未能完全绽放,故诗中蕴蓄了许多被压抑而不能宣泄的感情,从而形成既直白奔放洒脱又哀怨缠绵,言近旨远,词淡意浓的艺术效果。“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袁枚《随园诗话》)。读燕天先生之诗,则庶几近之矣。孙燕天先生一生以诗为侣,对生活别无奢求,“得饱应无沟壑虑,投闲反有简编忙。”(《麦黄有喜》),“胸次涣然若冰释,唯余一念是诗囊”(同上)。面对动荡的时局,恶劣的处境,一方面,他用达观向上的笔调来顺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脉搏,一方面,又沉浸在古典诗意中寻求精神的纾解和情绪的慰藉。当通过诗的幻象将胸中的块垒释放时,殷忧与苦闷便涣然冰释,表现出一种无法言喻的轻松。做诗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凝聚在一歌一咏之中,并通过诗的艺术淋漓尽致地传达给我们。因此,他呈现给我们的,是心路的历程,是思想的轨迹,是真情的流露,是时代的印记,是超然物外的清新,是家乡泥土的芬芳,是生命流程中的一抹曙光,是艰难困苦中的一丝微笑,是文化的记忆,是精神的财富。今其子孙树强先生,欲裒先翁诗以付梓,因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