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定江山”,足见孟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孟子》就像一座宝藏,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让世人千古传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与鉴赏《孟子》中的一篇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其人及《孟子》一书。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作品简介】《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背景链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读音停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qi)/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疏通文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郭:外城环:围而:表承接而:表转折夫:发语词,无实义是:这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米粟:泛指粮草委:放弃去:离开故:所以域:管理以:凭借固:巩固国:国防威:震慑道:仁政寡:少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同“叛”,背叛以:凭借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翻译: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所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文体知识】议论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4)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整体把握】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人和”的实质以及得“人和”的最佳局面分别是什么?明确:“人和”的实质:“得道”,即施行仁政。得“人和”的最佳局面:“天下顺之。”【合作探究】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攻方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四面围攻小城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守方拥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地利”条件却弃城而逃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由战争需要“人和”类推治国更需要“人和”,进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明确:“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5、“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明确:“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得道”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6、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深化了中心。7、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明确:要施行“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8、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然后举防守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再由战争需要“人和”转到治国更需要“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归纳主旨明确:本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语言赏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顶真。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突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和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和排比修辞。气势磅礴,强调守方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却“委而去之”,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排比。从反面强调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语势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写作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拓展延伸】列举与“人和”有关的成语、名言警句。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名言:(1)团结就是力量。(2)家和万事兴。(3)人心齐,泰山移。(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5)兄弟同心,其利断金。(6)众人拾柴火焰高。(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课堂检测】1、理解性默写。(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战必胜”的条件是:___________。(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6)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