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_第1页
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_第2页
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_第3页
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汉代以后,佛教在中国被引入,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过程,即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全面动态过程。汉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佛教逐渐摆脱印度佛教的印记,最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宗教及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近千年历史,留下了三大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明清以后的佛教中国化确定了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也为今天的宗教中国化工作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启示。一、认同验证:“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原真性佛教入华之前,已经在邦国众多的印度社会盛行了数百年,早已形成了教权高于王权、沙门不敬王者的传统,这是我国的世俗皇权所无法接受的。西晋以前,由于“汉人皆不得出家”政策的长期实施,加之来华僧人均享有国宾的待遇,佛教与世俗皇权的矛盾还未凸显。东晋以后,由于南北政权的大力扶持,佛教迅速发展为拥有众多的虔诚信徒和强大经济实力的宗教组织,与世俗皇权的矛盾也随之全面激化。最先凸显的是“沙门不敬王者”与朝廷礼敬制度的矛盾。为了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东晋咸康六年(340)和元兴二年(403)、南朝刘宋大明六年(462)、隋朝大业三年(607)和唐朝显庆二年(657),都曾颁布过要求僧人跪拜君王的诏令,也都因朝臣和高僧的反对而作罢。不仅如此,各地僧团还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甚至威胁到世俗皇权的兵源和财源,这就引起了四次灭佛运动。第一次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太武帝拓跋焘于438年、444年和452年三次下诏,令五十岁以下的僧尼还俗,处死不服从的僧人,甚至宣布佛教为邪教。第二次发生在北周武帝时期。当时,北周佛教拥有三万多所寺院、三百多万僧人和无数田产,但“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北周武帝于575年下诏,短短四年,就还俗僧尼100多万人,拆毁佛寺1万多所,佛教的经济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第三次发生在唐武宗时期。当时,唐王朝已经全面衰败,各地百姓苦不堪言,但僧人们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激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845年,唐武宗下诏灭佛,两年时间就拆毁佛寺5万余所,没收寺田几千万顷,还俗僧人26万余人,佛教从此一蹶不振。第四次发生在后周显德二年(955),不到两年,周世宗就拆毁无额佛寺3万多所,还俗僧尼75000多人。经过四次灭佛运动的打击,佛教终于认同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接受了各级官府的管理,走上了全面中国化。二、佛教制度的国家寺院度麻黄汉唐时期,虽然佛教多次遭到打击,但由于受到了各级民众的顶礼膜拜,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为神化皇权、教化百姓,同时也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很多皇帝都采取了推崇佛学、礼遇高僧、严禁私自剃度和私建寺院的政策。代代相因,就形成了完善的僧官制度、寺主制度、度牒制度和寺院等级制度,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僧官制度发端于东晋,成型于南北朝,明清时期继续施行,是我国封建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僧官分为中央僧官和地方僧官。中央僧官设大僧正一人、都维那数人和若干属吏;地方僧官有州、郡、县三级。州级僧官设僧正一人,州维那数人;郡级僧官设郡僧正一人,郡维那数人;县级僧官只有僧正一人。各级僧官均由僧人充任,协助各级官员掌管佛教事务。寺主是某一佛寺的管理者,汉魏时期的寺主或由僧众推举,或由檀越(寺院财产的主要捐赠人)公举,官府不予干预。南北朝时期,皇帝和官员开始向寺院指派寺主,但人数极少。隋唐时期,官府开始向寺院指派监丞,其地位在住持(寺主)之上,寺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宋元时期,国家寺院的住持通常由官府宣敕任命,是为敕差住持制度,这项制度起初施行于京城,由开封府负责,后来推广到全国,改由尚书祠部负责。据学者统计,宋代的敕差住持多达有104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国家寺院。明清时期,国家寺院的住持任命更加规范,基本程序是:地方僧司推举候选人,经礼部祠祭司、各科道官和僧录司三方考试,通过者由僧司呈请礼部任命。不断完善的寺主制度,是僧官制度的重要补充,成为世俗皇权掌控寺院事务、优待著名僧人的重要手段。度牒制度发端于北魏,形成于唐朝,适应于宋元明清四朝,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度牒的发放。唐代以后的度牒一般由礼部的祠部发放,上面详细记载着持有者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等信息,是僧人的合法身份证明,凭此可云游弘法,并享受免赋税、兵役和徭役的特权。第二,获得度牒的途径。汉唐时期,僧人获得度牒的途径有特恩、保举和试经三种。经王公贵族或高僧保荐出家为僧的叫保举,奉帝王诏令而出家为僧的叫特恩,经过试经考试而出家为僧的叫试经。唐朝以后,试经逐渐成为僧人获得度牒的主要途径。试经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僧录司和礼部共同负责,应试者均为行童,考试内容是《法华经》和《心经》,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度牒。试经制度的长期实施,不仅保证了僧人的文化质量,也提高了其社会地位。第三,严禁私度。严禁私度是历届王朝的一贯政策。早在北魏时期,灵太后就宣布:“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违旨论。邻长为首,里、党各相降一等。县满十五人,郡满三十人,州镇满三十人,免官。僚吏节级连坐。私度之身,配当州下役。”明清的律法也规定:“若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私度者,与同罪,并还俗。”这些政策的长期实施,既体现了世俗皇权的权威,又有效地控制了佛教规模,对佛教中国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寺院等级制度来源于西周以后的国家祭祀制度。根据这项制度,我国的国家祭祀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庙宇分为宗室庙宇、地方庙宇和淫祀庙宇三类。东晋以后,国家祭祀制度开始应用于佛教管理,全国的佛寺由此分为敕建寺院、敕额寺院和无额寺院三等。敕建寺院又称皇家寺院,社会地位最高。从东汉明帝始,各个朝代均有皇家寺院。唐太宗曾敕建了七座佛寺,武则天也在两京、诸州各建了一座皇家佛寺。清朝的皇家寺院也很多,仅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记载的皇家寺院就有60所。皇家寺院不仅是皇族的礼佛圣地,也是等级最高的官方译经机关,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敕额寺院,即拥有御题匾额或碑文的寺院。最早的敕额寺院是梁武帝时期的“宝林寺”,此后敕额寺院逐渐增多。隋文帝杨坚曾将自己题写的120多枚寺额置于朝堂,任人选取建寺。宋神宗也曾“赐三十间以上无名寺院以圣寿为额者二千三百余所”,而拥有康熙御匾或御碑的寺院更是多达1000余座。因此,敕建寺院和敕额寺院是长期、大量存在的。无额寺院即民间的私建寺院,这是历代王朝严厉打击的对象。509年,北魏王朝就规定:“自今以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以上,闻徹听造。若有辄营置者,处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明清两朝也规定:“凡寺观庵院,除现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创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远充军,尼僧女冠,入宫为奴,地基材料入官。”可见,严禁无额寺院是魏晋以降的一贯政策,不仅有效控制了佛寺数量,也充分彰显了皇权的绝对权威。三、促进了佛教社会的发展西晋以前,儒家文化和原始道教占据着中国文化统治地位,鬼神观念、方术、卜筮和占星术大行其道。为适应形势,汉僧人们将佛教依附于黄老道术,使佛教得以在上层社会中流传。南北朝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玄学非常盛行。为适应形势,僧人们特意制造出《十王经》等经典,特别强调脱胎换骨和造就金刚不坏之身;为满足民众万物有灵的精神需求,僧人们赋予了佛教诸神无所不能的超人法力,佛教也因此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宗教组织。东晋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的矛盾全面凸显。为了使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相适应,僧人们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了缓和佛教出世观与儒家入世观之间的矛盾,梁武帝萧衍撰写了《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大力宣扬慈悲救世的大乘佛教精神,从此以后,中国佛教开始朝着大小乘兼修、以大乘为主的方向发展,佛教出世观与儒家入世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消失。为了消除僧人不守戒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梁武帝萧衍撰写《断酒肉文》,要求僧人效仿儒家君子不食酒肉的高雅风范。在梁武帝的推动下,酒肉戒很快成为佛教的重要戒律,僧人的社会形象也有了明显改善。为了回应各界人士对佛教徒的“不孝”责难,僧人们突出了报国主恩、父母恩的思想,并将佛教的来世报转变为现世报,尽量迎合儒学的家国一体的忠孝观;隋朝的智顗强调“孝名为戒”,使佛教的报恩说更切合儒家的忠孝观。为了迎合儒家文化的家族观,魏晋时期的僧人普遍以师为姓。为了消除以师为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南北朝以后的僧人又接受了“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的主张,佛教徒从此成为一个以“释”为姓的大家族。唐宋以降,子孙庙逐渐遍布全国。所谓子孙庙,是指某一寺院的僧人全部是同一高僧的剃度弟子,僧人的师父就是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的一切事务,新住持也由老住持在其剃度弟子中挑选,代代相传,俨如世俗。子孙庙的逐渐普及,标志着佛教的家族化。为了消除不问世事、不事耕种、不藏金银、四处游方等佛教戒律与中国尚农文化的矛盾,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根据大小乘戒律,要求僧人别立禅居,敬祖尊师,守法持戒,集体禅修,农禅并重,普遍劳作,并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从此以后,僧人们便将自己修行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创造了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等多种禅修方式,佛教也因此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化。四、佛教中国化的提出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汉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佛教逐渐演变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宗教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清时期试经制度和度牒制度的先后废除,佛教危机全面形成,而清末全国性庙产兴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则将传统佛教逼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甲午战争后的50年,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在此期间,佛教逐步摆脱封建社会的历史积弊。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三个阶段。在此期间,佛教全面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